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企业信息化与信息环境优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0:42:08
【英文标题】On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and Its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of China
XIE Xin-zhou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作者】谢新洲
【作者简介】谢新洲(1964— ),男,湖南人,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 北京大学 信息管理系,北京100871
【内容提要】我国企业信息化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我国即将加入WTO,提高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尤显重要。 本文在剖析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的基础上,讨论了影响企业信息化的环境因素,即网络建设、电子商务和信息资源的布局。
【英文摘要】The paper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and its problems  of  China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S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in the last part of this article.
【关键词】企业信息系统/信息化/网络/企业管理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 informationization/ net/ business management
【正文】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0)05—0021—09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企业信息环境研究”(项目编号79600002)的研究内容。
现代企业要实现其自身发展目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居于不败之地,就要掌握市场发展动态,合理安排布局开发本企业的资源优势,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建立适应市场风云变幻各种情况的具有快速应变能力的信息系统,从整体上实现信息化。从国外和国内的企业发展经历来看,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企业信息化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重视企业信息化与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处于优势。可以这么说,企业信息化程度从一个侧面代表了企业的竞争力。
一、企业信息化的概念与内涵
企业的信息化是一个与社会信息化相关联的概念。社会信息化是指在国民经济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广泛、深入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科学的方法来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并以此为手段进一步开发和有效利用物质、能量、人力等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以及相应的生活方式,推动社会往更高级的阶段发展,以及从传统工业时代对能源、物质首要依托转向信息时代对信息首要依托这样一个过程。企业信息化简单而言则是指企业各项活动中逐步广泛深入地运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方法的过程,严格来讲,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它还在很大程度上指企业管理理论、方法与体制的更新与适应的过程。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往往是企业家使管理专家、经济学家与信息技术专家之间形成有机的合作。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概括起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2]
1.企业管理一体化、柔性化  打破了传统企业管理系统单一的纵向信息联系格局,通过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和内部信息网络把企业运行各环节融于一体,从科学及时决策和最优控制的高度把信息作为战略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并把诸多现代管理思想、方法与手段根据企业目标的需要有机地集成,实现系统内的人、财、物等要素的优化管理和有效利用,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适用性。
2.生产自动化   在企业生产系统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生产运行状态进行自动测量、计算、传递和变换,以此来控制整个生产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与应用,生产自动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3.产品设计自动化和产品智能化  在企业管理中,不断采用侧重设计过程自动化的MIS系统,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并设计开发智能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
4.商务活动电子化,即电子商务  指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和网络)实现网上数据交换(EDI)、电子订货、电子支付、 电子营销、电子报关等,并通过网络实时监视,分析环境、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等的信息,以提高企业的快速应变能力。
5.信息管理与传播自动化、网络化  对企业本身而言,通过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原材料的采购、生产调节、市场分析、计划安排、库存处理、成本核算、劳动工资、产品营销等管理全过程的自动化。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支撑的管理信息系统,在生产、设计、管理等各个环节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不断降低成本能耗和物耗,提高经济效益,有效地管理企业整个经营过程。对整个企业界而言,信息管理传播网络化则是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我国“金企工程”的基本内容就是要建设联接一批大中型企业的信息网络,并逐步扩大为企业转换机制、进入市场、技术改造提供信息服务。信息传播网络化就是要建立企业内部信息网并且联接国家公用通信网络,把企业内各部门联系起来,把企业与社会联系起来,改变传统企业与社会相对独立、传统企业内各部门之间相对独立的状态。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状况
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工作已有了二十多年的历史。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一部分企业率先开始了信息化进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企业进行改造,在生产过程、管理过程和商务活动的电子化、智能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强化了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1.已建立了为数较多的各类型信息系统  目前全国应用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CAM (计算机辅助制造)两项信息技术的企业约有一万多家,主要集中在制造、建筑、电子、建材、化工、冶金、机械等行业,推行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企业约有3—4万家, 引进MRPⅡ(制造资源计划)技术的企业已达上千家,试用ERP (企业资源计划)技术的企业还只是少数先进企业。MIS(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历史较长,在全国比较普遍[3]。
2.网络应用已具规模  近二十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国信息基础网络的规模容量、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为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一些大城市已经建立了比较好的网络基础,上网的个人、企业和机构增长迅猛,据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吕新奎在2000年6月21 日举行的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成立大会上透露,我国电子商务网站已达1100余个。据CNNIC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统计,1998年底我国因特网用户为210万,到2000年6月30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已达650万台,上网用户数达1690万人。[4]有专家预见,在我国电信体制改革等新的推动力作用下,2003年全国上网人数将达到3300万,按照这种趋势,我国有望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电子商务市场。近年来,我国面向企业信息化服务的863CIMSNET已建成验收,由面向全国的15个网站组成,现已有150家企业入网; 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PPNET(全国生产力信息网)已组建成立, 由全国四百余家生产力促进中心组成,拥有十六类数据库,辐射企业近十万家[5]。
据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对300家国家重点企业的调查,80 %以上被调查企业已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OA)和管理信息系统(MIS), 70%以上接入互联网,50%以上建立了内部局域网。企业已不同程度地在日常管理和决策环节应用了信息技术。
3.企业信息化成效显著  据已验收的五个“九五”科技项目计划对CAD应用工程试点省市的统计,通过应用CAD技术,投入产出比达1 :17,新增产值70亿元;而对五十多家通过验收的项目计划CIMS应用示范企业的不完全统计,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1/2—1/3,库存占用资金压缩20%,产值提高50%—100%,管理人员平均减少1/5—1/3, 生产周期缩短20%—50%。实践表明,在企业信息化工作中, 应用CAD、CIMS技术,使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有了明显提高。[5]
另据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对300家国家重点企业的调查表明, 近70%的企业表示信息化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效益,以宝钢集团、江南造船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海尔集团、红塔集团、徐州工程机械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通过信息化提高了企业整体竞争力。如,红塔集团不仅改善了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实现了信息共享,还借助现代信息系统实现了“第一时间了解顾客需求,第一时间把握市场动态,第一时间对市场做出反应”的“第一市场”思想。宝钢集团缩短了生产周期,每年仅节约流动资金贷款利息就达1282万元,加快销售货款回收就增加赢利1757万元。海尔集团新产品开发速度明显加快,通过互联网宣传产品,每天有1500多人访问,海外经营商通过电子邮件与企业联系业务,已成为海尔集团跨国经营的重要手段。江南造船集团仅节约设计工时一项, 每年增利数百万元。 徐州工程机械集团筑路机械公司采用MRP系统后,产品采购周期缩短60%,产品开发周期缩短40%, 库存占用资金降低25%,成本核算工作效率提高50倍以上。[6]
4.信息技术条件不断完善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为企业实现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产品的不断更新,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国产计算机品牌的崛起,公用数据交换网络的建立,电信资费的下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等,为企业实现信息化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6]
5.企业信息化投资明显增加  许多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由于意识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在资金上都加大了投入力度,以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1998年,300户国家重点企业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为14.8亿元,1999年投入17.1亿元,增长15.5%,明显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未来三年,这些企业计划在信息化过程中,实现数据采集、生产调度、经营管理、决策指挥的电子化、科学化;实现监测网与管理网互联、内部网与互联网连接、局域网与广域网互联;实现电讯网、电视网、计算机网“三网”融合;实现业务处理自动化。[6]
6.政府引导与政策支持力度加强  1999年12月,国务院成立了新的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在新时期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指导方针。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进一步强调了按照“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思路,推动国家和各领域、各地区信息化工作的开展”的要求。特别突出了企业信息化在经济信息化、电子商务中的基础作用。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加快信息化的立法工作。1999年底,由国家经贸委、科技部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召开了推进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大会,强调了以CAD/CIMS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信息化的工作要求。 为更好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由国家经贸委联合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共同成立了“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重点组织和指导“企业信息化工程”。1999年,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和中国电信联合在京政府部门,共同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得到了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响应。政府上网为企业提供了及时、准确、权威、可靠的政策、法规、经济、技术信息。这些都为加快推进我国企业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虽然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成效,具备了加快推进的条件,但我国企业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开始就比发达国家晚十多年。改革开放后在80年代掀起了高潮,进入90年代以来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就目前发展水平看,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20年左右。即使在信息化建设相对较好的国家重点企业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
1.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与企业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单纯在企业中运用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对企业进行重组,以建立一套符合信息化要求的经营管理体制。我国企业界的管理人员从思想上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导致了许多企业花大量资金购买了硬件,但最终未能获得理想效果。
2.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据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对300家国家重点企业的问卷调查,有70 %的企业认为企业对信息化投资不足。截止1998年末,这300 家企业用于信息技术和设备投资累计仅占总资产的0.3%,与发达国家大企业在信息化上的投入占总资产8%—10%的水平相距甚远。
3.利用网络开展信息服务的层次低  在300家被调查的企业中, 虽然有70%的企业已经接通互联网,但多数仅在网上建立了E-mail地址,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没有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相比之下,美国有60%的小企业、80%的中型企业、90%以上的大企业已借助互联网,广泛开展商务活动。 近年来全球电子商务的营业额高速增长,1998年全球营业额为740亿美元,1999年约为2000亿美元,到2003年预计达32000亿美元,将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现货市场、有形市场还不完善,企业信用差,资金拖欠严重,缺乏配套的信息系统、物流系统、支付系统和制度保障,绝大部分企业对发展电子商务缺乏紧迫感。
4.国产信息技术的支持能力弱,建设成本高  现阶段,我国IT厂商主要能提供PC机、硬盘、显示器、终端等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而在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方面能力明显不足。从国家重点企业调查结果看,这导致了企业信%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