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期·广州旧闻篇]默片时代的影戏审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9:46:38
2006-07-31 10:36:56   来源:南方都市报  



  【第四十八期】

  本专题由本报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合作编写。

  感谢中山大学图书馆提供馆藏报纸。

  1929年

  19世纪末,电影诞生了,发展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电影作为当时的新兴事物,也成为广州社会上的时髦事物。从当时的报刊上可以发现,有关电影的报道、广告迅速增加起来。

  跟随电影出现的,是戏剧审查委员会的成立。审查委员会对电影、戏剧制定出分工详细的审查制度,并且开始大刀阔斧地审查电影戏剧。

  1929年,当时的广州市戏剧审查委员会连续几次禁演了几部影片,宣扬迷信、宗教信仰和有伤风化的影片被严厉审查并禁止放映。
  
  多部影画片被禁影

  审查电影锣鼓戏新办法出台

  四机关分管审查之职

  据1929年10月31日《广州民国日报》:市戏剧审查委员会自成立后,积极审查,以期使戏剧成为社会教育的辅助。现该会经规定审查电影及锣鼓戏两种办法,兹探录如下:1、审查电影办法:将市内影画戏院及电影场分为四部分,由基本组织的四个机关分别负责担任审查。明珠、一新、南关、先施,由市宣传部委员负责审查;永汉、中华、惠爱、大新,由公安局委员负责审查;西堤、西堤大新、明星、青年会,由教育局委员负责审查;中国、中山、模范、新国民,由社会局委员负责审查。2、审查锣鼓戏办法,由基本组织四机关轮值负责审查。
  
  禁演孔夫子画片

  称侮辱圣哲、妨害风纪

  据1929年3月28日《广州民国日报》:据教育局戏剧审查委员会呈称,委员孔昭栋报称,日前赴西堤影戏院审查孔子画片,查该片所影写者,不独与所载不符,且有侮辱圣哲、妨害风纪之嫌,阅之令人发指。兹择其最为谬妄之点陈述如下:(一)史载孔子状类阳虎、被困于匡,子路歌而孔子和之,三终而围解。而该片编者不依照事实排演,竟将所饰之孔子缚之以绳,再饱以老拳,甚至由桥上用绳吊下水中,简直无理取闹。(二)史载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七日绝食仍弦歌于室,未尝绝音,后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之,然后离开陈前往楚。本该片意串作陈人时所饰之孔子,因禁狱中,又将所饰之子路牵上刑台斩首,殊属荒谬。(三)该片表演卫灵公与南子在室内宣淫,状态甚亵,于风化尤有伤害。此前已经告诫西堤影剧院将该片停影改演别套,现闻此片又已卖给佛山影戏院开演,并闻有不日运回本市继续在各院放映的消息,窃以此等侮辱圣哲、有妨风化画片,似乎应当予以禁影。
  
  禁影十诫画片

  被指导入迷信,妨碍进化

  据1927年3月22日《广州民国日报》:永汉路永汉影画戏院开演十诫画片,经教育局戏剧审查委员会派专人视察,认为导人迷信、阻碍进化,且为帝国主义作文化侵略宣传之工具,当即召集会议通过,全部禁止。现据戏剧审查委员会函称,据委员程锡祥麦法报称:本月18日,永汉戏院影演十诫画片,经委员等审查,片中动作诱人迷信、阻碍进化,且为帝国主义者作文化侵略之宣传,尤为党义所不许,请即禁止影演。
  
  禁影《万王之王》

  青年会请仍准予放影未遂

  据1929年10月28日《广州民国日报》:查《万王之王》画片内容,含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对于耶稣极力推崇,凡笃信之者,死可复生,病可立愈。演至耶稣受刑时,天昏电闪,地裂山崩。由于该画片是为宣传宗教而发,不惮尽量形容,而其流弊实足以导人迷信,故广州市戏剧审查委员会将以上三节,函由教育局令行青年会取缔。该会奉令后,即由总干事处及副总干事致函教育局,以该会为基督教团体,今影此基督教画片是作一种宗教事业办理,与寻常影画不同,现已遵令将死人复生一节剪去,其余两段拟请准予放影。教育局接函后以此次禁演该片三节,是由戏剧审查委员会函请转令,不便将原案变更,仍告诫遵照前令办理。

  历史精神
  电影审查的民间对抗——恶搞以及DV

  如果过了若干年后,再回想2006年的影视作品,也许,首先映入大脑的不是投资几个亿的大制作影片,而是网络上流传的恶搞和DV作品,例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中国队勇夺世界杯》,以及DV作品《巴士阿叔》,甚至更早一点“后舍男生”所创作的类似“双簧”对口形式的搞笑DV等等。

  这些作品从诞生之日起,不需什么推广、不需制造话题吸引眼球,当然也更不需要什么大明星的参与,转眼间迅速在网络上传播起来。如果网上流传的恶搞作品可以计算票房收入的话,这些作品的票房收入,可能将高于任何一部高成本的大片。更重要的是,它们还创造了一系列热门语言和引发了一系列热门话题。

  也许再过一段时间,这种更具游戏精神的民间恶搞和DV作品会不得不写进某些中国影视学院的教材,因为它们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表达方式,而这种表达又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人的思考和行为方式,而成为中国影视创作历史上不得不书写的一笔。

  深入去想,这些恶搞作品在粗糙的制作工艺之下却能成名,其中的原因也正是他们对权威、经典、传统的反叛精神,是它们的颠覆和重构。大胆地想象,如果网上恶搞作品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查,那么,它们还能不能成为现在的样子?还能不能流传广泛?

  在电影创作有着严格的审查规定的时候,这些作品的出现,也曾被人视作是对电影审查的民间对抗力量。当网络形成新的展现平台的时候,民间的对抗显得主动起来,而当创作者没有审查的压力的时候,民间的创意,也往往被猛烈地激发出来。

  但是我们也知道,无论在哪个国家,无论在哪个年代,从来就没有什么无限制的创作自由,审查是肯定存在的。只是这种审查,不一定是通过某些部门和某些特定的组织来进行,而是通过市场,或者通过法制。

  自从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开始之后,网上恶搞作品迅速增加,但即使胡戈再度操刀的《春运帝国》,也无法取得与上一部作品同样的辉煌。直到近日出现的《中国队勇夺世界杯》才再一次引起人们关注。在这个意义上看,市场本身就是一种审查制度。

  再看《中国队勇夺世界杯》,作品幻想了中国足球队夺得今年世界杯冠军的经历,引用并改编了大量电影作品、电视栏目以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名人轶事。但就算这部不到半小时的作品,在网上流行的也有两个版本。简单比较可以发现,第二个版本删去了原有版本中两小段内容,其一是某娱乐明星的“焚车事件”;其二是涉及某国关系的调侃内容。

  不知这种改动是出自创作者本人,还是网站经营者的自作主张,但可以肯定的是,改动的人是为了避免可能引起的法律问题而主动进行修改的。尽管,这种改动,没有关系到整部作品的结构和基调,而只是少了两个搞笑的内容。

  所以,如果说网络作品就是完全没有审查压力的自由创作,那也是不全面的。只是这种审查,是由市场与法制共同参与而形成。如果我们大胆假设,在未来的某一天,所有电影审查也可以通过市场与法制来参与,是不是我们看到的电影作品,也会更加丰富与精彩呢? 

   □ 郭毓玲

  当时影戏看什么

  [纪录片]

  据1929年10月19日《广州民国日报》:总理奉安,不仅是我国空前未有之大典,也是二十世纪全世界最值得纪念之大事。上海大中华百合公司承中央党部宣传部之约,摄成影片九幕,内容极为堂皇伟大,连日在青年会放影,观众颇踊跃。凡是国民,尤其是革命策源地之广东民众,欲知奉安情景者,不可不看。闻影期间尚有今天,幸勿错过机会。(注:1929年6月1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将已故总理孙中山先生灵棺自北京西山运到南京中山陵安葬,是为“奉安”。)

  点评:原来当时已经有记录片一类,在电视机还没出现的年代,把记录片放在影院里播出,是最直接的选择。

  [明星片]

  据1929年10月28日《广州民国日报》:《电影中人》的广告词:明星之众,多于天上!《电影中人》是马太来的最新杰作!参与拍演的明星二十余人,约翰基拔、差利卓别灵、菲宾氏等真面目均在内,为当代影界最著名的出品,况导演者“京惠多”氏,亦曾在此片中一现庐山。是诚空前未有之电影写真巨片,欲增电影智识者,切勿错过。

  点评:看来电影业有些规则还是前后相传的,比如明星效应。

  [香艳片]

  《石头公主艳史》、《骠骑救艳》、《上海舞女》、《女侠红蝴蝶》、《红发女郎》……从当时刊登的影片广告来看,香艳风是吹得最盛的一股,片名极具噱头,香艳得过于露骨甚至流于低级。这应该是顺应当时民众的观影水平与审美情趣而出现的,所以审查委员会对于此风也是无可奈何,只能放宽标准,任其广告日日见诸报端。

  点评:虽然审查委员会一方面宣称禁演有伤风化的电影,但打开当时报纸,以香艳为噱头的电影广告还是比比皆是。看来审查委员会的把关,还是比较“宽松”的。



  旧闻延伸
  《浮士德》禁演风波

  在1929年10月,连续几期的报纸中,报道了影片《浮士德》从上演到被禁演的整个过程,演艺界的人士还专门撰写了颇有讽刺意味的评论文章。《浮士德》一剧的禁演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当时影戏审查制度与影戏业之间的矛盾,其中也不乏耐人寻味之处。

  ◎宣传

  据1929年10月3日《广州民国日报》:模范戏院关于《浮士德》的广告语:德国文学艺术结晶大名画——《浮士德》。《浮士德》是一部神秘凄艳万古不朽的伟大杰作,配景天然,摄映奇妙,片中有飞天遁地、返老还童、腾云驾雾、奇门遁甲,变化莫测,千奇百怪,令人兴趣无穷,目怡神往。

  点评:当年的大片,片中出现的特技表演,在当时看来确实新奇。连续几天,报纸上均有较大的广告版位宣传本部作品,各大影院同时开始推出这部影片。

  ◎禁影

  据1929年10月17日《广州民国日报》:教育局昨训令各影画剧院及游艺场,据广州市戏剧审查委员会报告:查《浮士德》影片诱人迷信,大有宣传宗教意味。现南关戏院又定于本月17日放映该片,应立即予以禁止,及转告市内各电影院以后不准放影此片。

  点评:有意思的是,与上文禁演的消息同日的《广州民国日报》上,南关戏院的《浮士德》电影宣传广告依然在刊登,并定于“新历十月十七日至十九日映”。一边是声色俱厉的训斥与禁令,一边是若无其事照常宣传,这到底是报社编辑们一时的疏忽,还是当时的电影审查制度只是色厉内荏呢?确实耐人寻味。

  ◎反讽

  据1929年10月28日《广州民国日报》:何物《浮士德》,竟有如许狗腿,来到我们的革命策源地的广州来公开放映!

  我们不得不感激那审查的几位先生。我想如果没有那几位先生的那样精明,或许是稍不留神,宽大一点,给这可恶的东西鬼鬼祟祟地滑了过去,那么,我们这里广州的善男信女不难又给它建筑多十几二十所浮士德庙,即如现在的观音庙或关帝庙一样的香火繁盛,那就不糟了吗?

  这里就不得不给你们的艺术家以警告,不论是你自己的作品,或是从外国介绍来的名作你们先就要留神有没有违犯下列三种罪状:

  1、诱人迷信,大有宣传宗教意味

  2、诱人肉欲,大有宣传淫猥意味

  3、诱人叛乱,大有宣传逆偷意味

  现在试举些例子说说,犯了头一条罪的东西就是除了《浮士德》之外,就如弥尔敦的《失乐园》、但丁的《神曲》、达文西的《最后之晚餐》、罗丹的《地狱之门》之类的作品。犯第二条罪状的就是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如《床边的协定》等,鲁诺阿的裸体画,罗丹的雕像《接吻》之类的作品。犯第三条罪状的就如易卜生的《娜拉》之类。

  点评:《浮士德》到底该禁不该禁?从歌德的原著而言,这部作品被斥为“诱人迷信”确实是牵强附会,但如果从前文的宣传语来看,“片中有飞天遁地、返老还童、腾云驾雾、奇门遁甲”,这部影片又确实是把神怪当成卖点,而弃原著的精髓于不顾。不过是宣传商为顺应当时的电影市场而作出的言过其实的宣传吧。
  
  史海钩沉
  话剧

  南国社公演话剧

  据1929年3月2日《广州民国日报》:定本月6日起公演广东戏剧研究所招待上海南国社话剧来粤公演,已见本报。该社吴家瑾、唐叔明、黄大琳、艾霞诸女士,及左明、田洪、赵铭、宋小江、徐贤任等一行九人,已于昨晨抵省,其前已来粤,此次能加入表演者,尚有万籁天、唐槐秋、严工上、洪深等多人。昨晚开会计议,可以出演创作或翻译之话剧或歌剧,有十余出之多。一切排练布置,即推田汉负责主持。近日各界人士多希望一聆欧阳予倩先生之艺术,因敦请藉此机会一度登台,以满足众望。欧阳慨然允诺,届时粉墨登场,表演歌剧一二出,以资观摩研究。闻出演期间为一星期,由六日起,第一日试演,招待各界;第二起正式公演,售券每张一元至二元,地点已借定大佛寺国民体育会。闻七日之剧目都已拟定。

  点评:从演出内容中可以发现,在当时,原创话剧、翻译话剧、歌剧等均已相当成熟。
  
  戏剧

  戏剧改良进行中

  据1929年3月16日《广州民国日报》:改良戏剧研究会,是由社会上热心文化分子所组织,自成立后即积极计划进行。日前为集思广益,决定组织征求队征求会员。原定组织征求队十队,现复议增设子丑寅三队,并推定梁广谦为子队队长,司徒璧为干事;欧阳予倩为丑队队长,易健为干事;梁玩恭为寅队队长,孔宪为干事。此外并加聘热心研究戏剧名流熊长卿、袁熙圻、欧阳驹、区寿文等为董事,共策进行。

  点评:在电影的竞争下,戏剧业也在寻找改良的方法,这可以看做对行业内忧外患状况的一种应对。

  旧时世相
  影画院商抗捐 高压之下终告失败

  广州市影画院商人,不堪忍受娱乐捐公司华乐公司的压迫,一致起而对付。经市厅财局再三训处,并责令院商加饷包缴。院商方面委曲求全,忍痛每年加饷数万元包缴之后,捐商又诸多留难,院商无可奈何之下只得向省府提出行政诉讼。没想到捐商又捏造事实,说院商假借名义控告官吏,非法向市府呈控。院商又向建厅请求依法保障,并向法院起诉。捐商害怕将来政府秉公裁判,可能会败诉,于是先发制人,马上派出稽查多名,将各院商拘捕,被捕的包括:明星戏院被捕司理郑幼寅、副司理梁朗,西堤戏院被捕去巡场翁松,永汉杨竹友,中华卖票员苏福,中山中国两院亦被捕去院伴两人,押于公安局。商业公会正主席陈荣光,亦被娱乐捐公司连日派员四出窥俟,以便乘间拘捕,陈为了避免拘捕,避往别处,副主席郑幼寅则已下狱,而各委员亦不敢到会,遂至会务无人主持,不能作进一步之抗争。

  这样的情况下,院商不能不屈服,连日派员与该捐公司主持人区寿民、黄虞策、刘荫孙等磋商,请其放人。在院商的妥协让步之下,捐商见目的已达,于是将该院副司理梁朗释放,而正司理郑幼寅,该捐商因为他是商业公会副主席,又为此次反抗最得力之人,特决定一定要等到全案解决后才放人,以儆效尤。影画院商的抗捐行动,至此已告失败。

  综合1929年9月到10月《广州民国日报》

  点评:按字典解释,“捐商”为旧时承包捐税的商人。在繁重的捐税下,院商想反抗,但最强被暴力压制。为什么这些商人拥有如此权利,竟然可以随意地拘捕戏院工作人员?这显然也是另一种官商勾结的结果。

  本报记者 郭毓玲 实习生 卢莹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1921年,明珠影画院在长堤大马路建成。


  1927年建成的永汉影戏院。


  那时电影院叫影戏院或画院。



  20年代后期的华南电影人。1905年诞生了第一部中国电影,之后的20余年是无声电影(即默片)的鼎盛时期。
  
  2004年,贾樟柯的又一部DV电影《世界》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查,而在民间,DV也传达了一种自由表达的信号。
  
  2006年初,胡戈恶搞陈凯歌的《无极》,凭着这部恶搞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他一夜成名,并被民间称为“馒头教主”、“网络英雄”。

责任编辑:范海东 杨华   
[第48期·广州旧闻篇]默片时代的影戏审查 [第29期·广州旧闻篇] 粗陋的文明时代,粗陋“有理” [第115期·广州旧闻篇] 花边新闻让一个时代活色生香 [第01期·广州旧闻篇] 为广州播下现代种子的人 [第30期·广州旧闻篇] “大姑,买番鬼佬嘢” [第18期·广州旧闻篇] 快意于世俗的刀口,时尚的浪尖 [第03期·广州旧闻篇] 历史精神 一个军阀的思想和理想 [第28期·广州旧闻篇] 一种东方式爱情表达遭遇的尴尬 [第108期·广州旧闻篇] 今天的旧西关马路 当年可能只是窄巷 [第60期·广州旧闻篇] 他们是创造艇仔粥的人 [第08期·广州旧闻篇] 国共合作框架下的沙面罢工 [第27期·广州旧闻篇] 把“读书”叫“读赢”的年代 [第49期·广州旧闻篇] 把汽车叫“市虎”的年代 [第20期·广州旧闻篇] 市井浮华的“洋为中用” [第40期·广州旧闻篇] 扎在商业“脑袋”上的耀眼“头巾” [第55期·广州旧闻篇] 1924,盗贼横行无忌的年份 [第09期·广州旧闻篇] 泰戈尔在中国的冰火两重天之旅 [第101期·广州旧闻篇] 对待疯癫,民国广州依然官僚 [第88期·广州旧闻篇] 78年前,广州下大雪了 [第92期·广州旧闻篇] 铁桥飞架,“河南”“河北”都是广州人 [第95期·广州旧闻篇] 年初二,吃“无情鸡” [第77期·广州旧闻篇] 自绝,怎一个“厌世”了得 [第62期·广州旧闻篇] 狗岭腾“龙气” 炮轰两百载 [第39期·广州旧闻篇] 一头一时尚,一发一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