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纪事)与“两弹一星”结缘的云浮人——访著名电子专家陈喜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8:29:17
(三江纪事)与“两弹一星”结缘的云浮人——访著名电子专家陈喜棠
来源:云浮日报    发表日期:2009-04-12

陈喜棠(左二)回云浮家乡与老同学聚会

1983年,以美国为首的巴统会控制高端技术出口中国,我国组织以陈喜棠(中)为团长的技术专家团赴香港学习培训微控扩散原理、维修技术,打破美国的技术封锁。
●本报记者  廖荣波  通讯员  陈锦栋
今年清明节期间,正当朝鲜发射火箭还是发射大蒲洞导弹之争在全世界吵得沸沸扬扬之际,一位与我国“两弹一星”结缘,特别是与导弹等国防尖端武器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老人回云浮老家省亲、祭祖,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电子专家、教授级高工陈喜棠。今年78岁的陈老,看上去只有60多岁的样子,中等身材,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说起话来滔滔不绝。
三岁丧父刻苦成才
陈喜棠,又名章元,1931年5月出生于云安县富林镇云利村。三岁丧父,与母亲卢氏相依为命,幼时即随外祖父母家生活。陈喜棠学习刻苦,记忆力和表达能力强。读小学时,他随老师读两遍课文,便能过目不忘。1944年考入云浮中学读初中,随后转学肇庆中学,一直当学生会主席。
有一年放假回家,他随村民到邻村河邦圩听群众宣传大会,适逢主持人是他认识的在云浮师范读书的同乡,临时邀请他在大会上补充几句,陈喜棠站到主席台上即席发表演说,博得乡亲们阵阵掌声。又有一年,村中一子弟名礼鼎,读书欠努力,欲弃学,礼鼎母亲便找到陈喜棠,求他冒名礼鼎到新兴县天堂应试,结果获第一名。1950年,陈喜棠中学毕业,先后在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物理系、南京东南大学电子元器件系就读,并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进修过无线电技术。
接受神秘科研任务
1956年完成学业,陈喜棠经学校推荐,由中央人事部和中央文教部分配到北京电子工业部工作。不久,国防科工委成立智囊团,陈喜棠被聘任为专家。一天,陈喜棠被领导突然找去谈话,说他被中央组织部“点将”,工作单位是只有代号的神秘基地,从事用于雷达、导航、军舰系列电子管和用于导弹系列的微电子管设计、工艺生产和产品质量验收工作。陈喜棠意气风发,与一批来自全国高校的精英秘密赴基地。因为工作绝密,连母亲、妻子、儿女都不知道他究竟在干什么,每天都是寝室———食堂———实验室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偶尔能看上一场电影,就是最大的乐趣了。回想起这段峥嵘岁月,陈老深有感触地说:“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那是自己的荣幸,但我也实在太平凡了,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我个人的力量非常微薄,微不足道。”
几十年前的工作,现在已经不是秘密了。原来,他在某兵工厂从普通技术员做起,成长为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直至担任厂总工程师,长期从事国防尖端科技工作。“国防高科技项目,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具有庞大的科研队伍,我只是其中一分子,主要从事导弹飞行控制系统的电子元件研制工作。”陈老说,电子技术与我国的“两弹一星”息息相关。正因为如此,过去有媒体曾以《研究原子弹的云浮人》为题对他进行过报道。
“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提供给台湾的U-2侦察机可飞达21000米以上高空,他们窜到大陆疯狂拍摄收集情报,而我军的飞机、高射炮却对付不了它。我国国防科技工作者肩负使命,担子沉重,必须尽快拿出对付高空侦察机的杀手锏。最终,专门对付敌军高空侦察机的导弹研制出来,U-2高空侦察机被我军击落。”对于其中研制工作的艰辛,陈喜棠没有详细披露,只是说,那时候,我们条件异常艰苦,甚至连一些基本的材料都要通过香港和国外间接采购或定做。
“文革”被批斗回乡“改造”
一个专心搞科研的专家并没有躲过“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迫害。1968年,陈喜棠在第四机械工业部某兵工厂任总工程师,正带研究生承担一项科研任务。但一夜之间“红卫兵”杀到,读书后就参加革命工作的他竟被当成剥削农民的“地主”,从北京遣送回云浮老家,接受群众批斗。他住在大队部,上午打扫周围卫生,有时到农场除草,乡亲们都不敢接近他和他说话。但有一天深夜竟有一位正直的农妇偷偷走到他窗前说:“喜棠,你无罪,我先向你透个风声,县公安局已经派人来查过,并且到云浮中学查过你的表现,我们大队也评定你不是地主,确认你的身份是学生。”也有人白天借故扫地走近他面前说他坦白得好,改造得好,乡亲们不会伤害他。原来上级也有政策规定,对他只准文斗不能武斗,不能戴高帽。批斗一个月后,他被送到县城武装部继续改造。一位县领导看到他的档案显示是处级干部,每月工资有86元,比当县长的还要高,认为不可轻率对待,就加强了防范和保护,特殊招待。
在云浮“改造”期间,他的电子技术专长也派上了用场。原来,当时县城最新潮的电器是收音机,有的人拥有一台收音机比现在人们拥有一辆小汽车还神气。但收音机坏了,很少人会维修。一位县领导知道他的特长,就专门安排他维修“红卫兵”打砸抢收缴回来的收音机。陈老回忆说:当时连一个简单的万能表也没有,我只凭一根烙铁,十多天时间就修好了数十台收音机。
技术交流为国争光
1972年他恢复了工作。曾有洋人以优厚待遇挽留他在国外工作生活,他都一一拒绝了。从1984年起,经国务院批准,他担任中国电子专家小组代表团团长,奔赴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等世界高科技研究中心考察和进行技术交流。
有一次,我国派出教授级高工陈喜棠一行到西方某发达国家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主要研讨有关火箭的电子技术。本来,根据对等的原则,对方也应该派出同级别的专家进行交流。但该国瞧不起我国派出的专家,只派出一般的工程师到场交流。结果,双方一接触,对方马上显出知识面的不足。无奈,他们转派高级工程师与我方进行交流。但他们的高工同样回答不了我方提出的技术难题。最后,他们只好派出最高级别的专家与我方进行交流研讨。陈喜棠渊博的知识完全折服了那些高傲的外国专家。
陈老介绍说,国家培养一个技术全面的人才不简单。我国研制国防尖端武器的,具有知识密集性、多科性的前沿特点,除了精通数理化外,还要具备哲学甚至文学知识。他说,当时同一个单位就包涵了80多个专业的顶尖人才。
美国阿波罗航天飞机发射失败后,该国组织一批科学家研究失败原因,提出高可靠理论。陈喜棠带领专家组赴美国取经,得到海外华侨的大力帮助,回国后提出我国也要建立高可靠生产线。后经国防科工委批准,由他主持在某兵工厂建设我国首条高可靠模拟电路生产线,军用线性电路高可靠实验线。据陈老介绍,根据高可靠理论,发射导弹等先进武器,控制电路失败的机率只有一千万分之一。他主持的军用线性电路高可靠实验线建成投产后,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我国国防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喜棠曾担任国家第四机械工业部直属某厂总工程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辽宁省电子器件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智囊团成员。他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为我国“两弹一星”的发射成功呕心沥血,为我国国防工程建设作出了贡献。为此,他与华罗庚、钱三强、邓稼先、李四光等科学家首批入选《中国专家人名辞典》。1985年3月,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聘请陈喜棠为国防科工委军用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技术专业组成员。1988年,陈喜棠在国防重点工程配套中做出显著成绩,荣获电子工业科技一等奖。1989年,陈喜棠在军用电子元器件高可靠“七专年”工作中成绩突出,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授予他一级奖。陈喜棠的主要著作有《电真空器件阴极的技术检测》、《半导体器件用材料》,编译《微电路美国军用标准汇编》等。
以平常心过普通人生活
如今陈老已经退休,随女儿在东莞安了家,住在普普通通的房子里。儿子秉承父业,继续在东北从事科研工作。他被常平镇党委聘为顾问后,政府特别重视,准备好车子和一套标准的房子分配给他,他几次都推却了。他只想过普通人的生活。对于过去,他只深深地藏在记忆里,平时也不向人提起。对于我国先进的导弹技术,他并没有过多透露,只是自豪地说,我国的技术在世界上可排在前三位,其中有的技术还领先于美、俄。
2001年以来,陈老多次回到云浮老家,回到乡下富林镇云利村,为家乡建设尽到自己的一份力。家乡人都以他为荣,并由民间筹建了一个“陈喜棠事迹展览馆”,弘扬他勇攀科技高峰,为国争光的精神。
(三江纪事)与“两弹一星”结缘的云浮人——访著名电子专家陈喜棠 (三江纪事)陈残云杨干华与云浮文坛 (三江纪事)与“石”结缘的仙坑村 (三江纪事)从“豪宅”到“县衙”——访第一届云浮县人民政府的诞生地 (三江纪事——云浮人物)84岁的山歌手朱华安 (三江纪事)云浮百越之地与百越文化 (三江纪事)把游击队员当亲人的“小鬼”——访“五老”人员刘亚来 (三江纪事)一段尘封的历史故事——吴有恒与郁南“四·一八”武装起义 (三江人物)从云安农村走出的著名专家——记我国航天科技专家、教授级高工陈喜棠 (三江纪事)陈汝杰——人生曲折的“书法奇人” (三江纪事)醉墨轩中写华章——访本土民俗学者叶旭明 (三江纪事)六祖惠能与神秀之间的谜团释疑 (三江纪事)耀德书院与“五子登科”佳话 (三江纪事)郁南解放战与都城保卫战纪实 (三江纪事)奇木妙手雕成圣人像——罗定学宫孔子像的来历 (三江纪事)罗阳圩:一街跨两市 (三江纪事)满院槐阴筛月影 (三江纪事)马思魂及其创办的竹园养老院 (三江纪事)探寻粉电街的前世今生 (三江纪事)郁南的无核黄皮和黄皮城 (三江纪事)“东方硫都”崛起的足迹 (三江纪事)古稀老人的雕塑人生 (三江纪事)梁元:醉心研究文史的工程师 (三江纪事)风韵犹存的天堂骑楼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