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结与顾况 - 文学编年 - 国学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34:05
元结与顾况顾况, 元结 元结与顾况
  大历才子诗风柔弱,虽有佳句,不能产生盛唐诗歌的影响。而且过于讲究形式,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缺少必要的力度,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印象。
  安史叛乱后,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杜甫的一些友人如苏源明都因饥饿而死,可以想见一般穷苦百姓的生活景况。大历才子们对此反映无力,虽然诗名不小,但缺乏根基,兴旺只在一时,不能产生长久影响。倒是大历才子之外的元结、顾况继承杜甫传统,不求华丽,面对现实,以写实的手法,继续开拓了新的诗歌领域。
  元结(公元719- 772年),字次山,号漫叟,河南鲁山人。天宝二年进士。与杜甫大体同时。杜甫的朋友大半也是他的朋友。安禄山作乱,他起义兵抵抗叛军,保住15座城池的安全。他统兵有法,居官勤政,为人正直,不畏权贵,累遭权官嫉恨,终于辞官归隐。
  他本人历经战乱,对当时人民的苦难,亲眼目睹,感慨百端,化而为诗,自有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他写《舂陵行》、《贼退示官吏作》,深得杜甫赞赏。他本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既有见解,又有诗才,所以对当时的诗风忍不住就要发表看法。他反对浮华不堪实用的作品,主张 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 ①的创作理想。他交游甚广,当时许多诗歌名家都是他的好友,如沈千运、孟云卿、苏源明、刘湾等等。他将与他志同道合者的诗作编为《箧中集》,亲自作序,以为张扬。《箧中集》收其友人沈千运、王季友、于逖、孟云卿、张彪、赵微明、元季川7人作品。共五言律诗25首。从元结序上看,这7位诗人都没有禄位,生活贫贱。仅从他们的社会地位与生活状况,也可以看出元结编《箧中集》的胸襟与志向。
  或许可以这样说,在盛唐之后,韩孟、元白兴起之前,元结周围也形成一个小小的诗歌创作集团,元结则是这个集团的首领,这个集团前承杜甫,后启元白,可以说是中唐诗坛颇值得书写的一笔。
  元结等人诗歌的共同缺点是过分强调反映现实,而缺少对诗歌韵律和艺术境界的追求与研究。比起李、杜、王、孟,元结更喜欢直接写实的手法,甚至干脆创作民歌,令船工歌唱。结果不免力度很强,诗味不足。他们一方面注重反映现实生活,一方面轻视诗格音律,这两个特点,前者为元白巧妙发挥,后者则被韩孟诗派另行改过。
  元结诗作中有一首《贫妇词》,借用贫妇之口,诉说老百姓为差役频繁逼租取税无法苟活之情。其哀怨之声,无须修饰,已经感动人心: 谁知苦贫夫,家有愁怨妻。请君听其词,能不为酸凄。
  所怜抱中儿,不如山下麑。空念庭前地,化为人吏蹊。
  出门望山泽,回头心复迷。何时见府主,引跪向之啼。 顾况(公元725- 814年),字逋翁,晚又号悲翁。苏州人,或说盐海(今浙江盐海县)人。至德二年进士,任著作郎。顾况性格诙谐,好开玩笑。他的声名,其实和白居易有关。白年轻时,于长安向他献诗,他看到白居易三个字,就说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后来读到诗中的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两句,忙改口说,能作这样的好诗,居住长安也不困难,后人以此为笑谈。其实这则传闻也反映了顾况的性格幽默,——他并非一味眼睛向上鄙视后学的昏庸之辈,或者随口言之,与年轻人开个玩笑而已。
  ①   《元次山集?箧中集序》。
  他一生官场不得意,虽曾结交李泌,并没有得到多大好处。李泌本奇人,奇人为奇事,无可埋怨。顾况喜欢道教,曾向李泌学习吐纳之术。顾况行事方式有点像李白,既性格外向,又与道家多有瓜葛。后来因诗被贬,干脆去山中隐居。以后还有关于他的种种传说,均查无实据。但他确有一子,名非熊,是位极其聪颖的少年诗人,但考场困顿,屡试不中。后来皇帝亲令入榜,却又不适应官场生活,终于和他老爹一样,到深山修道去了。
  顾况喜欢道术,而且身体力行,但看他一生经历,对于仕途也是不能忘怀的。他的诗作尤其远离李白,接近杜甫,关心民生民苦,实为元结一流人物。独他首先发现白居易的才能,相互契合,不是没有原因的。他算得上一位慧眼识真的伯乐,而他的诗也堪作白诗先声。只是他的诗用语流于奇特,又似韩孟一派的滥觞。他有一篇《囝》,用四言诗句写成,暴露福建一带掠卖童奴的恶俗,令人生满目疮痍之痛。
  囝生闽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为臧为获,致金满屋。为髡为钳,如视草木。
  天道无知,我罹其毒。神道无知,彼受其福。郎罢别囝,吾悔生汝。及汝既生,人劝不举。
  不从人言,果获是苦。囝别郎罢,心摧血下,隔地绝天,及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 诗中郎、囝二字为闽语父子间的相互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