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星期五,晴,高二语文课(听课日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5 22:09:38
9月17日,星期五,晴,高二语文课昨晚回家看电视,才知道9月16日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墨西哥独立200周年纪念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艺术大师齐白石逝世纪念日;这一天,美国国会举行听证会敦促中国人民币升值、9岁贵州女孩郑依娜患绝症离世捐赠眼角膜成为北京同仁眼库年龄最小的眼角膜捐赠者,等等。这些重要的、鲜活的、感人的事例都可以成为我们教育特别是德育教育、人文教育的资源。而我们的老师往往从教材到教材、学生从习题到习题,两耳不闻窗外事,学校渐渐成为一座孤岛,学生只能是孤陋寡闻。在当今国际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人文素养的培养最重要的是给予学生一种宏大的视野、一个切入问题的视角、几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对事件的体验和感悟中,培养一种包容、大度、平和的心态。

当然,不是要求老师每一节课都去这样做,但是要用心去这样想,要试着去这么做。

 

第二节,与语文组同仁一起听高二(1)的语文课:《长亭送别》,课后还进行了评课。这是一节试上课,因为下周一要在市语文教研组长会议上上公开课。课前教师已做了大量的准备,整堂课采用的主要是启发式教学。我主要提了三个问题:一是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二是小组活动的可操作性;三是学生的主体性。

下面主要谈一谈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应该说从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参与度来说,这节课学生的主体性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的,但是在大量的教学一问一答中,教师的既定目标太强化、教师的语言风格太强势,最严重的是教师对问题的答案太过标准化操作,导致学生的思维张力受阻碍,想象能力受束缚,最后是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教师要在课堂上主动地换位思考,主动地融入到学生的思维发展中——甚至要甘于做“学生”,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如入无人之境(夸张了点),但教师同时又要主导整个局势,要适时地收回来。而这节课一些地方收得太紧。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就要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去讨论、辩论、争论,教师要在课前设计“好戏”,在课堂上要导演“好戏”、看“好戏”,甚至自己也要“演戏”,从“好戏”中借助学生的思维暗中发力、顺水推舟,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教学目标,语文、政治、历史、地理课可能比其它课更要突出这一维目标的达成。

一堂好的语文课会成为一支动人的乐曲,听课会是一种享受。

我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