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大宗师??第四讲??得道的人是怎么样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14:45
禅说庄子--大宗师  第四讲  得道的人是怎么样的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稀韦氏得之,以挚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大道的情与信
在下面一段里面,庄子主要是讲了两重意思,一讲了什么是道,二讲了得道的好处。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不论儒释道三教,都认为道是崇高的,也是真正有志之士终生追求的一个目的。但是,什么是道?我们说不清楚。在《道德经》里面说什么道可道非常道,什么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什么生一生二、生天生地……《道德经》有《道德经的说法,但毕竟因为它的篇章限制,没有说得那么细。
在《庄子》里的若干篇中,都有对道的描述。就用《大宗师》开篇里的说法,“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我们要知道“庸讵知”三个字,其中就含有未知的意思,所以《庄子》里面对道的这么一种描绘,都叫未知。也就是说,通过那些对道有所体验的真人也好,至人也好,菩萨也好,他们把道的那种感觉,虽然用语言表述出来了,但是,就这种表述而言,我们也未必把它搞得明白。但不论怎么说,作为一种崇高无比的道,它对我们总是有支撑作用的,特别是对于学道的人、求道的人,他总是在自己的心里面,有这么一个很高的理念,要用这个东西把自己拴住,然后生死与之,无怨无悔。我们看到很多学道、修道的人,都弄成神经病了,也无怨无悔;弄得家里空空荡荡了,也无怨无悔;弄得跟老婆离婚了,也无怨无悔;乌纱帽丢了,也无怨无悔……这个就是道的魅力。
但是道究竟怎么样?抛开佛教的那些对菩提的论述不说,我们看中国道教,在《庄子》三十三篇里面,这一段可以说是对道的很入骨、很生动的描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有情有信?大家都在说大道无情,怎么这里又说大道是有情的呢?庄子在其它的篇章中也是这样,有时候说大道是有情的,有时候又说大道是无情的。这就像当年人们问赵州和尚,狗子有没有佛性?他一会儿说有佛性,一会儿又说没有佛性,弄得人摸不着头脑。总之,在这些道人们的嘴巴里,说它是也对,说它不是也对。但是一个外行人呢?说它是也错,说它不是也错!
既然庄子在《大宗师》里面这样讲,那我们就正面对待了。看看什么是有情?什么是有信?为什么道有情?为什么道有信?说道有情呢,因为它生生,就是情嘛;它生育万物,难道不是有情吗?而情又是跟信是联系在一起的,道有其信,这个信,用佛教的话来说,它生住异灭也好,成住坏空也好,因缘所生也好,生老病死也好,阴阳四时也好,都是它的情,而且也是它的信。信和情,它又有一定的区别。情,是静之动,因为大道是静的,它本身不动。我经常借用黑格尔的一句话来说,本体宇宙是不动,现象宇宙的变化则是层出不穷,无穷无尽的。宇宙,它永远是一个恒量,是一,是不动,就像我们说道是不动,是一;但是道它又在万事万物万相中体现,在那个是无穷无尽的变化中体现出来。只要把我的感觉,把时间一放进去,就有四维上下,就有六合之内、六合之外,这个也是无穷无尽。这些都是有情,而且都是有信。
特别是对我们来说,人怎么可以没有信呢?人都有生死,只生不死,可不可能?不可能,人生了都要死。只死不生行不行?也不行。那么阴阳二时,一阴一阳,昼夜交替,四时运转,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自然规律,都是大道表出来的情和信。这么说来,大道是很讲信的,如果没有了信,那就没有了常道,常道就是它的稳定性、持久性所展现出来的一片光景。如果离开了常道,都在非常道中间去打转转,那我们就简直都搞不懂了。那也就不可能产生我们的生命,不可能产生我们的精神,大家都在一片混乱之中,全部都在一片无序之中,我们大家的的脑袋都转晕了,万物也转晕了,那就不可能。所以,有情有信,它是在常道之中的。
我在讲《道德经》的时候也说了,有时候,也要有点非常道的表现,在现在看来它是非常道,在过去了之后呢,它又是常道了。非常道只不过是常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知之浅矣,不知深矣
尽管前面说道是有情有信的,但是,我们还是要看到它无形无为的一面。因为它这个情和性,并不是老天爷他要主观地有所作为,也不像上帝造人的时候一样,说天,天就有了;说地,地就有了……不是这样的,在道家里面,它没有一个主观的尊神,大道无为。反过来说呢,同时,大道它也无形。
为什么大道无形呢?我们所说的常道,也只是大道的一个片段而已;我们所见到的一切现象,都只是大道无穷无尽现象中小小的一个部份而已。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一样,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还有像我们在《养生主》里说的一样,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我们已知的半径空间,永远是有限的;未知的空间,永远是无限的。那我们的这个“知”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呢?怎样才能达到一种高明的状态呢?方法嘛,前面庄子已经教了我们,以知之所知,养其知之所不知。
一般来说,不管是西方哲学也好,包括一些修习佛法的人也好,他都不明白这个道理。知之所知,是有限;不知是无限,而且也是永恒。在知与不知中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怎样越过这条鸿沟呢?庄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养”字,养其所不知。不知,用佛教的话来说,就叫无学位,也叫无漏。凡有所知,都是有漏,都是生灭法,都是后得智。我们凡夫的这些“知”,在“不知”面前你又算得了什么呢?
所以我们的有所知,都是有限的,不能概括这个大道,不能认为我就是整个地得到这个大道了。庄子在《知北游》中还说了一点,知之浅矣,不知深矣!这话很了不起啊。在禅宗公案里面,很多公案都在说不知、不会。像赵州老和尚说的一样:“老僧不在明白里!”也是守住这个不知。
不知是什么?有知是什么?不知就是无形,有知就是有形;无形就无相,有形就是有相有为的东西,就都是可知的,都是已知的。可知的和已知的,永远都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不知就是无为、无形、无限。我们如果要在这个地方体道的话呢,就要甘于恬淡寂寞,甘于无知,甘于生活在“不明白”里!这个,就是所谓的养!有些人学修不得养,今天这样去精进,明天那样去精进。精进对不对呢?可以,用佛教的话来说,叫加行,但是要明白,无论你怎么加行,都是很有限的!用释迦牟尼佛的话来说:我已说法,如恒河一粒沙而已;未说之法,如大千恒沙。那么,他老人家说的三藏十二部,就是已知,他的落脚点,却是在未知、不知!大千恒沙就是不知,就是未知。
所以我们要明白,为什么佛法讲寂灭?寂灭是什么?菩提是什么?般若是什么?它都是无形无相的,没有什么具体的东西拿给你,如果有具体的东西拿给你,你就完了。
把握自己内心的道
像我们书院的赵哥子,天天在火神那里学习中医。火神在看到病人之前,他一样的是一无所知的,什么都没有。但是,你如果要他处一个方子,他肯定要依缘而起,不管是拿一下脉,还是看一下舌苔,再望诊一下,与病人说几句,心头有数了,方子就开出来了。
在临事之前,我们都处于无的状态。比如大家在来这儿之前,大家没有听,我也没有讲,那么相对于现在这堂课而言,之前,是空;之后,其实也还是空。虽然你这会儿在听,也仅仅只是这两个钟头而已。我们经常都处在一种无为无形的状态而不自知,这种无为无形的状态,恰恰能养我们今后无限之知。正是因为我们无知,所以才能有知。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生命当中,都是处于这么一种状态。但是,大家都不晓得自己就处于这么一种状态,反而被很多揪心的事情牵着跑。这个生活中的油盐柴米,工作中的荣辱是非,朋友之间的意气往来……等等,都会干扰我们无为无形的状态。
我也反复说过,道,是两个方面的。一个是自然之道、宇宙之道;另一个呢,就是我们的人之道,就是我们的心。中国人呢,又把这个宇宙万物,回归于心,要使这两个方面不二,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拿佛法的话来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总之,要把大道与我们人的这个精神“混一”。如果不混一,我们学道干什么?哪个学得会?如果把道推到渺渺茫茫之中,推到银河系之外,那么,我们就没有学道的份了。如果把道推到太上老君、释迦牟尼那儿去了,我们也没有学道的份了。
我们为什么有学道的份儿呢?就因为我们本身就是道!《易经》说“一阴一阳谓之道”,我们哪个人身上又没有一阴一阳呢?既然生死就是道,我们都有生死,所以我们都有道!我们来看看这个无为无形的东西。一方面,这个外在的道,是无为无形;另一方面,我们内心的道,也是无为无形的。这个无为无形,实际上就是我们自己嘛!我们不管外面有没有道,有道也好,没有道也好,只要我们把自己找到、抓住,我们自己的心一样是有情有信的嘛。
当然,从根本道上来说,我们自己是无为无形的,但你如果从具体上来说,我有这个知识,我有那个文化,这些,都是有相的,都是有为的。怎么办?一定要把有为有形背后的那个无为无形把握住!包括在心地法门里面,我们的念头来来去去,我们的喜怒哀乐循环往复,真理谬误正念邪念来来去去……这都是说的有形有相的东西,表现的也是有形有相的东西。有形有相的东西为什么能表现出来?就是因为我们的这个心体本身,它是无为无形的!只有这个无形无为的,才能够产生出无穷无尽的、有形有为的东西出来。我们要回归自己,把这一切回归自己!
大道可传而不可受
谈完道的“有情有信”和“无为无形”两个方面之后,庄子再谈这个道是“可传而不可受”的。从注释上来说呢,大道是流传,并不仅是师父传徒弟,虽然也有这层意思在里面,但这层意思并不重。大道流传不已,寄寓古今,在古今这种无尽的时间与无穷的空间之中,流行不已,这个就叫可传。但这什么不可受呢?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嘛。我们的头脑有限而大道无限,你要想把大道全部的现象装进去,那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的人对于古人来说,我们很骄傲啊!我们有飞机大炮,有火车电脑,有这样那样东西,古代皇帝也享受不了,但是,一百年以后,一千年以后,一万年以后呢?我们的子子孙孙看我们现在,就跟看原始人是一样的,你今天又算什么呢?
所以这个“可受”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与亘古流传的大道比起来,它是很可怜的。另外,我们人心之中的种种知、种种得,比起我们心的这种无为无相来说,它同样永远也是有限的,是可怜的。所以,我们就不要在可受与不可受之间去过于的计较了,孔子也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承认不知,才是智者,才是一个体道而行的人。我们在生活当中,也不要把自己的弦绷得太紧,啊,我这样不知,那样不知,我这样也要学,那样也要去学……如果这样拔苗助长式地去学,那么就不能享尽天年,安享天年,这个就是不得其“养”。所以庄子说,以其知之所知,养其知之所不知,这个“养”字简直妙不可言!
我们结合禅宗来看,当年马祖的开示是“著衣吃饭,长养圣胎”,最重要的也是一个“养”字。有些人求明心见性,着急了,好像自己这样也不会,那样也不会,净土也没有,报化土也没有,神通也没有……要这些来干什么嘛?你慢慢养就是了嘛!你急于求成是不行的。何况这个三世流转,好多东西也不是你现在一下子就有了的。用佛教的话来说,平等性智容易得到,妙观察智也容易得到,但大圆镜智就不容易得到了!你不可能在刹那间就把宇宙万物、人间万事就都晓得完了。你要想晓得这些,就必须进入时间和空间。你在现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上,永远面对的是有限的东西,但是你醒窍了,这个有限的,反过来就是一个无限的东西了。
所以,可传而不可受,还不仅仅是我们字面上或者是这个白话翻译的这么简单。什么是可传?它就是流传,也是在我们生命上,在我们精神上一直生生不息鼓荡着的、又无为无形的这个东西;可受的是什么东西?是有限的东西啊。不可受,就是不可能以有限来容纳无限嘛,只能以无限来容纳无限。
怎样走出修行的陷阱
再看这句“可得而不可见”,字面上看,很是简单。为什么可得呢?后面说了嘛,“自根自本”嘛。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用佛法的话来说,一切现成,本自具足,你还需要什么呢?但为什么又“不可见”呢?《楞严经》里面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就像照相一样,我自己存在,到底长得漂亮还是长得丑,自己不晓得。拿面镜子来照一下,或者现在有摄像机了,把自己的生活拍它几集下来,你感觉一下,到底怎样?哪怕拍下来的对象确实是你,但是你看到的又不是你了。这就是可得而不可见。照片上是不是我?是我。我是不是照片?我不是照片。所以这里边,可得而不可见,你真正要“见”的时候,他已经不是你了。
我在讲禅宗公案的时候,也经常提到,我们要见道。可是你一见到所谓的“道”,它就已经变成一个文化符号了,就已经变成了一个精神的内容了。能“见”的东西,仅仅只是精神内容,不是精神本身,更不是道本身。我要认识生命,我要了解生命本身,但是,你真正看到的仅仅只是生命本身在你精神上显现的一些内容和形式,你根本“见”不到生命本身!西方的医学科学,在解剖学里,在显微镜下来理解生命,实际上面对的已经是一堆死肉了。这个生命,五脏六腑,亿万个细胞,整个的机体,究竟是怎么运作?怎么维护的?并不是解剖刀或者显微镜能解决问题的,哪怕我们现在的科学已经是非常进步的了,再过一万年,那个时候的人又会觉得现在的人是处于幼儿园的水平上。
所以,知是没有止境的。可得而不可见,这个得,也是我们本身就具有的,要坚信这点!我们本身就有道!道没有须臾离开过我们。但是我们要认识它的时候,见的都是些相似的东西,反而不是它本身了!所以现在不少修道的人,经常进入这样的一个怪圈之中,进入这么一个迷境之中,可以说这个是非常骇人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佛的人、学禅的人、修道的人,可以说很少有人能够走出这个陷阱!庄子已经把这个事情说得很明白了,可得而不可见嘛!
禅宗里面很多祖师也把这个事情说得很明白了,但是这些修道的人,硬是要去见,硬是要去捕捉,硬是想去逮住!这种情况,用个寓言来说,就像楚霸王一样,你力拨山兮气盖世,你可不可能把自己从地面上提起来呢?所以,我们本身有道,但如果我们要去寻求它,就会陷入楚霸王力大无穷,却不能把自己举起来的这么一种悖论之中。聪明的人,他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转身就是!一回头就是!一放下就是!
德山禅师的底牌
一个人只要学会了自己享受自己的生命,自己欣赏自己的精神,这就够了。你可以当个旁观者。你们看,我这一百多斤有点安逸哈,能跑能跳,能吃能睡,又没有得病,是很好嘛。当然,如果得了病,也不错,起码能让你晓得什么叫生老病死嘛。
我在庙子里时,看到一些年轻的法师,三十多岁,大讲生死,大讲烦恼,讲得天花乱坠。结果呢?他自己连什么叫烦恼也不晓得,因为身体太好,长得又很壮啊。什么叫生死?什么叫疾苦?没有自己的感觉,谈得再多,都是别人的言句。你真正得过一场大病,哪天给你下了病危通知书,你就晓得了,哦,原来这个才叫生死啊!自己遇到障碍了,遇到麻烦了,搞得焦头烂额,哦,才晓得什么叫烦恼。但是,这个生死、烦恼、病痛,它本身就是药,是法药,是菩提种子!你能把它转动,能够把它化过来,嘿,这个就是菩提,这个就是道!我们要明白这个意义。所以,可得而不可见,庄子确实是把话说透了,把人点醒了。但是,一般的人,又哪儿点得醒呢?
雪峰祖师参德山老和尚之前,曾三上投子,九上洞山,见了那么多的祖师,都四十多岁了,还跑到德山老和尚那儿去参学。一去跟老和尚修学,才发现原来的种种见识都没有对。有一天,雪峰实在下不了台,就跟老和尚说:“唉呀老和尚,我那些师兄们个个都见道开悟了,我还没有见道,这脸上也太过不去了嘛!你看我到底还有没有资格学禅?如果没有资格,我就死了这条心,也就不再到处去参了。德山老和尚听他这么说,就把底牌交给他了:“我宗无语言,实无一法予人。”什么意思?禅宗讲究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东西我没法子给你,你不要打妄想了。哈哈,就这一句“实无一法予人”,雪峰听了当时就“桶底脱落”,一下子就开悟了,终于解决问题了!他悟了个什么呢?就悟了庄子说的这句“可得而不可见”啊!
凡是可见的东西就是知识,就是生命所显现的这些内容;不可见的东西,才是宝贝,才是生命本身,才真正是道。所以,当我们处在茫然之中的时候,处在不懂的时候,恰恰是离道最近最近的时候。这个地方要留意啊,一回头就是,就怕你当下错过了!有的人在出大烦恼的时候,恰恰就在那么一下子,就是了!关键是要回头嘛,不回头怎么能行呢?
当年的黄龙慧南参石霜楚圆和尚,参一次被骂一次,参两次被骂两次,就不给你讲道理,满嘴尽是粗口怪话、下流话,骂得你莫名其妙的。黄龙慧南这下子就有意见了:“嗨!佛法是慈悲法,老和尚你怎么这个样子糟蹋佛法哟!”石霜和尚说:“你把我说的当作骂来理会呀?把我说的当成是骂呀?”就这么一句话,黄龙慧南就大彻大悟了。所以很多事情,如果我们学会用道眼观的话,全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个样子。如果我们以世间世俗的这么一种眼光来看这个道,你就把道低级化、世俗化了,你也就悟不了道啦。
所以,就是这么一句“可得而不可见”,庄子确实是给我们挑明了。为什么可得呢?我们以后语来解前语,就是“自根自本”嘛,哪样不是自根自本的呢?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哪个不是我们本来就有的呢?日用之谓道,平常心是道,这个我们都背得滚瓜烂熟了,但落脚到这里呢,也就是自根自本。你本自具足,当然可得!
造物主的妈妈是谁
我们学习到这里,最关键的就是这么几句,“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实际到这里,话就已经说完、说透了。庄子对道的这么一种描述,和我们应该怎样地去领会道,就都说明白了。后边这些呢,谈的就是其它的东西,这个地方,还有个尾子。“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这是在说道的作用,因为道是没有时间,没有起点的,天地的形成可以说是一种起点。用现在的宇宙学说来说,宇宙大爆炸,一百五十亿年前,但是这些之前呢?并不是说就没有了嘛,还可以思考。这个宇宙大爆炸所生成的时空圈子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时空圈子呢?这些,都可以想,因为我们的思想可比我们认识的这个空间还要大得多!已知的空间还在不断地被突破,为什么会被突破?因为我们的这个心是一个“无为无形”的东西,就是一个“空”的东西。它本身就是一个无知,无知就是无限,这样它才可以生生不已,产生一切万法!为什么可以不断地把已知的半径扩大?因为它依托的是这个无限的无知。
所以说“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佛教说是在威音王以前,中国人呢,说是盘古王开天地以前,所以这个道呢,你说它的终点在哪里?起点又在哪里?它没有终点,也没有起点。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说的是它的作用。这些哪一样又不是在大道之中?太上老君还有妈妈嘛,尽管说是九十岁才生他;释迦牟尼佛也还是有妈妈嘛,虽然生下他以后就死了。而他们的妈妈,也都还是有妈妈嘛,那么,造物主的妈妈是谁?造物主制造了万物,那么又是谁制造了造物主呢?所以,在这个方面来说,只有道,他才有这个力量。在老庄学说里面谈到了“无为”这样一种概念,常无、常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类似这些提法,确实是高妙之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你看这些语言,确实是非同一般的所谓哲学、宗教所能比拟的!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几句,表示道在空间上的无限,在时间上的无穷。这几个句子很优美,也很有气魄,大家可以自己去好好体会一下。其实,这就是讲道的一些作用,一些现象,这里就不多说了。
大家都来看星星
下面庄子列举了一系列的人物,说明得道之后的作用和现象。“稀韦氏得之,以挚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其实,它只不过是一种语句排比的方式,用一些可以比较的形象语言,让大家产生点感觉而已。在庄子这篇文章的整个论道的过程中,这个并不重要,大家看一下白话的注解也就可以了。当然其中有一些,也暗含有丹道之术,他对此也有一些发挥,比如“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后来的炼丹家就抓住这一句了,什么叫气母?后世道家就有诸多的说法。其实在庄子这里呢,一切都是游戏而已,没有什么好了不起的。就像蔡志忠的漫画,好多人看不懂庄子,看不懂论语,看不懂禅宗,于是他就用漫画卡通来表现一下子。大家看了以后,也就是是非非地有了一点小感觉。像庄子这样的大段的语言,它也是铺张了一下,让大家产生点小感觉。
我经常建议大家在天气晴朗没有云的时候,去看星星,有雅兴呢,花几千块钱买一个现代家庭用的望远镜,大家来观一下天象。观天象呢,确实给我们一种在时间、空间上的巨大的震撼!它可以让我们超然于世间日常的那些是非和烦恼。我们要有出尘之志,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实际上呢,我们又经常处于日常的油盐柴米酱醋茶,处在社会的是是非非、荣辱得失之中。这使我们的心思烦恼不堪,那个日子过得就很难受。真正没事的时候看看星星,就能够开阔我们的心胸、打开我们的心气。
上一次在惠州千佛塔的一个水陆法会上,来了一位美国的居士,很提劲,天天拿着一些藏传佛教的法器,送给法师们,猛接善缘,简直要把云门寺的和尚们改造去修密宗。我看了大为光火,就想跟他说说,而他也很傲气,见过大世面的,达赖喇嘛都见过。他说达赖喇嘛在尼泊尔的山洞中去礼请的两个住山洞的喇嘛,据那些人说,那功夫简直是了得!达赖喇嘛去礼请了三次,两位喇嘛终于到了美国。在一次万人的传法大会上,要传授无上大法,达赖喇嘛把他请出来,谁知他也就是六字大明咒一念,转身就走了。这位居士把这两位个住山洞的喇嘛请到家里供养过,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那个时候,我跟他一起出来散步,千佛塔本身就是在山顶上,星月皎洁。我给他说那个是火星,认得到不?他说哦,那个是火星。这个木星,认得不?哦,是木星。我就跟他说,地球上看火星就只有那么点大,在火星上看地球呢?就像地球上看金星一样了,说不定还没有金星亮呢!木星是地球的一千三百多倍大,如果是在木星上看地球呢?恐怕地球就只有针尖尖上那么一点!就这么针尖上一点点的地方,西方有希特勒,现在有巴尔干的战争,有“9.11”,有伊拉克、阿富汗的战争、还有流亡在外的达赖喇嘛……我当时就给他说,就这么个针尖尖大个地方,有点闹热的哦!如果再跑远点,跑到天狼星、织女星上去看,恐怕连太阳也只有针尖尖那么大一点了,地球还看得到吗?地球都小得没有了,你说一个人又会有多么了不起呢?
他当时就愣了。停了一下说,冯老师,你给我说的这个佛法太厉害了,我还从没有听到过。从此之后,他再也不找我说这些了。这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感觉呢?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个眼界,要有一个境界,我们要怎样去体会无限?我们平时讲到的或感觉到的无限,一般都是比量中的无限,所谓无穷大的数,它其实也是一种比量,一种抽象的概念,你没法去实际体会。
那么怎样去体会无限?只要我们真正在宇宙中具体找几个参照物来一看:天哪!空间真是无限!时间真是无限!这时,心里自然就明白了。所以,不管成住坏空也好,人生无常也好,我们都不要满足于比量中的感觉,而是要在当下,在现量之中去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