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最后的绿色(新京报 2009-5-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0:47:09
最后的绿色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9-5-9 1:55:08 · 来源: 新京报

域外华文  林达
(知名作家)
最近读到国内的新闻,谈到“死不起”,因为殡葬的费用越来越高。我也在回国时看到墓地,密密挤挤的水泥小墓地,延延漫漫地改变着一个又一个山头的面貌。也看到一些地方高官,为自己家族修建庞大墓园而招致批评。生老病死,如何正视最后一段,是无法忽略的社会问题。
二战以后,全球人口飞速增长,中国已经是当年3倍的人口,美国虽然人口压力还不大,可现在也到了所谓二战后婴儿潮一代进入老年的时代。当今人口老化也是全球问题。就连非洲城市,都可以看到城外最触目的景观就是墓园山。美国近年来死亡率每年增长1%。金融危机百业不景气,殡葬业却稳定成长,据专业分析师估计今年将达到207亿美元。
这里牵涉两个议题,一是丧葬费用,二是环境保护。美国的殡葬费用也一直偏高,过去多在教堂墓地安葬,后来公共墓地逐渐增加,多是一大片水泥或石头墓地。我们也看到过非常赏心悦目的公园墓园,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容闳在美国的墓地,可这样的墓园中的墓地非常昂贵。
后来发展的草地墓园,算是兼顾环境和费用的安排。现在又有了绿色墓园的理念,而且在美国发展很快。
离我们家两个多小时车程,有个天主教的修道院。我们曾参加过一名老年修士朋友的葬礼。没有棺木,只是在白布包裹下简葬。来自尘土,归于尘土。这个修道院拥有8000英亩的土地,是佐治亚州私人土地的最大一块。最近,他们划出一大片风景优美的山林,提供给各种不同信仰的人,作为安息之地。原则是一点不破坏原来环境,所谓“绿色墓葬”。收取的费用也要比一般墓园低一大截。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美国人在丧葬观念上改变很快,2007年,50岁以上的美国人对绿色墓葬感兴趣的有27%,一年后增加了近一倍,达到43%。而绿色丧葬协会一年前的协作单位才十来家,才过去一年,已经达到300多家。
最近,和绿色丧葬协会签约的,首次有了政府机构,美国得州公园及野生动物管理局(PWD)准备容许民众把骨灰撒在森林保护区,收取的费用用于购买更多土地作为州立公园,置于环境保护之下。绿色墓葬强调的是简葬、不破坏环境,所以从形式来说,土葬和火葬兼有。对土葬,在研发各种无毒、容易分解的棺材。对火葬,也在研发替代焚烧的其他更环保的方式。这些措施,都兼顾了环保和大幅降低丧葬费用。
最终,走在前面还必须是对一些传统习俗和观念的突破。美国宗教主流基督教“来自尘土,归于尘土”的基本概念,使丧葬改革变得自然和容易。基于减缓耕地紧张的理由,中国对土葬实施了禁令,但它却在一些地方引发反弹。绿色墓葬的各种不同做法,可能可以延缓矛盾,也达到降低费用、不破坏环境的双重效果。最后融入绿色的大自然,仍然是美丽的。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1108/2009/05-09/008@015508.htm
林达:最后的绿色(新京报 2009-5-9) 林达:印度童星遭遇让我想到的(新京报 2009-6-13) 林达:美国的福利制度没良心?_新京报 林达:美国的福利制度没良心?_新京报 林达:无解之解:美国新的移民法草案(新京报 2007-6-2) 林达:非法移民的希望和移民问题的希望(新京报 2006-6-4) 新京报:不朽的罗萨女士(林达 2005-10-29) 林达:科雷塔选择了自己生命的路标(新京报 2006-2-19) 林达:当今国际间难免双重标准的原因(新京报 2006-8-27) 林达:政府和私人之间的土地买卖怎么做(新京报 2007-4-8) 林达:辛普森的“杀人”书为何能够出版(新京报 2007-8-17) 林达:星条旗差点儿不让烧了(新京报 2006-7-9) 林达:怎么说和怎么听很微妙(新京报 2006-9-10) 林达:我们怎么才能防止被骗(新京报 2009-6-6) 吴伟:公交纵火疑犯张云良的最后三天(新京报 2009-7-10) 李桐:意澳之战,无耻的最后两分钟(新京报 2006-6-27) 张家春 粉紫最后一缕(新京报 2008-5-21) 林达:每个人都可以回馈社会(新京报 2006-1-22) 林达:美国为何靠偏方医治投票率低?(新京报 2006-7-21) 林达:中日能否共用一本历史教科书(新京报 2006-12-4) 林达:从华裔老人涉案谈起(新京报 2007-1-27) 于建嵘:谁是“信访一票否决”的受害者?(新京报 2009-4-9) 盛翔:国内油价真的低于美国吗?(新京报 2009-7-9) 陈家琪:“哄上级”的别面(新京报 200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