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讨论录三十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24:26

哲学讨论录三十四

(2009-09-15 12:53:47)转载 标签:

杂谈

物质不仅是具体的,同时具有素质,而素质是从物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代表物质的抽象性,抽象性和具体性是物质固有的规定性,任何物质,无一例外,都具有抽象性和具体性这二重的性质。

       这段话的问题很大:
      1、物质本身就是一个概念抽象,因此,就概念分析来说物质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生命场在这里说物质和素质本都是抽象的概念范畴。具体的东西是物而不是物质。我以为生命场的说法是对的。
      2、既然物质是一种概念抽象,那么,素质是什么呢?按照楼主的意思是,物质是具体的,素质是对物质的抽象。举例来说就是物质是桃和梨,素质是水果,水果就是桃和梨的物质的抽象。进一步探讨,水果和蔬菜都是食物,食物是水果和蔬菜的抽象,那么可以不可以说,水果和蔬菜是物质,而食物是素质。这里还可以一步一步地推理下去。那么,在食物这个素质抽象中,水果和蔬菜究竟是物质呢?还是素质呢?
      3、关于抽象性和具体性是物质固有的规定性。这是楼主关于物质二重性的核心。问题是既然抽象性是物质固有的规定性,那么一切概念和范畴就会以物的自身方式反映到我们的头脑。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许许多多有着高级知性能力的动物,应该和我们人类一样也能够从对物质二重性的感知中,从物质所固有的自身方式中获得概念和范畴。上个世纪初西方的现象学者一直在苦苦追求本质直观这个金苹果,现在看来本质直观这个金苹果如同辛弃疾诗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质量和电量是桃和梨,素质是水果

      我举的这个例子,并不是我的发明,而是香港妹妹您自己说的噢。

     楼主说,物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性和抽象性,素质是物质的抽象。

     问香港妹妹,质量和能量是不是物质呢?


     “质量和电量是桃和梨,素质是水果”与你的“物质是桃和梨,素质是水果”根本有天壤之别,两物能发生引力作用全凭它们都有质量,质量是素质;两物能发生电磁作用,全凭它们都有电量,电量是素质。所以素质是质量和电量的一般形式。

    1、水果难道不是对桃和梨的共性抽象?!
    2、既然素质是质量和电量的一般形式。那么,素质不就是对能量和电量的一种共性抽象?!也就是从个别到特殊到一般的共性抽象?!
    3、楼主说素质是从物质中抽象出来的。很好,那么抽象是根据什么来运作的呢?!难道不是根据共性,也就是您说的一般形式来运作的吗?!



       1、我曾问过成吉思菡,是谁在进行抽象,是物质自己在进行抽象呢?还是人在进行抽象呢?还是上帝在抽象?成吉思菡最终不得不告诉我,是人在抽象。那么抽象到底是物的固有属性呢?还是一种人类意识的能力和建构呢?
       2、什么是抽象呢?抽象不是别的,抽象是人类意识的一种概念能力和概念建构。抽象是人类意识通过符号制作,并以符号为中介或载体所形成的一种具有抽象和概括能力的概念建构。关于这点,《人论》的作者恩斯特·卡西尔[德],已对符号所独具的抽象和概括的建构性作了很深刻的论述。人类的意识正是通过符号这个中介而获得对外部对象和对自身思考的抽象和概括能力的,并由此使人类的意识建构从知性方式走向了概念方式。
       3、自然逻辑把抽象作为物的固有属性,表明了它的展开从根子上就出了毛病,或者说从它所开始立足的基本概念上就出了毛病。
       4、自然逻辑在仿照资本论,但没有仿照好。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在商品这一节,极为出色地为我们演绎了他的或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即商品是如何在交换中,请注意是在交换的经验历史中,从个别的等价物进阶到特殊的等价物,从特殊的等价物进阶到一般的等价物,最后由一般的等价物嬗变为了货币,即交换的价值物的。正是有了货币这个交换的价值物为中介,钢与衬衫才能够以价格的方式进行市场交换的。在这里商品交换的经验历史就是物的流程和人类意识所独有的概念建构的共同制作。概念建构的核心逻辑就是从个别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根本的共性抽象和概括。而成吉思菡笔记的自然逻辑则根本不承认共性的逻辑抽象,即从个别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根本的共性抽象和矛盾的发展和转换的。而是认为抽象就是物的固有属性,就是物的自身方式和自身绝对。按照自然逻辑的逻辑,商品的本身就应该具有货币的固有属性,是根本不需要从个别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根本的共性抽象和概括的概念和实践的经验历史的发展的。因此,对自然逻辑,说句不好听的话,它是和《资本论》所运用的方法,即与马克思的辩证逻辑是背道而驶的。

 

 他(爱因斯坦)所举的例子,坐在火炉旁和坐在美女旁对时间的感觉,就和相对论无关。

 我觉得在哲学上和思辨上是不能这么说的。爱因斯坦说坐在火炉旁和坐在美女旁对时间的感觉,是告诉我们对时间的理解和建构的相对性。坐在火炉旁和坐在美女旁我们对时间的感觉就会感到过得很快,而当你站在冰雪寒风中或失恋的痛苦中,你就会感到时间过得很慢。爱因斯坦的话是很通俗地以一个经验的事例,告诉你,对时间的理解总是一种参照系的建构。当你进行高速的穿越时,如果你以高速为参照系,那么你本人是不会观察到尺缩和钟慢的;只有当你以低速为参照系时,你才会观察到尺缩和钟慢。因此,只有懂得相对于什么参照系为建构这个爱因斯坦思辨的精髓,你才谈得上真正懂得相对论,懂得时间和空间。正如马赫对先验力学的批判所揭示的,力不是自身固有的,力是物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表现方式。例如对于惯性,马赫极其正确地指出了,惯性并不是物体的自身固有,地球上的所有物体的惯性是地球和远处的宇宙星系的相互关系的一种表现方式(正是这样的思辨,使爱因斯坦敏悟到引力是质点周围空间弯曲的一种几何方式。而牛顿尽管创立了他的万有引力,但牛顿一直很坦率地承认,对引力是什么,始终是他自己所无法解开的迷)。如此,对你们一直所认为的“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且,他同时是一个渺小的哲学家”的见解,我以为是完全要不得的,是要闹笑话的。这只能说明你们不懂什么是相对论,不懂什么是哲学和什么是思辨。以及不懂得现代理论物理学对时空的理解和建构。

       又如,一件物体,在近处时很大,在远处时很小。再如,相对于地球,太阳很大;相对于银河系,太阳就小得微不足道了。一件物体是小还是大,并不是它自身所能决定的,而是和观察所处和所依据的参照系相关的,同这件物体的空间位置和你的视觉所处的空间位置以及对象对比所依据的相互关系相关的。这就是参照系原理和相互关系的原理。

 

至少在地球空间的范围内,唯物与唯心殊途同归。

有点道理。

      我始终认为,尽管唯心论和唯物论,一个以精神为本原,一个以物质为本原,有着迥然不同的见解,但它们之间有两点是共同的和一致的。即,第一,都认为世界有一个本原所在,是由这个本原所规定和建构的;第二,都认为精神和物质是统一的(前者是统一于精神,后者是统一于物质)。

回复 香港妹妹

      香港妹妹还是要多了解一下参照系原理和相互关系原理。这是理解相对论的关键。

       假定,香港妹妹乘坐了一架光速火箭,并携带了一块手表。那么以这个光速火箭为参照系,香港妹妹是不可能观测到这块手表的指针走慢了。如果香港妹妹还带着一把尺,那么,在这个火箭上,你并不会观测到这把尺缩短了。时间和空间对你来说一切都如同往常一样非常正常,并没有什么尺缩钟慢的事件在发生。比如,你在这个光速火箭上打字,过去你一秒中打二个字,并不会发生一秒钟打一个半字的。问题是在于,如果我在地球上观测,那么情况就不同了,以地球上的常速为参照系,你在光速火箭上的时空发生了变化,你一秒钟的打字,在你看来(按你光速火箭上的一秒钟)是二个字,而在我看来(按地球上的一秒钟看来)是一个半字,时间就这样变慢了。所以时空不是自身绝对的,时空是由参照系原理和相互关系原理所建构的。好比你坐在飞机上,你感到你是静止的,空姐给你的那杯饮料放在你的隔板上相对你来说也是静止的。但从地面上的人来观测,那么,你并不是静止的,你面前的那杯饮料也不是静止的,你和杯子都在空间进行着一秒数百米的快速运动。不知这样的解释,能否让你理解相对论的精髓和相对论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毛也泽西的“方舟子:相对论有没有用?”这篇帖子,讲到了GPS卫星位于距离地面大约2万千米的太空中。根据广义相对论,物质质量的存在会造成时空的弯曲,质量越大,距离越近,就弯曲得越厉害,时间则会越慢。受地球质量的影响,在地球表面的时空要比GPS卫星所在的时空更加弯曲,这样,从地球上看,GPS卫星上的时钟就要走得比较快,用广义相对论的公式可以计算出,每天快大约45微秒。
       请香港妹妹注意:从地球上看这一句词。


回复 香港妹妹问题是火炉旁和美女旁有这个区别吗?

        当然有区别。我也可以告诉香港妹妹,爱因斯坦的这个经验事例并不是爱因斯坦的发明,而是马赫在他的《感觉的分析》一书中说的。我记得马赫的原话大约是,当恋人相处时,就会对时间感到过得很快,当你在被火灼烤得痛苦时就会感到时间过得很慢。马赫的原意是要冲破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提出了时空的相对性原理和相对性建构。当然马赫并不是完全正确的,他走向了一切都由感觉要素所建构的极端。这是我所反对的。

问题是火炉旁和美女旁有这个区别吗?

区别就在于:一个参考系和相互关系是灼烤的疼痛;一个参考系和相互关系是恋爱的甜蜜。人在这两个不同的场合对时间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正如,香港妹妹在光速的火箭上和我在地球上对时空尺度的建构产生了不一样(在香港妹妹看来,地球上的时间变快了;而在我看来,光速火箭上的时间变慢了)。时空不是一种自我绝对,时空是一种建构,望成吉思菡妹妹细思之。

光速在哪里?

回复 成吉思菡光速在哪里?

      光速当然是一种客观的自在在我们头脑中的意识建构。也可以这样说,一切事物都是客观自在在我们头脑中的意识建构。为什么这样说呢?以光速为例,我们的头脑中的关于光速的意识建构,一方面来自客观自在,一方面又有着我们意识的主观性状的加入和共制。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关于光速,提点自己的看法:
      光速不是自身绝对的。光这个质量近乎为零的东西,其运行速度并不是由它自身所决定的,我以为很可能是由它的自身与宇宙宏观性状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在我们现时的这个宇宙状况下,光速是每秒30万公里。但在其他的宇宙情况下光速的速度很可能是每秒31万公里或每秒29万公里。我这样讲并不是凭空而言。例如,我在思考,在宇宙大爆炸的宇宙状态下,光速该是多少呢?在一些报道中,科学家们通过一定的物理手段使光速慢了下来,这是否意味着只要一定的宏观性状发生了变化,就会影响到光速?我在看一些科技资料,谈到科学家们在实验室的特殊条件下,发现和制作出了新的元素,而这些新的元素是常态下难以生存的或极其短命的。这种新元素的发现和制作说明了什么呢?我以为,它非常清晰地说明了微观世界并不是自身绝对的,微观世界是和宏观世界密切相关的。无论是光子、中微子、电子、中子、质子、介子等等,或者说夸克,弦等等,它们的存在和性质都不是自身绝对的,它们的物理性状是和宏观性状态切相关的。这样我们就又回到了相互性原理,即一切事物的性状都是一定的相互关系的表现方式。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交换价值是A商品和B商品交换的表现方式。离开了商品交换活动,交换价值也就没有了。同样离开了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相互关系,微观世界的物理性状也将不复存在。
       所以,对于物理世界的探讨,对于自然逻辑的探讨,我以为成吉思菡妹妹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客观自在在我们头脑中的意识建构和这种意识建构所包含的客观自在和主观性状的共制(这是意识建构的相互性原理);二是一切事物性状都是一定相互关系的表现方式,即事物的相互性原理。马赫对先验力学的批判就是贯彻了这种相互性原理,即力(包括惯性)不是自身绝对和先验的,而是一定的事物相互关系的表现方式。马克思《资本论》对商品、对使用价值,对交换价值,对劳动、对资本等等的分析,也都始终贯彻了这种相互性原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更是以这种相互性原理为基础的。

      当这种相互性原理贯彻到一切,它就是哲学,就是思辨的逻辑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