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讨论录三十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7 01:20:58

哲学讨论录三十二

(2009-08-06 13:37:33)转载 标签:

杂谈

     在意识活动中,一定的感觉材料通过符号指代的制作和抽象转化成概念。并由此展开了概念抽象和概括,进阶和嬗变的逻辑运动,造就了人类所特有的概念方式的思维运动。

    1、道远先生讲了感觉材料转变为概念。我作点补充是因为我以为道远先生在这里需要进一步考虑,一定的感觉材料是通过怎样的一个环节而转变为概念的。或者说一定的感觉材料是如何和如何能够转变为概念的。对这个环节,我认为就是符号的制作和抽象。远古时代岩洞中的壁画,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都是符号,前者是图案符号,后者是文字符号,这些符号由线条和色块的抽象制作而成,具有着制作性、抽象性、直观性、指代性和文化性的突出特征。正是符号制作和指代的交流运用,使人类的意识借助于符号这个中介或载体,使一定的感觉材料转变为了概念。同时符号的制作性、抽象性、直观性、指代性和文化性也同时传递给了概念,并进而产生了概念自身能动的逻辑运动,以及概念方式的人类思维和自我意识。道远先生已指出了概念不是先验的而是经验的,但道远先生需进一步精深地阐述一定的经验材料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转变为概念的。而不是一言带过。对此,我建议道远先生涉猎一下符号学,以及美国学者卡西勒的《人论》一著。卡西勒对符号的中介性、制作性和文化性讲得很好。我与卡西勒的不同点则在于,卡西勒的研究只到符号为止,而我的看法,应该进一步从符号到概念,透彻地说明人类意识的发展,以及人类思维和自我意识的本质所在。
    2、关于概念的核心逻辑:抽象和概括,进阶和嬗变,确是本人的一点哲学创立。对此,我已在《哲学的还原》和几篇关于概念类型和逻辑的文本中做了论述。最近,我在《学说连线》的社会哲理中就概念的问题发表了几个专文,是说先生如有兴趣可屈尊一阅。

 

    1、显微镜世界,也就是微观世界亦是一种现实世界,何来显微镜世界过度到现实世界?!
    2、宏观与微观是否同一个事物要看处在哪一个参照系,此一;宏观和微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建构和指代,此二。

    所以,概念不是先验的,概念自始自终是一种主客观化合的建构。主观:心理意识活动;客观:感觉材料。进一步思考和探究:不仅概念是主客观化合的,心理意识活动和感觉材料亦是主客观化合的。

    康德的的先验理性判断分为四个范畴十二种类型。在康德那里这十二种判断都是纯主观的超验,而没有客观参与。也就是说这十二种判断是我们的心灵所自带的一套先验的程序。所有的感觉材料被我们的心灵程序整列而获得它们的各类属性。

    然而,在对康德的纯粹理性的研究中,我始终感到,康德回避了这样一点:即这四个范畴十二个类型的判断是如何互为界分的呢?而康德的做法是,一方面告诉我们先验的理性判断有四个范畴十二种类型,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运用经验材料的举例来对这四个范畴十二种类型的判断进行界分。这样,康德的整个学说陷入了一种深刻的逻辑矛盾:即一方面他的知性的和理性的方式是纯粹先验的,没有任何客观参与和成份的,另一方面他的知性的和理性的种种方式和类型又始终需要具用客观的事例来界分和证明。就康德本人来说深深地为这种矛盾的存在挥之不去而感到苦恼。而要解决这样的苦恼,从康德学说的深刻矛盾中走出来,我以为就应扬弃任何纯粹的先验和超验,把认识论放置于主客体共建和主客观化合的基点上。这样,我们的心灵方式,我们的认识方式,我们所获得的一切知性的和理性的知识都是主客观化合的制作和建构。
     此外,再谈一点。从哲学上看,一切生命体,既是主体的,又是客体的,是一种主客统一体。人类的精神活动是建立在生命体的基础上的。正是生命体的这种主客体统一的性质,从本源上决定了人类精神的发展必然是一种主客体共建、化合和制作的过程。这是我多年思考的所得,也是我的哲学理论的基石。

     其实,用眼睛去看亦会有所不同,如不同人种的眼睛(黄眼睛、黑眼睛、蓝眼睛),老年人的眼睛与青年人的眼睛,健康的眼睛和病态了的眼睛,等等。它们所看到的世界多多少少是有着差异的。俄罗斯画家列宾老年时看他年轻时所画的画,总感到缺少黄颜色,于是他进行了重画,添加了不少黄颜色。而在人们看来,被列宾重画了的画黄的过度了。这是为什么呢?问题就出在列宾的眼睛,列宾的眼睛因老年病变阻碍了黄色的光线的进入,因此他会认为年轻时的画缺少黄色,重画时加入了过度的黄色。当然,这里也引出了一个十分重大的哲学问题:我们应当以黑眼睛看出的世界为真实绝对呢?还是以蓝眼睛和黄眼睛看出的世界为真实绝对呢?以老年人的眼睛看出的世界为真实绝对呢,还是以年轻人的眼睛看出的世界为真实绝对呢?或者说,我们何以来确定真实绝对之外物呢?!

    你这个说法没错。但不能证明心理的先验。而应该进一步追问和思考,这种心理的差别的由来。例如,关于遗传基因的问题,基因初看起来是先验的,但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基因的形成,是生命体的主体与外部环境客体的长期相互作用的制作的结果。从遗传的角度来看,基因好像是先验的,但从基因的由来上追溯,基因是主客共建的。同样,我们的心灵方式,包括我们的意识建构、心理建构、心灵方式,从相传的表面上看是先验的,而从它们由来的更深分析上,它们亦是主客共建的。在这里,无论离开了主体的参与还是客体的参与,我们的意识建构、心理建构和心灵方式都将消逝而去。
    在我看来,不同的心理差别的由来,应进一步追溯到它们各自形成的主客共建和制作的历史。

    关于语言,我以为语言确实是影响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的语言会带来思想和思维方式的某些差别。但这又是同语言的符号方式相关的。例如,我总以为,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特别是以易经为代表的传统直观思维方式是同中国的象形文字密切相关的。而西方人的传统逻辑思维方式是同他们的字母文字密切相关的。我在读数学读物时注意到,数学符号是极大影响数学思维和数学发展的,如阿拉伯数字,0这个数学符号的发明,以及代数、方程式、解析几何坐标式等等的数学符号的制作和使用等等。当然,我的看法还需深化。
     此外,关于语言和概念。我总以为语言的背后是概念。例如,我在一些帖子上看您的关于“方的圆”问题,“方的圆”是中世纪的一个经院哲学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语言形式和结构上看,“方的圆”这个语句表述并不违反语言的规范,也就是说从语言规范上对“方的圆”这个语句是挑不出什么毛病的。然而从概念分析上看,“方的圆”则明显是违反概念逻辑的。因为方是一个直观概念,圆亦是一个直观概念,两个不同界分的直观概念,是不能进阶为一个“方的圆”的直观概念的。因此,所谓“方的圆”,在我看来是一个概念问题而不是语言问题。

我在概念类型和逻辑中一再指出,直观概念亦具有它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当感觉直观一旦借助于符号的制作和指代嬗变为概念直观,它就具有抽象和概括的广延性。这也就是斯宾诺莎关于概念具有它的能动性的所在。


     老茧先生认为哲学就是“文法论”,本人以为是不可取的。
     1、按照老茧先生的逻辑,那么,笛卡尔可以说哲学就是主体论,休谟可以说哲学就是怀疑论,黑格尔可以说哲学就是理念论,马赫可以说哲学就是感觉论,尼采可以说哲学就是意志论,海格德尔可以说哲学就是此在论,等等,等等。如果老子还活着,他亦可说,哲学就是道德论。
     2、在老茧先生的内心中,或者说在老茧先生的哲学发展演绎中,“文法论”是哲学的最终完成形态,或者说是哲学的终极形态。这种见解并不是新的,黑格尔就认为,他的理念论就是哲学的最终形态。然而哲学史的发展已证明,哲学并没有它的终极形态,也永远不会有它的终极形态。
     3、老茧先生的“文法论”,可以作为哲学研究的一个内容,但老茧先生必须把“文法论”放置于一个合适的基点,建议老茧先生深入地了解一下上世纪初的英国分析哲学,特别是分析哲学关于语言的研究,分析哲学是如何因语言的规范而陷入自身的泥坑的。以及分析哲学是如何从先验的语言规范走向语境和文本的历史分析的。既要了解分析哲学的成果,更要了解分析哲学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我想这对于您把握您的“文本论”是会非常有益的。
    
关于概念我的想法是:
     1、我想研究的是不仅是直观概念,更重要的是逻辑概念。以及这两种概念对知识的建构和证明方式。
     2、我对概念论的研究在于,我以为在语言的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是概念逻辑和概念运动。分析哲学只有进一步从语言分析走向概念分析,才能走出它的困境。分析哲学的历史已经证明,就语言的分析和规范是无法澄清语言陈述的问题的。
     3、哲学不是文法论,也不是概念论,概念论只是我的哲学研究的一部分。我在论坛上发了不少文本,谈论了关于哲学的还原和核心的问题,关于主观性状的问题,关于主客观共建、化合和制作的问题,关于绝对的问题,关于非连续性发展和切变的问题,关于概念的问题,关于从形而上学到认识论的问题等等,概念的研究只是我的思考的一部分。

    关于现代哲学。我以为现代哲学所做的事情就是从认识论的先验绝对转向了主体的绝对,并以主体绝对为哲学的终极。尽管本人从不赞成主体绝对,但本人以为,现代哲学以主体绝对主张了生命和人的第一性。主张了人的自由本真和诗意般的栖居。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哲学所涉及的并不是很细微,很琐碎的小问题,在现代哲学主体绝对的背后汇集的是一种新的时代精神的创立,是一种对生命尊重、主体完善和人的解放的进一步要求。

    1、关于什么是哲学的问题,我已有两篇文本,即:《哲学的还原》和《哲学的核心》,对什么是哲学谈了我的见解。这两篇文本已发表在学说连线和光明论坛,以及本论坛。老茧先生如有兴趣可读一读,很欢迎老茧先生帮我挑挑问题。
    2、关于您的文法论,我说没有完成,第一,哲学没有它的终极,这是我一直和您强调的;第二,您的文法究竟是指什么,其构建原理究竟又是什么,它是先验的还是经验的,其核心的逻辑本质是什么,它建构了怎样的一种哲学体系,它属于本体论范畴还是认识论范畴,它有没有自身界限的所在?它是怎么能够成为哲学的终极形态的呢?等等,我觉得您都没有说清楚。因此,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一种完成了的系统。所谓成一家之言,并不能理解为达到了终极。我在谈论普遍性问题时曾说过,任何普遍性都不是满溢的,在任何普遍性的背后都有它的域定和界限所在。

    我同意这样的见解,但我觉得还需补充一句,即以客观世界为对象,以社会的发展为对象,以人的发展为对象。第一,哲学是一种主客观化合的抽象,而不是一种先验的自命;第二,推动哲学发展的背后是时代精神的汇集和人的解放和发展的新的历史召唤。
    同时,我以为,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汇入世界的发展,正在广泛地酝酿着一种新的思想和理论的变革。哲学在中国的发展要走向世界的前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的哲学在其主导层面上,是以客观决定和历史决定为绝对和统治的,是否认或忽略人的主体和自由意志的加入、共建和创造的。要改变当代中国哲学的绝对,现在很重要的是做哲学变革的基础性的工作。费尔多思论坛应当看清这样的趋态,多做这方面的工作,引领新的哲学变革的创立、传播和发展,才能持久和拥有有自己的生命力。

    邓小平在引领中国的改革开放中有一个极为高明的智慧是,不搞姓社姓资的争论。如果中国的改革开放囿于姓社姓资的争辩,那么中国的改革开放就迈不开它的大步。同样,在哲学的自由讨论和发展上,不宜搞什么方向、服务等等的政治框束。哲学是思想的田园而不是政治的婢女。例如,马赫的哲学批判了先验的力学,催孕了现代物理学的诞生,您能说它是代表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此外,形而上学的绝对代表那个阶级?认识论的绝对代表那个阶级?主体绝对代表那个阶级?等等。在我看来,哲学既不代表资本主义,也不代表社会主义,更不代表那个阶级。哲学有自身方式的任务和使命。

    请问宋祖无德先生,您的这种“任何哲学都是有阶级性的”先验设定是从何而来的。按照您的逻辑,世界上就没有无阶级性的东西了。按照您的逻辑,没有超阶级的人类共有的人性;没有超阶级的人类思想方式,没有超阶级的物资生产,没有超阶级的力学和相对论,等等。一切都为阶级和阶级性所统治和规范,是吗?!看来,我们在宋祖无德先生的逻辑中回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为纲的文革时代。此外,既然任何哲学都是有阶级性的,那么,按照宋祖无德先生的逻辑,只要阶级消灭了,哲学也就没有了。上世纪初,英国的分析哲学不辞辛劳地期望通过语言的治疗和规范,消除一切哲学问题,看来他们是完全搞错了,按照宋祖无德先生的逻辑,只有消灭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哲学问题。因为,一切哲学问题都有阶级性的,是阶级性造就了哲学。看来,我们肚子饿时,请不要急于打饭菜,要先分析和化验一下这里面所含有的阶级性。

    坦率地说,我们这一代经历过十年文革,经历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有着对文革的深刻反思,有着对改革开放的世界融入,更有着对中华民族站立于世界前沿的梦怀和追求。在这样的伟大的深刻变动的时代,中国已经有了将站立于世界精神前沿的正在涌动着波澜壮阔的社会思想基础。“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我们当有这样的志向和能力,造就深刻影响人类文明的思想。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发展,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不是那种政治、那种阶级的私利。中华民族要站在世界的前例,就必须要有全人类的气度和胸怀。马克思说过,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佛教主张普渡众生。这就是气度,这就是胸怀,这就是信仰,这就是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