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琪:“哄上级”的别面(新京报 2009-9-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01:54
“哄上级”的别面2009-09-12 10:20:42 来源: 新京报 【共有评论 0 条】

挂出几十台不能用的空调是为了“哄上级”(上级之好哄也由此可见一斑),但它的另一面是什么呢?

陈家琪

  陈家琪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感受文化

  8月27日的《新华每日电讯》有一则消息:《民工宿舍“摆”空调,关爱只是哄上级》。说的是从2007年起,杭州市就出台了一个文件,规定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民工宿舍必须安装空调。这是施工单位能参与到市政重点工程项目招标的必要条件。于是,在今年特别闷热的日子里,杭州市政府开始布置相关调查;于是,这篇报道就告诉我们,听说市政府检查,有的工地便在工棚墙上挂上了崭新的空调,但只有内机,一律不装外机。

  看了这篇报道,我的愤怒无以言表。我能想象出工棚里的那种闷热,但就是想象不出那些民工是如何安之若素,对此“哄上级”的现象如何一笑了之。也许是因此类事太多了,比这更悲惨的事也有的是,所以也就不当一回事,最多只是茶余饭后当笑话讲讲———也许连讲笑话的热情都没有,因为它太平常了。

  是的,挂出几十台不能用的空调是为了“哄上级”(上级之好哄也由此可见一斑),但它的另一面是什么呢?是不顾及民工的闷热,是忘记了当初的许诺,是缺乏文明以及维护和谐的意识……难道就这些吗?

  我假设自己就是一个民工,就住在那样的工棚里而且目睹了这一切,我会怎么想?那是空前的屈辱感,不是不被重视,而是根本上就不把你当成人,不但不把你当成人,而且根本上就不认为你存在的感觉。在任何一个社会团体中,只要有了“特殊的人”(特别重要或特别能干、特别有用等),那么相对这个“特殊的人”,其他人就自然成为多余的,可有可无的。

  相对“上级”,民工其实是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没有这些人也会有别的人,他们姓甚名谁,以及那种属于个性、脾气、家庭背景等因素,其实根本就无需放在眼里;相对“上级”的“上级”,这一级的人自然也就成了“多余的人”、“可有可无的人”;然后有更上一级,再更上一级,相对他们而言,下面的人其实都是“多余的”、“可有可无”的人。这就是那么多人一旦离开了自己的位置,立即就会变得“多余”或“可有可无”的原因。

  这个地球离了谁都行,话虽这么说,但总有一些人觉得自己是离不了的,比如那些住在闷热工棚里的民工,他们会觉得如果没有他们,杭州铁路东站枢纽白石港农转居公寓项目就无法完成;他们这样相信,媒体报道也这样说,于是就给了他们很大的自豪感与成就感。但这次在他们的工棚里安装假空调一事,却明白无误地告诉了他们:你们以为自己是谁?你们就与那些水泥、钢筋一样。对这些东西来说,如果真出于需要,倒可能真为它们装上空调;但对你们来说,至少,在现在这样的温度下,还看不出这样的必要性;到了真正需要的那一天,自然也会给你们装的,就与水泥、钢筋在某种情况下也需要降温一样。

  人与水泥、钢筋(或老虎、狮子、熊猫)的不同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要给人装空调?难道仅仅是为了“哄上级”吗?反过来问:我们的民工兄弟又为什么如此安之若素?他们身上到底缺的是什么?这种“缺”也不仅仅只表现在民工身上,那些拿眼睛只盯着上级,和那些再盯着更上一级、更更上一级的人的身上到底缺少的是什么?

  这种“缺”,对民工来说,是被动的,无可奈何的;对那些一心只想着怎么才能“哄上级”的人来说,却是心甘情愿、乐此不疲、在无意识中自觉自愿的。

  屈辱啊,在这么大一项工程中,对建设者来说,再没有比被人视而不见更屈辱的了。

  

http://comment.bjnews.com.cn/news/2009/0912/13156.shtml
陈家琪:“哄上级”的别面(新京报 2009-9-12) 新京报:法律正义别忘了对生命悲剧的同情(2005-12-9) 白烁:别让“免职”成为问题官员的“假期”(新京报 2009-3-26) 曹林:别让“市长道歉”遮蔽了真问题(新京报 2009-1-9) 新京报:抄袭了就别抵赖(2006-2-12) 我军史上级别最高的战斗 陶短房:怎样的政府办公楼最有脸面?(新京报 2006-8-7) 林达:最后的绿色(新京报 2009-5-9) 褚朝新:李庄案搅动的“江湖”(新京报 2009-12-30) 新京报社论:别把中小学生培养成猥琐的告密者 新京报:听总理的话,别打农民土地的主意 新京报:听总理的话,别打农民土地的主意 新京报:听总理的话,别打农民土地的主意 肖德明 救乡人 别家人(新京报 2008-5-21) 陈家琪:平庸的恶与根本恶新京报 于建嵘:谁是“信访一票否决”的受害者?(新京报 2009-4-9) 盛翔:国内油价真的低于美国吗?(新京报 2009-7-9) 熊培云:中外历史上的几次“禁猪令”(新京报 2007-12-9) 王琳:尊重和保障代表要求总理的权利(新京报 2009-3-12) 刘洪波:“罗彩霞事件”:公开的社会能预杀黑幕(新京报 2009-5-12) 王刚桥:保护广州海事法院的“深喉”(新京报 2009-6-12) 社论:晋冀争水:该正视水库的反作用了(新京报 2009-12-31) 新京报:“馒头血案”的宪法视角(2006-3-9) 鄢烈山:莫斯科的前车之鉴(新京报 2007-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