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讨论录四十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25:25

哲学讨论录四十八

(2010-02-24 18:07:18)转载 标签:

杂谈

知性意识的基本特征是:
      1、知性意识根基于生命体多元触觉的对象合成。正是这种多元触觉的对象合成,使生命体的意识形式从单一的触觉反应意识,发展为了多元合成的知性意识。
      2、知性意识具有判断的择取能力。这种判断择取的意识能力高于感知择取的意识能力。在判断择取的的意识方式下,主体已经可以对客观对象,即客观的物的对象,环境对象,相互关系对象,进行合成的判断,并由此作出主体的选择和行为。知性意识之所以具有合成的判断能力,是在于它根基于多元触觉的合成。这种多元触觉的合成,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体觉的合成,其本身内含了一种对意识对象进行种种合成的确定能力。正是这种对意识对象合成的确定能力,造就了知性意识对对它的意识对象,对事物、环境和相互关系的判断和择取。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的批判》中,把判断作为一种理性的范畴,把时空作为一种知性的范畴,而在我看来,判断在其基础本质上并不属于理性范畴,判断亦属于知性范畴。
      3、知性意识具有主客互为的本能制作能力。这是知性意识最为重要的主体能动。在自然界,我们越来越多地深入观察到,许许多多的动物在长期的生存环境中,形成了种种各自方式的主客互为的本能制作。例如,许多鸟类会利用树枝草叶等纤维材料制作自己的巢窝;有的猴类会利用合适的石块作击打工具,砸碎坚硬的果壳,使自己取得果壳里的肉核;在城市环境生活中的乌鸦,则会利用交通信号灯和马路上行驶的车辆,把咬不动的果实丢在路面上,让行驶的车辆碾碎,并利用红灯停车的间歇飞到路面上啄取被碾碎的果实。如此等等。生命体的知性意识的诞生带来了一种主客互为关系的本能制作能力,这种本能制作能力为人类的文化制作的出现,以及人类概念意识的生成提供了一种主体性的基础。
      这里涉及到了本能的问题。关于本能,我们需要深刻了解的是,任何一个生命体的本能,无论是它的反应本能,还是制作本能,表面上看来是这个生命体生而具有的,但在本质上都是一种主客互为关系的产物,即它们是生命体从长久的生命史的主客互为的经验历史中发展形成的。因此,一切生命体的反应本能和制作本能,是由它们无数前代的主客相互关系的经验积累所铸就的。对这一代的生命体而言它们似乎是生而具有的和先验的,而对于它们的无数前代的整个生命史而言,它们则是主客互为关系的经验历史生成。
 欢迎你提出问题。对生命的意识方式我现在所取方式是讨论性的,所谓讨论性就是尚未定论。生命意识是一个很深和很难的课题,关于意识有过弗洛伊德的分析结构,即无意识,潜意识和意识的结构。也有本能的意识、下意识的种种探求。

    本人主要是在概念意识的思考和探讨中,提出一种新的看法或主体的清理,即生命的意识方式大致有三个层次:

    第一是反应意识。这是一切生命体大体都有的,这种意识是从生命体生存的触觉择取功能的形成中发展出来的。这种为我称之为反应意识的意识方式,既是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又是最为基础的意识方式。

    第二是知性意识。这种意识高于反应意识,它已经具有的综合判断的择取能力,是一种高于感知择取的意识方式,这种意识方式为高级动物所有。

    第三是概念意识。这种意识源自于符号的文化制作,即通过符号的文化制作,将知性的综合判断上升到符号的抽象和概括,并进而通过抽象和概括的逻辑建构,上升到概念的建构,并将这种概念建构赋予一切意识的对象。这种概念意识方式是人类文化的创造,到目前为止,为人类所独有。

    这样,生命的意识方式在我看来,一是有它的层次性的,这种层次性既有基础的本能性,又有文化的创制性;二是一种主客相互关系的自然史的发展过程;三是它造就了生命体的主体性。 

 

     注:由《汉语大词典》可知:

    【本能】:(1)人类和动物不学而能的行为。如婴儿吮乳、蜜蜂酿蜜等。

     (2)形容某种下意识的举动或反应。 

      汉语大词典的这条定义是片面的。本能这样东西,从这一代看来是不需要学习的,但它是以前许多代的经验积累的形成和遗传。因此,一切生命体和生命体的本能,归根到底都是具有主客互为的经验历史的,是在主客互为的学习和彼此关联中生成和发展的。在哲学讨论中,不要以汉语大词典为权威。汉语大词典是由人编撰的,那些编撰者并不懂得意识和本能的自然史过程。事实上,对意识、精神和思维人们仍在探索和清理之中。 

    问题在于人类的思想意识是怎么区别于动物而产生的,或者说人类的思想意识是通过怎样的具体途径生成和发展出来的。我的概念论的核心就是要探讨和弄清这个问题。也欢迎有见识的网友们一起来发掘和清理。

    1、我不知蜗牛能否发展出知性意识,正如我不知现在的猿猴能否进化为人类。但地球上的生命体已发展出了知性意识。

    2、我的哲学思考是以主客互为的经验历史为基础的。哲学不是先验的,哲学的讨论必然会涉及到生命体的进化,并汲取生命科学和生理学的成果。

3、关于概念意识我已经有多篇论述,也是谈得最多的。在生命意识方式的讨论中,我所要做的工作是,从反应意识、知性意识和概念意识三个层次的联系上,揭示意识的自然历史。

    在一般的情况下,面向对象是面向客体。但有时候会发生一些问题,例如,当思维或主体以自身为对象时,这样的“面向对象”用“面向客体”来等于就有问题了。因此,“面向对象”和“面向客体”是有区别的。“面向对象”比“面向客体”有更大的包容性。即它既包容客体,又包容主体。

 

    在科学研究上,狭隘于应用不搞基础研究是不行的。在我国基础研究很少被人重视,这就是出不了重大的开创性的研究成果的原因所在,也就是我国哲学和科学发展,包括政治学和经济学,以及数学走不到世界前沿的症结所在。

    综观西方科学史的发展,许多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无不建立在基础理论的研究和确立中的。正是电磁理论,光的波粒性、量子力学等等很玄的的基础理论,给电子的和光子的新的技术革命带来了开创性的发展。

    早些年我看过一本书,书名《基督教哲学1500年》。说老实话,刚看这本书时觉得都是玄论,但是仔细读完,才深感,正是许多概念和逻辑的深入的和长久的细致的讨论,为西方知识界留下了严密的逻辑思维的传承,这种传承对西方的思维,精神,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为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在伽利略时代,中国有了《天工开物》,是很重视技术应用的。但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发展起来呢?当然有各种原因,但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建议先生读一读《天工开物》,把宋应星的思维方式同伽利略的思维方式比较一下,能否告诉我两者有何不同。此外,哲学和科学是二种不同的思维层次,是建立在二种不同的概念逻辑阶乘上。建议先生对什么是哲学,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宗教,什么是艺术作些比较和研究。基础理论的缺乏是不能够使一个民族有深刻的思想和创造力的。

 

    关于形式和内容,有人以为形式是由内容所决定的,但亦有人以为形式具有它的建构性,内容是由形式来建构的。例如,一块大理石,当赋予(雕塑)它一定的形式时,它建构了这块大理石相应的内容。面对形式和内容的相互关系,亦有人说,形式是内容的,内容是形式的,两者之间没有可以界限的次重之分。

    关于语言,它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记号和指代的功能;二是交流的功能。这两种功能就是符号的功能。语言的约定性是渐进形成的,是当下的语境、各自的符号系统、不同的历史文本、信息传递的方式、不同语言方式的交汇影响、以及种种偶然因素的综合促成,并不是先生所以为的那么简单和绝对。英国的分析哲学在其早期认为可以用某种绝对的规则来达到语言和语言使用的绝对约定,但到了后期就深深感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感到对语言的理解必须进一步深入到它们当下的语境和历史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