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达生??第一讲??通达生命和生活的实质(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30:33
禅说庄子---达生
第一讲  通达生命和生活的实质(二)
生、死本是一
“养形必先之以物”——这个“形”就是我们的身体、生命。怎样保养我们的这个身体?当然,现代医药卫生,包括现代的美容业、保健业,养生方法简直多得不得了。但是不论怎样保健,怎样保养,你都必需“先之以物”——你首先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没有相应物质条件,那么你用什么来保养自己?首先温饱问题能不能解决?解决了这个问题,你才有余力去买保健品,去做些体育锻炼,你也才能消费得起。
“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物有余”,前段时间,“林妹妹(陈晓旭)”去世了,她有亿万家产,她才多大的岁数?四十岁冒点头嘛!张国荣是香港的影帝,大款,有几个亿,结果自己却跳楼了,不想活了。上海、北京有很多老板英年早逝。“物有余”,上面这些人,他们从物质上说,有没有“余”呢?那为什么不能让自己的“形”得“养”呢?你看他们,有些是车祸,有些是疾病,有些纯粹是把自己累死的。说条件,他们都有,但尽管是“物有余”却“形不养”啊!现在的“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往往都是“物有余”引发的。钱多,吃得好,养得好,山珍海味随便吃,糖尿病、心脏病、痛风症……都冒出来了——这些都是“物有余”反而“形不得养”啊!
美国人曾经做了个实验,选了两窝耗子,其中一窝耗子饱食终日,另外一窝耗子只让吃三分饱,结果饱食终日的那群耗子全部得“三高”,半年之后就全部死了。那群只吃三分饱的活了五年都还活蹦乱跳,充满了活力。所以,穷一穷、饿一饿反而“得养”。我们看波师兄的那位在检察院的朋友,身体太壮,工作太忙,觉得自己头脑不够用,于是干脆自己饿几天,除了喝水,吃些水果,什么都不吃。几天下来觉得自己很清醒。因为现在检察机关也在风口浪尖上,要应对非常复杂的局面,自己觉得心力憔悴,难以支撑,饿一饿使自己清醒,这还是一个有趣的办法。
所以,“物有余而形不养”这是一个悖论,饥寒交迫的时候想能够吃一顿饱饭,那是多么幸福啊!那时,吃一顿饱饭完全是一种奢侈享受!现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百分之九十几的人都是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不仅是温饱问题,已是温饱有余了。大家都开始关注身体问题了,都在“养命”了,我们该怎么养?这里,庄子在几千年前就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告诉我们了——
“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命的存在体现在什么地方?我们这一百多斤的身体,活蹦乱跳的,有这个肉身存在,才表明我们的生命存在。但是有的人“形不离而生亡者”——尽管他的身体还在,身体还很健康,但是他们的生命已划上句号了!植物人就是“形不离而生亡者”,那些判了无期徒刑关在监狱里的人,他们也是“形不离而生亡者”,他的政治生命,经济生命也就没有了。这样的人是大有人在!就是“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啊!所以《庄子》一层一层的,把人生的必然归宿和几个主要的关节点给大家点到,让大家明白利害,使大家能够过得清清醒醒,活得明明白白,这多好。我取胜了,我要明明白白;我失败了,我也要明明白白,不能糊里糊涂地就了此一生。很多人糊里糊涂地升官发财,糊里糊涂“背时倒灶(指“倒霉”)”,他就是因为不明白其中的种种“因缘”。
下边是几句总结性的话,“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父母把我们生下来,我们能拒绝来到这个世界上吗?自己三五岁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有些娃娃十几岁还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我家里的娃娃,小的时候也问,我是怎么来的呢?我说:“在垃圾桶里捡来的。”生,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呢?肯定是有来处的,但却是由不得自己。有的小孩和父母关系不好,或在外边惹了麻烦,或是学习成绩不好,在受到父母批评时就强辞夺理“哪个让你把我生下来的,我又没有给你打申请,你凭啥把我生下来嘛!你侵犯我的人权,我又没有喊你生,你要把我生下来”。这就叫“说横话”。
“来不能却,去不能止”——古话说“阎王叫人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哪个敢留?毛老人家要走的时候,全国人民痛哭流涕舍不得他老人家走;“总设计师”要走的时候,十几亿人也舍不得他走。舍不得走还是要走,没有办法。结果一位八十几岁走,一位九十几岁走,这都是自然规律,没有办法的。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乞丐,要走时都得走。因为在生死面前,人人平等,对任何人都平等,不管你是有权,还是有钱,人该走就必然要走。
昨天我看报纸上说有位老先生活了一百一十多岁,耳聪目明。用现在的科学解释,他有长寿基因,他就可以长寿。但是不管你长寿也好,还是短命也好,拿《庄子·齐物论》里的话来说“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啊!彭祖活了八百岁还是夭折,一个婴儿活了三个月还是长寿。庄子对生死确实是很达观,他没有那么狭隘。因为他是把人生放在大道之中、放在大道的“物化”过程之中来看的。生是死的特殊形态,死是生的特殊形态。生死是一回事,是同一个事情,你就不用去抗拒它。更用不着要在心里面去不舒服、不安逸。否则就说明你的脑袋还没有“操练”出来,智慧太低,见解太低,胸量不够。真正胸量够了的人,若能“体道而行”,那么他就打破了生死的隔障。一个连生死都能达观面对的人,那么他对社会上的富贵贫贱也就很了然了,也就不会去斤斤计较了,不会提不起,放不下。若是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你就具备了“超一流的武功”,在社会上拼搏,你才会站得比别人高,看得比别人远。为什么呢?你的智慧半径大,你人生的半径就大,别人都在你的肚皮里被你“玩”,你却把这一切都包容了。而别的人看不穿、看不破这个,“迷”在其中,你呢,已经超越其外,那么你的优势就不言自明了。
“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我们看现在,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生意很好;卖保健品的人,生意也很好;各种养生馆、运动中心,生意都很好……因为很多人都觉得“养形足以养生”——好像只要我把身体练好了、我身体就健康漂亮了,我的生命也就好了,我的整个精神状态也会好,我们的身体就可以得以保存。但是真的“养形”就可以养生吗?无论庄子也好,还是以后的禅宗也好,他们对“养形”都没有看得那么重,因为是“臭皮囊”嘛!被放置在无所谓的地带,所以就没有看得那么重。如果明白了“养形果不足以存生”的道理,我们就会知道,每天这样营养,那样锻炼,未必能够使我们的身体活到一百岁、两百岁。
“则世奚足为哉”,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若能把生死看穿、看破,那么世俗的事情还有什么值得我们牵挂的呢?还有什么值得我们“顶心窠”、放不下来的事呢?种种那些不该我们做的事,还需要去做吗?所以,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对自己的生活有个定位,对自己的精神也应该有个定位。这个定位并不是我们不做事,我们要做事,关键是把自己不必要的事情,不必要的心思去掉,做自己当做当为的事情。不然的话,我们这几十年完全是在忙一些自己不该为的事情,那么我们又怎么可能做到骄傲而无遗憾地活这一辈子呢?
“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现在有句话大家经常都在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很多事情的确是“虽不足为”,但是又“不可不为”。很多人都有这种感慨,唉呀!每天要上班,要应酬,没有办法;要为子女、为房子还贷款;自己企业几十号人,要吃饭,要给国家上税;自己是国家的公务员,必须要去报到,六点钟才下班……身上有职责,不得已而为之啊!总之,是该做,的确是“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这就是我们人生的一个悲剧。很多人都不想去做这些事情,但是利益把你放在这个“局”中,你不得不去干这些事情。像大学里的学生,他学的专业和自己的兴趣毫不相干,有的是父母给选的,有的是成绩达不到,没有办法而去学的,这样就是大学毕业了、博士毕业了,你要选择一个好的工作,也未必能如愿。因为你想的也是大家想的。现在大家想的都是钱多嘛!有地位嘛!这两年报考公务员很火爆,大家都想当公务员,铁饭碗,又舒服又威风。前一段时间,MBA很热,为什么呢?因为好发财,可以当老板,至少可以当高级白领嘛!所以这些都是大家愿意去为的。但是,社会职位数量有限,大多数的人未必能坐到那个位子上去,上不去的,未必然人家就不活人了?所以,怎样面对这个“不足为而不可不为”的局面?这就是无可奈何!“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啊!这个就是我们在社会之中的处境。在顺境之中我们往往难得体会到这点,在逆境之中挣扎的人呢,他就知道什么叫“无可奈何”这四个字。所以,我们看《庄子》的这些语句,虽然行文不多,但内涵却非常丰厚。“其为不免矣”,难免,那么怎么办呢?也有办法,下面就给你出主意了。
弃世是为了更好地入世
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事奚足弃则生奚足遗 ?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天地者, 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前面说了“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会作很多无可奈何的事,如何把这些去掉?如何把这个“不足为而不可不为”的包袱甩掉?要想避免被这些世事拖累,就是“欲免为形者” 。那么,具体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莫如弃世”。
上次我们在学《庄子·山木》篇时,其中有个故事,讲鲁国的国君见了一位隐士说“你看我治理一个鲁国,好累!好累哟” !我们看电视剧《雍正皇帝》,雍正皇帝说 “为君难,好累哟!”;看《贞观长歌》,唐太宗也叫累。当皇帝的累、当领导的也累……都累,怎么办呢——“莫如弃世” !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出,《庄子》里也有“沙门思想”,有“出世”思想。但这种“出世”思想又不是印度的那种“出世”思想。中国这种“出世”思想有点怪,就像俗话说的一样,“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林”。他们这样隐,以出世的胸怀做入世的事情,也叫隐。但《庄子》这里让你“弃世”,把钱丢了,把官丢了,把老婆、娃娃丢了,就是弃。实际上他只是一种说法,并不是让你真的去丢,你首先要心能弃,心如果放不下,那行为上怎么能放得下呢?有的人出家了,到山里边去了,结果心里还热爆爆的,酒色财气一肚皮,只是把头刮了,出家了,他那种出家也很痛苦。我们可以看出,关键在于人不出家,心能出家!就像《坛经》里六祖大师说的那样,“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在朝的,也有高修行的人,我们知道的也有不少,确实他们在这方面修为很高,很高明。虽然他在朝为官,但他心里有出世的那种思想和价值观念。有出世之想的人,他在官场之中才不会被那些利害得失所缠绊,每天才不会被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搞得睡不着觉。他超然于这些是非得失之外,就能够更好地当官。
后边还讲了一则寓言,是通过孔子的话来讲的——假如我们今天来赌博,如果拿瓦片作为赌注,脑袋会很聪明、很机敏,因为他没有压力嘛!瓦片赌输了,就是一个烂瓦片嘛!如果拿铜钩、玉钩来赌,心里就会有些牵挂了,因为舍不得嘛!毕竟这此东西还值点钱嘛!你就不敢怎么赌了。如果换成是拿大块黄金去赌,那么下注的时候,手就会打抖!
我们看那些全国象棋、围棋比赛,才开始的时候,有些棋手了不得,很轻松,挥洒自如,水平发挥得很好。到了决胜局、争冠亚军的时候,你看那个棋子才多大一点嘛!他们的手就开始发抖,很难发挥出高的水平。体育运动是这样,在社会上职务竞争也是如此,你赌注大了的时候,手就开始抖了。所以我们经常说,大家要有平常心。怎样达到平常心?比如现在炒股,你有三、五万去炒,可能问题不大,管它输赢,你有那个闲钱。如果你在银行贷几百万的款,或者把房子抵押了,拿去炒股,那么如果股市垮了怎么办?你到监狱里去玩吗?把一家人在外面“晾起”吗?所以,这些都是考验一个人心理素质的指标。事不关己,关己则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首先,这个“弃世”就是让你自己不要成为当局者,尽管你人在局中,但心一定要在局外啊!
“明心见性”才能心平
“免为形者,莫如弃世”,我也见到一些人,像我们书院里的那位学员,他就有点“弃世”的感觉,他在机关里干得最轻松、最逍遥,一点压力也没有,而其他人压力大得不得了。结果他非常逍遥,工作也干得也很优秀。为什么呢?“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这个是必然的,做心理咨询工作的人,首先就是要把接受咨询者的心调理到“正平”状态嘛。“弃世则无累”,他没有什么包袱,没有什么功名富贵的包袱,没有妻子儿女的包袱,没有各种股票上的纠葛,没有工作上的纠葛,他没有这些拖累,他自然就能“正平”。
什么叫“正平”呢?就是心正气平。我们心要摆正,“事不关己,关己则乱”,一乱则心也乱了,气也就不平了。所以我们经常说自己要“心平气和”,心要放平。心要放平不容易,用佛教的话说“明心见性”才能心平。“气和”也不容易,用道家的话来说,“大周天”通了,你才能“气和”。一个是“大周天”要通,一个是要“明心见性”,你才能达到心平气和的“平正” 。
心里做到了“平正”这两个字,身心就不再有拖累。说老实话,一个闲人,他心里就比较“平正”,所以很多人都想当闲人。如今有些老板们,到了放大假的时候,就到高原上去“放马”,开起悍马车在高原上去,为什么呢?他们在社会上去拼搏确实是很累很累,上下左右种种复杂的关系、经济上种种的运作,都不会是一马平川的。休假时到旅游胜地,到海滩、高原、山林之处,一个无人的地方,让自己静一静,的确可以达到很好的心灵抚慰的效果。
“免为形者,弃世则无累”——这里讲“弃世”,我理解并不是要出家去当和尚,去作道士。因为当和尚、道士也未必就叫“弃世”,关键是心里要“弃世”。你心里把这一切放下了,则“无累”,紧跟在后面的就是“无累则正平”。那么我们的整个精神状况、整个心理状况,就与常人不一样了,就放得正,放得平。看一个人祥不祥和,就要看一个人的眼神,看一个人的气象。今天来的几位新朋友,我们觉得非常祥和,他们就有那种正平之感。为什么呢?彼此相互瞄一眼就清楚了。有些人有些怪气,气怪,他的眼神就表现出来了,他的面部肌肉的组合要表现出来,他的肤色要表现出来。如果他的气很柔和,眼神很柔和,没有阴晦之气,堂皇光明,那就了不起了,但要达到这个功夫不容易。所以,“正平”——在《庄子》说法很多,在这是提的是“正平”,在《逍遥游》里提的是“逍遥”,《齐物论》里叫“齐物”,在《德充符》里就叫“德充”,在《大宗师》里叫“大宗师”,提法很多,怎样使自己达到真人的那种境界?这就需要我们“如是”去修。
“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你“正平”了,那么就与我们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身体“一体”,就会新生。南怀瑾先生的师兄,那位李更生先生,今年九十六岁,尽管中风引起半身不遂,半边瘫了十几年了,但仍然是精神矍烁,辩才无碍,了不得。为什么呢?因为他心里就做到了“正平”,他的半瘫没有影响他的思维,他的精神不受影响,仍然是思维敏捷,辩才无碍。前天还让我们把《永嘉证道歌》给他老人家送几本去,他还要给他的学生们讲。自己九十六岁了,坐在轮椅上,也还那么精神,因为他心放得下。我们看这一批老先生就是与别人不一样,他们的所作所为,给人的那种感觉,就是比常人要高明得多!
这里讲“正平则与彼更生”,什么是“更生”呢?我们的自然生命,身体内的新陈代谢,百千万亿细胞不断地生,不断地死,来来去去;我们的社会生命也是如此,三穷三富不到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么,我们如何“与彼更生” 而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得到“随波逐浪”这样的自在?若真的做到了,那么,当上的时候就上,当下的时候就下;上去了不喜,下去了不忧,能够“宠辱不惊”。达到了这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境界、气象,你才能“与彼更生”,随着自然的造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随波逐浪”,当一个好的弄潮儿,你就了不得了。
有些人,像“范进中举”一样,中举之后却得了神经病。有的人买彩票,中了几百万,一下就傻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那个福报,他担当不起。有的人遇到祸事,要跳楼了,要吃耗子药了,要死要活的,这也是心性脆弱,不堪一击的表现。有的好事情就把他击垮了,有的坏事情也能把他击倒,这些人就没有用。真正有大能耐的人,就经得起大利大患。苏东坡在《留侯论》里说,什么叫大勇?什么叫小勇?“匹夫见辱,拨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以为勇也”。这个境界太低了,像小匹夫一样,跟黑社会上的一样,有什么不得了?真正的大丈夫,担当天下事的,天下兴亡的事他都能担当起来,在大荣大辱上,他能够立得住,真正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那才是真正的好汉。所以只有做到心里“正平”,你才能与自然造化、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啊!
“更生”不仅仅是重生,它还有“和谐”的意思在里面。只有和谐才能“更生”,没有和谐,你那个“更生”也没有用。只有和谐,你才能“与彼”——与自然造化、社会发展、社会变迁相适应,能够“随波逐浪”而相与唱和。
“更生则几矣”——这个“几”,就是接近于“道”。因为“更生”本来就是道之所行,“道,可道,非常道”,道就是变动不居,周游六虚的。那么你如果能够“正平与彼更生”,与大道同在,与大道同行,那么你就与道差不多了。“更生则几矣”——“则近矣”,近于什么呢?近于“道”啊!
“事奚足遗弃则生奚足遗?”——这一句该怎样理解呢?真正把社会之事抛弃了,我们能够做得到吗?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身形,能不能放得下呢?能不能把我们的事业,把我们的精神,我们的身体放下呢?这是考核一个人修为的事情。用佛教的话来说,我们首先要有出离心,然后要有菩提心;要我空、法空、这样空、那样空。道家虽然不像佛家这样说,但这个地方“事奚足遗弃”——你凭什么能够把社会上的事情放得下?“生奚足遗”——你凭什么把这个生命、精神也放得下?后边就开始谈为什么要放下,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