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读后感《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3:28:14

经过写综述以后,对这篇文章我又有了新的感触。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情境"。学习环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分析,学习者特征的分析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利用,更要考虑学生建构主义的情景的创设。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具有多种特征,一张关于乐器的光盘《乐器》上,你可以听到200种乐器的音调和音色,你会发现大约1500个实例,超过500张的高清析度的照片和大量文章。你还可以用4种不同的方法来研究乐器(见(3))。这就把不同媒体的信息的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就可以形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的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这也是建构主义理论显示出强大生命力的原因之一。传统的教材、文字与语言以及活动的影象无法组成一体化教材。只是以教科书、录音带、录像带各自独立的形式存在,内容也比教单调、枯燥,与计算机多媒体融图、文、声、影像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电子教材就无法相比。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协作"。"协作"应该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材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重要的作用。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状态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学习的基础、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层次,选择自己学习的内容、方式甚至教学的模式。比如"协商讨论"的模式。计算机可以象学习伙伴一样和你进行学习交流。由于计算机的强大的计算功能,学生通过计算机收集材料,所提出的假设可以得到及时的验证。

建构主义强调"会话"。协作的过程当然也是会话的过程。会话是协作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下,学校"大"了,教室"小"了。通过网络,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可以方便地交流学习内容、学习的成果。一个学习者可以把另几个学习者的成果进行存储、加工、编辑、变换、控制,以便其他学习者查询、检索、再利用。可以共享每一学习者的思维成果。

建构主义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学习的模式、教学方式的变革,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这就不仅有利于建构意义的形成,而且非常有利于建构意义的保持。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就是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以上过程中,当然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组织,但是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更为突出,教师只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逐渐完成自己的认知过程。教师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包含图形、图象、声音等其它多媒体信息,能够为学生更有效地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可以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还可以提供"自我协商"和"交际协商"的"人机对话"环境,从而更能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教学提供了可能性,优化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智能环境。网络的特点是:网络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信息具有共享性、丰富性、时事性。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环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