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学研究→民间艺术→甬剧表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02:53
甬剧表演
表演沿革
“串客”时期的传统小戏表演一般是生活化的自然模仿,又大都以插科打诨来吸引观众。“男旦”后期,演员的表演开始注重身段和造型姿态。在演出一些古装大戏时,由于乱弹演员的加入,又向程式化的传统戏曲学习,表演较夸张。到了“改良甬剧”时期,上演西装旗袍戏,表演又着意追求生活的真实和表演风度的潇洒。解放以后,甬剧主要演出现代戏,在表演方法上主要向话剧艺术学习,强调现实主义的表演风格,追求人物性格的塑造。在演出一些古装戏和清装戏时,又善于借鉴传统戏曲的表演,既虚又实,虚实结合。形成了“半自然半程式”的表演特点。
角色分类
甬剧一般无角色制。“串客”时期在一些“对子戏”中只有一丑、一旦,或一生、一旦,而且演出以“丑角”为主,演员都为男性,一些“旦角”也由男性扮演。
早期“串客”生、丑有专门的称呼。一般“小生”称“清客”,“丑角”称为“草花”,而“小旦”仍为“小旦”。在“清客”中又可分“正清客”与“小清客”两种。“正清客”一般扮演三十岁以上的角色,如《双落发》中的陈仁和,“小清客”一般在剧中扮演三十岁以下的角色,如《拔兰花》中的小君家。同时,“草花”也分为“正草”和“帮草”两类。“正草”是以演“丑角”为主的,如《卖草囤》,中的赵阿大,“帮草”一般在戏中扮演次要角色,如《卖冬菜》中的翁老同。“旦角”也有两类;“上旦”和“下旦”。在剧中扮演已出嫁的妇女为“上旦”,如《拔兰花》中的大阿姐,在剧中扮演未出嫁的姑娘称“下旦”,如《赠兰花》中的大阿姐。
在“宁波滩簧”时期,角色基本沿用“串客”时期的表演。直到“改良甬剧”时期,两剧上演清装戏和时装戏,才有了大致的角色行当分工,但也非常不严格,不固定。解放以后,甬剧的角色基本上向话剧学习,依人物性格而定,也是不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