(三江纪事)河水哗啦上山头——白石水利建设见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8 09:55:55
来源:云浮日报    发表日期:2010-10-10
□本报记者 廖荣波 刘烁 通讯员 陈达锐 叶金星

过去兴建的水电站仍正常发电

左为白石河和跨河渡槽,右为四大干渠的总渠出口

当地群众在维修水利
解放前,云安县白石镇一直是出名的苦旱区,农业只能靠天吃饭,群众生活艰苦。解放后,白石人民大力兴修水利,其事迹还曾被收录进小学语文课本,一时闻名遐迩。我们从镇安镇方向进入白石镇范围,只见周围地势高耸,群山起伏,山腰上不时可见流淌着清泉的水利设施。据介绍,当地解放后修建的东圳、西圳、云磴、石底四大水利设施,如今大部分仍能发挥作用。如果没有这些水利设施,近9000亩农田将无法耕作,约占全镇农田面积的70%。
解放前亩产只有200多斤
白石镇民福村82岁的老农叶伯对1946年天大旱仍记忆犹新。他说,当时要走1公里多的路程挑水回家,才能解决做饭的用水问题,农作物的用水根本无法解决。
解放前,由于天灾人祸,云浮白石乡(现云安县白石镇)不少山林受破坏,水源枯竭,水利失修,成为云浮县有名的穷山沟。三天无雨出小旱,十天无雨成大旱,群众饮水很困难。
当地群山有大小崩岗300多个,每逢大雨,山洪暴发,大量的黄泥沙冲刷农田,连浸多天,耕地70%是干旱缺水的“望天田”。因此,在正常的年景下,一造亩产只有200多斤,加上平均每人只有五六分耕地,收入少,人们长期吃粥度日。1946年大旱,白石70%以上的稻田种不下秧,饿死800多人,逃荒外地600多人,卖儿卖女500多人。
民福村是白石典型的苦旱区,有一首著名的民谣反映了当时的情景:
民福水贵如油,穷人苦水没处流。
纵有千斤好力气,苦难依然没尽头。
河水上山荒地变良田
1956年,白石公社党委教育干部群众树立革命化思想,以奋发图强的精神兴起了兴修水利战胜苦旱的群众性运动。经过六七年的努力,共投入45万多个劳动日,完成土方46万多方、石方7万方,投入资金37万多元,其中自筹31万多元,国家投资6.2万元,兴建了较大的引水工程3宗、山塘53口,配套开沟167条,全长达25000多米,初步解决了该公社5000多亩农田的灌溉用水,并将多余的水接到郁南县,灌溉面积达5000多亩。
蓄水工程建成了,但受多座石山的阻隔,大批旱地无法变成水田,人均耕地面积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白石公社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大兵团作战,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干劲加拼命的精神,掀起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开凿石山引水兴修水利群众运动。1964年,白石公社借“农业学大寨”的东风,组织1万多名水利大军开展开凿石山引水运动。从1964年到1968年,白石人民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共开凿了41万土方、23万石方,凿通了5个共602米长的石山隧道,穿过了数十处石壁。经过多年的努力,开通了西圳水渠、云磴水渠和石底水渠及白石、东圳水渠一部分,总长84公里的主干渠和无数支渠,创下了常人难以做到的奇迹。目前,这四大水渠中大部分仍发挥作用,承担全镇70%以上水田的灌溉任务。
就在那个时期,“水贵如油”的民福村也安装了水轮泵,使河水上山,灌溉了数百亩农田。民福村村民深有感触,谱写了一首新的民歌《幸福水》,还曾被收录进小学语文课本,至今当地许多人仍能朗诵。这首民歌是这样唱的:
民福水日夜流,哗啦哗啦上山头。
手捧田水望北京,心向毛主席报丰收。
随着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荒地变成了良田,全公社扩大水田5000多亩;粮食总产量比解放前增加了6倍,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全面发展。1970年,中央电台播放了白石事迹,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
1970年至1973年间,白石人民又发扬了学大寨人、走大寨路精神,再次掀起了开凿石山建水渠、利用反虹吸和渡槽引水的兴修水利群众运动,开凿了白石水渠主干渠,使白石、东圳水渠全部打通。四大水渠的建成,彻底结束了千百年来白石苦旱的历史。
我们来到一个叫“宜信坑”的地方,见证这个浩大水利工程的壮观景象。只见6米宽、2.2公里长的引水总渠贴着山崖流到这里,与下面的白石河形成了十多米的落差,下面建有发电站。总渠经过分流,一部分水通过虹吸管引水到石底水利,另一部分水供发电。发电后部分流向西圳,部分经过跨河渡槽引水到东圳。这个庞大的水利“立交桥”,是广大人民群众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白石镇农业水利站站长梁廷才告诉记者,多年来,该镇十分重视维修维护水利设施,还专门聘请了8名专职水利管理员,负责全镇的水利巡视维护,所以至今全镇仍有30多公里的水利设施正常发挥作用,为全镇农业生产作出重要贡献。
白石水利创下的奇迹
奇迹一:群众无偿投工建成价值数亿元工程。解放后集体组织兴修水利,均是各生产队无偿派工,全民支持水利建设。经过20多年的建设完善,白石镇建成了四大水利主渠,总长50多公里,还有多条支渠、毛渠。据当地的领导估算,如果用现代的技术、设备,建设4条主干渠需投入资金3亿多元。2006年受台风“派比安”影响,有一段山边的水渠崩塌了约50米,足足花了30多万元才能修复。
奇迹二:悬崖绝壁全靠人工开凿。在民福段水渠建设中,有一处石壁,上下高达100多米,笔直平滑,连猫也难站得住,人们称之为“跌死猫”。为了开凿水渠,民福生产大队老石工叶火、何广、徐金妹,主动承担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他们与生产大队干部、青壮年一个个沿着绳攀上石壁,捆住身子,像“空中飞人”一样,高悬石壁中间凿石打炮眼、装炸药。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终于在“跌死猫”的石壁上开凿出了引水渠道。
奇迹三:用反光原理凿通隧道。有一处名叫“铜鼓岩”的大石山,挡住了灌溉渠建设。石工队下定决心穿山凿通隧道。山洞一寸一寸地往深处打,困难一个接一个而来。进入了几十米的时候,隧道里黑黝黝的,辨不清方向。当时没有电灯,里面漆黑一片。由于要连续进行爆破,无法点灯,怎么办?人们抬来一块大玻璃镜,安放在洞口,让太阳光折射进去,照亮了山洞,100多米的隧道终于凿通了。
奇迹四:攻克爆破难关。在凿石爆破中,不少地方出现渗水现象,无法安装炸药。凿石工使用多种方法都无济于事。在关键时刻,凿石工与工程技术人员反复研究,最后采用避孕套安放炸药,防水效果非常好,攻克了爆破难关。
(三江纪事)河水哗啦上山头——白石水利建设见闻 (三江纪事)罗阳圩:一街跨两市 (三江纪事)满院槐阴筛月影 (三江纪事)与“石”结缘的仙坑村 (三江纪事)王之用:乐在“石”中 (三江纪事)陈汝杰——人生曲折的“书法奇人” (三江纪事)把游击队员当亲人的“小鬼”——访“五老”人员刘亚来 (三江纪事)“虎啸山庄”觅虎踪——云城街道分水坳村探访记 (三江纪事)浓浓墨韵故乡情——记画家、诗人、书法家劳崇聘 (三江纪事)醉墨轩中写华章——访本土民俗学者叶旭明 (三江纪事)与“两弹一星”结缘的云浮人——访著名电子专家陈喜棠 (三江纪事)慧眼识“珠” 美景如画——记摄影家陈班才 (三江纪事——云浮人物)84岁的山歌手朱华安 (三江纪事)陈残云杨干华与云浮文坛 (三江纪事)对联高手黄旌珊 (三江纪事)南江民间技艺 (三江纪事)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 (三江纪事)“南下大军”智擒匪首 (三江纪事)文昌萝月 (三江纪事)广东历史上第一个直隶州(下)——两广总督、罗定直隶州和泷水“瑶乱” (三江纪事)一段尘封的历史故事——吴有恒与郁南“四·一八”武装起义 (三江纪事)兴水利 建电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罗定县水利事业发展纪实 (三江纪事)从“豪宅”到“县衙”——访第一届云浮县人民政府的诞生地 (三江纪事)奇木妙手雕成圣人像——罗定学宫孔子像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