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讨论录四十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31:56

哲学讨论录四十二

(2010-01-08 09:01:29)转载 标签:

杂谈

      只有弄清大脑、感官、外部事物三者的关系,我们才能确切说明人类思维活动的基本原理。

      我基本同意这点。传统的唯物论认为,我们头脑中的物体形象就是物体的本来方式,这种观点也就是袁先生所认为的,我们视觉中的颜色是物体所固有的。这样袁先生的“两学一论”就从根基上离开了认识论了。这也就是我抓住这一点不放的原因所在。传统的唯物论包括辩证唯物论的根本缺陷在于缺乏认识论,不承认认识的感觉样式和概念样式有着我们的心灵方式或意识方式的加入、参与和共建。康德的历史功绩就是在这样的根基上在哲学史上掀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认识论的革命。(经过马赫等)为现代理论物理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和突破牛顿时代以来所形成的绝对时空观,奠定了哲学变革的思想基础。

 

    叶先生在前面说过这样的话:总的来说,我以为,唯物论有它的坚定的合理内核,即知识来源于客观;也有它的明显的缺陷,即没有认识论。

   是的。

 

       袁先生谈了十个方面的认识论问题。对此,我先提两点看法。
       第一,袁先生的观点似乎认为思维起源于表象,而表象是外部事物在大脑中的影象。也就是说表象是由外部事物直接赋予大脑的,大脑只不过具有镜子的功能,即它能通过感官而映现外部事物。而我认为,把大脑比作镜子是不确切的。大脑并不是被动的,大脑通过感官和符号的制作对外部事物进行了建构,这种建构一是感觉方式的建构,二是概念方式的建构。因此,深入地考察,大脑与外部事物的关系是建构与被建构的关系,而不是映现与被映现的建构。认识论所要探讨的是何谓感觉方式的建构,何谓概念方式的建构。并由此揭示人类思维对外部事物是如何建构的,同时,揭示人类的思维与动物的思维的区别所在。如果把表象理解为外部事物在大脑中的映现,那么,人的意识方式与动物的意识方式还有什么不同呢?此点,请袁先生细思之。

      2、关于语言。语言是什么呢?袁先生的见解似乎认为语言是一种表象结构,这种表象结构具有语音表象、文字表象和类表象三要素。也就是说人类的思维通过语音表象和文字表象而在大脑中形成类表象。我觉袁先生对语言的解说,把语言归结为表象范畴是不妥的。语言由语词组成,而语词在本质上一种符号。而符号的制作基本为两类,一类是形象符号,如“牛”、“羊”等;另一类是关系符号,如“在”,“喜欢”等等。在我们的书本里,大量的是关系符号。符号具有它的制作性,抽象性、概括性、记号性、指代性、公用性和建构性,当一个符号被定义为一种观念意义的建构时,它就成为了概念和群体传递的概念显现。而符号定义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一组语词符号来进行观念意义的建构的。因此,对语言的理解应从它的符号制作的文化性上去理解,从它的定义方式的概念造就中去阐述。而全部人类的观念、思想和知识建构是概念方式的,是从符号文化这个源头中发展出来的。

 

    语言则是脑子里的“概念”的“外化”交流媒介形式。

    老茧的这个说法很好,可采用。但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是:我们脑子里的“概念”是怎样造就的?为什么语言能够成为概念的外化交流的媒介形式,或概念的显现形式?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从何而来?此外,语言的本质是什么?语言是从何处发展出来的?一个个语词符号是依据什么而能够组合为语言的?等等。坦率地说,我近来所作的概念论的思考,就是企图就这些问题作出回答。老茧对语言很有研究,但我总觉得,老茧始终是用一种“精确”的先验方式来规定语言。因此,我以为,老茧对语言的研究,第一,需要深入到语言生成的经验历史基础,即符号文化的产生;第二,要深入到从符号到概念的造就;第三,由此把握语言和概念的辩证联结。

 

    看了袁先生的类表象(概念)的形成。袁先生将概念称为类表象会产生的问题是:1、概念是一种观念的建构,这种观念的建构既具有它的经验历史性,又具有它的逻辑能动性,类表象的提法是难以触及概念的建构性的。例如,“人性”这个语词,有着不同概念建构,有宗教意义的人性概念,有道德意义的人性概念,有阶级意义的人性概念,有社会意义的人性概念,有生存意义的人性概念,有平等意义的人性概念。这些不同意义的人性观显现的是不同的人性概念建构。因此,概念并不是一种形象的表象而是一种观念的建构。用表象的提法是难以反映概念的特性的。2、袁先生认为,“语音和文字之所以能专司区分表象的职责,在于语音随时可以通过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文字可以随时通过手写出来”。许多高级动物和人一样也有发音器官,也有四肢,为何它们不能产生语音和文字的表象呢?以及它们的神经联系为何不能由此而生成类表象呢?我们能不能仅仅从生理的器官和神经联系上来揭示符号、语言和概念的由来呢?人类意识方式和动物意识方式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以及这两种意识方式的差别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它的经验历史的具体性是什么呢?它的逻辑建构的必然性又是什么呢?我觉得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深入地清理和思考的。

 

    我希望袁先生能解说一下人和动物的区别。我家里养了一条狗已经8岁了。我常在观察我家的那条狗。狗和人一样,也有发音的器官,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发出不同的音节;它也有记忆能力,记忆能力并不差;它也能把若干语音同某些事件联系起来建立某种神经的刺激和联结;它有四肢,会在潮湿的泥土上留下脚印,并用前足抓划地面。但是它却始终不能对我说:“你是人,我是狗”。也就是说它的头脑里始终没有“我“、“你”、“是”、“人”、“狗”这样的概念建构。这是为何呢?我想请袁先生就此深入地考察一下。这和概念是如何在我们头脑里造就的问题是直接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