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之薨(洪秀全的恶梦)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35:24
天国之薨(9)

        或问:清朝自立国以来,地方上发生民变从来不曾停止过,均被清廷一一镇压下去,何以太平天国独能掀起连天巨浪,朝廷几不能制?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爆动恰恰发生在清廷政治失控的广西。
  早在史上的隋唐时代,地处长三角的江南地区就已成为不断向(西)北方政治中心输血的经济中心。当年隋炀帝疏通4000里大运河前后,曾在江南经营多年;清帝康熙、乾隆爷孙先后十多次南巡所为何事?作为一次普通的社会民变,太平天国本来不会比史上任何一次民间功乱更有戏,然一旦调转马头,兵火直扑大清帝国的心脏江南地区,战局形势立即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发生在中国东南边陲的广西?这是研究太平天国史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令人关注的是:广西在当时究竟处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清朝时两广合称为粤,广东称为粤东,广西称为“粤西”。广西是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西,古称“江南地区”的一部分。从明清之际一直到19世纪下半叶,这里先是南明残余势力与清王朝激战的地方,紧接着又经历了三藩之乱的战祸,后来又成为新起的天地会基本活动地区。在鸦片战争中,这里即使没有受到战争的直接影响,也受到间接的影响。同时,广西与江南各省,除了常见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外,还有着许多特殊的关联,其中最为特别的是无数来自广东、湖南、福建和江西的客民(移民),形成全省各地长期处于土客混居的状态。
  广西地处南疆,距离全国政治中心北京和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江、浙都十分遥远。在当时条件下,人员商货往来十分不便。史载,“广西至京水陆七千余里,江湖之风波可畏,车马之颠覆可虞”,“往返动经半年”。甚至一纸公文上达,单程也要20余日。清廷规定,“平常本章”到京日期,巡抚驻桂林为23日,提督驻柳州为26日。
    广西气候炎热多雨,地势崎岖多山,向有“山国”和“瘴乡”之称。“夫粤西岩疆也,地瘠民贫,重峦叠嶂,人皆传为瘴乡。”外省人,特别是北方人,对这种自然环境很难适应,“水土大恶,外乡人不可久居。”这种情况,在江南各省中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是最突出的。“土著之人,习而不觉;外省人至其地者,一中其毒,即成疾病。”史载江苏人宋某任广西西隆县令,“之任不三月,毙于瘴者十七人。”康熙朝名臣于成龙任罗城县令时,也认为广西“蛮烟瘴雨,北人居此生还者十不一二。”瘴气后来虽然不那么严重了,但留传下来印象,仍令人视广西为畏途。康乾二朝皇帝多次巡视江南地区,就从来没有涉足广西一步。
    这种僻远多山和多瘴的地理条件,大大阻滞了中原文化进入广西。秦汉时,中原文化虽已传入广西,但进展十分缓慢,相当一部分地区,至明清两代才进入。这种情况在江南各省中是绝无仅有的。
  广西不仅是当时江南最贫瘠的省,也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该省每年额征地丁银仅69万两,在江南各省中位居最末,在全国18省中,位居第15名,与其他省份的差距也很大,如江苏额征358万两(包括苏北),浙江为280万两,江西为224万两。如果再加上这3个省的漕粮,广西与它们的差距就大到惊人的地步。江、浙税额高,虽然是出于朝廷的需要,但江、浙农业最发达,既是水稻高产区,又是蚕丝、棉花的著名产地,可见某地税额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广西地丁税额低,正是农业生产落后的反映。
  一般地说,经济发达的地区,文化也必然发达,反之亦然。省城桂林及其附近地区是全省文化最发达地区,但直至乾隆、嘉庆时期,这里不仅一般士人,甚至举人,也很难在儒家经籍闱墨之外阅读到更多的书籍。临桂县有个叫朱约斋的,“乾隆乙酉举于乡,时值海内经学之盛,而先生伏处偏隅,有志于学,无书可观,仅得先辈所遗《昭明文选》、《艺文类聚》二书读之。”有人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他省文物之邦,有力者廷师家塾,而城镇村落之间、乡学蒙馆聚徒授教相望不绝”,而广西却“民贫俗薄,秀良鲜少,既无执简横经之地,又乏从师取友之资”,“弦诵之声里无一、二”。在这种情况下,广西士子的文化水平自然很低。生童考试,“每一题必有一篇恶烂文字,不过四百言,彼此抄袭,非古非今,不程不墨”。优秀者除了八股文外,应考的八韵诗也做得不合格,“文尚可观,诗皆可笑”,“通体悍不用韵”。有的人甚至中了进士仍然如此,“间有吟讽,亦率意不甚入格。”
  这样的文化水平,必然带来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无法与其他文化发达的省争夺进士翰林的名额。广西在历年进土翰林的考试中中额不多,正如雍正帝指出:“朕观广西边远小省,通籍于朝者本不多人。”“粤西偏远,士夫多朴略,每进士岁不过数人,或不得翰林。”
  据史料载,顺治至道光间,各省入翰林院的人数,江苏为690人,浙江为580人,山东为269人,而广西只有91人,云南只有90人,分别位居全国的第十五,六名,其他各省都在100人以上。另一方面是学者少,著作少。近人萧一山的《清代学者著述表》,共收录清代有著作的学者1392人,其中江苏417人,浙江308人,安徽122人,而广西只有9人,位居全国20个省中的第15名。这与前述翰林院人数名次,地丁税额名次是相近的。3个名次相近的事实不仅证明广西文化落后是客观存在,而且也说明这种落后不是偶然的,是与经济不发达有着直接的关系的。与此情况相类似的,是粤东(即广东)的经济发展虽稍胜粤西,但在文化传统方面,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中原和江南地区仍是无法比拟的,这就是为什么历朝广东士人(对于客家土籍人士洪秀全的烂恶文字,在北方下来的阅卷大员眼中简直不是东西)在科举考试中屡屡落第,很难“入围”的风土原因。 
天国之薨(10)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前夕的广西,既是广大江南地区经济上最贫穷、文化上最落后的一部份,又是一个多山、多瘴,多民族和多客民的僻远边省。在这种情势下,就很容易形成政府管治的“真空”地带。
  早在雍正八年,有个叫李梅的,因在“在广东散札事发,逃入粤西。”他与李彩(亦为广东人)一起,结识僮人廖士美等人,多方秘密串联。这个廖某在此之前,就因参加“广东匪犯曾合”一案,被捕过一次。经过李、廖等人的活动,至乾隆六年,他们又组织“土苗数百”,图谋起事,还想同时攻占迁江、来宾、武宣和象州等州县,这次图谋虽因过早败露而流产,“然已蔓延多时,兵民劳顿’。参与者先后被捕80余人,但不少人、甚至一些主要人员还是逃脱了追捕。在广东不能立足的李梅,不仅在广西安居下来,而且秘密活动十余年之久,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当地官府对此竟一直“蒙查查”一无所知。这除了证明广西官府昏庸疲软外,还深刻地反映了广西阶级矛盾之尖锐,致使洪秀全等人在这里有着多么广阔的活动天地。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从1848—1850年间,广西究竟出现过多少次民变事件,不仅现在很难说出一个精确数字,就是当时官府也只能说:“群盗如毛”,“有自行旋起旋散者,有兵勇击败而散,兵勇撤而复起者,有此股甫经扑灭,彼股又另起事者,几于无地无之,无时无之。”这种情况,在当时的江南和全中国,都是绝无仅有的。
    然而就在这种情况下,广西吏治不但没有加强,反而更见疲弱。嘉庆十五年至道光三十年,共40年间,广西巡抚(省长)先后换了16人,不是贪官,就是混官,其中任期不到二年者7人,这种频繁的首长更换对广西吏治显然极为不利,因为新任巡抚要有一段时间才能到任,到任后又要一段时间才能熟悉情况,方能采取措施,而下属各级官吏在此期内,自然在观望风色,揣度意向。这样上下观望,只能助长官吏因循作风。另外9任巡抚中,成林、庆保、苏成额和惠吉4人是旗人。满族官僚虽不乏精明强干者,特别是在清朝前期,但在这个时期内,大多数人不是昏庸因循,就是胡作妄为,贪赃枉法。这4个人正属于这个多数人一类,其中成林尤为突出,其结局是被朝廷罢官,发配黑龙江戍边。
  当然,以上情况对于广西来说并非自当日始,只不过当情况更为严重而已。有史家考证,咸丰初年在广西爆发的“金田起义”,其直接原因,即激发社会大动乱的导火索,乃是在充分狭窄的宜居生存空间(注意是“宜居空间”)里挤逼着太多的人口,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口爆炸”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