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衰·丧葬/风俗辞典|风俗,民俗,辞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24:53
斩衰(cuī)  旧丧俗中,斩衰(即:缭)是丧服中最重的一种。其意思是用剪刀直接把粗麻布斩断做成服装。“不言裁割而言斩者,取痛甚之意”(《仪礼·丧服》孔颖达疏)。
  斩衰服是用极粗的生麻布做的,衣旁和下边不缝边,衣缝向外,裳缝向内,裳前三幅,后四幅,每幅又作三辄。背后负一个一尺八寸的版,胸前胸口处缀一块长六寸,宽四寸的布条,即是衰。用厚纸做成冠,宽三寸,长足以跨过头顶,再用一麻绳缠在额头下(称武),多余的从两耳边垂下(称缨)。头和腰各缠以单股和双股的黑麻,称“绖”。并持手杖,穿草鞋和麻鞋。妇女则大袖、长裙、用麻布作盖头等等。按《仪礼·丧服》规定诸侯为天子,臣为君,子为夫,父为长子,为人后者(指嗣子为嗣父)都服斩衰。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除服斩衰外,还有丧髻,叫“髻衰”,它是麻系着的发髻。服斩衰者,居丧期三年,实际是二十五个月。《礼记·三年问》说:“创钜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所谓“达”就是普天下的人都适用。
  宋·高承《事物纪原·丧纪》云:“上古亲死,葬之中野,而丧期无数。至虞舜二十有八载,放勋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则三年之丧,自尧舜始也。”至周代则趋于完备,《仪礼》和《礼记》对斩衰之服有详细的规定。周代以后,历代沿袭。汉朝文帝去世曾遗诏:“出临三日,皆释服”(杜佑《通典》),缩短了斩衰丧期,然行三年之丧者,  上自诸侯王,下至士庶,仍不乏其人。《后汉书·钟期传》载:“期父猛为桂阳太守,卒,期服丧三年,乡里称之。”六朝时期重视丧礼,据《南史.臧盾传》载:“盾有孝性,尝随父宿直廷尉府,母刘氏在宅夜暴亡,盾左手中指忽痛不得寝。及旦,宅信果报凶问。其感通如此。服未终,父卒,居丧五年,不出庐户,形骸枯悴,家人不识。”唐、宋沿袭旧礼,斩衰三年不变,宋代且为嫁母服斩衰,据《宋史·郭稹传》载:“初,幼稹孤,母边更嫁王氏,既而母亡,稹解官服丧。”明代曾修有《孝慈录》专门对斩衰之服作了具体说明。清代据《清史稿》卷九十二中载:“三年之丧,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无贵贱一也。”《清会典》载:斩衰主要是子(包括子之妻)女为父母所服,这个“父母”,除了包括生身父母之外,还有继母(父之后妻)、慈母(生母去世,父令别妾抚育者)。庶出之子(即父之妾所生子),除了要为生身之母服斩衰外,还须为嫡母(父之正妻)服斩衰,如死者没有嫡子,则须嫡孙或嫡重孙为丧主,称为承重孙或承重曾孙,为祖父母、曾祖父母(实际上是代替父母或祖父母)服斩衰。过继于他房者,必须为名义上的父母服斩衰。
  斩衰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种,历代非常重视。《礼记》中的《檀弓》、《王制》、《丧大记》、《闲传》、《杂记》、《服问》等篇对服斩衰这一礼节有许多具体规定。斩衰:其为官的“三年不从政”;其哭:“若往而不反。”“未殡,哭不绝声,殡后虽有朝夕哭之时,然庐中思忆则哭。小祥后哀至则哭”;其言:“三年之丧,言而不语,对而不问”;其饮食:未殡,“三日不食”,“既殡食粥,朝一溢米,莫一溢米,即虞,卒哭,疏食(粗饭)水饮,不食菜果。期而小祥,食菜果,又期而大祥,有醯酱;中月而禫,禫而饮醴酒。始饮酒者,先饮醴酒,始食肉者先食乾肉。”其居处:“居倚庐,寝苫枕块,不说绖带,即虞、卒哭,柱眉剪屏,苄剪不纳;期而小祥,居垩室,寝有席;又期而大祥,居复寝;中月而禫,禫而床。”
  斩衰这一丧俗,古代小说、戏曲、诗歌中时常述及。《诗经·国风·素冠》对父母去逝,能行三年之丧的人,给以深切的同情。诗云:“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劳心博博兮。庶见素衣兮,我心伤悲兮。聊与子同归兮。庶见素韠(原文为 )兮,我心蕴结兮。聊与子如一兮。”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治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干宝的《搜神记》载:“新兴刘殷,字长盛。七岁丧父,哀毁过礼。服丧三年,未尝见齿。事曾祖母王氏。尝夜梦人谓之曰:‘西篱下有粟’寤而掘之,得粟十五钟。铭曰:‘七年粟百石,以赐孝子刘殷。’”刘义庆、干宝均是六朝人,其小说中述及斩衰之俗例子甚多,由此可见六朝重丧之风的盛行。元代高明的《琵琶记》第三十五出写赵五娘身着重孝以道士装扮与相府牛小姐相遇后,牛小姐让五娘换了衣衫,五娘说:不敢换,牛小姐问:“因甚不敢换?”五娘回答:“贫道有一十二年大孝在身,所以不敢换。”,牛小姐听了,惊讶地说:“呀,大孝不过三年,如何有一十二年?”赵五娘解释说:“贫道公公死了三年,婆婆死了三年。簿幸儿夫,久留都下,一竟不还,替他带六年,共一十二年”。牛小姐听了,赞叹说:“咳,有这等孝行的妇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中说到元末王冕,七岁丧父,母亲把他扶养成人,后来其母病死,“王冕擗踊哀号,哭得邻舍之人无不落泪。又亏秦老一力帮衬,制备农衾棺椁。王冕负土成坟,三年苫块,”邻人皆称之为孝子。(来源:中国风俗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