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纪事)马思魂及其创办的竹园养老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26:37
来源:云浮日报    发表日期:2010-07-18
●本报记者  廖荣波  蔡华
云浮市区一个叫“竹园”的地方,因为当年广种修竹而得名。云浮天主教堂就坐落在竹园里。教堂的马思魂神父已经去世3年多了,但他创办的养老院后继有人。如今,养老院内还生活着6位老人,其中两名还是双目失明的。这些老人中,年纪最小的也有70多岁,最大的已经96岁,均是老妇,平时主要由两名年轻的修女照顾。她们向记者讲述了热心公益事业的马神父的事迹,以及养老院近年来得到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大力帮助的故事。

马神父生前留影

养老院老人得到周到的照顾

志愿者为养老院老人准备的大量柴草
德高望重的马神父
如果没有人带路,记者很难找到与市人民医院仅一墙之隔的竹园天主教堂及其养老院。打开一扇陈旧的铁门,我们看到了一个宽阔的庭院。里面既有高大的白桦树,又有低矮的蔬菜瓜果。外面车水马龙,里面却显得宁静幽雅。看到肃静的教堂,不得不提起一个人,一个在云浮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物——人称“马神父”马思魂。
马思魂原籍广东台山,生于1915年12月,卒于2007年1月,享年93岁。马思魂于1949年6月来到云浮,从此扎根云浮,在传教之余,为云浮的公益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第一次听到马神父的事迹,是有关他在竹园义务教学生学英语,第一次见到他是几年前他在市影剧院出席市人大会议。平时经常骑着或推着一辆陈旧的自行车活跃在云浮的大街小巷,这是他留给许多市民的印象。
“文化大革命”时期,马思魂在竹园里种菜、种果、养猪,并在农场接受“改造”,但他并没有怨天尤人。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落实宗教政策,马思魂作为来自宗教界的人士,积极参政议政,曾任广东省六届政协委员、肇庆市政协委员。地级云浮市成立后,他历任市人大代表、云城区政协委员。
1980年至1992年,马思魂在传教之余,经常为市总工会文化补习班和城北小学附中教授英语课,并在教堂里义务举办了16期英语辅导班,为提高当地青少年的外语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多听过他讲课的人至今仍对他当年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形象记忆犹新。
马思魂热心公益事业也是有目共睹的。他一生清贫,但1990年在竹园教堂内创办了一所养老院,先后收养了13位孤寡老人,使这些老人得以颐养天年。原来在养老院做饭的花甲老人廖姨,她20多年前在一次塌方事故中,大石压断了她的右脚小腿,进行了截肢手术。此后,由于丈夫对她冷漠无情,她离婚后流落街头,靠捡垃圾度日。就在她感到绝望时,是马神父收留了她,安排她入住养老院。从此之后,她在马神父的感染下,积极在养老院里做义工,承担起为老人做饭的工作。可惜,几个月前还很健谈的廖姨,就在我们这次探访的几天前因病去世了。
今年90岁的修女刘姑向记者讲述了养老院收养一名弃婴的经过:14年前的一天,她打开教堂大门,发现一名出生不久的女婴被人遗弃在教堂门口。她与马神父商量后,便收养了该名女婴。女婴后来入户区福利院,在竹园天主教养老院得到老人和修女们无微不至的照顾,现在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今年秋季将升初中二年级。
马思魂还经常探望慰问石合麻风病医院的老人,多次为灾区及教育事业捐资、引资,积极献身我市的社会公益事业。
志愿者接过照顾老人的“接力棒”
马神父去世后,许多志愿者接过了他照顾养老院老人的“接力棒”。
2008年12月3日,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40多名志愿者开展了以“社区便民行动”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他们带着礼物走进竹园天主教养老院,陪老人聊天,为老人表演节目,帮助老人砍柴、清洁卫生,并把亲手做好的饺子喂给老人吃。
2009年,云浮爱心吧的一帮热心网友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竹园天主教养老院,每周都会去陪老人聊天,为老人做饭、劈柴。爱心吧曾出动200多人次,从一栋废弃楼房里为养老院搬出十几吨烂门板、烂桌椅,解决了养老院做饭的燃料问题。之后常常组织十几名志愿者去劈柴,囤起的柴足够养老院用好长一段时间。去年“12·5国际志愿者日”当天,市人民医院的志愿者为竹园天主教养老院的老人们送来了饼干、蛋糕、麦片和药品。他们还为老人梳头、剪指甲等。
修女彭姑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本市某陶瓷厂老板得知养老院的老人需要照顾时,他每个月都亲自送来几包大米和几罐花生油,基本解决了所有老人的粮油问题。另有几名志愿者今年已经先后五六次到养老院看望老人,陪老人聊天,搞清洁等,很受老人们的欢迎。
我们走进养老院的厨房,发现厨房里竟然没有煤气灶!彭姑说,这里根本不愁没有燃料,养老院长期用柴草做饭、烧开水。近年来,许多热心人将一些废旧的木材送到养老院,不必担心没柴烧。难怪养老院庭院空地上堆放着许多破烂的木桌子、木柜、木门等杂物。
〔相关链接〕“竹园”的来历:据《云浮县志》记载,民国十一年(1922年),美籍人张其光受美国玛利诺教会外方传教会委派来到云浮进行传教活动,并发展了一批教徒。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十二月,张其光神父以2780元(白银)购买了九星岩与叮当山间的旱地(13亩)。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第二任神父经手建筑中式两层小楼房1座,修女宿舍1座。民国二十六年至三十一年,又新建西式3层神父楼1座,礼拜堂1座,医疗室1座,同时在所属范围的四周筑起2.5米高的石墙。至此,教堂成为一个独特的大园地。期间,教堂的神职人员在园内种了大量的青竹、黄竹,使整个教堂掩映在修竹茂林中,这一带地方遂得名为“竹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