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沈宋体的诗歌创作 - 文学编年 - 国学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25:11
[隋唐] 唐初沈宋体的诗歌创作
沈宋体,诗歌,创作
沈宋体的诗歌创作
初唐诗歌或者说初唐文学的兴起,有两股力量。一股起于社会,一股起于宫廷。宫廷力量,先有太宗时代的宫廷文人群,后有武则天时代的宫廷文人群。初唐时期,两股力量并存,时有起伏,总的来看,宫廷诗人的力量更大些。这大约也是一个文明时代兴起的时候,难于避免的情况。但无论如何,宫廷文学的价值总是低些,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宫廷诗人可以有优厚的生活条件,可以享受种种方便,可以产生很大影响,但无论如何,这些文学人士毕竟超不出 平庸 二字的束缚。他们的诗文,也不过是些平庸之作。但这派诗人也有自己的独特贡献。他们的诗作,虽然常常格调不高,但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极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在创作技术上往往也能做到精益求精。
这在大时代的大作家看来,无非是些雕虫小技,不足一道。但从唐诗发展的总体效应理解,又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初唐宫廷诗人都有这个特点,而武则天时代的宫廷诗人,这个特点尤其鲜明。其代表人物首推宋之问、沈佺期,与他们相互呼应的还有 文学四友 ,特别是杜审言。
他们的主要贡献,是最终完成了绝、律两种诗歌体裁的创立。或者说他们是绝句与律诗两种唐代最重要诗体的完成者,虽然使这两种诗体大放光彩的还另须他人。
本书反复强调绝、律的完成,非一时一事之功,它大约经历了五百年时间才得以完成。这两类诗体最终需要一种严格的表现形式,而确立这种形式,有多少探索者为之付出过艰巨劳动,而作为一锤定音者,却是两位并不十分出色的诗人。
单以初唐而言,为律诗与绝句定型作出贡献的人还有很多。尤其是那些音律与习俗的研究者和尝试这种形式的实践者,更是功不可没。论前者,就有上官仪、元兢、崔融、皎然以及已不属于初唐的王昌龄等。罗根泽先生所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对此有比较详细的介绍。本节限于篇幅和体系,不再一一详解。仅将罗根泽先生一书的有关题目转述如下,以使读者观其大概。
罗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相关章节的内容是:第一章 诗的对偶及作法一、对偶说的兴起;二、对偶及其他格律说的史料;三、古人同出的十一种对;四、上官仪的六种对及八种对;五、元兢的六种对;六、崔融的三种对;七、皎然的八种对;八、总不对与首尾不对。
第二章 诗的对偶及其作法一、元兢的调声三术;二、佚名的调声数;三、元兢古今诗人秀句;四、李峤详诗格;五、王昌龄诗格一——十七势;六、王昌龄诗格二——格律论;七、王昌龄诗格三——今本诗格及诗中密旨;八、皎然诗改;九、皎然诗式;十、佚名的诗文作法。
罗根泽说: 对偶说的历史,盖源于唐初,而成于元兢崔融。元崔之前,普通的对偶,已泰半次第完成,至他俩又创立许多较新奇的对偶,由是对偶说遂至登峰造极的地位。以故同时而稍后的沈佺期、宋之问,便能以完成' 研练精切,稳顺声势' (白居易与元九书)的律诗.①罗公之言,差强人意。
①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二册第 19 页。
沈佺期(?- 713年),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唐高宗上元二年进士。武则天主政,他官运不错,累迁考功郎、给事中。中间虽曾流放一次,后又召拜起居郎等职,历官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
宋之问(?- 712年),字延清,一名少连。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县西南)人。也有认为是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的。经历和沈佺期差不许多。武后当权,他作尚方监丞。后来也曾流放,  不久,逃归。中宗时,入选修文馆学士。以后又因罪贬为越州长史。睿宗继位后,他被流放钦州,旋即令其自裁。
沈宋二人皆武后时宫廷诗人的代表人物。他们并非不聪敏多慧,可惜人品不好,甘心为宫廷权贵效犬马之劳,甚至投靠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兄弟,所作所为,为时人不耻。宋之问竟然堕落到为张易之捧溺壶的地步,连忠厚长者范文澜先生,言及至此,都气愤难平。沈宋一生,大半时间在宫廷上下蝇营狗苟,只因一时富贵,不要人生气节,一旦靠山倒了,只好树倒猢狲散。
二人的流放,其实都与张易之兄弟有关。从这一点讲,沈宋堪称无耻文人。
宫廷诗人,原本难有大成就,加之人品不好,成就还须再打折扣。虽然沈宋体风行一时,被时人推崇为当代诗宗。但是香风难持久,春雨早归来,结果并不美妙。沈宋二人及其沈宋体,往好里说,是 二流中的人物,人物中的二流 ,比起当时也在作官的张说等人,大为不如。
但沈宋对律诗的成形定形和发展,确有功劳。二人智商不低,作诗又多,勤学苦练加上脑瓜聪明,必然有一些佳诗佳作。总体观察,宋之问的五言律诗好些,沈佺期的七言律诗强些。二人水平相当,诗风相类,人格相近。但也有些小诗,颇有些人情味的。比如宋之问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写得很好。出门久了,信息不通。忽一日,兴冲冲还乡而来。不想越走近故乡,内心反而害怕起来,以至遇到乡里来人都不敢随便交谈了——真怕家中亲友有什么事哟。
这诗的立意很妙,为崔颢、王维等人的思乡诗开了一条先路。诗的立意妙说明诗人此时的情意是真挚的。因为真情发自内心,才有这番妙想。
宋之问长于五言,流放时,过大庾岭,留下一篇五律,写得十分恳切。
看来一出宫门,好处自见——那怕流放也罢。不过人已定势,要改也难。诗虽云好,落句依然骨头太软。诗曰: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怨长沙。 沈佺期善七言,他有一首《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写得也好: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与沈佺期、宋之问同时的诗人,还有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等人。
杜、崔、李、苏当时也颇有诗名,而且对于律、绝诗体的确立,也多有贡献。
这四人被时人合称 文章四友 ,但比较而言,还是杜审言的诗更出色些。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约公元646- 约708年),字必简,原籍襄阳,自祖父起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附近),比王勃年长4岁,但他活得久,享年62岁,这在当时,也算长寿了。他是咸亨元年进士,作过丞、尉级小官。
武则天当政,他授著作郎,以后又升迁膳部员外郎。因为与张易之兄弟有牵连,曾被流放峰州。但很快即被召还,作国子监主簿,并和宋之问一起入选修文馆学士。但他人品比沈、宋好得多。青年时与崔融、李峤等人为友。本性好诗,又以文章自负。他的五言律诗已臻成熟境界。七言律诗少些,也有意味。难得的是他有一位好孙儿杜甫。杜甫确也受到他诗风的影响。加之杜甫最以儒生自命,对自己祖父尤多推崇之词。杜审言有一篇《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写得也确实不错: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此诗写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景后有人,深得唐律之三味。《全唐诗》将此诗分别列于杜审言和韦应物名下。内容不过二字之别。韦应物自是唐诗高手,这诗能混淆其间,可知端的是好。
但以总体水平而言,杜审言的诗不出宫廷诗风之右。
唐诗至沈宋体,绝、律的体式已经完成。更重要的是宫廷派诗人主导诗坛的时代也随之而结束。自此之后,虽然还颇有几位作大官的诗人在,但诗风已入民间,视野随之开阔,沈宋体也随之被一风吹散。但它确立的绝、律诗体却被继承下来,并经其后诸位名家和几代人的努力,创造许多绝、律精品出来。唐诗若无绝、律,至少减色一半;唐诗能有绝、律,沈宋二人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