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服务业结构的变化与优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51:18
桂学文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武汉 430079)
文摘:本文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是导致信息服务业结构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之一。在它的主要作用下,信息服务业将上升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服务企业和机构的产权结构模式、生产经营模式等都发生了相应变化。优化信息服务业的结构,应首先充分认识信息服务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信息产业中的地位;其次信息服务机构应加大信息化力度,强化服务职能,拓展服务范围,信息服务企业应加强网络化、集团化建设,针对所服务领域的特点开展相应服务。
关键词:信息服务业  产业结构  现代信息技术
Abstract: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ique is one of the direct reasons for the change of information service profession’s structure. Under its function, information service profession will change to be the leading industry of national economy, accordingly the models of property right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service enterprises and organizations also change. In order to make the structure of information service profession better, the first is to recognize the important position that information service takes in knowledge economy society, in information industry. The second is that information service organizations should reinforce to be informational, emphasis on service function and widen their service scope, and that information service enterprises should reinforce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groups and offer service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ty of service field.
Key Words: Information Service Profess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ique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数据技术为主体的一个技术群,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起至今,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它对人类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与工业革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这种影响至今仍在深入,可以说,它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直接动力。信息服务业是现代信息技术的直接利用部门,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力作用下,其行业结构、企业与机构的经营管理结构等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优化我国信息服务业结构的对策。
1  现代信息技术使信息服务业发展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产业
信息服务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以往虽然存在信息服务活动,甚至出现了信息服务企业,但由于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因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在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没有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活动分别隶属于其它产业。直到1977年美国信息经济学家马克·波拉特(M.U.C.Porat)提出四次产业划分法,才将信息服务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来看待,他认为整个国民经济由工业、农业、服务业和信息业所组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第四产业。虽然由于这种观点自身的缺陷以及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各国并没有按四次产业划分法对国民经济进行统计,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信息业形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信息产业的产值占GNP的比重和信息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作为信息化测度的重要指标被各国学者建立的信息化测度模型所采用。
信息服务业成长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产业,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深化的产物;另一面是现代信息技术直接作用的结果。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服务业成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形成了信息服务业的新兴行业
信息服务业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贮、查询、传递和提供服务的全部行业。在现代信息技术大发展和广泛运用之前,信息服务的行业主要由大众传播信息服务业、邮电通讯业、图书情报业和咨询业等行业所组成。由于服务手段的限制,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都很有限。现代信息技术大发展和广泛运用之后,信息服务业迅速成长壮大,以致于在界定信息服务业时,有人认为信息服务业是指以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为服务手段的信息服务领域。[1]在研究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历程和结构时,更多的观点趋向于按从事信息服务工作依赖的手段的不同,将信息服务业分为传统的信息服务业和新兴的电子信息服务业。[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服务业结构影响之一斑。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直接作用下,新兴的信息服务行业有信息技术服务业、数据库服务业、软件业、系统集成服务业等,这些行业成为信息服务业的强力支撑,构成了信息服务业的分支体系。数据库是信息时代整个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也是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之一。我们以数据库服务业为例对此加以说明。在发达国家,数据库服务业已成为信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值相当可观。据1991年初统计,全世界共有商用数据库5037个,其中美国3000个,西欧1200 个,日本约800个。[3]我国的数据库建设起源于70年代中后期,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数据库建设从点到面全面铺开,90年代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数据库数量从1991年的800多个上升到几千个,已占世界数据库数量的十分之一;数据库容量约占世界数据库总容量的百分之一;数据库产值约占世界数据库总产值的千分之一。[4]最为典型的是“万方数据”。万方数据(集团)公司于1997年底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组建,通过转变机制和业务集成,形成了“万方数据”统一品牌下,以电子信息服务业(包括数据库、软件、网络、软件技术培训)和咨询业(包括信息研究与咨询、技术与信息交流交易)为主业,其它相关信息服务业(包括书刊出版、声像和电子出版、信息市场和书城)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5]最近,又推出“万方数据系统(Chinalnfo)科技期刊”,1998年底同步上网中文科技期刊200种,1999年同步上网期刊达500种,到2000年基本收录中国最核心的近1000种期刊。与各编辑部一道,实现网上科技期刊集团化运作服务。[6]软件业也迅速发展。中国的软件产业,从产业的角度来衡量,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90年代初期至今为“成长期”,特点是市场需求旺盛,增长率高。据统计,1994年我国的软件市场销售额为40亿元,1995年为68亿元,1996年为92亿元,1997年为126亿元,四年来平均每年增长47·1%.
1.2  传统信息服务行业的飞速发展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直接作用下,传统的信息服务行业也迅速发展壮大,表现在服务手段的现代化、服务领域的拓展和规模的扩大上。
大众传播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据《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统计,1990年我国广播电台数达640个,发射转播台673个;电视台数510个,发射转播台24361个,人口覆盖率达79.5%。在新闻传播方面,目前已有中国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45家新闻宣传单位的报刊和广播、电视节目进入因特网外,还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通过因特网对外发布本地信息。[8]出版发行方面,8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就逐步实现了编辑业务电子化,目前我国已有30多家出版社相继开展了电子出版业务,已出版软件1000多种。纸质文献的编辑出版也已逐步电脑化。
邮电通信业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据信息产业部介绍,1998年1—5月份,国家公用电话交换网交换机新增容量493万门,总容量已达1.18亿门;全国电话普及率已经达到8.73%,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了27%;全国光缆线路长度新增4.9万公里,总长度达60.6万公里;移动电话新增用户447.5万户,总数达到1770.8万户,普及率达到1.28%;各类数据通信用户近60万户,多媒体通信网联网城市已达26个,各类多媒体用户已达16.1万户。[9]
图书情报业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也有很大变化。信息资源除原有纸质文献信息资源外,电子出版物、网上信息资源也成为开发利用对象;图书情报服务除原有的为教育、科研服务外,也为经济建设服务;历时3年的中国图书馆标志性工程“中国国家书目回溯数据库”近日建成,图书馆电子化又迈出重大一步。[10]记者在采访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朱强先生时谈到了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化图书馆,他们的问答是当今图书情报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其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朱强认为,数字化图书馆又有电子图书馆、无墙图书馆、虚拟图书馆之称,它是在传统图书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提供内容丰富的经过整序的多媒体形式的数字化信息的机构。从观念上讲,传统图书馆是以资源拥有作为评判标准,强调图书馆能够随时随地提供用户所需信息的能力,其实质是信息的枢纽或信息的集散地。[11]由此可见,图书情报业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直接作用下,其性质和功能都有了极大拓展。
咨询业是一个产生较早的行业,19世纪90年代,咨询业就已产生,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显著。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咨询业后,咨询业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在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咨询产业已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部门,是一个蒸蒸日上的朝阳产业,规模从个体咨询发展到集体咨询、综合咨询,从国内咨询发展到国际合作咨询;内容从技术咨询发展到战略咨询,从单纯的专业咨询发展到多方面的综合咨询,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法律等无所不包。[12]咨询业在为国家政府和军界提供战略决策服务的同时,还为企业界提供广泛的咨询服务,利用知识和智慧进行“诊断”,挽救了数以千计濒临破产的企业,为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我国咨询业的产生与发展和改革开放同步,到1991年全国已有咨询机构3.4万多家。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程度相适应,咨询公司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
2  现代信息技术使信息服务业将上升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信息服务业形成为独立的产业后,作为第三产业的高度智能部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许多工业化国家都把信息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加以扶持。1992年6月,我国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1996年,国务院经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又研究制订了《国民经济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勾画了近期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总体框架和指导方针。近两年,我国在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为加快产业结构的技术升级,提出要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上述情况表明,信息服务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之所以如此,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2.1  现代信息技术使信息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全球正在进入信息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在发达的工业化基础上相继过渡到信息化社会。我国的工业化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远没有完成工业化的任务,面对信息时代,我国提出的战略方针是工业化、信息化互补共进。具体而言,就是以信息化为先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际过程为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三个阶段。[13]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柱的信息服务业不仅能为当代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人才、设施,从而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诞生;而且能为人们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和机遇,增强经济发展的开放性和竞争力;还能更合理、更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甚至开发的信息资源能替代部分物质和能源,从而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支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现代信息技术使信息服务业的产值不断上升,在GNP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
当代经济联系的广泛性和开放性,使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普遍存在,为减少或避免不确定性,各经济主体对信息的依赖增强,信息需求增加,而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服务业中的广泛运用,不仅扩大了信息的搜集范围,而且提高了信息处理质量和传递速度,使信息服务水平上升、范围扩大、产值迅速增加。据统计,80年代工业化国家信息服务业总产值占GNP的2%,近几年年增长率连续超过20%,大大高于GNP的增长速度。我国的信息服务业起步较晚,1991年信息服务业产值只占GNP的2‰,但发展速度很快,同年制订的《关于今后十年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方案》提出:把信息服务业建成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的产业部门之一;信息服务业的产值每年增长20%以上,到本世纪末,年产值超过200亿元。[14]根据90年代前半期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态势,有人预计2000年之前的5年内,我国信息服务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GNP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约在15%~20%之间。[15]
3  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服务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受管理体制的影响,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前半期,我国信息服务业的结构并不合理,条块分割现象严重。综观社会各部门,似乎都有自己的信息服务机构,而这些机构又隶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都从本部门实际出发安排自己的信息活动。从全国信息服规划,信息资源配置不合理,信息服务缺乏社会分工与协作,信息服务机构采用封闭式生产经营方式,因而发展规模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信息服务业的要求。[16]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信息服务业之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为优化信息服务业的行业结构,必须首先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服务业行业结构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不是影响信息服务业组织结构的唯一因素,其影响力有的直接,有的间接。考察我国信息服务业结构的调整过程,我们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  从投入要求上制约形成了多种形式的产权结构模式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服务业是对规模依赖极强的产业。在产业基础薄弱的前提下,规模的形成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以从事网络、数据库等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业的先导地位以及对投资的巨额要求,决定了政府投资和扶持是发展信息服务业的关键,因此,在信息服务业的产权结构中,公有制的比重是较大的,即使是发达国家,政府投资的比重也较大。1992年起源于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潮就是由各国政府投资掀起的。七五、八五期间,我国建成的一系列网络系统和800多个数据库,大多是由政府投资的。受信息需求多样化和信息传递广域性的影响,其它信息服务企业则适宜于中外合资、股份制、私营等多种产权形式。
3.2  从技术要求上决定了分工协作型的生产经营模式
信息服务工作包括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贮、查询、传递和提供服务。一方面,由于服务范围广泛、服务对象众多,要求信息服务综合化,能满足社会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就各项信息工作而言,它又具有专门性,各有其特点和要求,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处理与信息检索的容量和效率,使信息采集范围不断扩大,信息加工层次不断深化,信息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因此,在布局信息服务业生产经营结构时,要把服务的综合性和各项工作的专门性结合起来,按照分工协作的方式组织信息服务的各项工作。各项工作的开展,可能由一个企业承担,也可能由多个企业分别承担,这就形成了不同的部门或不同的企业群,最终构成信息服务业分工协作的运作模式。信息服务业分为数据库产业、软件产业、系统集成服务业、通信产业、咨询产业等,就是按照技术要求分工协作的结果。同时,由于现代信息技术为信息服务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契机,使信息服务业朝着规模经济方向发展。规模经济的出现,一方面要求信息企业生产经营专业化,从而形成信息生产企业与信息贸易企业共存互补的行业格局;另一方面又要求信息企业规模扩大化,在市场导向的作用下,信息产品生产与贸易之间的联系与协作十分必要,当现代信息技术消除产品信息反馈的时空障碍后,这种联系与协作较之物质产品则变得更为容易而迫切,从而使规模庞大的、既是生产又是贸易的综合性信息企业大量存在和信息生产企业与贸易企业之间的协作非常普遍,这构成了信息服务业分工协作型行业结构的又一特色。
3.3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决定了公益型和营利型并存的结构模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而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意味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就信息服务领域而言,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信息服务能力极大提高,面对社会组织机构的日益完善和信息需求的多样化,社会分工渗透到信息服务领域,出现了满足公民和各级各类组织机构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医疗卫生等多方面信息需求的信息机构。受信息需求特点的制约,信息机构在社会分工大系统中,有的是公益型的,有的则是营利型的。公益型信息机构以图书馆和信息中心为代表,主要满足社会共性信息需求和政府决策、科学研究等个性信息需求;营利型信息机构以信息企业为代表,主要满足个性信息需求和部分共性信息需求。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图书馆产业化的呼声一度很高,以《图书馆杂志》为代表的一些专业刊物开展了“图书馆与信息产业”的专题讨论,从而从理论上明确了图书馆作为公益型信息服务机肮的代表,是不能走产业化道路。
4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促使信息服务机构的组织管理结构发生变化
4.1  信息企业组织管理结构的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在为信息企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的同时,也促使信息企业的经营管理结构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企业外部联系的变化,其二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变化。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企业的广泛运用,信息企业在开发网络通用的信息产品时都很注重产品规格一致、路径畅通和界面友好,这就使得在同一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企业经常在产品规格、传播途径等方面加强联系,以方便用户快速、准确、全面地获取所需信息。信息企业在对外的业务联系中,经常利用网络在网上做生意,与合作伙伴组成企业网络,在产品营销中建立虚拟市场。[17]这些都是以往的信息企业不曾有过的经营方式。在信息企业的内部管理上,必须首先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并配备专门的系统维护人员。各部门之间的分工更加明确,严格按照产品的生产工艺进行分工,而在同一管理系统下各部门的联系又非常紧密,非常注重信息的反馈。这种分工与联系不同于工业化时期车间与车间的分工与联系,不同工艺的生产者完全有可能同处一室,甚至使用同一台设备,不同的只是进入的子系统不同。信息技术的更新,使信息企业内部管理的变化更显技术支撑性特征。我们以决策支持为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科学决策包括科学的决策程序、利用科学的决策技术、用科学的方法做决断三个方面。信息技术在为决策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也把随着信息量的剧增,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信息的难题摆在了每一个管理着的面前。数据库技术的迅速发展,数据仓库的建立,使以面向主题、集成性、稳定性、随时间而变化为特征的数据信息,完全可以按照决策者的要求而系统显示,这就使得过去为支持决策而按照信息加工程序而进行的分工变得模糊,也使信息加工环节中由于某个环节的滞后而使整个决策支持系统都必须滞后或返工的现象不再出现。信息企业内部管理在按照工序进行分工的同时,系统的智能集成性又使得这种分工之间的联合、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工作效率极大提高。
4.2  图书馆组织管理结构的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图书馆后,图书馆最典型的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图书馆管理计算机化,计算机在图书的采选、编目、检索、借阅、流通、阅览、读者服务及行政后勤管理各个方面的运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是深圳图书馆开发的ILAS和深圳大学图书馆开发图书馆管理系统。其二是图书馆部分馆藏电子化,其前景是电子图书馆的出现。其三是图书馆信息交流网络化,它使图书馆由发散型向协调型,由“大而全”和“小而全”向资源共享转变。
必须指出的是,图书馆的上述变化是渐进的。60年代后期以来,英美图书馆情报学界陆续出版了不少预测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图书。这些著作几乎都认为,随着电子化图书馆的出现和发展,传统的图书馆将被取代而消亡。兰开斯特甚至还列出了时间表,认为80年代中期将实现“无墙图书馆”,到本世纪末,随着图书馆的完全电子化,所有的图书馆将消亡。[18]然而,图书馆并不像他们所预言的那样,虽然图书馆电子化步伐不可阻挡,但传统图书馆仍有其顽强生命力。因为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功能始终存在,而且传统文献由于贴近于人们的使用习惯,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亡。我们在对武汉、广州、深圳等地已采用计算机技术的图书馆的实地调查中、在对图书馆界专家和图书馆用户进行问卷调查中、以及在对有关部门文献尽心分析处理的过程中发现,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对图书馆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的影响是存在的,但这种影响并不像上述预言所说的那么大。之所以如此,我们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图书馆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不会有本质变化,变化的只是工作方式与管理方式,此其一。其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是一个渐进过程,理论上所设想的变化在实践中不可能很快实现。目前图书馆时间界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电子图书馆将迅速取代传统图书馆,图书馆将产生巨大变化。这种观点多产生在图书馆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和图书馆。另一种观点认为图书馆的变化不会太大,这种观点多产生在图书馆现代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和图书馆。我们认为,图书馆的变化是必然的,但变化过程是渐进的,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图书馆将是传统型与电子型并存。我们对图书馆组织管理结构变化的探讨,是基于这一认识而进行的。
图书馆的上述变化也引起了组织管理结构的变化。首先,在图书馆的部门设置中新增了技术部。它负责全馆的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和系统维护;新设了电脑室或电子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机位以查阅光盘或上网检索信息;合并了采访、分类、编目部门。小型图书馆可能一开始就是三者一体的,大型图枢馆起初三者可能是分开的,在图书馆信息网络实现联合分类编目后,特别是中国书目回溯数据库建成后,既提高了分类编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又避免了重复劳动,三者事实上已无必要分开而合并为一个部门。其次,图书馆服务方式出现新特点。图书馆服务的重点将从文献借阅转向信息传递,文献信息的收集、处理及信息服务将成为图书馆的主要任务。参考咨询功能大大增强,服务将从被动、单一服务向主动、多元、多层次评判标准将发生变化。由于图书管理人员工作内容的变化,图书馆管理中对管理人员工作绩效的考评指标将由过去以分编图书数量、借阅人次等为主转向多向指标并重。新的指标体系中既包括传统指标,也包括读者上机时次、电子信息源查找帮助时次与效果等新内容。图书馆优劣的评判标准将由过去馆藏文献数量、开馆时间长短等指标转向传统指标与网络化程度、信息查找路径是否畅通等新指标并重。
与图书馆电子化的渐进相适应,图书馆组织管理结构的变化也是逐步的,甚至出现区域性差异,电子化程度高的地区变化大且快,电子化程度低的地区变化慢且小。
5  信息服务业结构的优化
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服务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直接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的素质、经济体制、国家经济政策和决策者的观念等,都对信息服务业的结构发挥着作用。探讨信息服务业结构的优化,是在综合上述诸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的。
5.1  信息服务业应成为信息产业的主体构成之一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第四大产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日益提高,它已名副其实地成为当今各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但各国对信息产业范围的界定并不完全一致。对信息产业范围的界定,可以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信息经济学家的观点,另一类是各国政府的实际划分。
信息经济学界,美国的F·马克卢普在1962年最早提出了知识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概念,他认为,“知识产业是一类或者为自己所用而生产知识,从事信息服务或生产信息产品的机构——厂商、单位、组织和部门或其中的班组,有时是个人和家庭。”他将知识产业划分为教育、研究与开发、通讯媒介、信息设备、信息服务五大类。波拉特没有直接界定信息产业,他认为信息产业的生产、处理、流通和服务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不能简单地归并成几个部门,而是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为确定和测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信息活动所占的份额,他将信息产业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第一信息部门指直接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部门”,“ 第二信息部门指只把信息劳务和资本提供给内部消耗,而不进入市场的信息服务部门。”第一信息部门又进一步分为生产知识与具有发明性质的行业、信息交流与通信产业、风险管理业、调查和协调业、信息处理与信息传递服务业、信息货物业、部分政府活动和基础设施(用于信息活动)等八个主要类别。我国学者对信息产业的界定也不一致,延续了近三年之久的信息产业概念与范围之争以文戈的《困惑:何物信息产业?》一文为开端,参加者之众,争论之激烈实为罕见,它是我国信息产业定义与范围认识发展的一个缩影。
美国信息产业的基本结构,一般认为分为两大部分:计算机及其商用设备(包括与计算机有关的软件与服务)和通信产业。第一部分由计算机产业、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计算机商用设备、多种商业信息形式所组成;第二部分由通信设备和通信服务所组成。[19]日本通产省将信息产业分为电子(计算机)产业、信息服务产业以及信息通信产业三大部分,而信息服务产业有可进一步分为三部分:软件业、通信处理服务业以及信息提供服务产业(目前主要指数据库服务产业)。[20]我国的信息产业一般认为由信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组成。1998年成立国家信息产业部后,信息产业的构成逐渐明朗。新组建的信息产业部的主要职责是:振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制定行业的规划、政策和法规;统筹规划国家通信主干网(包括本地和长途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军工部门和其它部门专用通信网,并进行行业管理;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保证信息安全。广播电影电视部、航天工业总公司、航空工业总公司的信息和网络管理的政府职能也并入信息产业部。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中的信息服务活动则归属于相应行业。
我国信息产业部的成立和职责的明确,有利于对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政府管理职能统一归口,有利于网络建设的统一规划和实施,有利于打破行业垄断,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产销沟通。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信息产业部只是管辖了我国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部门和信息产业的主体构成部分,因此,它所制定的发展规划只是对其统一归口管理的部门所作的规划,并不能代表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划。事实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服务于工业、农业、商业、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等行业的信息服务活动的作用变得日益重要,信息服务业已经成为信息产业的主体构成之一。
在对我国信息服务业进行结构调整、优化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处理好几个关系。
首先,应该处理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资源开发的关系,随着我国信息化步伐的加快,计算机、电话、电视机“三机”普及率迅速提高,计算机网络用户迅速增加,据最新统计,我国计算机单机已达1.1亿台,数量在世界排名第三;进入家庭的电脑现为400多万台;全国电话普及率达10%,城市装机率约30%,行政村装机率约30%;我国上Inter网的人数有118万,上网机54.2万台,上网站台3700多。但网上用户发E-mail、谈天的多,查阅和流览的多,一项对Inter网用户为期3个月的跟踪抽样调查显示,95%的人上网是如此。[21]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用户的信息需求少,信息需求满足能力不强,网上可供利用的信息资源少,信息资源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因此,在发展我国信息产业时,不仅要注重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要注重信息资源的开发。
其次,应该处理好生产行业与服务行业之间的关系。信息服务行业为信息产品的开发提供市场调查与预测信息,为信息产品的生产提供信息原材料、生产技术与人才服务,为信息商品价值的实现提供贸易渠道与市场,是信息产品生产与再生产的有力保证。具体而言,咨询业能为信息产品的生产提供决策服务、技术服务、市场调查与预测服务以及流通媒介服务,邮电通信业能为信息生产企业提供物流、商流、商情信息流服务,并支持开展电子商务等网上贸易活动。
再次,应该处理好电子信息生产行业与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在现代信息技术直接支持下的信息产业,其生产与服务之间的界限已经十分模糊,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合作开发信息产品的活动已变得十分普遍,生产与服务已融为一体。
另次,应该处理好信息服务业内部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之间的关系,电子信息服务业诞生后,发展速度很快,前景可观,这直接导致了重新兴产业而轻传统产业现象的出现。新兴的电子信息服务业固然非常重要,但在我国信息化水平还不高、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和信息素质都不高的前提下,应该两者并重,齐头发展。在传统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重视技术改造和职能延伸,提高传统信息服务业的服务水平,拓展服务范围。
最后,应该处理好信息企业与信息机构改革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发展,信息机构企业化的呼声很高,不少信息机构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或在经济诱因的驱动下,纷纷转变经营机制或“下海”,应当说,经营机制的转变对调动信息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效率、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不能让所有信息机构都企业化,因为国家政权机关的存在和社会分工的制约,形成了信息服务业企业化与公益性并存的合理格局,公益性信息机构的企业化势必影响信息需求而有悖于信息的社会化。因此,在发展我国信息服务业时,应该根据信息服务的性质合理制定信息机构改革方案,对不能企业化的信息机构应强化其职能,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开展有偿服务;而对需要实行企业化的信息机构则应该按照国家“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大胆改革,“稳住一头”包括战略研究、跟踪研究、信息资源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理论方法研究等,“放开一片”,即地区以下单位全部放开。要政府与民间并举、专企并举、公民并举发展我国的信息服务业。[22]
5.2  信息服务机构应加大信息化力度,强化服务职能、拓展服务范围
信息服务机构主要包括为政府决策服务的各级各地信息中心、图书馆、情报所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这些机构的应用,使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贮存与传输方式较之以前都有很大变化,信息来源变得日益宽广,信息渠道日益多样化,为信息服务范围的拓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信息资源的共享又在客观上要求信息服务机构拓展服务范围,深化服务职能。
信息中心应加强网络建设,发挥网络在信息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围绕经济建设献计献策;利用信息网络渠道跟踪、监督、控制中心工作的落实情况并向决策部门及时反馈;利用信息网络了解介绍外地工作经验,推广先进成果;广泛收集信息,建立数据库,并运用系统对经济运行中潜在的深层次问题进行“透视”和“预诊”,对经济工作中的一些先兆反映、发展趋势和迹象进行收集、整理、研究,给决策和管理部门提出警示和建议。
图书馆应加快现代化步伐,重视和加强电子出版物的收藏与利用,加强电子阅览硬件的建设和电子阅览软件的研究开发,加强信息数据库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馆际合作和文献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为信息服务的广泛深入开展打好基础。在信息服务工作方面,应强化信息服务职能,做好本职工作,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应发掘馆藏资源,积极开展对外服务,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情报所在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分化比较严重,省级以下情报所大多转化为经营机构,这就使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情报工作出现了盲点,保存下来的事业型情报机构的服务职能与范围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扩展,适应新形势的情报服务工作的开展,首先要建立路径畅通、覆盖面较大的信息网络,并规划和协调各地局域网的建设,以便合理配置资源,并有利于信息的收集与传输;其次要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所辖范围的每一个角落,既要开展综合性信息服务,又要以定题服务、跟踪服务等形式开展深层次的专题服务。
5.3  信息服务企业应加强网络化、集团化建设,针对所服务领域的特点开展相应服务
我国的信息服务企业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直接按照《公司法》成立的企业;一部分为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转轨而来,这类企业中还有不少并没有从割断“皇粮”的困境中解脱出来,资金问题、人员问题、组织管理问题、运作机制问题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对于这类企业而言,首要的问题是解决企业的生存与运作问题,由于本文重点不在此,所以对此不作细述。我国的信息服务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小,大型企业不多;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也不一致,有的已经建立了内部网络并接入了互连网,能够广泛获取信息;有的则仍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即便拥有少量的计算机,也只是处于单机状态,用于简单的信息处理;服务范围比较小,从地域而言,不能满足某一地区经济发展和科教、文化建设多方面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从程度而言,不能满足某一领域深层次的信息需求。因此,信息服务企业结构的优化面临的问题还很多,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要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施IRM体制。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要以资源配置合理性、系统运行便捷性、工作效益性为原则。信息服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从技术层面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INTRANET、EXTRANET、INTERNET。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内联和外联,“有利于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挖掘及公开享用,有利于加强企业外部信息的联系,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23]网络化以现代信息技术的成熟为基础、以信息资源的共享为要求,网络化的发展将给信息服务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它将促使信息服务方式发生改变,从而使信息服务更为迅速、高效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第二,要加强同行业信息服务企业之间的联系,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目前,我国的信息服务企业虽然数量较多,但规模较小,功能重复现象严重,信息资源利用率低,难以产生规模效应。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组建信息服务集团,组建信息服务集团可以采取股份制、契约式或行政划分的方式。信息服务集团的组织形式可以借鉴一般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由信息服务母公司、子公司、关联公司三个层次组成。在运作方式上,可以以母公司作为投资中心、以集团下属二级信息服务企业作为利润中心、以进行信息生产经营的具体信息部门作为成本中心,进行三级管理。[24]
第三,要充分考虑到信息服务需求多样化的特点,以虚拟企业的运行方式适应信息需求的变化。信息需求的多样化使信息服务企业的服务范围极大拓展,某一信息服务企业完全有可能在同一时点面对需求迥异的多个信息用户,这就要求信息服务企业必须能够同时开展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完全不同的信息服务。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是建立虚拟企业,即在较大的区域(可能是跨地区)内快速地、并行地组织不同的部门或集团成员在网上联结起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便利条件开展信息服务。虚拟企业得以运行的最基本条件是各类信息网络的建立和信息服务集团的组建。
第四,要针对不同的服务方式和所服务领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服务方式。信息服务的领域是异常广泛的,从功能上看,有决策服务、工程技术论证服务、政策咨询服务、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服务,等等。从产业来看,有为工业、农业、商业的信息服务。不同的服务功能与服务领域决定了信息服务的不同服务方式。比如,对农业的信息服务就必须针对农业生产经营中农业基地、农业企业、农民信息意识差、信息需求表达力不强、信息需求具体的特点,以举办信息庙会、发行信息刊物、扶植信息示范户的方式送信息上门。而对于流动性较强的信息用户则可以采用坐等上门的服务方式,对网上信息用户,可以采用网络服务方式。
引用文献:
[1][2][3][16][19][20]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我国信息服务业的现状与发展研究(课题报告).1993,2
[4]段磊.当前我国数据库业发展浅析.中国信息导报,1998(10)
[5]本刊记者.万方数据(集团)公司向信息服务市场迈进.中国信息导报,1998(5)
[6]200种科技期刊同步上网:万方数据系统(Chinainfo)开创首家网上中文期刊群.中国信息导报,1999(1)
[7]1998年中国软件市场——痛并快乐着.微电脑世界周刊,1998(49)
[8]光明日报,1998,7,16
[9]中国青年报,1998,7,14
[10]人民日报,1998,8,13
[11]走进未来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朱强先生谈数字化图书馆.微电脑世界周刊.1998(50)
[12]黄瑞华.国外咨询业发展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1995(8)
[13]金吾伦.信息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6)
[14]钟其.国家制定信息服务业十年发展规划.信息产业报,1991,12,11
[15]徐朝旭等.我国信息产业的现状与展望.中国经济问题,1995(4)
[17]马悦英.信息技术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中国信息导报,1998(4)
[18]黄纯元.关于(电子图书馆的神话).图书馆杂志,1997(6)
[21]何济川.中国:网络水平有多高?.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2)
[22]如何调整信息服务业结构.信息世界,1995(3)
[23]焦玉英.现代企业IRM体制的实施.情报科学,1998(6)
[24]刘  昊.论信息产业集团化发展模式.情报科学,1998(6)
作者简介:
桂学文,男,1964年生,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电子商务教研室主任。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5部。
文章说明: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7BTQ010 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服务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之分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