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纪事)修路“开荒牛”张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5:17:35
(三江纪事)修路“开荒牛”张八
来源:云浮日报    发表日期:2009-04-05
●文/图  本报记者  欧爱红  通讯员  黄伟强

张八正在修整公路排水沟

张八现正养护的降坑公路一角
说起云城区思劳镇降坑,思劳人就会谈起降坑的修路情况,而说起降坑人民的筑路史,就一定会提到该村委云前村的村民张八。张八从1967年开始修路,直到今天,已经62岁高龄的他仍然坚守在公路养护的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张八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倾注在修路、养护道路的工作上,其所作所为令人敬佩。
思劳镇降坑过去叫“四坑”,1982年后改名为降坑。该村委会共6条自然村,现有265户,1000多人。由于受自然环境影响,过去降坑的交通非常闭塞,与外界沟通全靠四条大岭,东有到大湾的凤凰岭、蛇尾岭,南到冲坑有大气岭,北有到杨柳的水尖岭。当地群众千百年来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纵有丰富的林业等资源,村民也要靠人力翻山越岭将山货担抬出山外,交通闭塞导致群众的生活非常困苦。“四坑四面尽高山,四条大岭把路拦,每年山货成万担,除了托来就靠担。”这几句顺口溜正好描述了当时降坑人民的艰难情景。张八说,当时他所在的云前村村民到最近的高要大湾墟赶集要翻山越岭步行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
1967年春,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当时的四坑大队党支书曾石安,副支书、大队长杨汉召集各生产队干部召开会议,作出了学习大寨和林县红旗渠精神,艰苦奋斗,建设公路,改变四坑贫困落后面貌的决定,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赞成和拥护。经过研究勘察,大队采用了向东沿河筑路的方案,这个方案的路程较短,但有连绵3公里长的石壁,需要在悬崖深涧中劈石砌路,完成工程所需的时间较长,任务艰巨,所需雷管炸药也不少。大队决定,从坳仔至布里头播河处由大队组织专业队完成,坳仔至各村泥路由各生产队负责组织施工,方案确定后,四坑人树立愚公移山和大寨人战天斗地的精神,很快成立了一个由9人组成的筑路专业队,并购买了炸药2吨及钢钎等工具一批,精神抖擞地走进了工地,劈山凿石开路。
筑路专业队均是由各生产队的精干力量组成,张八当时就是这9人筑路专业队中的一员。当年20岁的张八风华正茂,干劲冲天,艺高胆大,在悬崖石壁上打炮眼、放石炮是以他为首。张八与队员们一起,在工地上安营扎寨,日夜奋战。
筑路的过程艰苦异常,张八回忆说,当时任务最艰巨、难度最大的是在长降路段。这里两边是陡峭的石壁,中间是一条两米多深的河流,石陡河深,最高的石壁在20米以上。张八与队员们系上保险绳,在悬崖峭壁上打炮眼、放石炮,打悬崖峭壁上的碎石下来,填满中间的河流,这段路程有200米长,张八与队员们足足在此奋战了一个多月,硬是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攻克了这个难关。还有一次,在死舰湾路段的施工中,刚修筑好的几十米路基被一场大暴雨冲毁了,张八与队员们一起上山砍松树,再把松树运下来在该路段打,奋战了半个多月,终于稳固和修复了这段路基。筑路专业队员们无惧艰险,英勇奋战的作风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一致赞誉,当时公社党委书记甘国安曾赋诗一首赞扬他们:“学愚公建交通,四坑人民志气雄,悬崖峭壁打炮洞,势把公路建成功。”筑路专业队员们不畏艰难,劈山开路的精神也深深感动了时任县林业局长的梁镜,他在步行三个多小时山路亲临四坑大队察看修路的情况后,对四坑大队的筑路工作给予积极支持,在1967年至1969年间,县林业局先后支持了四坑大队炸药7吨,林业指标粮、雷管、导火索和长短钢钎等修路工具一批。
在筑路的过程中,专业队人数不断增加,1968年由最初的9人增加至14人,1969年达到21人,到了1970年底,专业队人员增加到30人,并长期固定下来。专业队日夜奋战在工地上,他们的伙食由各生产队负责解决,生产队给每人计公分。尽管专业队员们的修路工作艰苦异常,但所记的公分并不是最高等的每天0.8元的公分,而是每天0.6元的中等公分,张八与队员们对此并无怨言,一心只想着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尽快修好路!
经过张八与队员们11年漫长而顽强的艰苦奋斗,1978年秋,一条4至5米宽,全长12公里的降坑公路终于从悬崖峭壁中开辟出来,并在11年的修路过程中,创造了安全无事故的奇迹!
公路建成了,四坑山村沸腾了,兴奋和喜悦写在村民们的脸上!从此,四坑人民告别了千百年来无公路的历史。公里建成后,解决了当地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路修好了,摆在面前的是需要有人管理、维修的问题。当大队干部找到张八要求由他来继续做该项苦差事时,张八二话不说便答应下来。于是,他每天巡查公路,从事着清理落石、修补坑洼、修水沟、修路基等辛苦繁琐的公路养护工作,一干就是三年。
1981年开始,张八先后调去冲坑道班、思劳道班当养护工,养护冲坑——思劳线。该路段全长16公里,由于是沙土路,途经此路的人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遇到公路有坑洼的地方,张八就会开着拖拉机,跑到5公里远的地方,运碎石渣回来填补坑洼。一天下来要运4车碎石渣回来修路,工作的艰辛可想而知。平时,张八每天巡查公路,尽心做着修路基、挖排水沟、清除障碍物等养护工作。由于养护得当,冲坑——思劳线这条沙土路成为全省沙土路的样板公路。
在道班工作期间,张八还经常被抽调到各地去修路,他去过土门、高村、杨柳等地修路,甚至还去过外地市的高要修路。他包整烂路,称其为修路的“开荒牛”一点也不为过。从1981年起,张八在道班一直工作了整整22年,连年被肇庆地方公路站和云浮地方公路站评为先进工作者。由于工作出色,高要道班也曾经来过张八所在的道班学习。
2003年,结束了在思劳道班的工作后,他被降坑村委会聘请回乡从事降坑公路的养护工作。56岁的张八回到家乡,继续他熟悉而又艰辛的修路工作,一直工作至今。原先是沙土路的降坑公路,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和云城区政府及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已实现了水泥硬底化。即使降坑公路不再是以前那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张八对公路养护工作也丝毫不敢掉以轻心,每天,降坑公路上都有他巡查的身影,修路基、修水沟、清除障碍物……默默做着公路的维修、保养工作,尽心尽力地确保公路的畅通。
张八说自己是“以班为家,以路为业”,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修路工作上,尽管生活清苦,但他由始至终都毫无怨言,他从来没有为自己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放弃其他发财致富的机会而后悔过。他淡然地说:能够为他人默默奉献,也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