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证券内参2010-11-1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55:41
首席证券内参
2010-11-18
【博览视点】
“通胀红利”令此轮行情尚可延续数月(下)
“通胀红利”令此轮行情尚可延续数月(上)
【财经纵横】
罗斯柴尔德家族30亿美元进军印尼煤炭业
锡,将陷入严重短缺的战略资源
传中国将限制煤炭产量
行政干预通胀,令加息预期减缓
三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出现回落
【多维观察】
全球基金经理看涨情绪达到4月份以来最高
投资大亨们的最新投资组合是什么?
【决策参考】
谁会担当下一轮上涨的主力军?(下)
谁会担当下一轮上涨的主力军?(上)
【券商经纪业务研究】
如何构建券商“投顾”服务体系?
【首席视点】
白宫:胡锦涛访美将是人民币汇率议题新期限
一旦美元下行,A股将反弹
两个月内,央行或用升值来代替加息
【新视野】
汇丰孙瑜:明年春节前不要入市
加息令股市下跌?扯淡!
【博览视点】
(接上文)其次,温和通胀(CPI5%以内)能使内需加快提升,提高企业利润,拉动经济增长。从今到明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将处于“温和通胀带动的经济增长高居不下”的阶段。
温和通胀有利于经济增长,这是经济学界存有共识的观点。要不然美国专门研究“大萧条”的伯南克,也不会不惜一切代价实施QE1、QE2,通过制造通胀来提振美国经济了。
我们可以拿07年的实例来印证,温和通胀对经济的正面刺激,物价上涨对上市公司盈利的推动。
如图一所示,07年月度CPI增速折线与工业增加值增速折线在07年7月份交叉,在月度CPI增速达到5.6%之前,CPI增速与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同步上涨,在月度CPI增速超过5.6%后,虽然CPI增速继续上涨,但工业增加值增速已开始下降。
这说明,温和通胀对经济增长是有正面刺激作用的,当通胀进一步恶化,就会负面伤害经济增长。
同样,我们拿07年四个季度沪深300综合净利润环比增速,与07年CPI增速作了对比,其结果也能够印证温和通胀对上市公司盈利增长的推动。
如图二所示,2007年1-2季度,沪深300综合净利润季度环比增速与CPI增速同处上升周期,但在2007年三季度后,沪深300综合净利润季度环比急速下滑,到四季度出现负增长。
这说明,温和通胀对上市公司盈利增长具有推动作用,当通胀进一步恶化,就会吞噬上市公司盈利增长。
2010年的月度CPI增速,从今年7月开始突破3%,目前还处于4%左右的温和通胀阶段,且加息周期才刚刚开启,因此,温和通胀对经济增长的正面刺激作用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最后,在通胀初期,只要政策不以打击经济增长来控制通胀(如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为主,不使用一月一次的高频加息),则温和通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以弥补甚至超出针对CPI的政策收缩对经济的下压作用。
目前宏观政策的重心虽然已经明显偏向“控通胀”,但政策工具的使用更多是以价格管制等行政手段为主,货币紧缩也更多采取数量型工具,对于利率工具仍然慎用。
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政策措施时强调,“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确保市场供应,完善补贴制度,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等行政手段,仍是当前稳定物价、控制通胀的主要措施。
未来需要观察CPI增长态势,和央行加息的频率。从目前的政策倾向来看,决策层并没有释放以抑制需求和牺牲增长的手段来控制通胀的信号。
我们预计从今到明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仍然能够维持9%左右的增长水平。未来数月内,股市将面临经济高增长与高通胀并行的有利环境。
股市在温和通胀下往往能够享受“通胀红利”实现上涨,这主要缘于温和通胀对经济的正面刺激、物价上涨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推动以及充裕流动性带来的市场估值抬升。同时,对经济增长减速的担忧不会成为目前市场主流。
我们依然维持中国经济“双高”尚可支持此轮行情数月的判断!
T O P ↑
当前所有对股市乐观与悲观的判断,根本的分歧在于,中国政府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会不会令中国经济从今开始减速?
如果从今到明年上半年,政策收紧令经济减速,中国经济出现“低增长、高通胀”的“滞涨”局面,无疑此轮行情不可持续;
如果从今到明年上半年,政策收紧并未抑制需求和牺牲增长,中国经济仍能保持“高增长、高通胀(CPI5%以内,10月份中国通胀率达到4.4%)”的“双高”局面,那么,此轮行情尚可持续数月。
博览研究员认为,在通胀初期,温和通胀(CPI5%以内)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以弥补针对CPI的政策紧缩对经济增长的下压力。
中国经济半年内可能的状况是高增长与高通胀并行阶段,或者说是“温和通胀带动下的经济高增长的居高不下”,这一有利的宏观经济背景支持此轮牛市还可持续数月,近日大跌并不预示市场趋势的逆转。
首先,中国经济尚处通胀初期,加息周期才刚刚开始,近期货币工具的使用更多是针对CPI而不是GDP,短期并未见政策以抑制需求和牺牲增长的手段来控制通胀。目前担忧政策收紧令经济增长减速为时尚早。
在《牛市尚可持续半年(一)》中,博览研究员指出,经济目标分为两种,一种是GDP目标,一种是CPI目标,不同的经济目标,决定了不同的政策导向,基于GDP目标的政策导向是“保增长”和“调结构”,基于CPI目标的政策导向是“控通胀”。
中国经济的政策调控,历来都是在“保增长”、“调结构”与“控通胀”三者之间取得平衡,除非GDP与CPI哪一方出现极端不可控情况,政策天平才会完全倾斜,或者说只有在“保增长”无忧的情况下,政策才会采取“极端手段”控制通胀。
但现在并没有到这一步。我们既不是经济增长无忧,也不是通胀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政策工具的使用不得不考虑增长与通胀的平衡,而不是固执地偏向某一方。
从历史经验看,中国经济增长出现较大程度的减速,往往不是国内政策主动调控的结果,而是受外部经济减速所拖累(或外部经济恶化与内部政策紧缩叠加)。
目前世界经济复苏仍存较大不确定,美国经济停滞不前,欧洲连续爆出债务危机,中国经济增长能够“一枝独秀”多久还是一个问号。在刚刚结束的 G20峰会上,胡锦涛主席警告指出,“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但复苏基础不牢固、进程不平衡,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字里行间透露着谨慎。
面对今年10月4.4%的CPI增速,央行并没有再次加息,而是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见决策层对于经济对连续高频加息的承受力仍存有顾虑。要知道,在07年6月CPI增速达到4.4%之前,央行已在07年3月、5月连续加息了两次(如表一所示)。
因此,博览研究员认为,在世界经济复苏不稳的情况下,中国政府短期内不会释放以抑制总需求和打击经济增长的手段来控制通胀的政策信号。
现阶段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更多是针对CPI而不是GDP,这是我们认为温和通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能够弥补政策紧缩对经济增长下压力的前提。
T O P ↑
【财经纵横】
由英国金融家内森尼尔•罗斯柴尔德(Nathaniel Rothschild)创建的现金壳公司Vallar,将斥资30亿美元成立一家矿业公司。此举将让印度尼西亚颇具势力的巴克里(Bakrie)家族将自己的企业资产在伦敦上市。
新公司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外国电煤供应商。
T O P ↑
前期,有色金属市场各类品种大幅涨价,主要是出现了有色金属资源的暂时性短缺。锡价的上涨直接推动了我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锡业上市公司——锡业股份受到投资者热捧。但据《每日经济新闻》的调查发现,锡将在未来几十年后陷入严重短缺的战略资源。
今后全球锡资源进一步紧缩仍会继续推高锡价,同时锡的主要应用领域——电子产品,在未来3年增速会保持在20%左右。随着中国越来越重视小金属的战略地位,中国锡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依然美好。
T O P ↑
有媒体报导称,中国政府正在考虑2011-2015年期间限制国内煤炭产量,部分原因是政府官员担忧煤炭资源开采过快,中国经济每年以8%以上的增速飞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煤炭供应。
如果煤炭限产的话,将对亚太地区的煤炭价格构成支撑。由于市场预计中国将在本月和12月份的煤炭进口量将创出纪录水平,煤炭价格已经逼近6个月高点。
T O P ↑
国务院周三表示将抑制价格上涨势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国稳定消费价格政策的措施包括,在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有分析认为,国务院干预抑制价格上涨,将令市场对加息预期减缓。
T O P ↑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与尼尔森公司11月17日联合发布报告,三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4点,比二季度回落5个点,在连续上升5个季度后首次出现回落。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回落主要原因是消费者意愿下降,不过整体信心水平仍然处于乐观区间,大多数消费者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表示满意,对未来走势表示乐观。
T O P ↑
【多维观察】
一份新出炉的调查报告显示,上周全球基金经理的看涨情绪达到4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但调查机构警告称,只有经济数据持续好转,且主权债务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这种乐观情绪才会得以持续。
报告称,基金经理们已用尽现金储备,对现金的态度甚至出现了罕见的“负持有”;受访基金经理的平均现金持仓比重仅为3.5%。报告作者把这项数据视作投资者准备逆市作空股票的信号。
科技和能源股仍然是全球股市中最受欢迎的类股,但投资者在此次调查期间积极买进了材料类股,对材料类股持增持态度的投资者比例从10月份的9%升至21%。与此同时,他们卖出了消费、医药和工业类股。
T O P ↑
本周一投资界的一些大亨披露了他们的持股情况,其中有些情况让人有点意外。
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亿美元资产的许多投资者每个季度都须披露包括股票在内的某些类型证券的持有情况,披露时间是在当季结束后的45天内。
多数对冲基金经理和其他投资者直到最后一刻才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呈送文件,披露截至9月30日的季度证券持有情况。
这些所谓的13-F披露让公众了解了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和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等主要基金经理最新的投资组合情况。这些情况对于普通投资大众来说犹如风向标,让他们知道某一领域或大型公司受到密切关注的数据已经改变 了路线。
约翰•保尔森:减持金融股
对冲基金经理约翰•保尔森对美国金融服务业股票持有量下降,本次报告不再持有高盛集团股票,并减持了花旗集团、美国银行和摩根大通等金融企业的股票。
保尔森在他呈送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最新报告中,没有提及此前报告的110万股高盛股票。该报告显示,他持有的花旗集团股票从5.07亿 股降至4.24亿股,美国银行股票从1.68亿股降至1.38亿股,摩根大通股票从2,570万股降至2,370万股。保尔森的公司名为Paulson & Co.。
沃伦•巴菲特:大幅减持银行及其它
Warren Buffett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第三季度持有价值5,200万美元的纽约银行梅隆股票,同时减持或不再持有其他几家公司股票。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出售了家得宝(Home Depot Inc.)、 CarMax Inc.、Iron Mountain Inc.、 NRG Energy Inc.和垃圾搬运公司Republic Services Inc.的所有股票。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还减持了Comcast Corp.、Ingersoll-Rand PLC、 Nalco Holding Co.、耐克(Nike Inc.)和Fiserv Inc.的股票。几年来Comcast和耐克股票一直存在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投资组合中,而Fiserv的头寸则是三个月前首次披露的。在第二季度末,除耐克以外,几乎所有公司的价值都不到2.50亿美元。
乔治•索罗斯:增持通信,减持黄金
在第三季度,亿万富翁投资大师索罗斯的对冲基金增持了蓝筹股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 Inc.)和孟山都公司(Monsanto)。
索罗斯曾说黄金是终极泡沫,他将对黄金交易所交易基金标普存托凭证黄金信托(SPDR Gold Trust)的直接持股减少了50.13万股,目前持有470万股。
索罗斯旗下对冲基金同时也披露,在第三季度末增持制药公司Dendreon Corp.180万股,价值7480万美元。
大卫•艾因霍恩:增持电子通信
由对冲基金经理艾因霍恩负责的Greenlight Capital Inc.在第三季度增持苹果公司(Apple Inc.)52.5万股,还增持了Broadridge Financial Solutions、Ingram Micro Inc.和半导体解决方案服务商Verigy Ltd的股票。
呈交文件显示,Greenlight同时增持的还有海上钻井公司Ensco PLC、抵押银行业务公司NVR Inc.、Symmetricom Inc.和再保险公司Transatlantic Holdings Inc.。
卡尔•伊坎:增持制造业、减持餐饮业
亿万富翁投资者伊坎披露,他增持了玩具制造商美泰公司(Mattel Inc.)和建筑产品生产商Masco Corp.的股票。
伊坎以其激进立场和与董事会的交锋而闻名,他在递交的13-F文件中说,他增持美泰243万股,增持Masco 502万股,这两家公司都依赖于美国消费者的支出。
但同时他还披露,截至9月30日,他已不再持有快餐连锁店Wendy's/Arby's Group Inc.和雅虎公司(Yahoo Inc.)这两家更引人注目公司的股票。
比尔•阿克曼:减持餐饮食品业
从监管文件上看,激进投资者阿克曼所在的Pershing Square Capital Management在第三季度不再持有百胜餐饮集团(Yum Brands Inc.)的股票。百胜旗下拥有肯德基(KFC)、必胜客(Pizza Hut)和Taco Bell。
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报告中,阿克曼还透露在第三季度减持了卡夫食品(Kraft Foods Inc.)和Target Corp.的股票。
阿克曼是一位经常持有大额股份的激进投资者。他在上个月公布持有J.C. Penney Co.的16.5%股份。
他还公布持有Fortune Brands Inc. 11%的股份,因为他认为该公司股票估值过低。
T O P ↑
【决策参考】
高盛对A股走势前后矛盾的判断,究竟是内部操作失误,还是另有隐情?
●据12日消息,高盛对近期A股走势的看法是,两市综指下方支撑依旧强劲,上行趋势没有改变。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高盛在同一日竟然以邮件形式赫然提示:近期中国央行连续性的货币政策,很可能引发加息预期,建议客户卖出手上获利的全部中国股票。
尽管对这件自相矛盾的乌龙事件,高盛有关人士语焉不详的解释为报告误读,但对于报告“及时”营造的看空氛围,与A股暴跌的时间竟如此吻合,不得不让人觉得,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要知道半个月前,高盛积极看多A股。10月末,高盛发布了一份积极看好2011年A股投资前景的策略报告《2011年前景:增长的堡垒》。 在报告中高盛指出,市场对于宏观经济硬着陆或紧缩政策过于严厉的担忧正在逐渐消退,盈利增长将是2011年股市回报率的主要推动因素,流动性的强劲前景可 能将估值推至过高水平。
高盛究竟是长期看好A股、短期提示风险,还是说现在应该让大多数人一时看空A股,才符合海外热钱的利益最大化?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现在的A股暴跌,与已享受前期暴涨行情的第一波、期望再次获得低成本筹码的迫切需求,契合的天衣无缝。
——此前暴涨行情的点火者,正是“里通外合”的热钱。对10月以来暴涨行情的点火资金,博览研究员在《鉴证实录:谁夺走了血淋淋的筹码?》 中已排除公募、私募、保险及社保资金,确认最有可能的是热钱——通过内外串联“暗度陈仓”操作方式“入境”直接影响A股,或通过兑换成港元,押注带有A股 的H股,以及指数品种(A50)的方式间接影响A股涨跌。
——然而帮行情暖身的却是公募基金,热钱“边打边退”。9月30日-10月18日沪指涨幅高达13.04%,偏股型公募基金基本已减仓为 主;而10月19日-11月1日,沪指滞涨(仅上涨1.7%),与此对应的是基金整体表现竟是主动增仓。这意味着,此前暴涨行情涨幅最大的初期,由热钱拉 升引资金入场;有衰竭迹象的中期,热钱却逐步退场,由基金接盘。
——热钱还未大规模造势,廉价筹码宝贵。除10月下旬索罗斯携90亿美元来势汹汹外,相关渠道称,现在香港准备进入国内股市的资金大概在 400亿元人民币左右。如果这些资金意图眼下大举进入,他们定将期待着在较低水平建仓。而大投行高盛,此时借利空唱空,就很好理解了。
而还带着回忆体温的是7月以来2300点到2700点的超跌反弹行情,难道能够忽略热钱无形而又无所不在的身影?——万科A是深成指上涨主 力,而万科B却是万科A的强劲牵引力;热钱回流与行情展开,热钱回流与农行受宠,热钱回流与A50流入,热钱回流与美元“触顶”时间点上的4个不期而遇, 都暗示了热钱在2300点超跌反弹行情中的巨大煽动力。
而这一次不同的是,相比2300点的低估值、低水位,3000点还需要“泄洪”。
T O P ↑
轻易能够为大多数人所共知的一定不是真相的核心!
难道两根大阴线仅仅是出于对货币紧缩政策的恐惧?
在我看来,这个简单的线性推导还不足以让A股如此暴跌——货币政策紧缩初期,很难战胜通胀预期和流动性泛滥的累积效果。
难道短短3天、A股暴跌逾8%仅仅是所谓的技术性调整需要?难道仅仅是受制于美元指数连续12日的反弹?
在我看来,不论上涨,还是下跌,事后可找出成千上万种理由,却是隔靴搔痒。
实际上,行情暴跌究竟符合谁的利益?这恐怕才是探清短期行情原委、即期发展脉络的根本所在。
自股改以来,A股市场很久未像现在这般精彩而诡异:
●从暴跌结果看平淡无奇,10日晚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公告,启动结束A股暴涨、开始暴跌的按钮;
●但过程却诡异异常,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竟“刺激”“两桶油”涨停,随后的大盘暴跌伴随利空传言不断,调印花税、加息;在市场里倒腾巨型蓝筹的,似保险又似基金!
那么,究竟谁希望此时有这样一波杀伤力极大的暴跌呢?从资金博弈的角度看,经过一轮暴涨后,至少有两种资金有这种迫切要求:前期踏空、中间换仓、期望获得更低成本筹码的大资金,此为其一;其二是已享受前期暴涨行情的第一波,目前期望再次获得低成本筹码。
——而我注意到,大多数公募基金因重仓中小盘个股、踏空10月以来的暴涨行情。博览研究员在《鉴证实录:谁夺走了血淋淋的筹码?》中已指出,多家机构测算表明,10月8日-10月15日行情气贯长虹的一周,偏股型基金整体竟然是较大幅度的减仓,逾半数基金选择主动减仓,这充分说明,行情初期大多数基金按照正常操作规程进行仓位调整。同时也表明,对于这波权重股暴涨行情,大多数基金没有心理准备。
——而基金们开始集体转身已是此前暴涨的上升中段。直到10月18日-10月22日,基金整体表现为主动增仓,选择主动增仓的基金占比再次 超过半数。经过一番折腾,从目前平均净值增长与指数增长比较来看,基金仓位的配置在中小板和创业板比重依然较高,尚在艰难转身。
——而仓位重心由中小盘到大蓝筹的转身,需要完成最后的“两跳”是:中小盘大涨吸引资金接盘,为其一;接下来,砸低大盘股、获低成本筹码。
目前看,似乎已完成前面一跳:大盘震荡时,中小板和创业板涨势喜人——10月19日-11月10日,沪指上涨约3.8%,中小板上涨近14%、创业板涨幅逾14%。
那么,这意味着,现在正进行着最后一跳……
T O P ↑
【券商经纪业务研究】
——如何提升“投顾”对券商的依赖性?
《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行规定》隐匿着一个问题:“投顾”究竟打造券商品牌,还是个人品牌?
从积极的一面,“投顾”能让客户保值增值,则三方都好,但客户一旦亏损,“投顾”了不起,拍拍屁股走人,客户也可能会流失,券商却要承担所有善后与成本。从消积一面,“投顾”做好了,个人的品牌就会崛起,也同样面临人才流失。
因此,“投顾”个人品牌如何依赖券商的资源与环境供给,应是券商决策层首要考量的问题。券商的资源与环境不仅是“投顾”成长所需,也是“投顾”能力伸展之所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投顾”现有服务的状况:诸多“投顾”现在主要是“自建服务通道”(如QQ)、“自建人脉圈子”、“自找资讯来源”、“自做服务内容”等。不仅是“独立经营”、“唯我独尊”,而且券商难以监控,更难评估其服务过程的适当性。
有关建立券商服务的适当性以及如何建立程式化、统一化、标准化的内容,我在此前的月刊中已详细谈过。
以下我着重从“投顾”发展的三个层面,来展开 “投顾” 如何增强对券商的依赖性。
尽管“暂行规定”从2011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但相关模式的服务早已在券商中展开,基于当前证券投资者普遍存在着的投机文化,以及对券商理财效果的信任度不高,我认为,“投顾”未来的发展路径或许需要经过三个层面的模式:
以客户自主选股,“投顾”辅以诊断模式;以“投顾”推荐为辅,客户偏好性选取的模式、以“投顾”规划理财为主,客户确认为辅的模式。
之所以有这三个层面,主要是基于客户与券商间的关系在归属感、信任感、依赖感这三个层次尚在建立之中。
从“投顾”收费的角度,券商还处在维系客户的稳定性,即使“暂行规定”授权券商可以收费,在“佣金战“仍处在炽热的情况下,尚不敢大规模推动收费。我认为,除少数个别差异服务收费外,基本上在推广“投顾”模式的初期,仍是以让客户体验方式渐行推进。
而且,我相信,在当前阶段,券商采取在客户帐户资产有了一定盈利后,对超出部门加以收费的模式更好,而亏损或某个区域盈利率之内不收费,应是大多数券商采取的竞争与维系策略。
第一层面,以客户自主选股,“投顾”辅以诊断模式,是依据客户持仓股与关注股为标的的 “投顾”诊断方式,更多是客户拟买卖前,向“投顾”发出诊断请求,“投顾”依据券商提供的工作平台,进行诊断工作(也有无论客户有没有主动要求,“投顾” 定期发给客户“资产诊断报告”的方式)。如果券商提供的工作平台对“投顾”有足够的支持作用,那么,这应成为“投顾”依赖券商的资源之一。
我认为,券商提供的这个工作平台必须具备这样几大特点:针对个股资讯的维度足够多,以便“投顾”能有更多选择余地;针对个股资讯的内容足够精,以便快速消化;针对需要撰写内容的方式足够专,以便“投顾”高效完成一份诊断内容。
当然,这一系列过程不一定需要“投顾”一个人完成,在一个团队中可以分工协作,“选内容”的人,不一定“编内容”,“编内容”的人,不一定 “发内容”。这就要求这个工作平台在分工、限权、流程上有相当精细化设计与对采编行为研究的操作思维。这一点,是不同与研究所所适用的“投研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博览资讯的《券商(投顾)主动服务系统》中有关“做采编”模块功能就实现了这一功能。
第二个层面以“投顾”推荐为辅,客户以自我偏好性选取的模式。这一模式仍是以客户自主选股为主,但会采纳“投顾”新推荐的股票,作为客户投资结构的一种调整。能够采纳“投顾”建议,在现实中多为客户与“投顾”比较熟习,建立了信任感,但如果要大面积推广“投顾”模式,信任感需要两个方面作为基础。
一是,客户能亲身了解“投顾”的建议能力;二是,客户能直观见到“投顾”的建议结果比自己过往的业绩好。
我认为,券商服务从实现客户归属感,到与客户建立信任感是一个必经过程。所以,我们在《客户自助服务系统》中十分强调客户资产收益与股指对 照比较外,我们还强化“投顾”个人业绩与之比较,以及不同“投顾”间的业绩比较,突出强调“投顾”的“挂牌经营”,从而满足客户的选择性(不同“投顾”对 应收费与佣金率可以不同)。
为此,我们也强化了“投顾”在《券商(投顾)主动服务系统》中,对这项工作建立了从制作、流程、跟踪、统计的工作,将相关的数据传到《客户自助服务系统》中展示。(包括手机服务端的双向传输)
同时,凡被客户采纳的建议,在“投顾”效绩中加测算,并回传到CRM做综合效绩统计。
无论对客户自主持股的诊断,还是被客户采纳的建议,以及“投顾”自己的组合,都强调系统持续跟进,关键点系统自动提示,做到对客户一个服务周期的完整性。
第三个层面以“投顾”规划理财为主,客户确认为辅的模式,在此不谈了!(之三)(李宏图/博览首席研究员)
T O P ↑
【首席视点】
据凤凰卫视报道,有白宫官员日前表示说美国对人民币议题设定新期限,将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明年1月份访美时密切观察汇率议题是否有进 展。白宫官员表示,这将是美国解释汇率议题进展一个确切时间点,而中国的改革对稳定中国经济乃至于稳定全球经济都十分重要,他相信中国希望看到全球经济有 序性的复苏,也希望看到美国经济强劲的增长。
T O P ↑
博览研究员在此提醒投资者准备迎接强劲反弹。17日美元指数已走到反弹临界点(见下图),随时可能出现向下拐点,人民币升值将取代对加息的担忧,从而令A股强劲反弹。
近日股市的大幅杀跌,原因在于作为货币的流动性过剩与市场预期的货币紧缩政策(加息),这两股决定性力量的对抗。如果美元下跌令人民币相对升值,以及由此引发中国央行对加息动因的减缓,则A股反弹在即。
我认为,在升值确定性较强的前提下,货币政策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中国的货币投放 向 来有两条管道,央行通过商业银行进行的主动货币投放,以及外汇占款增加带来的被动货币投放。因此需要两条管道同时出招,才能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抑制资产价格泡沫与通胀的角度,“升值+加息”是正确组合。但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角度,这一组合又是错误的。
日本当年“升值+低利率”吹起泡沫冲锋号的教训,令市场担心央行本轮可能会做出“升值+加息”的决策。虽然无法彻底排除这种组合出现的可能 性,但博览研究员认为年内推出的可能性极小。原因在于升值必然伤害出口企业竞争力,需要快速的结构调整相配合才能化险为夷。而当前结构调整并没有取得实质 进展,经济仍严重依赖投资,向民营企业开放垄断行业的步子尚未迈开。在经济自生能力低下环境中,如果政策紧缩效果过强,可能令经济迅速冷却,最终更可能付 出社会稳定的代价。两害相权取其轻,以伤害经济增长来抑制通胀的时机还未成熟。以升值取代加息将成为政策的优先选择。
A股市场一直将加息视为利空,而将升值作为利好。上文分析显示,在超级牛市的货币逻辑中,国内紧缩加力尚不足以构成对A股的真正打击,市场反应过度。此时只需美元下跌配合,A股就会迎来强劲反弹行情。
美元近日同样扮演了A股杀手角色。“QE2—美元贬值—热钱流入”是本轮流动性行情的重要支柱,但在QE2宣布以后,爱尔兰问题浮出水面, 加剧了欧元区掀起第二波债务危机的担忧。在此影响下,美元的避险效用再次显现,美元连日强劲反弹,直接打击大宗商品价格,令A股的资金流入预期与资源股股 价同时受压。QE2带来的流动性泛滥预期受到欧债危机的突然狙击。
问题的关键是,欧债危机会不会越演越烈?根据博览首席研究员王晓兵的判断,爱尔兰债务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本轮欧债危机是欧元区的“自杀”式炒作,是欧元区加入全球货币战争的武器,目的是压低欧元汇率,抵消QE2造成的美元贬值效果。根据这种判断,美元向下的大趋势并未改变,17日美元指数已走到反弹临界点,随时可能出现向下拐点。如果以上判断成立,那么A股市场将迎来强劲反弹。操作上可以把美元指数作为短线观察点。
总之,博览研究员在此提醒投资者准备迎接强劲反弹。这并不代表我们对通胀没有担心,只是在市场表现得像世界末日已经来临之时,我们认为这个世界还是正常的。
T O P ↑
在《2010 VS 2007超级牛市的货币逻辑》一文中,博览研究员将美国QE2带来的美元贬值,以及国内充裕的流动性下有限的投资选择,作为货币的流动性过剩与市场预期的货币紧缩政策,这两股决定性力量决定未来的行情演变。
现在的问题是,紧缩是否真的会超预期?
博览研究员的看法是,以二次加息为代表的紧缩超预期可能性并不大,反而是明年1月胡锦涛主席访美之前,政策很可能以升值来代替加息人民币再次进入升值确定期。
如果真如上所述,则股市将由担心加息的缩收性利空政策,转向以人民币升值下的资产价格上涨的预期,从而令本轮上涨趋势得以跨年度。
市场最为恐惧的是年内再次加息,紧缩加力。博览研究员认为紧缩加力是一定的,但在工具选择上,年内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并不大。博览研究员倾向于认为,在明年1月之前,政策很可能以升值来代替加息,作为抑制通胀的主要手段,同时配合数量型紧缩、信贷控制、资本管制、以及行政性限价措施。
更为重要的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再次加大,选择升值对抗通胀主要手段的可能性更高。据美国媒体报道,随同奥巴马一起参加APEC会议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多尼隆13日在横滨表示,明年1月胡锦涛主席对美国的访问将是一个审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重要时间点。美财长盖特纳16日亦再次施压人民币汇率,威胁说“如果中国政府不允许人民币升值,那么所有使中国经济迅猛增长的经济压力将变成以通货膨胀的后果收场,最后将出现资产和价格泡沫,对经济体自身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
盖特纳的威胁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压低汇率保出口的后果无一例外是本币国内购买力的下降。在长期货币超发以及09信贷泡沫之后,通胀加剧恶化的态势已令升值不仅仅是外部压力下的选择,同时也是内部压力下的要求。但人民币近月并未实质升值,而是有所贬值。国际清算银行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环比下跌1.24%,创下了3月份以来的最大单月跌幅。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由113.81下降为111.8,是2009年12月以来的最低。
实际有效汇率的下降说明国内通胀的上升已部分抵消了升值作用,而名义有效汇率的下降,则意味着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同时对其他货币贬值,因此 本币升值的国际压力没有丝毫减弱。近日美国一系列经济、外交、军事上实施“连横”之策,讨好除中国外的所有国家,试图将人民币钉到国际货币体系矛盾的靶 心。在美国的造势之下,不但逆差国对人民币不满,即便同为顺差国,也认为人民币低估抢走了他们的市场。在这样的国际压力下,中国只有三条路可走,要么人民 币主动升值保持“游击战”的主动权,要么被逼上中国版“广场协议”谈判桌,第三条路就是贸易摩擦。作为最大的出口国,后两条路明显不符合中国利益。相权之 下,主动升值以换取汇率政策灵活性的可能大大提高。博览研究员认为,明年1月胡锦涛主席访美之前,人民币再次进入升值确定期。
T O P ↑
【新视野】
这并非分析师第一次向中国近期的火爆行情泼冷水。上周,瑞士信贷的陈昌华和Peggy Chan就曾预言,上海股市将下跌10%至15%。现在,汇丰中国股票策略主管孙瑜正在泼出又一盆冷水。
他表示,不断上涨的粮食价格令人担忧,其影响力要大于美联储(Fed)将向市场大举注资这一看涨信号。孙瑜表示,无论是通胀还是股市抛售浪潮都远未结束。
“大多数投资者已转入‘追逐风险’模式,执行了‘伯南克看跌期权’,享受到了二次定量宽松驱动的市场反弹。但现在是时候审视一下现实了。我 们认为,二次定量宽松能否解决困扰美国多年的经济问题是存在疑问的。但不存在任何疑问的是,该政策正在加剧新兴市场的通胀和资产泡沫。”
“美联储定量宽松政策实施得越久,中国面对的通胀压力就越大,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就越有可能被迫进行补偿性加息。”
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孙瑜表示,应该获利回吐,明年春节前不要入市。但这一建议适用于所有新兴市场吗?
T O P ↑
毫无疑问中国进入了加息周期,尽管我们不知道中国的央行何时加息,加息的幅度如何;尽管三年来的第一次加息(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已经实施,但人民币的利率水平依然在历史底部。所以担心加息导致资金成本上升,从而使得股市缺钱的理由并不充分。最重要的是加息周期之中,股市不一定就是熊市。2007年就很明显,那是大力度加息周期中出现的大牛市。
而股市每天具体的波动和加息几乎没有关系。和加息的预期有什么关系就更无法下什么结论了。谁能够把虚拟的加息预期(中国式的加息预期的恐 怖,其实是央行货币政策不明朗造成的)和股市一段时间的波动,建立起有此就有彼的公式,不仅会得三次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还会获得首席巫师的称号。
其实利率的变化和股市波动的关系,人类最多只有一个历史故事一样描述,无非这个描述是用数据统计的。但数据统计的故事,以A股市场短暂的20年历史,根本无法发现加息或者降息和股市的波动有什么线性关系。
比如2005年3月17日提高了住房贷款利率。沪综指当日下跌了0.96%,次日再跌1.29%。稍作反弹后,一路下跌,最低至 998.23点。 但在这个最低点上,事后我们知道——就是从这个最低点A股开始一轮史无前例的大牛市(2005年6月6日起到2007年10月16日,一千点到六千点全球 资本市场都很罕见)。在这个牛市的过程之中,中国央行一直是在加息的。即2006年4月28日、8月19日加息两次;2007年3月18日、5月19日、 7月20日、8月22日、9月15日加息5次。可见加息周期之中A股未必就一定会很熊。从这个角度说,这两天A股的大跌,加息不是其必然的理由。预期的恐 怖也无历史性的必然,会导致这样的大跌连连。
总之,目前来看加息的压力,都未必是这次大跌的成因。或者我们可以下个结论说,每一次暴跌都有原因,但原因是什么我们无法全面把握,我们只知道下跌和暴跌这个事实,而下一次暴跌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下跌?我们无法根据这次的事实进行判断。
金融产品,尤其股市的波动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它从来都是在动态之中的。这是唯一真实的、能够为我们所知的市场信息。而莫为暴跌遮望眼,并不是要说现在的跌是暂时的,马上就会涨。而是要说,千万别在暴跌前逞能,想找出暴跌的成因,从而在以后躲开暴跌。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某些人偶尔做对了,那也不过是运气使然。千万别以为这是本事,千万别以为股市是人类的创造,它就按照你的意志运行。(陈宁远/文)
T O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