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期·广州旧闻篇] 游戏、唱歌、考试,他们名叫“幼稚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32:14
2006-07-12 11:19:26   来源:南方都市报
1926-1929
历史精神
以牺牲自由的方式降低成长成本
“幼稚园”这个词,来源于日文。我们习惯于称“幼儿园”,更加生活化。
世界上最早的幼稚园,开始于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在此前后建立了学前教育理论体系。提出要将儿童教养成为富有“快乐和智慧”的人。
1874年,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在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福泽渝吉等人的推动下,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幼稚园。
1903年9月,晚清最优秀的政治家张之洞,受福泽渝吉《劝学篇》的影响,在武昌阅马场创办湖北幼稚园,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幼稚园。第二年的11月,上海《东方杂志》全文刊载《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这也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幼稚园章程。
至于广州,据说最早的幼稚园开始于广州大学附属小学。这件事可从1926年《广州民国日报》上看到。
这些历史,距离我们很遥远。我没读过幼儿园,上小学的第一天,才知道有同学读过幼儿园。我很惊奇,有这样的地方吗?我想象幼儿园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事实证明我是错的,幼儿园不好玩,无论是从孩子的眼光还是成人的眼光来看。
看过那部有名的纪录片《幼儿园》,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幼年,看到了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在轻柔的音乐《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中,镜头慢慢移动,仿佛带着我们回到20多年前,那个恍惚却又美好的时代。这部片子虽然号称纪录片,不过却有理想主义倾向,它是成人眼睛里的幼儿生活。
另一部现实主义的寓言,就是王朔的《看上去很美》,更真实地展示了儿童的内心。在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里,幼儿园学生方枪枪,因为不满意园里设置的“小红花”制度,还有对他本人尿床行为的歧视,他觉得“小红花”让他这样的“后进生”不舒服,“尿床是自己能控制的吗?”不忿之极,居然带领同学起来抗争。
为之莞尔的同时,我记住了两点。第一,那个小演员长相和神态都特别像王朔。他的角色,很像《动物农庄》里充当精神领袖的那头猪,不过电影里的结局要好得多。第二,意味深长,“小红花”是我们的宿命,放到现实中,它的名字叫“成功”。
幼儿园是人生社会化的第一步,这是无奈的。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为了降低顺利成长和成功的成本,必须牺牲自己的自由,把自己的权利让度给代表社会的某些机构,去过集体生活,然后换来所谓的成长和成功。这就是韦伯所说的“专业化”社会的特征。
在中国,过去的私塾是以家庭和家族为本位的,现在包括幼儿园在内的学校,都是社会本位的。不过这只是理论上的说法,实际上控制有限的幼儿园和学校资源的,都是具体可见的利益集团,它们的行为,带着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而不是社会性的公益活动。
因为这些现状的存在,因为对成长和成功的期望,我们的儿童,不仅要付出高额金钱的代价,求知欲也逐渐萎缩,更致命的,他们个性在扭曲,快乐在丧失。当然,这些代价总是要付出的,只不过提前了。这样的矛盾无处不在:我们爱着自己的个性,却又不敢放纵;我们痛恨限制,却又主动寻求纪律。
有时,我们跟幼儿园的矛盾,就像马拉多纳跟国际足联的关系:离开了足联这个集体的支持和庇护,老马就不能如意地为心爱的足球流汗流血;可是要他投入足联的怀抱,像他的前辈贝利和贝肯鲍尔那样,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他不愿做,也做不到。因此,他只能在女儿的陪伴下,孤独地坐在场外,做阿根廷国家队的最伟大的观众,狂热地呐喊,痛苦地啜泣,还有就是跟卡斯特罗,国际主流社会的弃儿,称兄道弟。老马是可爱的,却是唯一的,不能指望我们还有孩子能去学他。
幼儿园于我们,就像格律之于诗人,伟大的诗人因格律更加伟大,蹩脚的诗人因格律更加蹩脚。一切取决于我们的心灵和性情。    □ 刘根勤

1934年广州创办了市立第一幼稚园。图为该园孩子们在元游戏。

广州市立第一幼稚园小孩在玩游戏。

1933年成立的广州市婴孩寄托所。

广州市婴孩寄托所的小孩。
旧闻延伸
1949年前后的广州幼稚园
资料来自广州市政协 作者:莫婉雯
民国期间,广州幼稚园主要招收有钱人家的子女。一般的平民家庭是上不起幼稚园的。据1949年统计,广州当年全市有幼稚园62所,公立园1所。大部分幼稚园附设在小学或社会团体内。单独设立的幼稚园仅10所:公立1所,私立4所,教会办5所,入园幼儿3970人。
民国时期的幼稚园,除了教授幼儿唱歌、游戏外,也对幼儿进行着识字教学和考试制度。幼儿年纪小小,常常为了掌握生字而苦恼。直到1952年,这种识字教学方式和考试制度才被废除。
而民国时期的幼稚园主要采用的是单元教学法:每周或两周确定一个教学单元,语言、唱歌、识字、计算均围绕此单元选取教学内容。此单元完成后,下一两周再确定另一个单元。选取教学内容时,往往顺从孩子的兴趣。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幼儿园仍沿用民国时期的单元教学法。几年后,这种单元教学法被废除。幼儿教学科目被改为认识环境、体育、语言、计算、音乐、美术六科。同时,幼稚园以减免国家干部、工人子女的收费标准的方式,确保工人子女能入园学习。
民间记忆
按新中国成立后,几年间,广州的幼儿园创办模式进行了重大改革,最主要的内容是,幼儿园的识字教育和考试制度被废除了。我们无法找回民国初期那来自考场上的幼稚园生活回忆了。但来自新中国成立后幼儿园的回忆也别具另一番意味。
一个学期16元 一般家庭上不起
林凤明 老广州人,1951年左右上幼儿园
上世纪50年代的私立幼儿园很多,相反,公立幼儿园很少。一般幼儿园分小班、中班、大班各一个班,同学不多。我四岁入了幼儿园。幼儿园很自由,想上就可以去上,不想上也可以不去。我不太喜欢上幼儿园,要家里人哄着给我好吃的我才上。
上幼儿园很贵,一个学期要16元,一般的家庭上不起。幼儿园也很简单,就是几间屋子,印象中没有秋千、滑梯、跷跷板这些设备。在幼儿园主要是唱歌、画画、做游戏,没有学认字、计算等。
玩具很多,秋千、滑梯也有了
崔志民 老广州人 1958年左右上幼儿园
我小时上的幼儿园是一家有一万多职工的大厂开设的幼儿园。因为是厂办幼儿园,它的经费由企业出,不收费。幼儿园规模较大,一个班有三四十个学生,玩具也多,像秋千、滑梯这些都有了。
幼儿园在职工宿舍区,在幼儿园主要是唱歌、做游戏,还做手工。国语歌粤语歌都唱,我记得有首国语歌是这样的“轰隆隆开火车、轰隆隆开飞机,开火车开飞机,开到北京去,去见毛主席”;还有一首粤语歌是这样的,“一只老鼠给猫追,追到掉到暗沟里,捞起来后一阵味,哎呀呀,怕了那股味道”。做的游戏有“大灰狼”、“拔萝卜”、“老鹰捉小鸡”、“做小板凳开火车”,真有意思。
后来,我送儿子去幼儿园,发现他们做的游戏也和我那时的差不多。我们早上做早操、吃早餐、玩游戏、学习,下午睡觉醒来后分水果玩游戏,每天差不多这样,中午也在幼儿园吃饭,每个人一个小碗,不能剩饭,不能掉米饭,粒粒皆辛苦,很讲究节约。
旧闻回眸
按幼稚园是工业革命、城市专业分工的产物。世界上最早的幼稚园开始于19世纪中叶德国。从那时起,城市中一些富裕人家的孩童,在3岁到5岁时,开始系统地接受社会训化。这一“城市文明”的成果在半个多世纪后,飘洋过海来到中国。1909年前后,广州出现了第一家幼稚园。
广州幼稚园开始于“广大附小”
据1926年5月18日广州民国日报 文/梁锦 幼稚园,开始于广州大学附属小学,现在是大石街女子师范学校。这是为教育学龄以下儿童开设的地方。园中的老师,都是从保姆学校毕业且有学问的女教师。因为女教师性格温柔,善于揣摩儿童的心理。学生从四五岁到六七岁的都有,男孩或女孩,统称为“幼稚生”。
幼稚园所学的课程也很简单:游戏、唱歌、数数而已。因为儿童在此时脑部还没有发育完全,最富于模仿,趁此教他们有益身心的歌词、规范的动作,为将来读书做事自立打下基础。而整天听着粗言俚语,看到粗暴的行为举止,这只会让孩子学坏,因此,家庭教育是不及幼稚园教育的。
在幼稚园,都是小孩、小椅子、小桌子、小茶几,还有布娃娃,俨然一个孩子的小家庭,这是相当有趣的。听说每月学费仅为一两元,这不算重负担。但可惜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则不能享受了。
新事物的出现必引人好奇。就如80年前的幼稚园一样。下面这则旧闻,作者虽不乏偏激之语,但是从侧面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幼稚园对大龄儿童及成年人的吸引力。
幼稚园初开 大龄儿童闯入
据1928年3月14日广州民国日报 文/奇 广州的儿童教育尚在萌芽时期。不少人用尽法力,将玄妙观石狮子打倒,把一般愚蠢妇女们跪在雄狮脚下求嗣的心理,移风易俗,一座幼儿园,终于成立,真可谓“鲁殿灵光,巍然独存”了。
幼稚园各种的设置,在嫩草黄水洗中,摆得整齐。秋千架子,随风飘荡,木马高栏,昂头矗立,小朋友们,皆大欢喜。如入快活之宫,弟弟妹妹,齐来串一套把戏吧。
不过,小朋友的势力,并不伟大。所占领土,扩地至数里,容易引起列强的野心。渐渐成年之童,冒牌闯入,不断地恢复他们十年前的生活,大狗逐小狗。小朋友们已自吞声忍气。不料,近来竟有无业流氓,借着参观名目,招朋唤侣,挤开了园门,大趁热闹。职教员一举一动,都受他们不规则的批评和冷讽,尤其是对青年的女教员,呼娘唤妈,嬉皮笑脸,恶劣空前,直笼罩到儿童身心上,真可怕的恶化呵。
仿佛记得管理幼稚园的所长,曾请警局派遣特务警察,来维持秩序,但在流氓活动当中,特务警察们哪里去了?
市教育局筹设幼稚院
据1929年1月24日广州民国日报 市教育局认为,幼稚园教育原为儿童的基本教育,东西方各国没有不重视的。本市虽有设立,但并不多,也不完备。何况广州市区辽阔,非得逐渐增加幼稚园才能收到更多的学生。教育局拟在今年内筹备设立幼稚园一所,现在已经规划好一切了,等到地点找好就可以开建了。
旧时世相
教育厅令各学校一律改着制服
据1928年10月9日广州民国日报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黄节在昨天要求全省公立私立各学校学生,一律要穿制服,以养成学生刚健朴实的学风,除穷乡僻野的小学可暂时不实行外,其他学校,都要遵此规定执行。
解读:此为中国学生穿制服的可考历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资料。在西风东渐的时代,学习西方处处体现,办新式的学校,当然依例学习西方学校的各种建制。
平民阅报处纷纷设立
据1929年1月24日广州民国日报 教育局拟在繁盛的地方,设立平民阅报处若干个,并命令各学校门前,如果有地方,也要设立若干个。现在申请设立的学校已经有50多个。教育局已经制作了阅报板分派给各学校,各种报纸每天也会让人派送。
解读:设立阅报处成了教育局管辖的事。这说明设立阅报处成了教化民众,提高民众素质的窗口。在大多数平民还得不到教育的80年前,这的确是一个好的普及教育的方式。
苦等二十年的婚事
据1926年9月16日广州民国日报 本市大北双井街某号某甲,现在已经42岁了。小时候,甲由父母做主,与邻街何姓女子定了娃娃亲。二十年前,甲曾经向何家提亲,但当时何家的父母已经双亡,何姓女子的婚事由她的哥哥做主。她的大哥提出了诸多不合理的意见,最后婚事告吹了。甲无奈,暂时作罢。年复一年过去了,甲不愿再等了,先纳一名女子为妾,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都已经十九岁了,并订了婚,原本定在今年年底完婚的。这时,甲突然想起以前与何氏定下的婚约,到现在还没有迎娶人家过门。他担心这样会引起别人的非议,于是在11月,再次与何氏的大哥交涉,如果再提出什么不合理的要求,他将离婚以完成这个与何氏的婚约。何氏的大哥听了这些,惟恐别人说他的不是,最后答应了甲迎娶的请求。甲在本月中旬,草率地迎娶了何氏回家。当时很多亲友到场庆贺,见一双老夫妻拜堂,都偷偷笑,街坊邻居到场庆贺的尤其多,说新娘已经40岁了,头发都斑白了,这事现在成了街坊茶余饭后的谈资。
解读:这真是“漫长的婚约”。女子独守空房,一等20年,等到白了头,等到婚姻,却成了众人的笑柄。在婚姻大事上,这女子是完全做了不主的,全凭两个男人或父母的意见,而两个男人之所以下定决心或改变意见也全是因为担心“别人说什么”,全没有什么真感情或不合人性的自责,这婚事的喜悦背后更多是女子无地位无婚姻自由的悲凉。
史海钩沉
日本少男少女写给中国少男少女的信
按这是一封80年前刊登在广州民国日报上,日本少年写给中国少年的信。此信见证了上世纪20年代中日少年交往的历史。然而,在写此信11年后,日本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昔日的日本少年已变成日本青年,早已遗忘掉他们信中“热爱世界和平”的表白,他们以侵略者的姿态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而中国少年,也已长大成人,奔走在救亡图存的一线。
此等图书为我日本少年少女赠贵国少年少女之物,图书为万国共通之言语,足可互通思想感情,虽君等言语全异,风俗习惯全殊,然一见我们日本少年少女之国画,必觉有趣味。面君等观此等作品,得知我们日本少年少女之心地,亦必觉言语明了。
我们日本少年少女,正欲与君等交欢、亲如兄弟。我们具有美观之富士山,樱花灿放,国家之少年少女,其慕美爱和平之程度,当不弱于贵国诸君。我们欲以此心与君等表示交欢,送赠国画,以表我们之心地。
此等国画作品,画明作者之姓名年龄,所属学校名称等,经新闻画教育会,与□(编:旧报字迹不可考)制造股份公司等团体之热心斡旋,自日本全国,收集作品,于美丽绝顶者,供众展览,而后赠送于贵国诸君。我们又切盼观君绘画,对于我们的赠物,务请君等如视本身之成绩而参观之,则我们之欢欣,自无限量可知。
诸君如为我们寄赠作品,请交贵国日本公使馆。转□(编:旧报字迹不可考)泽柳汝太郎处。我们当陈列于一堂而拜观之,然后分送各自之学校。借此我们已抱无穷之欢乐而期待之。因此机会,将少年人人心中所爱美求和平之心地,结为亲交,以贡献于世界人类之亲善。
昭和二年秋
樱花灿放之日本少年少女
谨呈亲爱之中华民国少年少女
附:日本少年赠送中国画件
日本新图书教育会,为国际交欢目的,特由该国中小学校,募集国画五千件,分赠各国少年少女展览。其所赠我国书如下:
1.入选原画:三百四十九件
2.选画明片:一千份(一份八张)
3.信件:三百四十六件
副刊拾粹
男女平等的新表现
据1929年9月16日广州民国日报 “男女平等啊,提倡女权呵”,这两句话在自命维新的人的嘴里大声疾呼好几年了,但结果怎样?我敢说,脑筋顽固守旧的人听了,还会觉得是毒草,害怕他们的夫人受此影响,把夫为妻纲丢了。于是,他们拿出十二分的精神来注意妻子的行动,并想方设法去管辖妻子。至于一般醉心提倡女权的先生呢,刚好相反,以提倡男女平等为人生目标,费尽心机去安慰妇女,以取悦她们。偶尔不慎让女人感觉不舒服,不用别人说他们,他们自己的良心已承受无限的痛苦了。前一种人与后一种人是这样截然不同,这种矫枉过正的态度,算得上是提倡男女平等的一种好现象吗?
实际上,男女之间在物质方面,已有不少平等的表现了,现举例如下:
1.以前只有女子在脸上涂脂抹粉,现在呢?什么雪花膏、白玉霜、生发水、香水精等化妆品,男女都可以同等享受了。如果我们仔细去留意,要在男人中找出画眉染唇的人来也是可以的。
2.以前只有男人穿长袍,现在的女子,都把旗袍当做一种最时髦最最漂亮的衣服来穿,虽然与长袍在开襟上不同,但也大同小异。
3.从前穿尖头鞋子是小脚女人的特权,连大脚的女人都不能穿。现在一般男子也享受起尖头鞋子的权利来,而女子的脚也日日见大日日见肥。
4、从前男人若用了红红绿绿的手巾一定会受到他们的批评,甚至谩骂,现在呢,我们看看那些男人拿的手巾,那种光艳漂亮与女人的手巾有什么区别呢?
哈哈,这些都是男女平等啊。还有戴髻花、梳头、穿长嵌肩,这些还都是女子的专利,想争取男女平等的男同胞赶快提倡这些吧。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陈樱
本专题由本报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合作编写。
感谢中山大学图书馆提供馆藏报纸。
责任编辑:杨拂玄 何洁
[第41期·广州旧闻篇] 游戏、唱歌、考试,他们名叫“幼稚生” [第68期·广州旧闻篇] 战乱年代,他们有个名叫童军 [第54期·广州旧闻篇] 那一年,他们拖手在街头 [第60期·广州旧闻篇] 他们是创造艇仔粥的人 [第30期·广州旧闻篇] “大姑,买番鬼佬嘢” [第101期·广州旧闻篇] 对待疯癫,民国广州依然官僚 [第88期·广州旧闻篇] 78年前,广州下大雪了 [第92期·广州旧闻篇] 铁桥飞架,“河南”“河北”都是广州人 [第01期·广州旧闻篇] 为广州播下现代种子的人 [第95期·广州旧闻篇] 年初二,吃“无情鸡” [第77期·广州旧闻篇] 自绝,怎一个“厌世”了得 [第48期·广州旧闻篇]默片时代的影戏审查 [第03期·广州旧闻篇] 历史精神 一个军阀的思想和理想 [第62期·广州旧闻篇] 狗岭腾“龙气” 炮轰两百载 [第39期·广州旧闻篇] 一头一时尚,一发一社会 [第25期·广州旧闻篇] 饭桌上桃园结义 菜牌里演唐朝传奇 [第21期·广州旧闻篇] 珠江当年风月都付予飘篷断梗 [第73期·广州旧闻篇] 旧时以色相骗钱叫“放白鸽” [第36期·广州旧闻篇]游艇凉茶蒲扇 荔湾湖里消夏 [第151期·广州旧闻篇] 【胡汉民家族】烟雨苍茫忆父辈 穗港情唤谪仙魂 [第33期·广州旧闻篇] 旧礼教背景中之爱恋 [第28期·广州旧闻篇] 一种东方式爱情表达遭遇的尴尬 [第72期·广州旧闻篇] “天人合一,仁爱及物”,莫让古语变空言 [第112期·广州旧闻篇] 民营有大报 民生无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