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达生??第三讲“藏于天”则外物不能伤(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41:05
禅说庄子--达生 第三讲“藏于天”则外物不能伤(一)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遻物而不慴。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是以天下平均。故无攻战之乱,无杀戮之刑者,由此道也。
摔下七楼,毫发无伤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车祸场面,惨不忍睹;有时候看到一些跳楼的,也是摔得血肉模糊。我有一位老朋友,住在东门大桥边,比我大几岁,经常喝酒,酒喝醉了就跑到外面去惹事,甚至打架。有一次他喝醉了,和老婆吵架,从五楼上跳下去,毫发无伤,简直是怪事情。这个事情,就有点“醉者,虽疾不死”的感觉。那为什么会“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呢?当然,不一定不受伤,可能脚摔断,手摔断,受到这样那样的损害,但是他比常人,比那些没有喝醉的,损害程度就是要小些,没有喝醉的,搞不好吓都吓死了。
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下面这句——“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 啊!“其神全”——人从高处坠下来,糊涂的人,他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躯干其实与正常人完全一样。我们也经常看到,小孩子或二、三岁的娃娃从楼上掉下去,存活率相当高。我也见过有一位南京的十多岁的小孩,从七楼上摔下来,也是毫发无伤。她母亲是朱伟军的会计,去年朱伟军带他们母子一起到书院来过的,书院里的都认识他们,他母亲对孩子很担心,我和愿炯法师还开导过她,她的儿子还很优秀。我另外一个朋友,是地质局的,他邻居家的娃娃,才五六岁,从五楼上摔下来,也是毫发无伤。但是我们大家做得到吗?做不到!让小木头(书院学友的孩子)试一下,不要说跳七楼,就算跳个四楼可能都会出问题。
“其神全”——我们都知道“神全”和神不全的那种感觉。有的朋友好好的,医院去一检查,得了癌症,结果一个月之内基本上就死掉了,完全是自己把自己吓死的。如果不去检查,没有检查出什么病,或者他不知道有这个病,说不定他再活个两三年问题也不会太大。我看见不少在卢火神那里看病的,有些得肝癌的,知道得这个病后没多久就死了。再看云门寺的那位老菩萨——明桂法师,得病五年了,娜姐姐去问他,你得了什么病,他说:“肝癌”。“几年了”?他说:“五年了”。就像中了五年的大奖一样,他根本不以为然,他根本不想去看病!前年他到北京去做肝癌手术,打开腹部后医生发现扩散严重,没敢手术,给他打了“封闭”后缝合了事。结果,第二天他就坐飞机回来了!医生说 “你起码要住一个月等伤口恢复嘛!打点滴都要给你打一个月!” 他说“不打!”药瓶一摔,自己买张飞机票就回来了。我们知道坐飞机的常识,刚刚动了手术,开了刀的人,是绝对不能上飞机的!万一在空中肚皮破了怎么办?但是这些人就没有事,其原因是他有修行,他的“神全”。有的人是自觉得“神全”,修养到一定的程度就自然得“神全”。有的小娃娃,他懵懵懂懂的不懂事,不知道利害,也神全。有的人是喝醉酒了,喝得迷迷糊糊的,就像吸了毒一样的,他的意识根本不知道了,他也是“神全”的。
这类“神全”的人,他就“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你把他放在马背上,他不知道,从马背上掉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也不知道,就像在梦中一样。所以“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遻物而不慴”,一个人的神全,不管是通过修行也好,不懂事也好,还是酒精麻醉也好,他能够达到“神全”,使自己在面对外界的种种变化时,他不动于心,或者他不知道动心,那么他就“遻物而不慴”,面对这外部世界的变化,他就不惊不惧,没有恐怖的感觉。
“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酒喝醉了,居然就有了这个优势,就有这么大的好处,何况我们通过修行“明心见性”——悟道了,“得全于天”,那么我们面对人生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现在”这个魔术师的游戏
“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真正的圣人,他“藏于天”。怎样理解“藏于天”呢?在《大宗师》里谈到了“藏舟于壑,藏山于泽”,不若“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怎么“藏天下于天下”?就是这里所说的“藏于天”。怎样又“藏于天”呢?我们把自己藏在哪里?我们还是回到洞山禅师的那个公案看看。有人问洞山禅师:“寒暑到来时,如何回避?”面对这样的问题,洞山祖师说:“何不向无寒暑处回避”。那人又问:“如何是无寒暑处?”洞山祖师就说:“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这也叫“藏于天”。
我们到哪里去藏?城里面藏吗?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林,这个是不是“藏于山”?也是藏。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举心动念之间,我们何处藏?我们这个精神的天罗地网,哪里有我们可以安身立命之处?哪里有我们可以藏身之处?面对着利害得失,荣辱是非,生死更迭,我们藏到哪里? “藏于天”是怎么一个藏法?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当然见了道了,明心见性了,打破了“三世因果”的关口,那么我们的生死就藏匿于“三世”之中。所谓的“三世”把它浓缩一下,也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何需等到“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你明白了过去、现在、未来的推移关系,明白了“竖穷三际、圆裹十虚”的道理,从心性上能够体证这个“竖穷三际、圆裹实虚”,那么我们就能够藏于天。
我也反反复复给大家说,这个现在晃一下,就成过去了,现在面对的是未来。今天的这个现在对昨天而言是未来,但是这个未来已经兑现了。今年对于去年而言是未来,但是今年已经变成现在了,已经兑现了。去年对于前年来说是未来,对今年来说,已经变成过去了。我们怎样在时间的流动之中,新陈代谢之中能够把这个提前量掌握好,把自己这个脚跟站稳?所以我们通过对过去时间的感受,知道未来的肯定会变成过去。前年想去年时,唉呀!明年我会如何?今年看到了去年就这么回事,未来已经变成了过去。那么明年呢?说老实话在我的心中已经成了过去,后十年在我的心中还是已经变成过去了。因为你知道了时间的“真实相”,已经通晓了“现在”的这个秘奥,他就不存在过去、未来的那种感觉,过去、未来只不过是“现在”这个魔术师在那做“加减乘除”的游戏而已。
昨天有位学员发短信请教这个问题,今天就要讲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藏于天”,“天”是什么?天就是道,也即“藏于道”。道是什么?我们讲《道德经》的时候也说过,“道,可道,非常道”,这些道理,来来去去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不管过去也好,未来也好,有也好,无也好,都是由心而生起,我们念头一动,我们未知的就是未来,已知的就是过去;已拥有的就是过去,未拥有的就是未来;我们不知的就是未来,已知的基本都是过去了。当你明白了谁在玩这个游戏,这一切就“不道”。道是包括了过去、未来,已拥有、未拥有,已知、未知全都在这里面。而这个“全在这里面”,也还是我们念头在起作用,你明白了这个的时候,“藏之于天”嘛!就是藏之于念头。用佛经的话说“善护念,诸菩萨”,我们就好好“护念”。当然,到了成熟的时候,“护念”都是多此一举,都是头上安头,没有用了。为什么呢?因为它“万法俱足”,他本来就没有什么缺遗,明白了这个,我们才知道什么叫不生不死,什么叫不来不去,这样就连“藏于天”都是多余的了。
所以这个“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严格来说宇宙是一个恒量,人一辈子的衣禄福寿也是一个恒量。尽管我这辈子有点穷,你怎么知道我上辈子没发大财呢?你咋知道我下辈子是不是亿万富翁呢?你如果拉通过去、现在、未来这“三际”来看,在这个方面的确是不增不减的。我们都有一个银行的存折,在玉皇大帝那,在老佛爷那,在阎王老子那都存得有,都有存款,大家仅关心的是这个存款现在兑现了多少?但这个兑现也好,不兑现也好,它是一个恒量,是一个不变的量。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对现实的利害得失,就不会萦绕于心,那么由此而生的种种情感上的东西,我们就不会伤心,就不会伤情,也不会伤志,所以“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啊!
我们平时经常起烦恼,这样不舒服、那样不愉快,七情六欲,烦恼煎熬,这是内伤。有内伤必有外伤,如果你把这个看得破,打得破,那么你就“无伤”。所以以前禅宗有个偈子,“有时忘却苦,有时又有苦。打破鬼门关,日轮正当午”,就看我们能把这个“鬼门关”打得破不?打破了,哪个伤哪个?根本没有什么利害得失,得就是失,失就是得。我们在学《庄子·齐物论》时,我多次提醒要留意“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这些道理,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怎样把这些道理给它打成一片,使之存乎一心呢?做到了这点,就可以应物无穷,也就是“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那么你才有“金刚不坏”之身,才有前面说的“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这样的感觉。不然遇到逆境时不能化解,就要得心脏病、得神经病、得抑郁症了。也许有朝一日发达了,升官发财了,天天“粉丝团”、狗仔队把你跟起了,尾巴翘上天了,那些就是属于没有修养的人。
无情无心的木头人
这一则谈完以后,下边又说“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是以天下平均”。《庄子·山木》里给我们讲了一个“虚舟”的故事,与这里情形是一样的。“镆干”就是“莫邪”、“干将”,春秋时代最有名的宝剑。可能有人拿着它杀了自己的亲人,我们要去复仇,你把仇人杀了,你不能抓住宝剑发脾气嘛!假如我们今天走在大街上,突然一个瓦块落在头上,我们不能恨这个瓦块,只可能去恨那个扔瓦块的人,对不对?因为瓦块无心嘛!“莫邪”、“干将”这个宝剑无心嘛!开着汽车时,突然一块石头飞来把你的车门给打烂了,你也只有抱怨运气差。如果对面来车把你给撞了,当然你要找他理论,你要找交警处理,你要把他缠住,粘住,但是如果是一块飞石把你撞了,你又找谁呢?只有认命。
所以我们看到你面对一个无心的、无情的,我们就没有怨气。自己变成一个无心无情的,那么你就不会引起别人对你的种种感觉,这个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当然,如果你能够“藏之于天”了,也可能让别人看到你,但你却是一个不引人留意的隐身人,或者是一个木头人。我们这里有位“小木头(注:书院的一位小朋友)”,也有“大木头”,是否已经变成木头人了,这可还需要功夫啊!你走到哪里去,你不张扬,走到哪里,人家不觉得你存在,或者你存在时,别人又抓拿不到你的什么麻烦,你就无比高明了,自己生活也变得更为了然了。
看一下我们这里有没有木头人?还是我们打太极的胥老师和陈老师修行好,走到哪里都受人欢迎,从来不说别人的是非,从来没有自己的怨言,走到哪都是心平气和,这些就是修养,这些都是先后天都修养得好。波师兄修养也很好。我们大家彼此之间就要善于观察,刘阿舅以前爱骂人,有那种惯骂人的导演习气,现在就没有听到他骂人了;以前他粗话多,现在就听不到他说粗话了,这点确实是进步。我们看到这些,虽然简单,但有了这样的修为,那么就“天下平均”。学佛法的人都要学“平等性智”、“平常心”,“无分别心”,庄子讲“齐物”,当然这里也讲“平均”,你得了“平等性智”了,那么“天下平均”。万法平等嘛!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嘛!有情无情悉皆平等,所以“天下平均”。这个呢!说老实话不妨碍万相、万法差别,差别是差别,但平均也在其中。
“故无攻战之乱,无杀戮之刑者,由此道也”,如果我们的社会、全世界都学老庄的无为而治,世界上就不会有杀人放火,不会有战争之类的事情,自然也不会有人因之而受到刑法的制裁,那么“杀戮之刑”也就消除了。每个人都安分守己,顺天安命,哪还会有“攻战之乱,杀戮之刑”呢?“由此道也”,就是因为“天下平均”嘛。我们能够“藏于天”,能够达到“镆干”“飘瓦”的这种无心的境界,这个境界中就无是非人情。我们无机心了,“复仇者”、“忮心者”,也不会来找我们的麻烦。我们看到社会上乱哄哄的,这个有怨气,那个也有怨气,我很少看到哪个在我面前发怨气,因为我就不招惹怨气,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怨气。可能有些怨气我听不到,熊哥可能帮我听了一些。我现在对是非采取远离的政策,“不知最亲切”,听不到,我也不管,所以也就无所谓了。这个也是养生的办法,远是非、远麻烦,这样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