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期·广州旧闻篇] 战乱年代,他们有个名叫童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0:03:58
2006-09-08 10:01:52   来源:南方都市报
1924年
1907年,英国爵士贝登堡目睹当时英国青少年道德堕落、体格衰落,痛心疾首,他把自己儿时的游戏体会和军队训练方式相结合,发明了一种野外训练方式:童子军,以培养青少年成为快乐健康的公民。此举后来被世界各国非政府组织纷纷仿效。由于民族危机、经济落后,童子军传入中国后不久就改变了它原来的模样。
历史精神
请凝视硝烟世界里孩子的那双眼
1947年6月15日,当时全国著名的报纸《大公报》第三版开始刊登系列漫画故事,题名叫《三毛流浪记》。10天以后,故事改在“本市版”刊出,前后登载8个多月。故事的主角,是一个贫穷得只剩下三根毛的流浪儿。三毛,一个旧中国苦难儿童的典型代表。
《三毛流浪记》的作者,有“三毛之父”之称的张乐平,谈及创作初衷时回忆了这样一个情景:“1947年初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在一个弄堂口,发现有三个流浪儿身上披着麻袋,冻得簌簌发抖,正围着一个刚熄火不久的烤红薯用的炉子在吹火取暖。我在他们跟前站了许久,心里十分难过。”于是,三毛出现了,这个体验着人间苦难的现实模板,孤苦伶仃,辗转流浪,稚嫩而弱小的身躯承受着乱世中的一切苦难。
我们的祖辈对此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焉。我们这代,最多经历过拿着用粮票买米以及拎着瓶子到巷口打酱油。而我们的下一代,是一出生就看等离子电视里播的卡通片,上幼儿园就学英文,周末便坐私家车出游的一代。他们的字典中,没有“苦难”这个词——那是一个“天文词语”,距离他们一亿光年。虽然有很多人感叹现代的儿童并不幸福,先不论教育成败与否,至少从这个角度看,他们生活在太平盛世,衣食无忧,幸福得像花儿一样绽放。
但是,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表明,世界上有超过半数的儿童正挣扎在苦难中,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贫困、战争、艾滋病以及其他一些剥夺孩子的美好童年并阻碍国家发展的因素。在非正常社会中,如战争年代,无论是在对外侵略或是国家内战,受害最深的就是儿童。他们的童年,因乱世而支离破碎,硝烟味代替了饼干糖果味,军事训练代替了平常的嬉戏打闹。这就是我在广州民国日报上看到的童子军,小小年纪就被编入舞枪弄棍的行列,因为他们要时刻准备者,要过早地为国家民族大义而作准备。
这样的场景即便在今天的世界也没有消逝。记者摄影机下的阿富汗的儿童,手中的玩具是残缺的炮筒、导弹、枪支,这些夺去了他们亲人的武器,在他们手中成了望远镜、积木、打仗游戏的道具,玩得兴高采烈,天真无邪。他们也许知道,手中的“玩具”,正是让他们的亲人血肉横飞,家园破碎的直接源头,但同时,这些“玩具”却也是他们保卫自己、捍卫家园的利器。苦难的时代的孩童需要早当家。这是特定时代,国家工具理性的需要。
1936年开始的西班牙内战曾造就了海明威辉煌的《战地钟声》,然而同时,那场战争也造就了不少精彩万分的儿童画。在当时西班牙东部的“儿童难民营”里,生活着超过20万因战争无家可归的孩子。在那里,他们能得到基本的医疗和食品,还能继续学习。空闲的时候,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画画吧,画你们看到的一切。”于是数千幅有关那场战争的精彩儿童画得以创作并保留到今天。
事实上,除了西班牙内战,在任何一场战争里,孩子们都曾经用画笔记录过他们对战争的直接感受和内心震动。而所有出自稚嫩小手的有关战争的画面竟然是那样地相似——从二战到伊拉克战争,从斯里兰卡内战到巴以冲突,孩子们集中描绘的总是战争场面、逃离家园和与亲人永别。这些儿童画成为历史对战争由一种真实的记录,而更真实的是,孩子们在战争中受到的创伤。人类的战争从未停止,每一场杀戮背后,都是利益的争夺,都有难童的哭喊声。他们还不懂得战争为何物的时候,命运已经被战争左右。怪不得有人说,从来没有哪一类哺乳动物,会像人类这样对待自己的同类。
《三毛流浪记》里有这样一个场景:三毛流浪的时候,看到一个老农夫在卖孩子,装在篮子里,一大一小,一个卖五万元,一个卖七万元。看了半天以后,三毛到路上找到了一块纸盒子,在上面写上“我卖一万元”,然后,就站在一旁也跟着卖起自己,他卖得比任何人都要便宜,只卖一万元。当生存也成为问题,还有什么价值与尊严可言?
乱世的磨难,对于幸存下来的孩子来说,也许是生命中最难以泯灭的烙印,提醒着幸福的来之不易。只是,对于那些不幸的孩子,谁又能赔偿他们美好的明天。   □ 刘毓
 

张乐平笔下的漫画《三毛从军记》描述了一个在战争中无所适从的流浪儿。抗战爆发,国难当头,男女老少皆上阵。不让“三毛”参战,于理不合,让“三毛”参战,于情不合。这个悖论似的命题困扰着张乐平,也困扰着每一个为此思考的人。

广州童子军庆祝中国童子军节。

战乱年代,舞枪弄棍是童子军的重要训练课程之一。

参加广州市童子军第三次大露营的女童子军。
中国童子军简史
1911年,中国出现童子军。
1926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开会,鉴于当时童子军运动在中国各自为政,缺乏统一领导,便决定成立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委员会,负责办理相关事务。
1928年,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司令部设立于南京,张忠仁担任司令,召集全国童子军干部进行训练,颁定各项规章。
1929年,为了普及童子军运动,中国国民党童子军被改为中国童子军,由何应钦先生担任司令。
1934年11月1日,中国童子军总会正式成立,蒋介石任会长,戴季陶、何应钦任副会长。
1935年,中国童子军总会把每年的3月5日定为中国童子军节。1943年,经当时教育部等部门追认,中国童子军节正式成为当时的法定纪念日。
民间记忆
晚上我们防备“敌人”劫营
被访人:钟明俊,84岁
我读中学时(上世纪30年代),有一门课程叫“童子军课”。那时,几乎每个学生都接受过童子军的训练。每学期学校会组织童子军到龙洞、西郊等郊外进行野营训练,每周两个学时。童子军课内容有结绳、旗语、野营、行军和一些日常生活知识,与现在的军训类似,但现在的军训注重纪律培训,而我们那时比较重视团队合作精神和医疗急救技能的培训。
白天训练完,要自己动手做饭,食材自带,有时还要求在野外寻找野菜等材料。
晚上住在帐篷中,我们学校有一个训练项目,防夜袭。要每两小时都安排童子军站岗放哨。“敌人”就由不同组的队员充当,他们组织“劫营”,如果我们被偷袭成功,我们就要受到体力惩罚。
女童军的军服很好看
被访人:杨秀芳,75岁
抗战胜利后,我从避难的农村回到广州,生活在广州小北路一带。有好几次在小北路行走,不时能看见广州第十七中学的学生,穿一身童军服,回学校训练的情景。
登峰路也有一个女子师范中学。我曾在女子师范中学的操场看见女童军训练。
女童军的军服很好看,全套以土黄色为主,头上带一顶榄角形帽子,下身穿的是裙子。她们操练的时候都英姿飒爽,神采奕奕。
当时我在广州读私塾,但一般来说,只有西式教育的小学、中学才设童军课,私塾则不设立,所以我没有机会参加童军训练。
旧闻回眸
广州成立童子军
〈一〉
教育局提倡童子军教育
据1924年4月10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 市厅(市政府)现据教育局呈文称,窃维童子军之设,可补学校教育之不逮,各地学校试行,颇著成绩。本市小学如第一、第二、第五及第十二高小学校,虽已先后举办,惟未经举办者尚多,且各校办理,属各自为政,事权不一,职局有见及此,现为统一及提倡起见,拟通知市立高小学校及新制五六级小学一律举办,并在职局设立童子军总办事处,设童子军主任一人,主理其事,教练员若干人,主任员月薪六十元,教练员舟车费约六十元,每月需一百二十元。查职局视学柳田,因高师教务关系,延未就职,前经令知学校教育课长陈延炊暂行兼任,不另开支。此次办理童子军,所需经费,拟咨审计处核明备案。
解读:上世纪二十年代,广州设立童子军是为“弥补学校教育不足”,而当时不少学校正在试行童子军培训,“成绩颇为显著”,但各校童子军设立参差不齐,各自为政。这是当时教育局呈请设立童子军的缘由。
国立大学童子军学习消防
据1924年4月25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 广东国立大学筹备处致函慈善救火会,谓该校组织童子军部,而应研究消防学识,素仰救火会慈善为怀,富于救火经验,特请担任训练各队员。
又讯 据1924年5月14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 5月12日,救火会殉高师学校邻校长之请,特派正队长张惠民、督察员熊文杰,前赴该校开始教授童子军部练习消防事宜,并驾驶大小机车,前往试演救生操喉打旗语各法,全校学生备极欢迎。
解读:广东国立大学办童子军,首先想到的是对童子军进行技能训练,请慈善救火会派员培训童子军救火。慈善救火会也爽快,马上派人前往教授。“全校学生备极欢迎”。
童子军函请孙科讲演
据1924年4月25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 日前市立学校兴办童子军,各情经志前报。现教育局定期26日下午二时在教育会开童子军讲演会,通令市立中等高小学校员生赴会听讲,并函请孙市长哲生、吴秘书尚鹰演讲童子军教育问题。
昨24日函呈孙市长:市长钧鉴,敬肃者,窃以为童子军训练,为实施新教育之良好工具,去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亦认为此项教育,亟需推广,查本事高小学校之已举办童子军者,已有数处,但未举办者,为数尚多,且各校办理,亦属各自为政,事权不一,职局为谋统一及提倡起见,将于本月26日(星期六)下午二时,召集市中等及各校员生,在省教育会议事堂开讲演会、锡以训示、俾资遵循、不胜欣幸。广州教育局长王仁康谨肃。
解读:设立童子军,函请当时广州市市长孙科来演讲,可见当时教育局对此事的重视。
童子军每周训练两次
据1924年4月30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 市校童子军现已定于5月4日以后开始教练,聘定高师童子军教练朱端元为总教练,高师童子军领班为教练。教练时间,每星期两日,星期六下午一时至三时,星期日上午八时至十时。
此外,就各校附近择一最大操场为总教练场,每星期会操或表演一次,至于童子军编制,则决定采用旅制,以十人为一小队,二小队为一中队,两中队为一旅,一校不能编足一旅或一中队者,则合就近一二校编成之。
解读:从这条旧闻中,我们可知,当时童子军每周训练两次,主要安排在周六周日,每次两个小时。
〈二〉
一份童子军的考试试卷
据1927年7月8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 省青年部夏令党童军领袖训练所,于16日上午在省党部礼堂举行笔试,下午举行口试。17日上午8时起,在中山大学操场举行军事科试验,各场考试,组织严密,笔试分作文、党义、政治问答及科学常识问答。摘录如下:
一、作文题(最多限三百字、须用文言):自述受童子军训练之经过及投考本所之志愿。
二、国民党党义试题(用白话作答)
1、党童军的组织系统怎样?2、党童军的职别怎样?(3略)4、中国国民党童子军与各国童子军有何区别?(5略)6、三民主义的意义及其时代背景如何?(7-9略)10、北京武汉两伪政府有何重大危机?11、我们应如何反日出兵山东?12、什么是民族国际,其使命何在?
三、科学常识试题、
1、曳一物一轻一重之物在天空中同时自由落下,其速度是否相等。2、水之体质是否越冷越缩小,其密度最大时为摄氏几度。3、冬季衣服能否给人以温热,何以能使人觉暖。4、光与声之进行何者较速。5、六之乘方加六之乘方之和,是否等于六之立方。6、自直线外一点至其线上作若干直线,此等直线中何者为最短。7、氢(H)氧(O)二气何者为助燃料,何者为可燃料。
解读:1926年,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广州开会,决定成立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委员会。这预示着从这年始,到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童子军处于国民党控制时期。从这份童子军考试试卷中可见国民党在童子军教育中加入了不少党化教育内容。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张晓辉在《民国时期童子军的中国化及其影响》一文中认为:“由于民族危机的深重、经济的落后、政治统治的黑暗,童子军作为一种社会教育的新形式,从西方传入中国,已改变了它原来的模样,对民国的历史造成一定的影响。”
旧闻延伸
童子军发源于英国
童子军的创始人是英国爵士贝登堡先生。二十世纪初,贝登堡鉴于当时英国青年道德堕落,体格衰弱,恐遭古代罗马帝国亡国的覆辙,于是自行研发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试图挽救这种危机。
1907年夏,贝氏召集了20名儿童到英国南部的白浪岛举行实验性的露营。他把自己童年的一些户外活动经验和在军队时训练士兵的一套经验方法用于训练20多名十几岁的男孩,结果深得受训者的喜爱。童子军由此产生并获得发展。
时至今日,童子军作为一种野外活动的训练方式,以培养青少年成为快乐健康有用的公民,深受许多国家政府的推崇。目前,全世界约有2.5亿名童子军。
中国童子军最早出现在武汉
1911年,一位具有革命思想的湖北汉口人严家麟,将贝登堡所写的有关童子军的书籍译为中文。当时,列强瓜分中国之说盛行,眼见国势日危,严因深度近视,身体羸弱,不能参加革命军事行动,于是决定以宗教与教育为一生的志愿。在详加研究贝氏著作后,严认为童子军颇有教育价值,他想到了尝试用里面的教育方式来训练当时中国的儿童。
不久,武昌起义爆发后,地方秩序大乱,严家麟的儿童训练工作暂停,他与教会人士组织救护队,参加战地救护工作,不久后积劳成疾。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严家麟病愈返校,把初级训练成绩优良的小朋友选为队长,负责童子军的小队训练。那时童子军人数不过二十多人,同时队员们自动捐制团旗,并制定服装,领巾是用天蓝色的,并定于当年2月25日举行宣誓典礼。自那天起,中国童子军便宣告成立了。
史海钩沉
黎民伟刊登广告租售其香港洋屋商铺
1924年4月4日,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黎民伟(1893-1953)在广州民国日报上登载了一张广告,租售其在香港铜锣湾的新建洋屋及商铺。
1923年,黎民伟与兄长黎海山和黎北海创建香港首间电影厂“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这是香港第一间由港人成立的有规模的电影制片公司,厂址位于香港大坑,香港政府后来将该地命名“银幕街”。黎曾拍摄香港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
我们知道,黎民伟的建造摄影棚申请至1924年冬仍未获当时香港政府批准,后来他就在广州租用了西关多宝坊一间清代的“探花第”,建起了广州第一个电影摄影场,作为拍摄内景之用,而拍摄外景和影片洗印工作则在香港进行。黎为什么要售租其新建洋房及商铺?租售洋楼和商铺与他的电影事业有什么关系?这后面还有什么更具体的背景资料?我们不得而知。
旧时世相
重收覆水波澜
据1924年4月26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 三区一分署辖内住户尹某,前取王氏为妻,婚后,伉俪甚笃,旋因家计维难,往外经商,久无音信,王氏遂中途变节,再配邹某为妻,原可过活,惟邹时相责骂,王氏又存去志,适尹氏倦鸟知还,王氏闻喜讯,立即奔返尹家,重收覆水,相好如初。后来为邹某得知,于是纠率军队,知会警区,到尹宅上指证王氏挟逃、尹氏拐带。岂料此宅中之头厅住的为北伐军某旅长,见邹某来势凶猛,加上知道尹王夫妻原委,欲从中调停,宁人息事。然而邹某不肯接受调处,反而殴打此旅长,并将左轮手枪金戒指等物品抢去。此旅长于是指证邹某入室抢劫,喝令卫队将一干人等扣留,捆绑着押到区分署,转解公安局发落。
点评:三朝五代,多了去的就是这等家务事情掺杂着痴男怨女。
“高师”装上无线电
据1924年4月30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 高师学校拟安设无线电话,久见报载,闻校长邹鲁,昨已请江防司令部无线电台,派出工匠三人,连日到该校将无线电机装置,以该校大钟楼顶之避雷针,为接电杆,不日即可配置妥当。
点评:广州高校有无线电了。
有痘皮竟悬梁自尽
据1924年5月14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 小市街某号麦某之妾叶某氏,日前因染痘症,治理失当,竟成麻脸。近病体新痊,偶一览镜,自觉可憎,痛哭寻死,家人多方譬慰,仍未释然,竟于11日某时悬梁自缢毙命。
点评:爱美是无罪并万岁着,但为一时不悦而自决,就是自作孽,也就不可活了。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刘毓 实习生 李斯璐
本专题由本报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合作编写。
感谢中山大学图书馆提供馆藏报纸。
责任编辑:杨拂玄 何洁
[第68期·广州旧闻篇] 战乱年代,他们有个名叫童军 [第41期·广州旧闻篇] 游戏、唱歌、考试,他们名叫“幼稚生” [第54期·广州旧闻篇] 那一年,他们拖手在街头 [第60期·广州旧闻篇] 他们是创造艇仔粥的人 [第27期·广州旧闻篇] 把“读书”叫“读赢”的年代 [第49期·广州旧闻篇] 把汽车叫“市虎”的年代 [第112期·广州旧闻篇] 民营有大报 民生无小事 [第30期·广州旧闻篇] “大姑,买番鬼佬嘢” [第101期·广州旧闻篇] 对待疯癫,民国广州依然官僚 [第88期·广州旧闻篇] 78年前,广州下大雪了 [第92期·广州旧闻篇] 铁桥飞架,“河南”“河北”都是广州人 [第01期·广州旧闻篇] 为广州播下现代种子的人 [第95期·广州旧闻篇] 年初二,吃“无情鸡” [第77期·广州旧闻篇] 自绝,怎一个“厌世”了得 [第48期·广州旧闻篇]默片时代的影戏审查 [第03期·广州旧闻篇] 历史精神 一个军阀的思想和理想 [第62期·广州旧闻篇] 狗岭腾“龙气” 炮轰两百载 [第39期·广州旧闻篇] 一头一时尚,一发一社会 [第25期·广州旧闻篇] 饭桌上桃园结义 菜牌里演唐朝传奇 [第21期·广州旧闻篇] 珠江当年风月都付予飘篷断梗 [第73期·广州旧闻篇] 旧时以色相骗钱叫“放白鸽” [第36期·广州旧闻篇]游艇凉茶蒲扇 荔湾湖里消夏 [第151期·广州旧闻篇] 【胡汉民家族】烟雨苍茫忆父辈 穗港情唤谪仙魂 [第33期·广州旧闻篇] 旧礼教背景中之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