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讨论录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58:21

哲学讨论录七

(2009-03-28 22:27:49)转载 标签:

杂谈

  您开始承认主客观化合的存在。这个问题在哲学上争论很久。在形而上学者看来,我们的外观世界是终极方式的,如,我们看到的树叶是绿色的,这个“绿色”就是自在的、绝对的和终极方式的,与我们的视觉性状无关。现在,我们知道,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所看到的绿色是一种主客观化合的形相。我的桌子上有一个茶杯,有它的形状、硬度、色彩,这一切好像都是天经地义的,与我们的主观性状无关,但是,如果我们从原子世界去观察,情况就完全不是这样了,在原子世界的观察中原有的茶杯形象就完全消失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形象就是一片弥漫空旷的粒子世界。当然您说,不管这个茶杯以什么方式存在,它总是自身绝对的和先天的。这没错,但问题在于,当我问:这种自身绝对的先天的本相是什么或真身是什么?您能给出回答吗?我想,您也只能和以色列人的上帝耶和华一样,面对摩西要求显现真身的热切的请求,他只能对摩西说:“我是我所是”。所以,当我们谈论实在时,我们不可能去讨论认识外的实在,不可能要求耶和华显现他的真身。我们不能和形而上学者一样去讨论形而上学的实在,我们所能讨论的只能是认识中的实在,认识中的规律、认识中的世界。这就是认识论的要义。

  我提出和坚持主客观化合,是因为我既不赞成康德的纯粹先验的心灵方式,例如,在康德那里,时间、空间是心灵的先验纯粹的直观方式;判断是心灵的先验纯粹的逻辑方式等等;同时,我也不赞成辨证唯物论以为,认识就是客观的反映和同一,把我们认识中的事物、规律等等视作为客观绝对的终极方式。在我看来,我们的认识始终是以主客观为依存的,两者之间缺了任何一个都会使认识消失。因此,我们的认识的主观性状,我们的心灵方式,我们的一切知识建构都是以主客观化合为依存的。

  再谈一点思维规律。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以梦的解析和精神病者的诱因分析着手,从无意识、潜意识、意识三个层次和它们的互为关系中,揭示了我们的心灵结构和规律,带来了精神学、心理学的重大革命和对文学创作的重大影响。弗洛伊德所揭示的心灵结构和规律初看起来,是我们的心灵所自带的一套装置,用计算机语言来说,是一套自带的程序。然而,仔细研读弗洛伊德的论著,不难发现,这套心灵的装置或程序,亦是由主客观化合所建构的。例如,在梦境中,出现了清醒时所不能发生的行为。在弗洛伊德那里是因为,在梦境,意识对潜意识的压抑松懈了,于是无意识的本能就透到潜意识的层面借助记忆片段的凑合进行了释放。那么意识的压抑是怎么造成的呢?这就关系到了人们社会生活相互关系,道德要求、社会制度等等的主客观化合,正是这种社会生活的种种主客观化合悄然地、深深地建构着我们的心灵,造就了我们的心灵的不同层面和规律结构。意识、潜意识、无意识都内含了它们的主客观化合的生成和依存。由于篇幅我不在这里细谈了。说这些,重点是说明,我们的心灵装置是由主客观化合所建构的,因而,思维规律并不是如康德所说是纯粹先验的和先天的,而是主客观化合的。

  我们的逻辑思维是有建立公理和定理的能力。我已详细说了,这种能力是依存主客观化合,建立在主客观化合的设定上的。任何公理和定理都是源于一定的设定的。如勾股定律就是以平面空间为设定的,而在曲率空间的设定中就不再有勾股定律。非欧几何的出现和发展就已清晰地说明了这一点。您说:“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点、直线、圆等这些实在,即绝对的直线、圆是没有的,我们不也通过逻辑思维建立了许多公理和定理吗?”您的这句话,已再好不过地说明了,公理和定理是通过我们的逻辑思维建立的,因而,它们是有着主观依存的,是主客观化合的。

  主客观化合另一个要点就是,因为是主客观化合,我们的认识具有着既相通于主观又相通于客观的能力和优点,并在主客观相通中建构知识和作用于客观实在。说清主客观相通,需要很大的篇幅,这里就简单提一下。

 其实许多被我们称为唯心主义的哲学家和唯物主义的哲学家一样,都是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性的(只有极端的唯心主义才不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性)。他们的分歧只是在于,我们认识中的实在究竟是自身绝对的、形而上学的、终极的实在,还是主客观化合的、域定的、认识的实在。

  以主客观化合为基点,我们的认识,既依含着客观世界,又依含着我们的主观性状;既相通于主观又相通于客观,具有既作用于客观又作用于主观的主客观相通的建构能力。

  科学和工具的发展为我们的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完全正确。例如,当加利略将第一架望远镜指向天空时,从此,就带来了人类关于宇宙思考的一场重大的革命。我在“认识论的推进”一文中已作论及。并认为,认识的主观性状是感觉、思维、位置、认识水平、认知工具等多维运作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