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拗与拗救) - 文学编年 - 国学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17:31
平仄(拗与拗救)平仄 平仄(拗与拗救)
  平仄格律之主要原则
  近体诗(绝句、律诗、排律)之平仄,有其一定之规律,此种规律称之为平仄谱。大体说来,平仄谱安排之原则有三:
  一:句中之字,两字或三字为一组,平仄相间。
  二: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对。唯首句如押韵,则下三字会有所变动。
  三:前联之对句与后联之出句平仄相协。由于押韵之故,下三字会有所变动。
  现在且以平起式七言绝句之平仄谱举例说明:
  ⊕⊕※⊕⊕★
  平平仄仄平平仄,(首句如押韵则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仄平平。
  而仄起式七言绝句之平仄谱则为:
  ⊕⊕★⊕※⊕
  仄仄平平平仄仄,(首句如押韵则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仄仄平。
  至于律诗或排律之谱式,原则上只是将前面之平仄继续延伸即可。(即第五句与第四句相协,第六句与第五句相反……)。而诗之平起仄起之分,乃是以首句第二字为依归。第二字如是平声即为平起,如是仄声即为仄起。又五言诗之谱式则是七言诗去其顶节(最上)二字即是。七言平起式去其顶节二字,即为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去其顶节二字,即为五言平起式。唯谱式可做如是观,于造句用词之法,则不当作此论,盖五言与七言之句法稍有不同也。
  然而前述乃最标准之平仄谱式,吾人翻开唐诗三百首,可说找不出几首完全合乎格律者。(就五言绝句论,唯李端【听筝】一首,七绝亦唯柳中庸【征人怨】一首)。此盖因有时于当用平声字处,无平声字可用;或者于当用仄声字之处,无仄声字可用。而不得不以、或以。然亦有所限制,并非可以完全相代。前人之于此有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却因有几个应注意之要点未曾揭出,以致让后人如坠于五里雾中,而不知何所适从。为使读者确切明了,本文一一介绍于后:
  一:不可犯孤平:所谓孤平,即是句中前后字皆为仄声,而中间夹一平声之谓。犯孤平既俗称之拗句,然如拗而能救,既不算拗。且七言之第一字,因离音节较远,平仄可以完全不论。故虽第二字犯孤平亦所容许。至于他处之犯孤平而未救者,可说少之又少。前人有自全唐诗之中去搜寻者,唯得以下两例:
  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
  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
  二:不可有下三平(三平脚)或下三仄(三仄脚):所谓下三平或下三仄,即是每句之最末三字,同为平声字或仄声字,盖恐音节过于单调也。唯一可以例外者,为专有名词而不能移易者,且如出句为下三仄,则对句应为下三平以救之(按:此为周师语)。如: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韦应物:简卢陟)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杜甫:秦州杂诗)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酌酒与裴迪)
  之句。然初学总以尽量避免为宜。切勿轻易尝试,盖恐养成习惯,而坏了格律也。以上为周师对下三平与下三仄所持之论点。然而观诸唐人之作品,其中颇多下三仄与下三平之例。尤以五言近体,其下三仄之例,更是不胜枚举。如: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
  云霞出海曙,梅柳度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山房)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刘慎虚:阙题)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刘禹锡:蜀先主庙)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马戴:灞上秋居)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杜荀鹤:春宫怨)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韦庄:章台夜思)
  此在董文焕之【声调四谱】中,已引为定例。近人邱燮友教授,亦以为可以不救。而如于对句作下三平以救之,则又形成上下联皆为古体诗之格律,反为不妥。另有部分诗论家,则认为乃是以对句之首字该仄而平救之,然拗而不救者,其例亦颇多,即可证诸此论非确也。如: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杜甫:春宿左省)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残萤委玉露,早雁拂银河。(许浑:早秋)
  至于下三平之例,为数则较少,盖因仄声字尚有上、去、入之分,不至于过分单调,而下三平则无法产生抑扬顿挫之致。然亦非绝无仅有,如: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金昌绪:春怨)
  即是。以上为五言近体诗,下三平与下三仄之例。至于七言诗,其下三平与下三仄之例,则为数较少。如: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杜甫:卜居)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佺期:独不见)
  骨肉他乡各异县,衣冠今日是何年。(元好问:眼中)
  现且以七言平起格之平仄谱为例,说明于下:
  ⊕⊕※⊕⊕★
  平平仄仄平平仄,(首句如押韵则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仄平平。
  式中有记者为可平可仄之字,亦即不须救之字,或者不当做拗亦可。而记者,为务必要救之拗,救法有当句自救,与对句相救两种。至于记者,如该平而仄,即成下三仄,该仄而平,即成下三平。以下且以唐人绝句为例:
  下江陵(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诗除第二句字外,余皆合律。然因字位于可平可仄之处,故不须救。(七言第一字,因离音节较远,平仄可以完全不论,且第一、三、五字,该仄而平,皆毋须救,盖古人将孤平悬为厉禁,而孤仄则不论也)又如:
  逢入京使岑参
  ⊕⊕⊕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锺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中第一字字该平而仄,然七言第一字可以不论。而第三字字,第二句第一字字,及第四句第三字字,皆是该仄而平。诗中凡第一、三、五字之该仄而平者,皆毋须救。唯有造成下三平者例外。
  另外仄起式之平仄谱,只是将平起式之第三句,换成第一句,第四句换成第二句。第一句之不押韵式换成第三句,第二句换成第四句,如此顺序颠倒而已,皆不出此式范畴。故综合前面谱式看来,可知七言第一字之平仄,可以一概不论。
  --------------------------------------------------------------------------------
  拗与拗救
  而七言之第三字除仄仄平平仄仄平一式外,其余亦皆可不论,盖因此式如易平为仄,即犯孤平而成拗句,故不可不论。至于如何论法?即务必要救。而其救法为本句自救,即将第五字易以救之。如:
  题淮南寺□□程颢
  ⊕※◆⊕⊕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秋;
  ⊕※◆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诗中第一句字,该平而仄,则以第五字该仄而平救之。(诗中符号者,乃因欲造成拗救之局面,而于该用仄声字处,改用平声字);第四句之字该平而仄,则以第五字字该仄而平救之。至若七言第五字除
  仄仄平平仄仄平一式可以不论外,如在:
  平平仄仄平平仄一式里,第五字易平为仄,即犯孤平而成拗句。此种句型本句不能自救,须以对句相救。例如:
  三月晦日送春贾岛
  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
  ※※◆
  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诗中第三句字,该平而仄,造成字孤平而不能自救,需以对句字相救。而字亦兼救本句之字,此称双救法,读者细心观察自能体会。现在再举出数则对句相救之例,以加深读者印象。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金缕衣)
  至于在:仄仄平平平仄仄一式中,若第五字易平为仄,即成下三仄。
  而在:平平仄仄仄平平一式中,若第五字易仄为平,即成下三平,故非论不可。如前例之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之例,到底少数,且出之于大作家之手,无人敢于非议。初学者如用此种拗句,易让人以为不懂格律。尤其是在击钵诗会里,一用此种格式,即被词宗刷掉而不屑一顾。读者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