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证券内参2010-11-2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35:24
首席证券内参 2010-11-25 以 下 目 录 【博览视点】
2010收官战:“高送转”,不确定行情的“确定”收益!
又到炒作“高送转”的季节
2010收官战:“高送转”与ST股,谁更“贺岁”?
2010收官战:“高送转”炒作路线图 【财经纵横】
吴晓灵:中国货币过多是不争事实
发改委三论“稳物价”
传政府已在讨论提高通胀目标至4%
本轮通胀将超出想象
朝韩炮战将热钱“轰”出亚洲 【焦点透视】
掘金“燃气板块”再次重估机遇 【热点聚焦】
传明年新增信贷减少一万亿,降为6.5万亿元
银行高价“买存款”,“放贷等明年”! 【新视野】
二次量宽值得关注的三个进展 【新闻视点】
FBI突查华尔街史上最大的内幕交易案
基金经理MSN聊股票 不买也被“抓” 【博览视点】 2010收官战:“高送转”,不确定行情的“确定”收益!

    近期既“喝”酒“吃”药,又“穿”衣“戴”帽,还“织”物联网——资本市场的热点散乱无章。似乎,没有逻辑便是最大的逻辑。

    在我看来,市场有以上现象只是凸显了两个不争事实,第一,此前不确定因素太多,将原有投资主线冲击的七零八落;第二,将来无法预料的意外因素还在不断聚集中,投资主线越发迷离。

    博览研究员认为,当复杂度在上升、意外频发的情况下,敏感的金融市场除了波动,就是更剧烈的波动。既然不可能先知,就不要奢望在波谷得筹码、在波峰沽出。你唯一要做的是,拒绝在不确定中颠簸,抓住确定性的缰绳。而年末已至,毫无疑问,高送转时刻来临。相比“资产重组”,不论在持续性,还是人气度,还是安全边际,“高送转”的确定性都更高。

    眼下,能一眼洞穿A股近期趋势的不是凡人、而是神。现在评估A股,缺乏国际视野就是单腿走路:无论是评估国内通胀形势,还是“安内攘外”的 国内政策,都不得不向中国以外多看两眼;但即使置身于国际大背景下考量,大多时候仍会感叹人类力量的有限:考察范围越广,意外越多,对冲结果越难评估。正 如,无人能准确评估,QE2放出笼的流动性泛滥,与国内紧缩货币政策的对冲效果;无人能,在全球贸易摩擦不断、汇率争端升级、军事摩擦日益严重的动荡环境 下,有把握肯定美元的近期趋势。

    梳理,是为了辨别最有效的投资线索。

    ●此前的投资主线已扰乱。虽然流动性通胀预期的炒作逻辑仍在,但以流动性过剩令大宗商品上涨带动资源品领涨的投资主线,被急速收缩的货币政策打乱,而暂告一段落,其持续性有待进一步观察美元走势。

    ●格局还在演化,在行情找到新的主线前,市场按既有节奏来。现在A股所面临的格局,与其说是在寻找新的主线,不如说,市场是在对国内货币政 策绞杀流动性预期的观望中边走边看。未来,全球政经格局改变的偶然性事件,都可能带来A股偶然性的行情。这表明,在没有影响力足够大的国际(国内)大事 前,A股自娱自乐的可能性更大,而从历年惯例看,“高送转”是不同类型投资人共同的选择。

    ●“高送转”是唯一不像题材的题材,是唯一牛、熊市通吃,是唯一投资、投机均雅俗共赏的品种。无论牛、熊市,历年A股的年底大戏都少不了“高送转”行情。唯一的区别是,如果市场“非熊市”,高送转股不仅不会见光死,还会上演填权行情;无论是投资、还是投机者,“高送转”个股的成长性和炒作性,必有其一满足不同种类投资者需求。

    在不确定的行情中获得确定的盈利,请为2010年股市投资的收官之战画上完美句号!


    T O P ↑
又到炒作“高送转”的季节

    看着创业板的历史新高,我们明白:年底又到炒作“高送转”股的季节了。回顾历史,2009年度共有202只个股实施了高送转,其中中小板、创业板公司有112家,占比55%,在中小板、创业板中,次新股(相对于2009年度)53只,占比为47%,数据显示中小板、创业板的次新股高分配的概率最大

    一般而言,年报的高送转股多具备“五高”的特征:高成长性、高公积金、高未分配利润、高净资产和高现金流。还有“一小”,流通盘应以小盘为主,股本扩张潜力大。从以往经验来看,高送转股往往集中于次新的中小盘股

上市公司高送转“潜规则”

    首先,推出高送转方案的公司,通常都是流通股股东中有机构投资者扎堆,尤其是有投资基金扎堆其中。一方面,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之所以能 “精准伏击”高送转股票,是因为他们对公司基本面有着更深入的了解,有的甚至是深入到上市公司进行了调查研究。另一方面是机构投资者拥有大量股份,也就拥 有了较大话语权,他们可以和上市公司方面讨价还价。

    其次,是一年来实施了再融资尤其是实施了定向增发的公司,推出高送转方案的可能性更大。实施了再融资后,上市公司的公积金大增,这为推出高转增方案创造了条件。

    此外,年报出台前后有限售股解禁的公司,更有可能推出高送转方案。


    T O P ↑
2010收官战:“高送转”与ST股,谁更“贺岁”?

    与“高送转”相似,每到年底,ST股受资金青睐的确定性高——ST公司面临“保壳之战”,或通过各种手段扭亏为盈,或直接通过重组“涅槃成凰”。对应于二级市场上,一旦重组成功,公司股价将扶摇直上;但如若重组无疾而终,就是“血光之灾”。

    然而更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中小板、创业板飞速扩容,国际板推出在即,ST公司的壳价值是不是应该重新评估?再加上,打击内幕交易的集结号已吹响,事故集散地的ST板块,年终大戏能否还赚得票房大卖?

    博览研究员认为,如果说,“ST股”是刀口舔血,那么,“高送转”则是“坐享其成”在眼下“确定性”如此稀缺下,不论是持续性,还是人气度,还是安全边际,“高送转”都更胜一筹。

    ——持续性,“高送转”炒作期基本可预期。从规律上,高送转题材的炒作期,围绕企业年报 披露展开。从持续时间上,每年两次,第一次始于年报亮相前后的次年11月,在来年4月接近尾声。第二次为半年报亮相前后。然而,ST股总体上属于事件推动 型,偶然性大于必然性:或源于公告,或源于一项刺激并购重组的政策推出。年底的重组加速预期,是少有最明确的开始信号,然而,结束信号依然无法预期:或因 为企业重组公告,或因其他意外因素,如对内幕交易的严厉打击,企图联合大股东炒作重组概念的资金将闻风而逃。

    ——人气度,“高送转”满足投资、投机的双重需求。“高送转”个股所具有的高成长性和资 金吸引力,使得“投资”、“投机”两相宜。在价值投资者看来,“高送转”公司,一般都拥有突出的业绩和高成长性,往往具备良好的核心竞争力而能够在行业中 脱颖而出。在短期投机者看来,“高送转”容易受到资金追逐,能够赚取更多差价,甚至在“非熊市”中,高送转股不仅不会“见光死”,还可能上演填权行情。

    相较而言,ST股更难获得价值投资者的青睐,原因是根本无法分辨,到底是,部分资金利用重组信息、配合价格操纵实施内幕交易获取暴利,还是 真正做大做强企业的重组有了实质性进展。而且,即便是重组成功,还需通过分析注入资产对公司的业绩贡献以及其未来增长潜能,来判定其价值,再看估值合理与 否。

    ——安全边际,“高送转”风险底线可预期。短期看,即便上市公司最终没有预期内的高送转,或是“见光死”,那也只需要忍受短时间内的价格波动,而长期来看,业绩好、成长性高的企业往往获得更多溢价,这种长期缓慢的增值,也会覆盖短期急速的价差损失。

    而对于ST股,其中蕴藏的风险无法估量。某种程度上,ST股就如同玩一场俄罗斯轮盘赌,赌对了,盆满钵满,错了,就一败涂地。如果重组成 功,二级市场的股价会在重组成功确定前一飞冲天;如果不成功,就是血本无归。而如果一直追逐尚未进行实质重组,股价却已过度飙升的ST股,就是刀口舔血。


    T O P ↑
2010收官战:“高送转”炒作路线图

    毋庸置疑,“高送转”是股市题材炒作的常青树。然而在我看来,“高送转”应是最不像题材的题材,无论市场是熊是牛,每年“高送转”必是冬季里的一把“旺火”;而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每年必炒,又绝不是“一般题材”就能涵盖。

    纵观“高送转”公司,尽管行业不同,但拥有良好业绩和高成长性的根本是,都能够灵活的把握和跟随国家经济战略转型的步伐,从而实现持续的高速增长。

    这就是“高送转”个股备受资金青睐的必然性和独特性。

    博览研究员认为,股本小,业绩增长空间大的中小盘个股,高送转预期最为强烈

    ●从定性上,高送转个股为细分行业龙头,具有较好的经营能力,企业成长性高、行业前景无限,具有强烈的股本扩张愿望;

    ●从定量上,高送转个股应是总股本小+每股公积金高+每股未分配利润高的组合;

    ●从操作上,短期投机的角度看,完整的高送转炒作路线,可分为三阶段:猜(潜)、披露(涌)、填权(抛)。

    首先,稳定、良好的业绩增长以及强烈的股本扩张欲望,是高送转预期的前提,而这类股多以中小盘个股为主。从以往的情况来看,高送转股往往为 中小盘股,中小板和创业板中高成长性的个股或成为高送转集中地。有统计显示,中小板与创业板是2009年披露高送转股的主力军,几乎占据近一半份额。

    其次,高送转个股应是总股本小+每股公积金高+每股未分配利润高的组合,这是高送转预期的关键。只有较高的每股公积金或每股未分配利润,才能承担起高送转的负担。而两者均具备的,高送转的概率越大。

    最后,从短期投机的角度,完整的高送转炒作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猜测期,应将有潜力的小股本个股罗列出来,按每股公积金、每股未分配 利润降序排列,选取前三甲;第二阶段——预披露到披露期,方案预告亮相的个股,资金往往蜂拥而入,此时将会大炒一把;第三阶段——填权期,除权后又抛起一 波上扬进行填权,不过此时,原有低成本炒作资金大都选择流出。


    T O P ↑
【财经纵横】 吴晓灵:中国货币过多是不争事实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日前表示,货币政策应回归稳健,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上调空间

    她认为,目前中国货币过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必须给予正视。货币供应量超过GDP和物价增速过多的话,确实会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过多的货币加大了通胀的压力,催生了资产泡沫,必须加以管理。

    吴晓灵认为,货币政策应回归稳健。按照最简单明了货币供应的控制方法应该是M2等于GDP的增量加CPI控制增量,放大1-2个百分点


    T O P ↑
发改委三论“稳物价”

    发改委周三(24日)表示,各地各部门要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以保持消费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这已是本周以来发改委连续第三天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文章。这篇题为“三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精神”的文章,传递出中央政府稳定物价的决心。


    T O P ↑
传政府已在讨论提高通胀目标至4%

    据传,有关部门近期密集开会,明确讨论了是否提高通胀控制目标,以及提高多少的问题。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望提高明年的通胀控制目标到4%。

11月CPI或冲至5%

    最近的一两周,国际主要投行都纷纷上调了2011年中国CPI预期目标。

    瑞穗证券报告显示,目前通胀压力仍在加大,结合商务部及统计局发布的食品数据分析,判断食品价格仍在上涨,预计11月份CPI同比增长将达到4.8%,再创年内新高。

    美银美林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将2011年中国CPI预测从3.6%大幅上调到4.5%;瑞银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将2011年预测从3.5%-4%上调到4%-4.5%;渣打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志浩则从4%大幅上调到5.5%。

不再提宏观政策连续性?

    在提高通胀控制目标的同时,政策方向也将明确提出“控物价”、“管理好通胀预期”的目标。为了更好引导市场预期,在这种背景下,政策语境里惯常使用的“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则有可能不再重提。

    实际上,在央行11月初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已经放弃了这一提法。三季度报告中指出,“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着 力提高货币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而在二季度报告中则是“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 高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对比发现,货币政策描述中回避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提法。

    在最近几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政策表述中,和前一年相比,2005年、2006年、2009年都使用了“继续”、“连续性、稳定性”等词语,而具有转折性的2007年、2008年则没有使用。


    T O P ↑
本轮通胀将超出想象

    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兼亚洲区首席经济师陶冬表示,本轮通胀程度一定会超出目前市场及政府的想象,明年CPI可能达到6.3%,并引发货币政策进一步紧缩。

    据他估计,中国今年、明年通货膨胀平均为5%,明年年中甚至可能达到6.3%,而之后再做通胀的判断要看明年夏粮收成情况,以及全球经济复苏和商品价格走势。但总体上,本轮通货膨胀程度一定会超出目前市场及政府的想象,并会带来一轮手忙脚乱的货币政策紧缩。

    陶冬认为,近期央行准备金上调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相信在今后一年内,中国至少上调利率150个基点,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50个基点。10月份储蓄大量搬家,表明货币环境正常化已到了不可不做的地步


    T O P ↑
朝韩炮战将热钱“轰”出亚洲

    朝韩之间擦抢走火过往常见,每次在各国协调下终能转危为安,故这次双方大炮互轰,韩国又恫言要对朝鲜施以“最严厉手段”,但外界预期演变成大战的可能性不高;然而,对金融市场而言,目前正值亚洲各国轮流出手打击热钱,紧缩银根措施不断,市场本已人心虚浮,一旦地区危机持续,热钱将有可能暂时撤退,造成区内金融市场混乱

    游资向来逐利而来、避险而走,虽然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等基本因素未变,投机客依然对中国加息带来的套利机会虎视眈眈;然而,朝鲜不按牌理的疯 狂行径,却不断增添区内的地缘政治风险。尤其目前区内各国皆视热钱为洪水猛兽,各项紧缩措施接踵而来,令热钱在区内寻找投机机会的成本大增。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已在月内两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外汇管制的措施亦不断加强,甚至人民币升值步伐都开始逐步放慢,各项姿态皆显示中央强硬对 抗热钱的决心。再如香港上周公布了严打炒楼措施,短炒客要额外付最多楼价15%的印花税,实际上也打击了热钱一个安全的停泊地,增添资金调度成本。

    其他还有新加坡及泰国,也已出招严阵以待。各地的措施早已不断增加热钱流入区内的难度,而南北韩擦抢走火的意外,将可能是触发游资撤退的借 口。事实上,港汇持续疲弱,已从侧面反映资金流出的情况。不过,热钱的去向,短期还要视南北韩互轰事件的进展,若紧张情况持续,撤资潮或将涌现。

    不过,有经济学家认为投资者不宜太悲观,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指出,至今事件还未弄清,不应过早下定论,该行现阶段不会改变区内各市场的经济预测。


    T O P ↑
【焦点透视】 掘金“燃气板块”再次重估机遇

    11月23日的一则消息《上海石油交易所12月首推燃气现货交易》,意味着“一次千载难逢的掘金机会已经出现”。

    博览研究员认为,人所共识的“气荒”背景之下,没有垄断巨头的参与,在用气高峰时段开展“调峰用气”的电子盘交易,有理由相信届时LNG、LPG的电子盘价格初期大幅上涨的概率非常高,并且交易场面会非常火爆。

    对于A股投资人而言,受此影响,燃气板块特别是具备LNG、LPG大规模生产能力的民营企业,将因此阶段性受到市场青睐

    随机抽样调查一下,看看你能否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国内天然气价格“低估”了吗?

    2.天然气价格为什么迟迟不能进行“市场化”调整?

    3.用气高峰时段,天然气供需缺口能够在短期内得到弥补吗?

    相信大多数人都能够很熟练的给出答案。因为近几年我们几乎年年经历“气荒”,早已明白了其中“奥妙”。

    国内绝大部分城市的天然气价格存在“严重低估”,特别是相对油价而言。迟迟不能进行“市场化”调整,主要原因在于牵扯到“民生”,很难一步 到位。“气荒”年年闹,根本原因在于天然气需求季节性差异太过明显,由于市场没有给予足够的赢利预期,根深叶茂的垄断行业巨头们缺乏足够动力去完善“调峰 能力”。仅仅依靠政策推动,在短期难以弥补供需平衡的落差。

    相信上述这些,都是业内共识。

    在这种共识下,越来越多的投资人会开始意识到上海石油交易所12月首推燃气现货交易,到底意味着什么?

    上海石油交易所23日表示,将于12月在国内率先推出液化天然气(LNG)和液化石油气(LPG)现货竞买交易。电子交易系统将按“价格优 先、时间优先”的原则,根据某批商品的挂卖总量对买方交易商竞买申报进行排序,并按上述原则实时剔除不能配对成交的买方交易商的竞买申报。

    另据行业媒体报道,该燃气现货竞买交易平台将于11月下旬(26日-30日)正式推出。

    值得注意的是,初期参与的市场交易双方多为民营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尚未参与其中。为了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交易所将手续费收取比例暂定为0.2%的优惠价;等平台运作成熟后,恢复到0.5%的手续费比例


    T O P ↑
【热点聚焦】 传明年新增信贷减少一万亿,降为6.5万亿元

    据悉,11月前三周过后,全年新增信贷已超7.5万亿元的目标。权威人士表示,商业银行正将明年信贷规模计划上报,但有关方面对明年新增信贷的合理规模存在分歧。预计2011年新增信贷规模6.5万亿元左右,货币供应量M2全年增速控制在15%左右。从目前情况看,五大国有银行基本上维持今年的新增贷款规模,部分股份制银行的计划规模略有放大。商业银行明年计划信贷规模甚至会突破7.5万亿元,但监管机构会打一定折扣。权威人士透露,目前央行在摸底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从现在情况看,明年信贷需求仍较旺盛,这决定了新增贷款规模不可能出现较大下滑。综合各方需求和各种因素来看,最终信贷规模可能落在6-7万亿元区间,约6.5万亿元左右。

央行:今年“尽量”不超过新增贷款7.5万亿元的目标

    央行24日晚间公布的新闻稿称,副行长胡晓炼23日组织召开货币信贷工作座谈会,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人行分支行的相关负责人参加。有消 息称,在会上,央行要求各商业银行克制年末放款冲动,尽量不要超过全年新增贷款7.5万亿元的目标。据信,贷款反弹是这次会议的大背景,胡晓炼坦言,近几 个月货币信贷出现反弹,信贷需求旺盛,信贷扩张势头较强,实现全年货币信贷预期目标面临挑战。今年9、10月份,新增信贷分别达到5955亿元和5877亿元,速度偏快。前10个月的新增贷款总额达到6.88万亿元,较全年7.5万亿元的目标仅余6200亿元。而据了解,本月前3周,新增贷款已近6000亿元,全年新增信贷已超7.5万亿元的目标。

    就选择何种紧缩工具而言,此前市场认为,顾虑到“保增长”要求,央行可能会更多选择数量型工具,即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而不会频繁加息。 央行在月初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有“促进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又要为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创造良好的货币环 境”这样的表述,显示当时的政策选择要兼顾“防通胀”和“保增长”。为了“保增长”目标,短期内加息的可能性不大。

    而在24日的新闻稿中,央行的表述是“继续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货币政策工具组合,采取数量型工具和价格性工具以及宏观审慎管理的方式,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为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这是央行今年首次在政策声明中提到价格性工具(即利率),且此次并没有“满足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这样的用语。分析认为,近期的政策目标可能更多转向“稳定价格总水平”,故而加息的可能性显著提高。

    据悉,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仅由于负利率一项,初步预计将造成居民利息少收入约6223亿元。而10月份新增存款1769亿元,同比少增1128亿元,环比下降7003亿元,储蓄分流迹象显明。()


    T O P ↑
银行高价“买存款”,“放贷等明年”!

    10月份储蓄大搬家,使得不少银行存款锐减,而今年以来央行连续五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近期更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加大回收市场流动 性的力度,导致大部分银行资金吃紧,银行可用资金更是“捉襟见肘”,不少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开始高价“买存款”,这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了。

    ●高价“买存款”。100万存一天,现返3000元,相当于日利率3%。50万存一年,收益在标准存款利率基础上翻倍,等于多拿2.5个百分点。临近月末,银行揽储有些疯狂。

    ●部分银行“放款要等明年”。一些规模靠前的股份制银行11月前半月的信贷投放量已经超 过10月全月。今年10月全行业新增人民币贷款5878亿元,高于市场预期。按此速度推算,全年7.5万亿的信贷规模总量很可能在本月末就被突破,12月 份可能无贷可放。尽管多数银行否认贷款额度已经用完,但都坦言年底信贷已呈偏紧态势。多家银行都开始采取“选择性放款”,某国有银行信贷部人士透露,月底 每个支行都要向专门控制贷款额度的部门提交额度需求,年底情况更严。

    ●部分银行叫停票据贴现。汇总多家银行业内人士的消息,除建行以外,还有不少银行暂停了分支机构的这项业务,主要集中在承兑汇票业务的暂停上,另外也有银行对百万以内的小额贴现基本不做。

    ●7家银行被列为重要银行,或面临更高监管。据报道,四大国有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已被监管层列为系统性重要银行,未来两年,这些银行可能将面临更高标准的监管要求。


    T O P ↑
【新视野】 二次量宽值得关注的三个进展

    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能否发挥作用?本文提供了几种验证办法。

    许多经济学家和市场评论员确信,美联储(Federal Reserve)一掷千金,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的做法,对于美国经济复苏弊大于利。

    如果该政策见效,会出现几个现象:对低利率有兴趣的企业会借款,进而会投资并招募新员工;股票等资产价格将会飞涨,消费者信心随之大增;消费者,特别是那些打算买房子的人,看到按揭利率达到史上最低,会出手借款并增加消费。

    鉴于美国政府在未来近8个月内会大量购买美国国债,《财富》杂志在此列出三个指标,它们是检测该政策是否生效的标志。

企业加大投资

    对于公司而言,无论借款还是投资,现在都是利率最低的时候。微软和沃尔玛等行业巨头纷纷利用美国政府的低利率政策,大量发行债务。但是,尽管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新货币,就业机会并未增加多少。

    始自2007年12月、止于2009年6月的大萧条结束之后,美国企业投资的进展确实好于个人消费者开支的增长。特别是2009年中期之后,许多公司开始更新老化的软件和硬件设备,企业投资随之呈现明显增长。尽管如此,企业投资水平仍远不及金融危机暴发之前。

    同时,即使利率已创下史上最低记录,企业借款其实并未增加多少,而且许多公司趁低利率借款,不过是借此还清现有债务,而非将借款直接用于投 资。最近借助低利率借款还债的公司是可口可乐(Coca-Cola)。该公司最近举行了其史上规模最大的债券发售活动,总价值高达45亿美元,其中一部分 的票面利率只有0.77%。

    量化宽松政策的目标之一,便是通过低利率刺激投资。企业用于采购新设备和软件的资金通常在企业总投资中占到了2/3,自2009年中期之 后,这部分投资开始呈稳步增长之势。到了2010年第二季度,增速曾一度达到24.8%;但第三季度随着经济复苏出现放缓迹象,其增速迅速下降到12%。

    此外,到底有多少新印美元最终会落入小企业主手里,目前仍然是个未知数。新资本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重要因素,尽管借款条件有所放宽,而且与增加借款相比,小企业主们看起来更在意消费者需求。

更多人买房、进行房屋重新贷款

    即便在美联储将第二轮新印美元投入市场以前,美国按揭利率已经创下史上最低纪录。在美联储出台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之后,按揭利率有望继续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尽管现在的借款利率已达最低,但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就会趋之若鹜,抓住这一机会大把地借钱。假如美国出现新房贷款、房屋重新贷款的热潮,无 疑有助于减少市场上大量待售的居民住房数量,房价因而会回升,房主们也会因此挽回一些财产损失。尽管债台高筑的消费者并不会因为有了借新债还旧债的机会, 就立即开始大手大脚地花钱,但该政策无疑会帮助他们减轻负债,并且逃离由于昔日铺张浪费而债务缠身的悲惨处境。

    房地美公司在其最新报告(即关于11月4日至11月11日的报告)中指出,美国按揭利率已至少创下1971年以来的最低纪录。30年的固定 贷款利率从一周前的4.24%下降到4.17%。平均而言,15年的固定贷款利率从3.63%下降到了3.57%。尽管借款成本达到史上最低,但是,由于 过剩的“溺水屋”无处不在、借款条件日趋严格,以及普遍缺乏兴趣等原因,借款人往往不急于通过借新债来还旧债。不管采用的是固定还是浮动利率,目前至少有 一半的按揭借款人支付的利息仍达5%以上。此外,低利率尚未激起新一轮买房热潮。

“财富效应”

    利率降低,一般会导致股票等资产价格升高。这对股东是利好消息。但是,正如巴利•里托尔兹指出,绝大多数美国人的财富与股票市场并没太大关 系。尽管量化宽松政策有可能帮助股票市场重整旗鼓,但股票市场实际上完全掌握在1%的上层美国人手里;这些人拥有38%的美国股票(按价值计算),里托尔 兹写道。他还指出,多数美国人在股票市场拥有的股权不足10%,这些人的大部分投资都用于买房了。

    那么,消费者开支是否会随着股价的上涨而大量增加?里托尔兹认为,可能性极小。消费者目前仍然被债务、住房价值以及工作前景搞得焦头烂额。至于未来几个月内,股价是否会改变他们的精神状态,让我们拭目以待。


    T O P ↑
【新闻视点】 FBI突查华尔街史上最大的内幕交易案

    美国政府11月22日采取的一项突击行动震惊了华尔街。当天,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特工人员在上午突袭了两家位于康涅狄格州的对冲基金办公室后,下午又突袭了另一家位于波士顿的对冲基金。特工人员从几家基金的办公室搬运出了成箱的文件。

    此前,华尔街自上周六起就陷入了山雨欲来的恐慌之中。《华尔街日报》当天的一篇头条文章援引匿名消息来源说,美国联邦政府一轮为期三年的调查即将结束,正准备发起多宗内幕交易指控。这些指控可能使全国的顾问、投资银行家、公私基金交易员和分析师陷于不利地位。

    在纽约的金融从业人员看来,这是美国政府通过提前放料的方式在华尔街制造不安情绪。

    “对冲基金行业将陷入剧烈的动荡。”一位投资于对冲基金的基金经理写道。这种恐慌在11月22日FBI采取行动前数小时进一步蔓延。“政府讨论内幕交易,把华尔街的淑男淑女们都吓着了”。

    目前还没有任何对冲基金受到指控,也没有人遭到拘捕。但华尔街交易员们担心,FBI11月22日的突袭可能只是一个开始,华尔街有史以来规 模最大的内幕交易案即将到来,最终可能会有数十家对冲基金遭受重创,甚至近2万亿美元的对冲基金行业将彻底改变其商业运作模式。

调查焦点——专家网络,FBI要管一管

    这一次的调查主要是针对所谓的“专家网络”,他认为最近几年专家网络“有点愈演愈烈的趋势,所以政府要管一管”。

    这位基金经理介绍说,美国专家网络的规模很大,涵盖医药、制造业、法律等各行业。行业专家将被邀请加入网络,提供行业研究进展,并获得每小时数百美元的酬劳。

    他说,这些网络本身并不违法,但如果作为内幕交易人的专家参加这种网络,则属于“越线”。

    “比如美国现在有一个药品正处于临床三期,如果美国药品管理局批准这个药,可能给这家公司带来几十亿美元的利润,这样股价就会大涨。临床三 期的实验, 会把药品交给美国各地很多医生去试验。医生实验的时候,对冲基金去问他药品情况,医生和对冲基金聊是合法的。但如果这个医生还参与投票决定这个药品是否通 过,那他就不能和对冲基金聊了。这种情况下不管他是否收费,聊了就有问题。”

    美国专家网络不是公开的信息,一般需要一年要交几万块钱才可以参加这种网络。

    目前美国对冲基金行业出现了越来越多依靠计算机交易的数量基金,这次调查主要是针对传统对冲基金。此类对冲基金会查看公司财报,与公司首席财务官沟通,也可能找公司内部人聊天,“如果有人和他们说了不该说的内容就是内幕交易了,但在现实中这些都很难区分”。

“刑事责任”举证困难

    “对冲基金从一些公司买消息提前介入是很普遍的。”纽约州执业律师黄奕林表示,但这项调查的困难在于目前“内幕交易”在美国立法中还没有明确定义。

    随着美国法庭对1929年股市崩盘后实施的证券反欺诈条款作出不同解读,金融领域的刑事犯罪与合法行为的"分界线"在过去几十年的案例中不断演变。

    内幕交易只有满足4个条件才会被定罪:(1)持有不为公众所知悉的信息;(2)该信息具有重大性,即投资者合理地认为,该信息一旦公开将对证券市场价格产生重大影响;(3)利用该信息进行交易;(4)信息持有者或交易者事先负有披露义务。

    在美国违反内幕交易的公司或个人可能会受到民事、行政和刑事的处罚,民事一般是投资者提起诉讼,而行政和刑事一般会由SEC和美国司法部提 起。其中刑事处罚包括高额罚金和有期徒刑。任何人从事非法“内幕交易”,对自然人,可处10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并处100万美元以下的罚金;对非自然 人,最高可处250万元以下的罚金。


    T O P ↑
基金经理MSN聊股票 不买也被“抓”

    国海富兰克林基金昨发声明否认“老鼠仓”,但31岁基金经理黄林在传闻中已离职。

    据悉,今年31岁的黄林已于今年8月份“突然”从国海富兰克林主动辞职,这与公司对其的调查结果相关。“最起码其行为不规范,在公司检查时,发现其电脑中MSN的聊天中,谈到了股票投资。”

    在国海富兰克林回应给媒体的声明称:“原基金经理黄林已经离职。经公司调查,目前未发现其管理的基金存在老鼠仓等损害基金持有人利益的情况。”对于黄林是否被立案调查及是否违规,该声明只字未提。

    知情人士处透露,尽管国海富兰克林否认黄林其管理的基金存在老鼠仓,但是黄林在检查中行为不规范是不争的事实,实例之一即是相关的检查中, 公司发现在其电脑中,黄林通过MSN与他人聊天中,谈到了多只股票。不过,有知情人士称,黄林任职期间管理的基金并未投资上述股票。

他也在被调查

    黄林并不是今年上海第一个遭调查传闻的基金经理。此前,从光大保德信基金跳槽到中欧基金的基金经理许春茂,传闻遭监管调查。

    有报道称,今年四五月份,监管层带走了部分关于他在光大保德信期间的有关交易记录,事情至今未有定论。许春茂原本被挖到中欧基金担任投资总监,至今早已过了正常的流程时间,但仍未见中欧基金相关公告。

    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许春茂没有到中欧基金上班。“中欧方面也在等待监管层最终的一个结果,再决定对其的任用。”

今年已有三只老鼠被抓

    今年,证监会共公布了3起基金经理“老鼠仓”案的查处结果,受到查处的分别是景顺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原基金经理涂强、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原基金经理刘海、长城基金原基金经理韩刚。

    其中,涂强、刘海受到行政处罚并被市场禁入,韩刚则因交易时点、交易金额等关键指标达到刑事立案追诉标准而被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该案也成为第一例涉嫌违反《刑法》第180条第四款规定的“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被移送公安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

    此前,涉“老鼠仓”被证监会调查的基金经理还有融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原基金经理张野、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原基金经理王黎敏、上投摩根金管理有限公司原基金经理唐建。

五部门近期将开展内幕交易专项检查

    权威人士透露,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等部门关于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的意见之后,证监会、公安部、监察部、国资委、预防腐败局 五部门联合召开了座谈会,部署联合打击和防控内幕交易的下一步工作。近期五部门将联手开展一次依法打击和防控内幕交易专项检查,查办一批典型案件并公开曝 光,以震慑犯罪分子。

    证监会各派出机构近期也将通过座谈会、培训会等多种形式,向当地政府部门通报五部门意见精神,向上市公司讲解如何防范内幕交易、加强构建综合防控内幕交易体系。

    权威人士表示,“不仅上市公司要登记和报备内幕信息知情人,以后地方政府开会审核涉及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事项,也要登记内幕信息知情人并留档备查,尽可能缩小知情人范围。”


    T O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