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 新闻 杨凯生:信贷投放不能给今后结构调整增加新困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2:59:58
经历全球金融风暴洗礼,国内经济环境低迷,银行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如何进行业务转型?如何把握信贷节奏?刺激经济是否需要另一个4万亿元?全国政协委员、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日前就这些问题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的专访。
《第一财经日报》:去年央行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应如何应对?
杨凯生: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包括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基准利率的调整,在商业银行看来,主要是顺应政策的调整来把握好经营策略。
《第一财经日报》:降息对银行盈利造成一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工行如何保持盈利水平?
杨凯生:利差收窄对资产结构、负债结构不同的银行带来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关键取决于银行资产结构、负债结构是否相对合理,合理则受影响小一点。
利率市场化是改革的必然趋势,利率市场化后利差收窄是必然的。去年利率不断调整所带来的利差收窄,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给银行带来利率市场化前的一场考验和锻炼。
工行在这方面做过一些准备,如这几年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收入占整体收入比重不断增加。这些年来,工行中间业务收入持续超高速增长。这些都为我们克服利差收窄带来的不利影响奠定基础。通过发展其他创新业务品种,使靠贷款利率下浮来开拓贷款市场等做法有了很大改变。
《第一财经日报》:上月公布的PMI数字为49%,已连续3个月上升。很多人认为下半年经济可能回暖。从工行贷款发放情况看,回暖迹象是否已经出现?
杨凯生:现在对形势的走向,大家各有各的判断。有人说已经好转,有人说还相当严峻。我总的看法是现在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我们管理银行就是如何在这个不确定性中把握好经营策略。
从工行信贷投放来说,我认为目前来说基本是正常的:增速是正常的,资产质量的变化也是正常的。目前尚未发现工行的贷款质量出现大幅波动、不良贷款明显增加等情况。但我们都在密切观察,毕竟这些与当前宏观经济走势都有必然联系。
《第一财经日报》: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工行是一个较大的贷款机构。你认为工行这部分风险是否控制得比较好?
杨凯生:工行的房地产贷款分为两类,一类是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一类是个人的按揭贷款。这两类贷款的资产质量从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一二月份,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所以,从工行的角度来看,基本上还是正常的。当然,这对各家银行来说,心态、感悟也不一样。
《第一财经日报》:对追加投资的提议,你如何看待?
杨凯生:当前更应该把4万亿元计划理解为促进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全社会投资规模的需要。我们要看清楚,其中多少是财政投资,也就是政府性的,多少是银行的配套资金,多少来源于社会性的投资,甚至多少来源于外面的直接投资。这些都要适当区分。有许多人士简单地把这4万亿元理解为全部来自财政投资甚至理解为中央财政来投资,这些理解都是不准确的。
《第一财经日报》:1月出现信贷激增现象。从你掌握的数据看,上月信贷有无下降趋势?
杨凯生:由于去年四季度前执行的信贷政策比较紧,所以各家银行手里都准备了一些比较好的项目,准备了一些相对合理的信贷需求。因此,在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这部分贷款需求得以实现,所以1月信贷增量数字看上去比较大。工行1月贷款数字也比较大,约为2500亿元,1月的数字是近年来少有的,我想这是正常的。
从2月来看,无论是工行还是整体信贷投放的增量,比1月都要少一些,这也是合理的、理性的回调。总的来看,2月总的增量比去年还是增加的。因此,工行既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行各地投资规模扩大、内需增加的要求,同时也把握信贷风险、结构调整的要求。
这里关键的一点是,现在的信贷投放不能为今后的结构调整增加新的困难和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