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创 新 教 育 与 德 育 创 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38:52
当今世界正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信息文明迈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基础正是教育。正如江总书记所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当前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正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因此,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育改革的内在需求。
谈到创新教育,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人们往往把它视作学校智育的范 畴,认为它仅仅是教学的任务,与德育等其他各育无关。其实不然,创新 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它的实施必将牵涉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各个环节。因此,培养创造力是整个教育的任务,智育不能是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唯一途径,德育、体育、美育等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本文试从创新教育的视角来探讨它与德育创新的关系及德育如何创新的问题。
一、创新需要德育,德育为创新教育创造条件。
1.创新的方向需要德育来引导。
如果说创造力是一把钥匙,它可以打开天堂之门,也可以打开地狱之门。那么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人如何创造这把钥匙,还应教人用这把钥匙打开哪道门。现在我们可列出许多滥用创造力的例子。比如说,体育界的兴奋剂问题、电脑病毒的问题等,另外,创造力是一个中性的东西,说到底它还是一个工具,是要受人的情感、道德品质的驾驭和支配的,因此,创新的方向就需要德育来引导。即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时,千万不能忘了用博大的人文精神来熏陶他们,把创造力引导到崇高的方向上去,引导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振兴上去。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培养拼搏奋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这一目标正是由德育来定位的。
2.创新的人格需要德育来塑造。
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离不开对学生创造性人格因素的培养。德育实践中,我们可通过心理素质教育来重点塑造以下人格品质:①敏锐的观察力,对事物永远抱有一种兴趣和疑问②积极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挫折面前能很快调整自我心态③自尊自信,在任何不利环境下都不动摇对自我的信念④坚韧不拔的性格,不因一时的困难挫折而放弃个人的想法和计划。这些良好的人格品质的培养对学生的创造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创新的环境需要德育来创设。
在创新教育的形势下,德育的一大功能就是创设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树立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育人目标,形成整个学校轻松活泼的校风和人际关系,才能形成利于创新的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德国的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教师凡欲促进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的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德育工作者树立平等、宽容、自由的创造心态,善于创设安全、自由的集体氛围。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力形成的最重要条件。因此,在德育实践中,我们应把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作为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的核心。
二、德育需要创新,创新教育为德育注入活力。
1.走德育创新之路,响应创新教育召唤。
传统的德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恰恰是这些观念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用划一的内容和固定的方式来培养循规蹈矩、听话的“乖孩子”,德育评估的方式、标准也简单划一,学生的个性特征不能充分发展,他们正逐渐失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要使这种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必须走德育创新之路,变革传统德育中与创新教育不相适应的因素,培养创造性人才。
创新教育呼唤德育的创新。在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成为整个教育模式的核心,它始终把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作为教育目标的中心,因此,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理当顺应创新教育的召唤,服从并服务于这一核心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从创新教育的视角重新审视德育,变革德育,走德育创新之路。
2.走德育创新之路,实施创新教育工程。
创新教育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为实施创新教育,德育创新应以此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二十一世纪造就更多的创新人才。
德育创新应致力于以下五方面的创新与变革:
3.德育观念的更新。
观念上,要实现农业文明时代的“承传型”、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准件型”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型教育观念的转变;实现由“应试教育”的价值观向素质教育的价值观的转变;实现“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的转变,实现由只重视共性教育向既重视共性更重视个性教育的转变。
思想上,德育工作者应树立创新教育思想。首先应有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创新意识。其次,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个性的发展。
以上观念、思想只有当德育工作者能充分理解并内化为自己进行德育工作的指南时,才会真正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4.德育管理的转型。
“接受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要求德育管理模式随之转型,即由科学管理模式向人文管理模式的转变。这一转变应体现以下原则:
①创造性原则。它要求我们摒弃僵化保守的管理手段,制定富有创新意识的相关制度,积极创设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高效、激励上进利于创新的管理机制。同时,它还要求德育工作者自身极富创造性,拥有适应时代的各种能力,如自我学习、发展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应变能力、科学的预见能力等,能设置有利于学生创造的环境,如努力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促使全体学生相互学习、交流、激励,形成创造性的学生群体。
②民主性原则。它要求德育的管理实践中渗透“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民主、开放的原则,体现激励、创新的精神,实施民主式、合作式管理。民主管理就是要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动和组织他们参与德育管理,为他们提供发挥智慧、才能和特长的机会和条件。它要求对教师应充分信任,不能管得过多、统得太死,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并创造条件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愿望;对学生实行差异管理,不搞一刀切。一方面允许学生有差异,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给特长的学生尤其是“偏才”、“怪才”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5.德育手段的变革。
最近有研究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权威人士揭示,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而来,大众传媒对学生的思想素质的影响,会远远超过学校德育活动和“两课”教育的影响。因此,变革德育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现德育手段的现代化,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传统德育手段的单一,空洞的说教形式难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不易接受,从而影响了教育效果。如果运用多媒体手段,就可以把各种形式的感性材料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以直观具体的形象、多变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再配以恰当的音乐,使教育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情景逼真、感染力强,能极大地提高德育的效果。德育手段的变革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充分利用德育资源,勇于参与德育手段网络多媒体的实践。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可以建立网上信息库,开展网上咨询活动,进行网上横向联合教育,以实现德育资源的共享。
6.德育内容的充实。
从德育的内容看,德育经历了从道德教育,到德育是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再到德育是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的发展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容还将不断充实,创新教育的实施进一步丰富了德育的内涵,诸如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的确立,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理应纳入德育的范畴,当然在实践中,德育工作者应将他们有机融合到德育系统中。
7.德育活动的创新。
要使学生主动独立地发展,逐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必须给学生以实践的舞台。今年,我在组织学生开展“学科普”、“学创新”主题活动中,发现学生对科技制作、“创新主题班会”的创意筹划及展示,“迎接新世纪”演讲比赛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同时也显示了他们较强的组织创造能力。这个事实启发了我,作为德育工作者应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精心组织生动活泼富于创新的德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培养特长形成创造性人格的广阔舞台,使学生沐浴在“创新教育”的阳光下,创造欲望得以激发,创新精神得以培养,创新能力得以开发。
另外,德育工作者在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时,首先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活动应建立在对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自觉的创新意识,强化创造情感和意志,才能真正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其次,要注重创造活动氛围的营造,和谐民主的创造氛围,对学生理解、支持、信任、激励,使学生个性心理品质能健康和谐、创造性的发展。
综上所述,创新教育呼唤德育创新,德育创新是创新教育的环境和条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德育创新的思考与实践必将推动创新教育的发展。顺应创新教育的召唤,走德育创新之路,实施创新教育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为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提前准备铺设轨道的战略举措,也是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德育工作者理应肩负起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历史使命,以创新教育为目标,走德育创新之路,把一个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现代德育带入二十一世纪,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