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学研究→民间艺术→四明南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01:29
四明南词简介
四明南词属弹词类,是宁波地方曲苑中的一支奇葩。四明南词,俗称“宁波文书”。由于其词章华丽和曲调优雅,为士大夫们欣赏,一般不进入书场、茶坊,而多在寿诞、喜庆的堂会上演唱。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时,在宁波白衣寺听过四明文书以后,称赞“南方词好”,从此易名为“南词”,因宁波有四明山而冠以“四明”二字。
追溯四明南词的渊源,查有实证的,到有300多年。明末清初时,已有一批文人志同道合地组织了类似票房形式的“诗词歌赋社”和“丝竹社”对南词的曲调、节目进行了研究。道光年间,南词十分繁荣,城里新街一带已有“崇德社”社、“引凤轩”等组织,连同郊外、镇海、奉化一带从事南词演唱的艺人,总共约有280多人。但以后渐趋下坡。至解放前夕,仅有二三十人。比较有名的是滕云清、陈世卿、戴善宝、陈金恩、何贵章、柴炳章、陈莲卿等。镇海蛟川走书艺人汤鑫森与高礼刚之父也唱南词,所以蛟川走书中有不少渗融南词的曲调。著名甬剧艺人徐凤仙、金玉兰也曾学过南词。
南词艺人组织的社,大多在六月十一日、十一月十一日(农历)两天集会,厅堂中挂起伏羲、轩辕、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唐明皇、李白、李龟年九位神像,拈香供奉。他们对唐代乐师雷海青也十分崇拜。据传雷系盲人,在安史之乱中被安禄山所俘。雷手捧琵琶大骂安禄山,最后把琵琶砸向安禄山。南词艺人非常钦佩他的气节。
四明南词是唱、奏、念、白、表相间的表演形式。主唱人要有“一白、二唱、三弦子”的硬功夫。南词常用曲调有词调、赋词、正赋、平湖、紧平湖,俗称“五柱头”。调和调式转换较多,也有板腔变化,曲调文静优美。唱腔大多是七字句,有的问隔衬字流畅动听。还有大段起板、间奏、尾奏等器乐段。在开演之前或休息之后必奏一曲,以显示该班社的艺术水平和起到静场的作用。所用曲子多为江南丝竹乐曲,如《四合如意》、《得胜令》、《三六》等,最具特色的是四明南词独特的《将军令》(也称《文将军》)。主要乐器有:小三弦、扬琴、二胡、琵琶、箫、笙等。演奏时,演奏员们各显身手,配合默契,十分优雅。
四明南词演唱有单档(唱兼弹三弦)、双档(主唱弹弦,另加扬琴)、三档(除上外,加琵琶)、五档(再加上二胡、凤箫)、七档(再加上拉弦、双清)、十一档(再加上筝、鼓板)。十三档(再加月琴或管)。但有时由于伴奏人员的条件,有所灵活变动。
四明南词的主要书目有:《珍珠塔》、《玉蜻蜓》、《白蛇传》、《双珠球》、《十美图》、《盘龙锡》、《雨雪亭》、《果报录》、《双珠凤》、《西厢记》、《四法缘》等。
解放后,市文化行政部门办了戏曲学校和曲艺团,由柴炳章、陈莲卿、俞长寿等老艺人教授,培养了一批年青南词艺人。可惜,十年动乱和其他原因,人员或改唱走书或转业到其他岗位,“水土流失”,后继乏人。目前,仅存的几位老艺人也都年逾古稀。抢救遗产已属燃眉之急。但四明南词的众多曲调,大多已为甬剧和宁波走书、蛟川走书所吸收融化。
2001年12月,四明南词《中华旗袍》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总决赛上,夺得银奖。这是宁波地方曲种近50年来首次参加全国曲艺大赛并获奖。
四明南词的表演特色
四明南词是一种高雅的民间说唱艺术,以往一直以坐唱为主,演唱者用说表、唱腔、分口、口技等技巧来表现和反映书目的内容;再加上其优美悦耳的音乐伴奏来烘托书中气氛,形成独具一格的曲艺艺术,赢得广大听众的欢迎和赞誉。四明南词的伴奏音乐最多达十三档之多,有弹拨乐:琵琶、三弦、月琴、阮、双青;拉弦乐:二胡、三弦拉线;敲打乐:鼓板、洋琴;吹奏乐:笙、箫、管。其次是十一档、九档、七档、五档、三档、单档,一般以五档为主。
自从有广播电台后,许多南词名家纷纷去电台中演唱。在电台中演唱更能发挥四明南词的说表、唱腔、分口、音乐的优势。当时上海在电台演唱的有何贵章、周廷发、柴彬章等人;宁波在电台中演唱的有柴彬章、陈莲卿、徐莲卿等人。
解放后,四明南词由唱堂会改变到书场、茶楼、农村演唱,由为少数人服务,转向普及为多数人服务,由于受到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由此从原来讲考究排场的十几档、九档、七档减少为五档、三档、二档或单档演唱(单档是指演唱者一人自己用三弦或胡琴伴奏演唱),甚至有的改讲评话。其中陈莲卿、周定声、周漠宏、周耕梁等就曾用评话形式在茶楼中演唱。但在专场演出、会书时,伴奏仍有多至十档左右。
同时,对四明南词的表演也曾进行一些改革,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如“坐唱”转为站起来,用简单的动作和身段表演,来反映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很受城乡广大群众的欢迎。
1957年,上海的四明南词名家周廷发偕学生马慧珍来宁波市郡庙红旗书场演唱,用男、女双档的形式演出了四明南词《秦香莲》,对四明南词的表演形式作了改革,曾轰动宁波曲坛。
1959年下半年,由陈莲卿、柴彬章、殷根娣、吴叶儿两代艺人用男女四档分角色演唱《珍珠塔》“前见姑”,在市工人俱乐部、郡庙红旗书场等处演出反映十分强烈,又为南词表演的改革创新奠定了基础。1962年以后,从宁波市戏曲学校曲艺班毕业的范利忠、干筱英、励成龙等青年四明南词演员,用双档对唱,三四档合唱,男双档、女双档,男、女双挡的自弹自唱;以及用分口、口技、方言、饰角色等表现手法,对四明南词的表演作了新的尝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四明南词音乐
四明南词音乐最丰富,音乐功能最齐全,艺术性和技巧性也最高。
四明南词,以其音乐的丰富多彩,功能齐全,端庄典雅,流畅活泼,在南词系统中独树一帜。且其唱词和念白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为文士所钟,亦受广大群众喜爱,在宁波、上海及舟山一带享有盛誉。自本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上海和宁波电台长期播放,四明南词还灌制唱片近30张,其音乐唱腔被宁波当地戏曲(如甬剧和宁波的杭剧)和其它曲艺曲种(如走书、蛟川走书和新闻等)广泛引用。
四明南词音乐包括演唱部分和演奏部分,两者并重。
演唱部分
语言、语音:操吴语系宁波方言,根据内容和人物的需要,文读、白读兼用,某些曲目或故事出自苏州,偶尔亦用苏白。有“里口”(女性人物)和“外口”(男性人物)之分。
声腔:由四明南词、绍兴乱弹和时令小曲三种声腔组合而成。在大书(长篇)中,以四明南词声腔为主,兼用经过吸收融化了的绍兴乱弹,偶尔用些时令小曲。这里着重记述四明南词声腔,略叙绍兴乱弹,不表时令小曲。
曲调:四明南词腔系有:平湖调、紧平湖调、赋调、紧赋调、慈调,称为“五柱头”。绍兴乱弹腔系有:三顿板、武二簧和三五七。时令小曲有锁南枝(诉难词)和鲜花调等。
叫文体:四明南词腔系的唱词,均为七字(包括它的变体)奇言对偶句式,结煞时,也有出现一上、二下的三句式,称“凤点头”。
曲体:由诸多特定形态并有专称的上、下乐句联缀而成。根据不同形式,上句称“××上韵”,下句称“××下韵”,起句称“开韵”,结煞称“××落板”;中间某些特定的上句,称“中韵”或另有专称,如“晓阳调”之类。
[平湖调]与绍兴“平湖调”及台州“词调”相似,系正宗的南词曲调。最初为文人雅士自我娱乐演唱时所用,唱词典雅,行腔舒展,后多作开篇用。可散唱(称“散平湖”),亦可连唱(称“连平湖”)。调高1=G或F;2/4拍;二胡定弦2、6。共有18个特定形态的定腔乐句,其中有10个上句,8个下句,除下句中的“落板”和“凤点头”外,其它上、下句,根据需要可自由连接。开唱前有器乐大、小起板;句逗间有特定过门;“落板”之后,有尾奏。这18个定腔乐句是:
二字开韵:前两字连唱,为一“逗”,有逗间过门。
三字开韵:六字句,前三字连唱,为一“逗”有逗间过门。
四字开韵:前四字连唱,为一“逗”,有逗间过门。
七字开韵:七个字连唱,无逗间过门。
工字开韵:前四字为一逗,第四字落音“3”。
四字上韵:前四字连唱,为一“逗”,有逗间过门。
七字上韵:七个字连唱,无逗间过门。
晓阳调:为一行腔高昂的特殊乐句,有单盘晓阳调和双盘晓阳调之分。
三字中韵:七个字之前加三个字,句末,加腔5小节。
七字中韵:七个字连唱,句末加腔5小节。
二字下韵:句内唱词以二、二、三分逗。
四字下韵:句内唱词以四、三分逗。
七字下韵:句内七个字连唱,不分逗。
水底翻:特殊腔句,有向下四度移宫犯调因素。
上字落板:末字落音“1”,尾奏亦落“1”。
尺字落板:末字落音“1”,尾奏落“2”。
火字落板:未字落音“5”,尾奏亦落“5”。
凤点头:三句式结煞句(一上、二下)。
另有不常用的8句“花腔”称[秦腔],其实可能是[陈腔],即陈遇乾腔(甬语“陈”与“秦”同音),如“九炼黄金”、“风卷扬花”、“嫩花怕霜”、“鹊怕鹰来”、“君子总有恋花意”、“工凡”、“高尺中韵”、“长板下四韵”等,唱腔谱例请参阅《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浙江卷·宁波分卷》。
[紧平湖]是[平湖调]的简化和压缩,调高1=G或F;1/4拍;多用于相骂、争辩或对反面人物的描绘。唱腔近似语言,节奏紧促,亦由几个上,下句的特定形态的定腔乐句组成,如:
七字开韵:七个字连唱,落音“5”,过门落“6”。
七字上韵:七个字连唱,落音“1”,过门落“6”。
三字中韵:
晓阳调:行腔高昂,落音“6”,过门落“1”。
叠落葫:七个字连唱,落音“6”,过门落“3”。
四字下韵:前四字为一逗,句末落“2”,过门落“30”。
垃圾调:属下韵类,七字连唱,落音及过门同(七字下韵)。
[赋调],在大书中用得最多的曲调,功能较多,既可描绘、叙事,亦可抒情,原多用以描绘景色或环境,如“秋赋”、“堂赋”等,故称[赋调]。调高1=G或F。2/4拍。句幅较短,节奏活泼、紧凑。上、下句各有专称,下句落音必是“3”(与绍兴盲词有相似之处),有较浓的浙东风格,结煞句(落板)与[平湖调]相似。唱腔有规元格,即句幅和句、逗落音各有定式,而行腔则依字声略可变通。更具特色的,是其含有戏剧功能的丰富流畅的支声复调形式的伴奏和间奏,伴奏不随唱腔,在句、逗间有几小节可反复的过门,称“门头”;句间若有较长的表白或动作及人物心理描绘,则有各种长短不一的十分华彩的间奏,称“耍弹”,即由器乐来发挥的部分(老艺人一直传称为“沙袋”,概因口传之误)。
各种常用的上、下句唱腔及“耍弹”称谓如下:
四字上韵:前四字为一逗,落“6”句末落“1”。
七字上韵:七个字连唱,句末落“5”。
四字下韵:特殊乐句,前四字落“2”,句未落“1”,之后常接奏[耍弹]。
七字下韵:七个字连唱,落“3”。用得最多的下句。
过板:唱词转韵时的特定上句,落音“5”。
凤点头:同[平湖调]。
大工耍弹、辕门开炮、小工耍弹、五尺耍弹都是在某个特定的下句唱腔之后接奏的器乐曲,长短不一、情绪各异。是四明南词音乐精华之一。
玉荷郎、老尺耍弹、五字耍弹、小板耍弹、半边火字耍弹、上字耍弹、乙字耍弹同上。
赋调中的一些特殊腔句如:
哭调:一句哭腔,之后接唱[赋调]。
昂调(也有定作“杭调”者)含意不明,共有四句,上、下、上、下(谱例见《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浙江卷·宁波卷》)。
[紧赋调]又名[流水],1/4拍,是[赋调]的简化和压缩,用于表现心情烦躁和气氛紧张等处。上、下腔句称谓及“耍弹”与[赋调]同,但唱、奏简化得多。
另有一些不常用的腔句,如[方调]是上下共六句的组合。
[慈调]又称[悲调],快唱表现悲痛欲绝,慢唱表现愁肠百转。调高1=D,2/4拍,胡琴定弦5、2,可视为[赋调]的反宫唱调。由下列腔句组成:四字上韵、四字下韵、七字上韵、七字下韵。释义同前。
四上转高工:前四字一逗,后三字的行腔翻高而后下行。
暖头:一种“叫头”。低工暖头:一种低腔的上句。
落板:结煞句。
[三顿板]由绍兴乱弹[流水]衍变而成。调高1=D,1/4拍。上、下句式。紧拉散唱。表现愤怒、急躁、紧张等情绪。因每句过门接其落音强奏三拍。然后转过门,故称[三顿板]。
[武二簧]似与绍兴乱弹[二凡]有关,与甬剧[清水二簧]相似,但不尽相同。比[三顿板]缓而悠长,表现凄凉悲壮的情绪。调高1=D,2/4拍。唱腔抒展,伴奏则规整进行与唱腔形成支声复调织体。
[三五七]与绍兴乱弹[三五七]差异不大,多用以表现正气昂扬、挺拔英俊的气概,或在行路、观景、感叹时用之。调高1=D,2/4拍。
时令小曲类,只偶作插曲用,且与他处相似,略。
在四明南词演唱中,除时令小曲都是独立演唱外,四明南词腔系和乱弹腔系的各种曲调常相互连接或转接,形成联曲或套曲。最常用的如:赋调(1=G)通过[乙字耍弹](转1=D)接唱[慈调];[赋调]或[慈调]转[三顿板];[平湖调]转[赋调]转[慈调]转[三顿板]等等。
演奏部分
在四明南词音乐中,演奏部分占有重要地位,每场演出之前及休息之后,必奏一首大型丝竹乐如[大起板]、[三六]、[四合如意]、[将军得胜令]等,因为静场,亦为显示该班社之水平。即使唱腔的起板和间奏(如“耍弹”等)也都是一些精巧的丝竹乐曲,在为唱腔伴奏时,抑、扬、顿、挫、轻、重、急、缓、烘托、对比,推波助澜,极尽能事。不少演奏员技艺十分精湛,如柴彬章号称“活琵琶”,邵孝衍的箫和二胡亦属绝技,甚至某些听众,也是专为欣赏演奏而来,曾有人评曰:“……如急风暴雨之骤至,如流水行云之闲适,无不各极其致,悠然为之神往。”
常用乐器有:小三弦、琵琶、扬琴、箫、二胡、阮等,据规模,有增减。演唱者、执三弦,每曲率先领奏,中间则可时断时续。二胡奏主旋律,琵琶填空加花,箫则缥缥纱纱,飘流其上,扬琴打节奏,往往在后半拍以双音形成切分节奏(早期扬琴体积很小,弦用铜丝,音色柔和)。曾有“二胡一条线,凤箫似缕烟,琵琶蝶双飞,三弦点打点”之谓。一些:“老搭档”配合非常默契,讲究你简我繁,你断我续,你追我赶,你高我低,形成即兴而又有规则的自然的支声复调织体。
还有,他们的读谱法是以G=1为中心的固定读谱法,即转调后的唱名,仍按G=1的唱名读,如D=1时,D音不唱1而唱5,C=1时C音不唱1而唱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