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绋·丧葬/风俗辞典|风俗,民俗,辞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19:48
执绋(fú)  执绋,又叫执引。古代丧俗,出殡时灵柩用车拉,送葬的亲友须挽牵引灵车的绳索而行,故称执绋。绋,亦作“綍”即牵引灵车的绳索。《礼记·曲礼》曰:“助葬必执绋。”“执绋不笑。”据《周礼·地官·遂人》及《礼记》的《丧大记》、《杂记下》等篇载:周代天予之葬,用六根大绳挽车,叫六绋,执绋者据说有千人;诸侯四绋,五百人;大夫二绋,三百人。《晋书·礼志》云:“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杜佑《通典》载:“晋贺循云:‘丧车前后四引,引十人,合四十人。皆素服白幍。’大唐元陵之制:‘属三缪练绋于辒辌车为挽,凡六绋,各长30丈,围7寸,执绋挽士,虎贲千人,’‘三品以上四引,六品以下二引,凡执引者,皆布帻,布深衣。”
  执绋原意为帮助拉灵车,实际上则徒具形式。后代送殡行列两旁拉两根带子,即为执绋旧俗的遗迹,执绋遂成为送葬的别称。
  这一习俗,古代小说中常有述及。干宝《搜神记》叙写这样一个故事:汉时山阳金乡的范式与汝南的张劭为友。后各告归家乡,范式告诉张劭:“后两年当还,将过拜尊事,见孺子焉。”后来,张劭病重而死。范式在家梦见张劭前来诉说:“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忘我,岂能相及。”范式醒后,“恍然觉悟,悲叹泣下”,便“投其葬日,驰往起之。未及到而丧已发引。走至圹,将窆,而柩不肯进”就在这时,范式赶到,扶柩而哭。“会葬者千人,成为挥涕,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清初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书中述及大量的古代丧俗之事。《花姑子》一篇,叙述了陕西有个儒生叫安幼舆,“为人挥霍好义,喜放生。见猎者或禽,辄不惜重金,买释之,会舅家丧葬,往助执绋。”在回来的路上,碰见獐仙,遂酿成一场悲剧。《雹神》篇,写的是太史唐济武,安氏家有丧,他前去吊之,途经雹神李左车的祠堂,戏击祠前池中一斜尾鱼。路上,头顶“黑云如盖随之以行,簌簌雹落,大如绵子。”安氏村外关帝庙有个小商贩,忽趋祠中,拔架上大刀施舞,曰:‘我李左车也。明日将陪从淄川唐太史一助执绋,敬先告主人,数语而醒,不自知其所言,亦不知唐为何人。”安氏闻之,大惧。急赴祠堂哀祷,求雹神怜悯,“不敢枉驾。”由此可见,“执绋”之俗明清尚有之。(来源:中国风俗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