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期·广州旧闻篇] 铁桥飞架,“河南”“河北”都是广州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53:19
2006-11-08 09:27:45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旧闻回眸
1928年-1929年
按海珠铁桥,是广州第一座横跨珠江南北岸的大桥,它在陈济棠主粤初期的1929年动工,是当时闻名全国的一项重大工程。兴建铁桥,聘请了美国慎昌洋行设计,由马克敦公司承建。桥长180米,宽18米,南坡116米,北引桥约143米。桥心高度(离水线)8米,全桥四墩,二、三墩之间相距50米,原桥上设有机关电掣,能将中段桥面向上开合,使大轮船可从桥下通过,这是当时中国惟一的可开合铁桥。铁桥于1933年竣工。
〈一〉建议
板桥危险,应亟建铁桥
据《广州民国日报》1928年2月16日
市政厅长林云陔,以海珠公园,为市民公共娱乐场所,惟往来之板桥,异常危险,为谋公共安宁起见,亟应建筑铁桥,昨特饬令工务局派员前往查勘,绘制图式。
林云陔复职,规划跨河铁桥
据《广州民国日报》1928年2月24日
市政委员长林云陔,此次复职后,关于发展市政事业积极规划进行,除饬工务局迅速将西关扬巷等街马路兴筑后,对于本市河南马路,亦令工务局从速规划开筑,并以河南河北一衣带水,人民往来甚众,现尚未有坚固铁桥,市民深感不便,刻下首先规划建筑河南河北来往铁桥,俾河南市民每日往来桥敏捷便利云。
〈二〉征图
有奖征集建桥方案
据《广州民国日报》1929年4月5日
城市设计委员会,对于筹划海珠铁桥计划,经多次开会讨论进行,决定采取广告征求方法,甲等1000元,乙等600元,丙等300元,又经呈报市政委员长核定,昨该会第十二次会议,潘胡两委员同左局长,将征求绘制珠江铁桥图则广告及设计要点草图等提出,当经修正通过,本星期内即可刊登广州香港上海等中西文日报,公开征求,取录给奖后,即依照原稿图样工程建筑云。
〈三〉讨论
如何填堤建桥才无水患
据《广州民国日报》1929年6月20日
海珠填堤筑桥一案,经由城市设计委员会议决,以维新南路口为建桥地点,由北以达河南堤岸。治河处总工程师柯维廉认为,若在该处建桥,不但有妨交通,且恐有雨潦为灾,考虑河道水势情形,特由该处致函市府,请为酌改,并由市府转行城市设计委员会核后,现该会陈列意见,复呈市府云。
查柯工程师对于职会所拟定的填堤筑桥等计划,疑虑主要有三,分别呈复如下:
填筑河南北堤岸一案,职会于去年12月25日开第四次会议时议决。当时为慎重起见,除全体委员出席外,并邀请前工务局长左元华,技士、伍泽元,及广东治河处洋工程师柯威廉等列席,共同讨论,结果都以治河处原定计划,见河南沿岸100英尺宽之地,划入河身范围,不特工程浩大,且须拆卸民房,牺牲甚巨,殊非容易举办,若变更治河处原定计划,减少河面宽度,同时拓深河床,对于水量排泄,亦无妨碍,经议决减少河面宽度100英尺,(即照现在河面宽度)拓深河床北岸,依照原图界线展筑,南岸界线,从新划定。
此次议决案,业经备文连同治河处所制珠江前航线图,呈报钧厅察核有案。河床容量,等于河面宽度与河床深度相乘之积,减少河面宽度,同时拓深河床,揆诸理势,容量相等,即与治河处所制填筑省河,防止水患之计划,亦相符合。
〈四〉详情
筑堤建桥共花费500万两白银
据《广州民国日报》1929年11月20日
建筑珠江铁桥一事,酝酿已久,迄今已实行签订合约,交付款项,实行建筑,查承办者,乃美国建筑桥梁专家,经与市政府磋商妥允,计筑填堤,一起兼办,计筑桥梁一度,横跨珠江,工程费300万,由西堤填筑至海珠公园,工程费200万,合共两起共费500万,已经订定合约,并由市府饬令市财政局先付定银5万两,其余分期照约支付。
市财政局奉令,昨已照数拨款,并呈复市政府备案,其余应之款,亦当先事预备,以便照业分期筹拨,免误工程。查省河南北,珠江断隔,市民用舟楫往还,深感不便,今后铁桥建妥,可谋利便交通,慎军民命云。
珠江铁桥材料已由美运粤
据《广州民国日报》1929年11月24日
市政府为沟通海珠交通起见,特拟建筑海珠铁桥,经向外商订定合约,由某建筑公司承建,顷据市厅消息,该项铁桥材料,业已次第由美运粤,故海珠铁桥,数日内,计划妥善,即可兴工开筑云。
原计划建三座铁桥
据《广州民国日报》1929年11月25日
(专访)市政府筹划建筑省河铁桥,筹备已久,所定计划,额定为桥梁三度。
第一度由维新路口起建通达河南爱育新街,第二度由海珠过河直达冼涌水巷,第三度由海关前侧直达南岸大街,分与外商三井德麟洋行订立合同兴建,决先从维新路第一度先筑。
现承商已将筑桥铁板铁枝士敏土等材料运到,在长堤肇庆会馆前起卸,查该桥面积,阔100英尺,中线植树木花卉,如东川路形,旁为左上右落汽车路线,再旁为手车路轨线,更旁为肩担挑夫路线,桥旁为行人路。
合同期限,第一度由本年12月1日起筑,10个月建筑完竣,预计明年11月完成第一度之后开建第二度,一推而三云。
〈五〉动工
海珠铁桥冬季兴工
据《广州民国日报》1929年12月2日
本市珠江南北两岸隔绝,交通颇为不便,每靠小艇渡江,不但阻碍时间,遇到风雨之际,危险异常,故市政当局,原拟在沿江多处,分建铁桥数度以通车马,使两岸交通联贯,但经费浩大,又非咄嗟可辨,故择定长堤维新路口之间,先建铁桥一座,已由马克敦公司承投建筑。
该公司现已将筑桥物料购齐,于昨日开始兴建,先在堤畔用墩将地底击至稳固,然后陆续建筑,计约三个月当可落成云。
建海珠桥布告
据《广州民国日报》1929年12月4日
珠江铁桥横贯河南河北,早经工务局规划完善,由市府与美商慎昌洋行订约建筑,闻已于12月1日开始兴工,等一个月后即可落成,兹录工务局布告如下:
……照得广州市区,迩来商务日盛,人口激增,马路建筑,力求展拓,惟省河南北,尚无桥梁,举凡市民之往来,商贾之贩运,日夕所恃以横渡彼岸者,仅有电船小艇,渡头相唤,争先恐后,熙来攘往,殊形拥挤,故年中舟楫或因风雨潮流之倾翻,或因江轮海舶之冲击,从而溺毙人命者,不可胜数。若遇风狂潦涨,甚至渡岸无船,欲历揭而难能,徒临江而兴叹……
今我广州市马路纵横楼阁辈飞,皆人民自筑,不假外力,已为全国市区之模范。若有铁桥跨江,联贯两岸,南通黄埔,北接粤路,运输北部之货,广纳异邦之财,则商务宏展,气象万千,将与伦敦斗其雄伟,凌纽约而上之,登徒区区利涉而已哉,今市政府有见及此,爰议决建筑横渡珠江大铁桥,桥之北端在维新马路,桥之南端在河南堤岸……
现已与慎昌洋行马克敦公司订立合约,限期21个月完工,现定于12月1日开始动工,本局长深知市民盼此桥之成功,尤急于政府之期望,爰将日期宣布,使大众咸知,同此欣忭,今者巨材山积,机件云集,铁锤一动,土石皆飞,铁柱云连,下临千尺,凡有车辆行人过往船艇,自应知工程所在之地,即有类岩墙之下,允而预早引避,切勿自贻伊戚,除由本局监视工程外,合行布告市民人等一体知照,此布。
历史精神
因修桥改变的城市及市民心态
广州新的区域调整,荔湾包容了原有的芳村,东山成了“大越秀”的一部分。西关模糊了,东山消失了,河南却坚挺起来——这里的“河南”自然是珠江以南的广州,而不是我们的中原大地。
过去的“河南”,尤其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因为隔着珠江的缘故,似乎并不在广州的范围内,说到“广州”,是专指“河北”的东山、荔湾和越秀的。“河南”在广州的地位,类似于以前上海的“下只角”,或者北京的城南,或者纽约的布鲁克林,总之是底层社会的聚居区。然而,70年后的今天,就是这个“河南”,在广州的版图上已经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这一切变化,无疑与珠江上那一排桥梁的出现有关。
“众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上了年纪的广州人,自然能对这些桥梁的历史耳熟能详。我们这些坐享其成的后辈,不了解造桥的艰辛,却也能对它们指手画脚评头论足,评价它们的形状、风格还有作用。
最好看的自然是像竖琴又像帆船的海印桥,在根据张欣的小说《浮华背后》改编的电视剧中,这座美丽的“情人桥”频繁出镜;最挑战视觉的自然是以“广州”命名的广州大桥,桥面毫无特色,就是一座巨大的直通通的水泥板,看上去以为是前苏联时期的产品,却又诞生在改革开放时期,这座桥的狭窄和所承担的客流量极不对称,所以它成为众多上班族的梦魇,所以才能理解为什么市民对这座桥的加宽事宜如此关心。
我在想象,要是广州大桥诞生在70多年前,大概就没有这么大的压力了。那时没桥,横渡珠江全靠轮船或艇仔,后来,由于“商务日盛,人口激增”,“河南河北”交通往来日盛,而舟辑往来,既费时又费力,遇上风雨,可能停摆或倾翻的现实已经不能满足珠江两岸人民往来沟通的需要。于是,修桥,乃大势所趋。海珠桥的兴建,成为当时广州市民奔走相告的大事,看看刚通车时万人拥上桥的旧照片,就能体会到广州市民对这座铁桥修建成功的兴奋与喜悦心情。
修桥,无疑使得广州的地理概念、城区范围扩展延伸,随之而来的是居住在珠江两岸人民对广州这个城市的认知变化及市民心态的改变,轮渡的艰辛与危险,将成为昨日的回忆,从此,再也不分你是“河南人”,我是广州人,大家都是广州人了,因为有这座铁桥的联系,拉近了珠江两岸人民现实与内心的距离。而海珠桥,这座珠江上的第一座沟通南北的铁桥,在广州漫长的建城史上,无疑已经固化成一个象征性的标志。
然而,一度,它的交通承载功能被毁于一旦: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海珠桥遭破坏;1949年,国民党在撤退时,炸毁了海珠桥,现在的大桥是1950年重修后的,重建后的海珠桥桥面已经不能像最初建成那样自由开合,但外观仍保持了与原桥大致相若。
现在的海珠大桥,仍然在发挥着广州城交通枢纽的作用,相比于那些因战乱被火烧被炸毁而从此消失的历史建筑,于它于广州市民,这又算是幸运的了。
□ 刘根勤
民间记忆
1933年,走海珠桥成最流行运动
生于1912年的陈鉴老人回忆,从他记事起,过往珠江靠的都是渡船,每次2分钱。但船少人多,往往要在岸边等候很久。遇到台风或暴雨,轮船停开艇仔停摆,他们只能望江兴叹。老人21岁时,珠江上终于出现了第一座桥梁。陈鉴老人还记得通车时的盛况:几名百岁老人率先走过桥面,随后巡游花车浩荡而过。广州市民更是蜂拥而至,争睹大桥容颜。最让市民感到新奇的是,桥面居然可以开合,每有大船从桥下通过,桥面就像两条巨臂一样从中间自动张开。1933年春节,走海珠桥甚至成为广州最流行的运动。
相关链接
建海珠铁桥,中方还有余钱赚
珠江铁桥设计好之后,由美国商人马克敦承造。他的公司一向在我国东北建桥梁筑港口,富有经验。
当签合同时,马克敦公司要求,用金本位为工料给值,负责人程天固火了:“这是我国政府自己的事业,当然以中国大洋为本位,币制为国家体面及经济所关,也为国际间所承认,我们不能忽视。”马克敦理屈,不敢作声,以103万元与我方订下条约。
到奠基期近时,世界金价突然猛涨,马克敦公司坐失了20万元。而中方却从桥下的堤岸,取得巨大地价,足以抵偿建桥经费还余数十万。
巴金:这是我见到的最大铁桥
1938年,作家巴金乘坐小火轮在长堤码头靠岸,那天正是端午节。当时,巴金住在“河南的最大建筑物总工会的三楼上”,一个小房间做了他的寝室,“从整夜开着的窗户里”,他“看见对岸辉煌的河北夜市和西堤一带的高建筑物”。夜里巴金睡得很迟,“但第二天早晨一起床,稍微休息一下,或者读一两小时的书”,他“就离开寝室到河北去,一直到晚上9、10点才回到河南。”而当时连接河南河北的唯一的铁桥——海珠桥,成了巴金每天必经之路。巴金曾撰文描述20世纪30年代的海珠桥,这是他在中国见到的最大的一座铁桥。
国民党撤退前轰炸海珠铁桥
1949年10月,国民党溃败准备撤退,由陈及兰等人计划炸毁海珠铁桥。很多亲历者谈起那次大爆炸,还心有余悸,话音颤抖:“海珠铁桥被爆破时,真是山摇水动,天昏地暗,8级大地震也没摇晃得那么厉害!”
市警察局蒙圣分局实习员邹柏能回忆说:“得到国民党军拟炸毁海珠桥的消息后,我们曾商量找一名熟悉电工技术而又大胆的人,等国民党军一撤退就去剪线,但巡逻的警士来报,说国民党军不许巡逻队登上桥顶。分局长梁太炎即吩咐大家准备武装,前去巡逻。当我回房拿武器返身关门时,突然轰隆一声巨响,声震屋宇,我眼前一黑,就倒在地上。醒来才知面部为碎片所伤,流血不止,伤口剧痛。当晚因受伤没有参加巡逻,留局看守。”
已被农工民主党策反的警察局前鉴分局凌分局长事后回忆说:“下午1时,我坐了一辆小汽车去察看王冠豪和陈元正的部队。当时保警第八中队已被警察总局调往沙面,押运军械被服,准备向中山撤退。我道经太康路时顺路到海珠桥去看看。当时桥的两端有蒋军国防部技术兵团守卫,桥的中央堆满了TNT炸药。为了挽救这座桥,我拟派已调往沙面的第八中队在沙面上船渡河,经同福路绕到海珠桥南端,解除守卫海珠桥的国防部队武装,夺除其炸药。但到沙面后,不见第八中队的中队长,原来他领到警察局所发的经费后,个人脱离队伍逃跑了。”
以上资料来源于《广州民国日报》、广州市地方志、广州市政府网站等。
本专题由本报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合作编写。
感谢中山大学图书馆提供馆藏报纸。
本版撰文(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陆勇平

1933年2月,海珠桥建成开通当日万人拥上桥的盛况。

1949年10月,国民党军队败退时将海珠桥炸毁。

海珠桥上的重建标志。新中国建立后海珠桥重建。

修建海珠桥。

当年的海珠桥为开启式桥梁,便于江上轮船通过。
责任编辑:杨拂玄 何洁
[第92期·广州旧闻篇] 铁桥飞架,“河南”“河北”都是广州人 [第01期·广州旧闻篇] 为广州播下现代种子的人 [第30期·广州旧闻篇] “大姑,买番鬼佬嘢” [第101期·广州旧闻篇] 对待疯癫,民国广州依然官僚 [第88期·广州旧闻篇] 78年前,广州下大雪了 [第60期·广州旧闻篇] 他们是创造艇仔粥的人 [第95期·广州旧闻篇] 年初二,吃“无情鸡” [第77期·广州旧闻篇] 自绝,怎一个“厌世”了得 [第48期·广州旧闻篇]默片时代的影戏审查 [第03期·广州旧闻篇] 历史精神 一个军阀的思想和理想 [第62期·广州旧闻篇] 狗岭腾“龙气” 炮轰两百载 [第39期·广州旧闻篇] 一头一时尚,一发一社会 [第54期·广州旧闻篇] 那一年,他们拖手在街头 [第25期·广州旧闻篇] 饭桌上桃园结义 菜牌里演唐朝传奇 [第21期·广州旧闻篇] 珠江当年风月都付予飘篷断梗 [第73期·广州旧闻篇] 旧时以色相骗钱叫“放白鸽” [第36期·广州旧闻篇]游艇凉茶蒲扇 荔湾湖里消夏 [第151期·广州旧闻篇] 【胡汉民家族】烟雨苍茫忆父辈 穗港情唤谪仙魂 [第33期·广州旧闻篇] 旧礼教背景中之爱恋 [第28期·广州旧闻篇] 一种东方式爱情表达遭遇的尴尬 [第72期·广州旧闻篇] “天人合一,仁爱及物”,莫让古语变空言 [第112期·广州旧闻篇] 民营有大报 民生无小事 [第115期·广州旧闻篇] 花边新闻让一个时代活色生香 [第29期·广州旧闻篇] 粗陋的文明时代,粗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