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纪事)一段尘封的历史故事——吴有恒与郁南“四·一八”武装起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32:48
(三江纪事)一段尘封的历史故事——吴有恒与郁南“四·一八”武装起义
来源:云浮日报    发表日期:2010-06-20
●罗荣南

一、人物简介
吴有恒(1913—1994),作家。广东恩平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香港工委书记。1939年赴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南路地区特派员,智力开发桂边区纵队、粤中纵队司令员。建国后,历任中共粤中地委、广州市委书记,中国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羊城晚报》总编辑,广东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中共七大、十二大代表,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著有长篇小说《山乡风云录》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在广州被开除出中学。1936年在香港参加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起先后任中共香港地下党支部书记、市委书记等职。1939年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赴延安。先任中央党务研究室研究员,后入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出席“七大”,会后回广东开展武装斗争,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区部队司令员、粤中纵队司令员。建国后历任中共粤中地委书记、广州市委书记处书记等职。1954年出席第一届全国人大。1956年出席中共“八大”。1958年在广东反“地方主义”期间受到错误处分,下放广州造纸厂,由此开始业余文学创作。1963年成为专业作家。“文革”期间中断创作10年。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山乡风云录》、《北山记》、《滨海传》、历史小说集《香港地生死恩仇》、《当代杂文选粹·吴有恒之卷》、粤剧《山乡风云》以及大量诗词、散文。1978年以后,历任广东省作协副主席、文联副主席、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席、广东省新闻学会会长等职。1979年任羊城晚报社党委书记兼总编辑,1982年出席中共“十二大”,1983年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7年离休。1993年《吴有恒文集》(共3卷)出版。1994年病逝。
李光汉(1889—1949),郁南县桂圩镇人。云南讲武学堂毕业后,曾追随孙中山,后任李济深的国民党粤军第四军工兵营营长。因对当时政局不满,退伍回乡,任郁南县参议员、参议长、广东省政府咨议。日本投降前,任郁南县人民抗日武装指挥部顾问。李光汉为人正直,主持正义,冯任中共西江特委书记时,就十分重视做他的统战工作。
二、尘封故事
据《中共郁南地方史》第一卷记载:在郁南“四·一八”武装起义中,有一位杰出人物叫李光汉,既是郁南一带有名的土绅,又是中共党员李荣欣(当时任郁南县民众抗日指挥部桂圩常备队指导员)的父亲。他为人富有正义感,热爱祖国,青年时期信奉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及其救国主张,投笔从戎,任过国民党咨议。1929年间,李济深将军被蒋介石扣押后,他对蒋介石的卑鄙手段极为不满,感到世道不公,1930年毅然回乡,不久与地方上的右派势力产生矛盾。中共郁南中心党支部团结他,争取他,并通过他的儿子李荣欣做他的思想工作。李荣欣针对其父亲对蒋介石排斥异己及黑暗统治的不满,以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蒋介石丧权辱国、卖国求荣的事例,对他启发教育,激起了他的义愤。与此同时,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和主张,宣传当时蔡廷锴将军率领的十九路军,在上海奋力抗击日本侵略军,英勇作战的事迹,而国民党当局却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使他受到很大教育,接受和拥护中共全民抗日的主张,而且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积极支持并亲自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组织桂圩“抗先”队时,李光汉任名誉队长,带头出资出力。由于李光汉在当地有较高的威望和地位,团结了一批有民族气节的地方开明绅士、县参议员、进步文化人士、爱国工商业者等中间势力,站到了共产党一边,团结起来,形成一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从此,郁南县党组织确定了以李光汉为主要统战对象的工作思路,为“四·一八”武装起义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8年4月18日,震惊西江、南江流域的郁南“四·一八”武装起义打响了,是解放战争时期粤中区党组织发动的一次较具规模的武装起义。“四·一八”武装起义,震撼了国民党反动派在西江南岸的反动统治,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由于参加起义的人员是一个县的自卫队和两个重点乡公所及其自卫队,起义人员中有前县参议长、参议员及乡镇长,因而产生较大的政治影响。香港《华商报》以题为“绅士造反”、“秀才造反”等显著版面报道这一事件,指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已处于“四面楚歌”的困境。国民党广东当局得悉后,立即将其第三区专员陈文及郁南县长孔繁枝撤职。“四·一八”武装起义,使三罗的武装部队得到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更受鼓舞,增强了必胜的信心和决心。从此,三罗地区进入了大搞武装斗争的新阶段。
“四·一八”武装起义不久,国民党反动派疯狂镇压,调派重兵围剿起义部队,并派兵抄了李光汉的家,没收其财产,拆毁其房屋,烧毁其山庄,还登报悬赏通辑他。李光汉跟随起义部队一段时间后,由三罗总工委委托云浮地方党组织负责掩护,从此他转辗在罗定、云浮、阳春等边界地方过着颠簸流离的生活。那时候,他年迈体衰,又受疾病缠身,历尽艰辛。但他对革命信念毫不动摇,充满乐观精神,还提出到游击队去参加战斗。
有一天,李光汉在罗定金鸡与粤中军分委主席冯、副主席吴有恒等会晤共同进餐时,即兴作诗,抒发自己的情怀,诗曰:
为国纾难尽毁家,儿孙子媳各天涯;
个人生死浑闲事,只要功成蒋匪垮。
吴有恒听罢,诗兴大作,亦即席作诗回赠,诗曰:
云山一老隐居深,非有超尘出俗心;
祗因欲解人间苦,老农老圃觅知音。
1949年10月,罗定解放,李光汉获悉,极为高兴,从罗镜挺进罗定城时,因劳累过度,当夜患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终年60岁。三罗党组织和粤中纵队第四支队司令部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并将他的遗骸安葬于都城镇飞凤山。中共三罗总工委书记、粤中纵队第四支队政委唐章撰写碑文,称李光汉是“党的朋友”;西江特委副书记张华称李光汉为“西江地区的李鼎铭先生”,充分肯定李光汉为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
三、吴有恒题诗的重要作用
“四·一八”武装起义期间,吴有恒担任粤中军分委副主席,管辖粤中地区的革命武装力量,他在与李光汉共同进餐时题诗,看似一般小事,但认真考究,绝非小事,而是直接关系到革命武装工作的大事。吴有恒给李光汉题诗,能产生以下三方面重要作用。
第一,使绅士、商人们等更相信共产党的政策。李光汉支持革命之时,正是革命处于危难时刻,那时候,有的绅士、地方富商们对革命仍持观望态度。在这关键时刻,李光汉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毅然站在革命这边,与共产党合作,并被吴有恒给予“非有超尘出俗心”、“祗因欲解人间苦”的高度评价,还有唐章、张华给李光汉的评价,使得方圆两百余里的绅士、商人们等对共产党的政策深信不疑,从而支持及投身共产党,使共产党的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第二,很大程度上鼓舞了部队士气。那时候,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地方反动武装还有相当的力量,亡我之心不死,有时向共产党武装力量发起疯狂进攻。要战胜国民党反动派,关键靠别无二心的士气。因此,在这紧要关头得到当地绅士、商人们的舍身支持和帮助,并得到部队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形成军民一家亲,无疑给战士们极大的鼓舞,使战斗力大大增强。
第三,震摄了国民党反动派及地方反动武装力量的嚣张气焰。作为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力和名气的李光汉绅士,站到共产党这边,并得到粤中军分委主要领导的如此厚爱,同时带动一批商人及进步人士支持共产党,孤立了国民党反动派及其武装力量,使其自感大势已去,有的自动脱离国民党反动派武装力量,有的甚至投诚到共产党革命队伍中来,为全国的解放事业作贡献。
(三江纪事)一段尘封的历史故事——吴有恒与郁南“四·一八”武装起义 (三江纪事)郁南“四·一八”武装起义纪实 大义凛然“父子兵”——郁南人民“四·一八”武装起义拾零 (三江纪事)郁南解放战与都城保卫战纪实 (三江纪事)郁南的无核黄皮和黄皮城 三江纪事)郁南千官人独创的百解豆腐 (三江纪事)同乐大山:郁南革命名山 (三江纪事)与“两弹一星”结缘的云浮人——访著名电子专家陈喜棠 (三江纪事)南盛烈士墓背后的故事 (三江纪事)解放初期郁南历洞等地暴乱事件始末 (三江纪事)与“石”结缘的仙坑村 (三江纪事)陈残云杨干华与云浮文坛 (三江纪事)陈汝杰——人生曲折的“书法奇人” (三江纪事)把游击队员当亲人的“小鬼”——访“五老”人员刘亚来 (三江纪事——云浮人物)84岁的山歌手朱华安 (三江纪事)修路“开荒牛”张八 (三江纪事)一封情书气死一才子 解开尘封的历史——薛颠象形拳法知见录(一) (三江纪事)六祖惠能与神秀之间的谜团释疑 (三江纪事)耀德书院与“五子登科”佳话 (三江纪事)从“豪宅”到“县衙”——访第一届云浮县人民政府的诞生地 (三江纪事)奇木妙手雕成圣人像——罗定学宫孔子像的来历 (三江纪事)罗阳圩:一街跨两市 (三江纪事)满院槐阴筛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