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 新闻 警惕各种信贷失衡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19:46:55
警惕各种信贷失衡现象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日期:2009年03月20日 06:29 http://www.china-cbn.com 田毅

  去年10月以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以及1、2月份贷款量“井喷”、2000亿元地方债即将发放,这些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都与地方政府密切相关。而在各级地方政府全力保增长、促就业、扩内需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值得注意。
  各级地方政府面对新的宏观形势和政策转变,迅速行动起来,不少省份结合中央方针,出台了相关政策。从行为上看,有几个突出特点:
  其一,上下动员召开“政银企融资会”。自去年10月开始,各省、自治区、市,甚至一些县非常频繁地召开由政府“搭台”、银行和企业“唱戏”的牵线会。曾经在紧缩信贷政策下受到限制的“三方”热情立即升温。这些会上虽然意向项目居多,但部分可以落实的即在去年底和今年初开工,于是各银行分支机构纷纷调增信贷目标,刺激信贷激增。
  同时,一些中小企业也通过票据融资略微缓解了紧绷已久的资金压力——虽然票据融资中不乏“空转”资金挣取利差者。
  其二,政府强化“打捆”项目。在争取中央投资计划和信贷资金的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系统性梳理了本辖区内的各类项目,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重点工程和民生项目成为几大主要领域。各级政府通过文件、会议和金融办等机构,与各地银行分支机构联系越来越紧密。地方金融机构、发改委和经济部门的“配合”得以加强,很多地方开通了信贷审批绿色通道,各级政府都形成了自己的“主打项目”,并强力推荐给金融机构。
  其三,高级别融资平台得以建立或整合。地方性投资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步后,起起伏伏,在本轮经济周期承担了相当部分的地方城市融资和建设职能。而最近几个月,这样的融资公司不但数量快速增加,级别也越来越高,综合性也越来越强。如某市市政府投资管理办公室出资成立投资开发公司,成为整合运作“四资(资源、资产、资金、资本)”的六大融资平台之一。
  再如四川省今年1月建起的“1+N”投融资平台,即一家省级综合性投融资平台[如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和若干个专业性产业投资公司(如四川省铁路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其将通过银行融资、发行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劵、设立基金、引入战略合作伙伴等多种渠道,来筹集资金。四川省提出,2008年到2010年力争完成3万亿元的投资目标,其中约2.2 万亿元投资需要通过市场机制筹集,融资平台即是重要渠道。
  其四,一些基层地方政府加大信贷考核奖励,这主要体现在县市一级政府为了争取有限的金融资源上。比如地方政府规定超过上年基数且新增重点项目的贷款按0.15%奖励等等,这些类似于地方政府和税务部门之间税收激励的“动员机制”在客观上加大了信贷增长。
  银行贷款占固定资产投资各项资金来源的比重基本稳定,一般在20%左右。之前几年由于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发展,这一比例下降至2007年的15%左右。而在资本市场低迷和宽松信贷政策之下,今年这一比重无疑将上升。但其中也可能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失衡现象。主要表现在:
  省内失衡。与中西部信贷和财政不均等相比,省内失衡可能更为加剧。如2008年6月底,苏北5市信贷额仅为苏南五市的14%,占全省信贷总量的11%——并且这一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在资金向政府主导的大项目和行业集中时,这样的省内失衡也许更加突出。
  城乡失衡。虽然各省都在贯彻中央政策时提出加大对农村的信贷投放,但除了一些基建项目外,农村企业缺乏,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可以预计,除一些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可以投放农村外,县市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投入将依然增长较慢。仍以江苏为例,2000年全省市区信贷总量是县域的1.8倍,2007年底扩大到2.3倍。
  大小失衡。信贷政策紧缩时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中小企业,而经济情况不佳和宽松政策下,虽然各级地方政府着力于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完善担保制度,但现实的信贷还是会向收益更有保证的大项目倾斜,特别是政府推荐的大项目、重点产业,比如电力企业、交通企业,上市公司及其关联企业、地方龙头企业、财税大户等。
  长短期失衡。由于改革不彻底,近年来现有金融机构对国家重点基建项目、国债技改项目和城市基建项目往往不惜重金长期放贷。从具体用途来看,一些地区出现中长期贷款有向非生产性领域(主要包括城建类贷款、个人住房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等)缓慢集中的趋势,中长期生产性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贷款占比都处于不断下降的过程中——这实际上加剧了去年下半年到来的金融危机对企业流动资金的影响。(作者为本报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