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17:25
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   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整体系统,它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着潜在的影响,对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施加着系统的干预。可以说,教学环境的优劣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成效。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环境的正向功能和降低负向功能,实现教学环境的最优化,就必须对教学环境进行必要的调节控制。

  一、调控化化教学环境的依据

  所谓调控优化,主要指依据某些特定的要求,对教学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必要的选择、组合、控制和改善,撷取环境中各种有利因素,抑制、改变或消除各种不利的环境因素,实现教学环境的最佳状态,使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一般说来,调控优化学校教学环境必须考虑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外部环境的变化  外部环境即通常所说的“大环境”,它包括国家的政治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大众生活环境和民族心理环境等。外部环境是影响学校教学环境的“大气候”,外部环境发生的任何变化都可能成为影响或改变学校教学环境的客观力量。依据外部环境变化调控优化教学环境,关键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充分利用社会大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创建良好的学校教学环境;二是采取各种必要措施,预防和抵制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和因素对教学环境的渗透和侵蚀,做到防患于未然。

  学校培养目标  学校培养目标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具体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反映着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方向。调控代化教学环境,要体现培养目标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

  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一切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也不例外。但是,实践证明,并非所有的环境影响都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些环境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方面效果甚微。有些环境不仅不能使人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反而会阻碍人的正常发展。我们常说,学校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之所以特殊,正是因为它是按照发展学生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这也正是学校教学环境有别于其他各种环境的根本标志。是否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调控优化教学环境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同时也是检验教学环境是否良好的一个重要标准。

  学校实际状况  教学环境的优化,主要是指在学校现有条件下达到的教学环境的一种最佳状态,它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和统一的模式。农村学校没必要抛开自身的特点去照搬城市学校经验,内地学校也不必简单模仿沿海发达地区的学校。只要不同的学校能充分考虑和利用本校的现有条件,不断改善教学环境的面貌,就都可能建成有自己特色的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情境的要求  教学环境的调控优化是项复杂的工作,它不仅要考虑到对整体环境的宏观控制,如校园规划,校风建设等,同时也要注意对局部环境的微观调节。课堂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控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是调控学校教学环境中一项最为经常和重要的工作。由于教学情境具有即时多变的特点,有时还可能出现各种课堂偶发事件,因此,教师必须时刻注意和善于把握教学情境的变化,并根据教学情境变化的需要对各种课堂环境因素进行必要的调节控制,以使课堂环境保持有序、稳定的良好状态。

  二、调控化化教学环境的原则

  调控优化教学环境还须特别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教育性原则  教学环境是培养人的场所,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正因如此,对教学环境的任何一处装饰点缀都必须慎重,必须考虑它的教育意义。这里的教育性原则,主要就是要求教学环境的一切设计、装饰和布置都必须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向上,必须充分体现各种环境因素的正面教育意义。

  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学环境的建设和美化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规律,要遵循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学校建筑学、学校卫生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美学、学校德育的基本原理,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控优化,使教学环境真正成为科学和艺术的统一体。

  实用性原则  教学环境的设计、建设和优化应当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经济条件,本着经济、实用、有效的宗旨进行。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并不意味着刻意追求豪华的设施和讲究排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因此,教学环境建设应立足本地本校实际,不能脱离教学实际需要和自身经济能力去追求物质条件的丰裕和环境外表的完美。

  三、调控优化教学环境的策略

  根据上述要求和原则及教学环境诸要素的特点,我们提出以下几项调控优化教学环境的策略。

  整体协调策略  这一策略是指在教学环境的调节控制过程中,无论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要有全局观念,要从整体上对教学环境的各个方面进行规划调整,以便把各种环境因素有机地协调为一个整体。构成教学环境的因素颇为复杂,它们既有物质的,又有心理的,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

  在具体的调控优化过程中,我们须将学校的校舍建筑、校园绿化、室内外装饰布置、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积极向上的校风的形成等内容,作为整体来加以全面考虑和控制,并将这些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协调一致起来,使它们向着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发展。

  增强特性策略  这一策略是指在调控优化教学环境的过程中,环境控制者可以通过增强或突出环境的某些特性,有意形成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来影响教学活动及师生的行为,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环境可以直接影响人的行为,环境的不同特性能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适当突出环境的某些特征,可以大大增强环境的影响力,使师生的行为发生理想的变化。例如,适当突出环境的反馈特性,在学校里师生进出的主要通道口,郑重立上一架醒目的大整容镜,这对整饬师生衣容、约束师生言行,自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再如,在讨论课上将课桌摆成圆圈,可以增强讨论的气氛,提高讨论效果。在教室、走廊的墙壁上适当张贴一些中外著名学者、科学家的照片或画像,并在上面写上这些学者、科学家的国籍、出身、生卒年份和主要成就或留下的著名格言,将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努力上进。在队会上,悬挂鲜艳的少先队队旗,可以增强队会庄严的气氛,形成陶冶学生情操的良好环境,等等。

  利用优势策略  这一策略是指在教学环境的调控优化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有利环境条件,为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实践证明,利用学校已有的有利条件创建良好教学环境,是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一般来说,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在环境条件上是有一定差异的。但任何学校在环境方面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掘和利用已有的环境优势,就有可能推动整个教学环境的改善,从而给教学环境的建设带来突破。例如,南方的学校可以利用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等自然优势,在校园里广植花草树木,用绿来打扮美化环境。老区的学校可以利用当地光荣的革命传统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以此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这样的实例,举不胜举,每个学校只要充分挖掘,都可发现自己环境条件上的潜力和优势。

  筛选转释策略  这一策略是指在调节控制教学环境的过程中,要对存在于教学环境中的各种信息进行一定的选择转化处理,实现信息优控,使信息成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

  近年来,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学校通过广播、电视、书刊等渠道接收越来越多的社会信息。丰富的社会信息对于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来说,无疑起到了增广见闻、开拓思路的作用。但是,社会信息本身是良莠混杂的,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青少年学生社会经验少,识别能力弱,往往不易正确地分辨选择信息。他们可能对积极的信息持怀疑或排斥的态度,而反过来去追求和接受一些不健康的信息,这就容易形成对青少年的“信息污染”。因此,教学环境建设不能忽视信息因素,应当把社会信息作为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加以调节控制。教师应当对大量涌入学校的各类社会信息进行及时的筛选转释处理,保留有利于教学、有益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各种信息,并利用有益信息排除不利信息的干扰,将自发的信息影响转化为有目的的信息影响。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须进一步指导学生分辨和选择信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筛选信息,用良好的信息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增强抵制不良信息影响的能力。

  自控自理策略  这一策略是指教育者不仅自己要重视调节控制教学环境,而且要重视学生在调节控制教学环境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自控自理环境的能力,使学生自己学会控制和管理教学环境。

  同教师一样,学生也是教学环境的主人。学生在教学环境的改善和建设中往往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创造良好教学环境的一切工作,几乎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支持和合作。例如,良好校风和班风的建设、环境卫生的打扫和保持、校园的绿化与美化、室内的装饰与布置,以及学校纪律与秩序的维护,等等,都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教育者应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环境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对于教学环境的责任感,提高他们控制环境和管理环境的能力。只有这样,创建良好教学环境的工作才能得到最广泛的支持,业已形成的良好教学环境才能得到持久的维护,教学环境将会在学生们自觉自愿的不懈努力中变得越来越和谐、美好。

  (摘自:《教学论》,李秉德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