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纪事)醉墨轩中写华章——访本土民俗学者叶旭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05:04
来源:云浮日报    发表日期:2009-04-26
□文/图  本报记者  廖荣波  刘烁


人称叶先生的叶旭明,虽花甲之年,仍文质彬彬。由于他长得高瘦清雅,常常手不释卷,与古代书生的形象颇有几分相似。就是这样一位看似平凡的“书生”,10多年来以惊人的速度出版了10本专著,成为我市多产的作家。他还“口出狂言”:我的目标是由正式出版社出20本书!“书痴”的笔耕经历引起了记者浓厚的兴趣。
从小沉迷奶奶讲故事
叶旭明1944年出生于郁南县连滩镇上桥村一农家。他的奶奶是当地的“故事大王”,能讲许多千奇百怪的民间故事。他从小就沉迷于多姿多彩的故事、童话世界,几岁大就会跟着奶奶唱“月光光,照地堂”、“鸡公仔,尾弯弯”等儿歌,甚至能向别人讲述“人熊婆”的故事。山里人上山打柴、下田干活都喜欢唱山歌,因此他很喜欢跟大人到原野放牛、山上割草,满足自己的“山歌瘾”、“故事瘾”。
12岁时,他跟随做裁缝的父亲来到连滩镇读书生活。镇上有一位老学究有满肚子的“古仔”(故事),他一有空就请老学究“讲古”,什么《薛仁贵征东》、《伦文叙》等故事深深吸引了他。后来,他又不满足于只听故事,还沉迷于看故事书。为了看书,他将父亲给他买早餐的钱省下来,全部买了《武松打虎》、《三气周瑜》等故事书。
读初中、高中后,他不仅热衷于听故事、看书,而且对写诗、作文、画画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校出黑板报、手抄报,都有他活跃的身影。1962年,他的处女作在《羊城晚报》上发表,极大地鼓舞了他日后的创作激情。
立志抢救民间文学
叶旭明高中毕业后,曾做过几年的民办教师,后来调到县文化馆、县政协文史科工作,成为专门舞文弄墨的文人。
但他经常深入城镇大街小巷、农村田间地头搜集民间故事、民间风俗的爱好没变。他身上常常带着一个小本子,听到什么精彩的内容,随时记录下来。郁南平台镇有个老农,曾当木匠走南闯北,能讲近百个精彩的民间故事。叶旭明第一次找老农“挖料”时,由于时间关系,只听了几个。当他第二次找老农“讲古”时,方知老农已去世,他叹息而归。他说:老农和他的精彩的故事都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从此,他立志抓紧时间抢救那些濒临消失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并计划编写成书,传播给更多的人。
“逢人觅佳句,遇客取文章。”这是他深入生活,虚心求教的真实写照。为了一副对联、一个民间故事传说,他甚至放弃休息,跋山涉水,必欲得之。他对文学艺术的追求,简直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据他的弟子、禾楼舞传人傅志坤回忆,有一次,他们几个同伴到建城龙井一个山高林密的地方游玩。到约定回程的时间,大家都到山脚下上车准备打道回府,唯独不见了叶先生。天色已晚,当傅志坤再次上山寻找时,经过一间破庙,听到里面传出窸窸窣窣的声音,以为“有鬼”。傅志坤大着胆子进去探个究竟时,只见叶先生正拿着一把树枝,满面灰尘地打扫着破庙的梁柱。傅以为他着了“魔”,就大喝一声:“叶先生!破庙也要你打扫吗?”叶先生也被吓了一惊,随即说:“你来得正好,帮我打扫干净灰尘,让我看清上面的对联。”人们真是服了他了!
搜集对联、民俗风情,及加以整理、研究,他已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常说“痴”有什么不好?正如《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所说: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为之不痴也。凭着这种痴情,20年来,叶先生在全国、省级以上报刊先后发表了百余篇对联故事及有关文章。
叶旭明在学习上从不知足,不断为自己“加油”。1983年参加《鸭绿江》函授创作中心培训;1985年参加上海戏剧电视文学创作函授班学习;1987年参加《个旧文艺》创作函授班学习;1989年参加沈阳通俗文学函授培训及柳州楹联函授培训,并到辽宁大学进修了民间文学、民俗学硕士生的课程;1995年参加北京《人民文学》创作培训部作家班学习。
先后出版10本书600多万字
叶旭明一边学习提高,一边笔耕不辍。自1984年出版第一部作品《古今中外婚俗奇谈》之后,他创作、编写的作品接连推出。总计有《西江民间故事》、《肇庆岁时风情录》、《郁南古今联趣》、《肇庆民间楹联趣话》、《考试趣话》、《民风俗韵》、《趣联故事》、《山城烽火》、《蔡朝昆传》等10本著作。其中《民风俗韵》获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肇庆民间楹联趣话》获省鲁迅文学奖,《考试趣话》等4本著作获省级奖励,并深受读者欢迎。叶旭明成为我市多产、多奖的作家。他的著作被北京、南京、广州等市的多家图书馆收藏。
叶旭明不仅是写书的作家,还是画画的行家。他编著的所有作品,均由他自己进行封面设计、画插图。他的人物工笔国画颇有几分功底。记者见他编著的《趣联故事》封面,图中有一女子挑柴过桥,在狭窄的竹桥中与一男子相遇,令人联想到这又是一出对联趣话,输者让路。插图构思精巧,妙处横生。
他在县政协工作期间,主编了15期的《郁南文史》,编撰反映当地名胜古迹及民间风土人情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连滩镇》、《天池揽胜》、《荔乡宝珠》、《南江风物录》、《文广庙》等。他还积极参与挖掘整理、论证本市的《禾楼舞》、《连滩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曾被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聘请整理有关资料。其中《禾楼舞》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2年离岗退养后,叶先生仍忙于写书、编书,还做过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呢。2003至2005年,他在电视台主持过200集的《趣联故事》。2006年在电台主持过100集的《俚语趣话》。所以许多云浮市民都认得善讲故事的“叶先生”。
渐渐出名的叶先生从此拥有许多“头衔”: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楹联学会、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民俗学会、广东省新故事协会会员,云浮市作家协会会员,郁南县书画家协会理事、郁南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
乐于带徒被人尊称为“师”
叶旭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做过几年老师,但1974年后就离开了教坛。30多年不当老师了,但许多人仍尊敬地称他为“叶老师”或“叶先生”。其实,他无愧于“老师”这个称谓。他在自己成功后,积极辅导业余作者写作。他的徒弟莫权刚、傅东海、傅志坤等都创作了许多作品,并先后出版个人著作。
奋斗目标是出版20本书
叶先生的书房自己命名为“醉墨轩”,并自撰一联云:斗方阁里斗方格;醉墨轩中醉墨香。这正是他笔耕不辍的真实写照。
叶先生对记者说:“我要用笔在人世间划下一道深深的痕迹来!”凭着这股锲而不舍的精神,他的10本专著,以及大量见诸报刊的文章,似乎证明这道“痕迹”已经深深地刻在广大读者的心中。雄心勃勃的他还说:“我的奋斗目标是出版20本书!”
一介书生,乐“书”不疲,令人肃然起敬!
(三江纪事)醉墨轩中写华章——访本土民俗学者叶旭明 (三江纪事)把游击队员当亲人的“小鬼”——访“五老”人员刘亚来 (三江纪事)与“两弹一星”结缘的云浮人——访著名电子专家陈喜棠 (三江纪事)从“豪宅”到“县衙”——访第一届云浮县人民政府的诞生地 (三江纪事)罗阳圩:一街跨两市 (三江纪事)满院槐阴筛月影 (三江纪事)河水哗啦上山头——白石水利建设见闻 (三江纪事)陈汝杰——人生曲折的“书法奇人” (三江纪事)“虎啸山庄”觅虎踪——云城街道分水坳村探访记 (三江纪事)浓浓墨韵故乡情——记画家、诗人、书法家劳崇聘 (三江纪事)慧眼识“珠” 美景如画——记摄影家陈班才 (三江纪事——云浮人物)84岁的山歌手朱华安 (三江纪事)陈残云杨干华与云浮文坛 (三江纪事)对联高手黄旌珊 (三江纪事)南江民间技艺 (三江纪事)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 (三江纪事)“南下大军”智擒匪首 (三江纪事)文昌萝月 (三江纪事)广东历史上第一个直隶州(下)——两广总督、罗定直隶州和泷水“瑶乱” (三江纪事)一段尘封的历史故事——吴有恒与郁南“四·一八”武装起义 (三江纪事)兴水利 建电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罗定县水利事业发展纪实 (三江纪事)奇木妙手雕成圣人像——罗定学宫孔子像的来历 唯美华章——东游记(三) (三江纪事)戎马半生抛洒热血 身经百战屡立战功——记我市党龄最长的抗日老战士梁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