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纪事)探寻粉电街的前世今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20:42
来源:云浮日报    发表日期:2010-01-24
●文/本报记者  张瑜  图/本报记者  徐登科
最初听到“粉电街”这个名字,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充满神秘诱惑的地方,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是红颜脂粉。然而,它却是一个始建于明朝,兴旺于清朝,在当时是白石、镇安、富林及罗定等一带小有名气的商业街。

“东庆街”牌坊保存得比较完好

当年繁华的街道,如今已成了老人的记忆

粉电街往事让刘国标老人感慨不已
粉电街的兴与衰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云安县白石镇东圳村的粉电街,在3米宽、200米长的街道上,青砖已经脱落得残缺不全,泥土浮于地上;古旧、破败的店铺墙面斑驳,露出泥砖和青砖;由于年久失修,损毁较严重,不少房子早已人去楼空,屋子内外或堆放着柴草,或圈养家禽;只有一两户人家孤独地居住在这里。如今的粉电街,完全没有了当年的繁华和喧嚣。
出于对它的名字好奇,记者请教了从9岁开始就在这里生活、今年已是81岁高龄的老人刘国标。他说,这条街原来叫“东庆街”。清朝乾隆年间,改为“粉佃街”。“粉”指的就是白石镇。当地人认为,白就是穷(一穷二白)的意思,而“粉”大部分是白色的,所以就用“粉”字代替“白”字。“粉佃街”由此得名。民国时,为了书写方便,又改为“粉电街”。
从粉电街的牌坊走下码头,已变得狭窄的白石河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站在码头上,可以看到街口牌坊保存较好,牌坊为青砖所砌,宽2.5米,高4.5米,博古脊,上有花鸟草木浮雕;牌坊额上“东庆街”三个大字清晰可见。街前有一座明朝期间所建的镇江庙,庙里还收藏着建庙时铸的大撞钟。
同行的云安县文联主席麦柏森告诉记者,东安(以前的云浮)以前有商业较为繁荣的“三街四市”(宽街、粉电街、东胜街,大元市、大庆市、洚水市、中南市),粉电街就是东安有名的“三街四市”之一。以前,由于没有公路,人们都走水路。当时这条白石河很宽,可通行十多吨的船只。过去东安的白石、镇安、罗定金鸡等地的人外出,特别是到外地,走水路一定要经过粉电街码头。当时,罗定、郁南等地的群众都从这个码头来到粉电街进行交易,货物也从这里中转。所以,粉电街整条街全部都是商铺,这里便渐渐成为当时人流、物流的集散地。鼎盛的时候,约有六七十间商铺,其中有30多间烟铺,还有医馆、药局、蒸酒坊、杂货铺、海味铺等商铺,也有旅店、饭馆等等,是当时东安西部地区一个比较繁荣的地方。现在,有些商铺已经被拆除了。
在当地群众之中也有“先有粉电街,后有白石墟”之说。
然而,上世纪20年代,随着镇安至白石的公路开通,又因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水土流失等原因,白石河里的水越来越少,走水路的人便渐渐地少了,这里的码头也就渐渐荒废了。
粉电街的往事
虽然年逾八旬,但刘国标老人却清晰地记得他所了解的发生在粉电街的往事。
粉电街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原来有9姓人家居住在这里。由于这里是客地,居住在这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有的经商,有的打工,大家相处得很和谐,很融洽。
粉电街为什么会建在这里?刘国标说,这是历史的演变,是地域条件造成的。由于这里有码头,很多商家在这里租铺,将货物堆放在铺里,渐渐地就直接在这里进行交易,或以这里为中转站,将货物运往广州、肇庆。过去,粉电街最多的是烟叶交易,因此烟铺也就多,最旺的时候有30多间烟铺。第一个在这里开烟铺的,是一位从新会来的姓梁的老板。而粉电街最大的商铺则是一位姓李的老板开的。他专门到郁南、罗定等地收购烟叶,然后将烟叶运到广州等地出售。货物从这里上船,要走三天三夜才能运到广州。另外,这里也是柴草、鸡、鸭、猪、花石的集中交易地。
刘国标的先辈曾在粉电街做生意,而且做得很好,赢得了一块金漆招牌。如今,这块金漆招牌作为他家的祖传之宝收藏着。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军队踏入中华大地,特别是广州沦陷后,来粉电街做生意的人少了,运往广州的货物也少了,繁华的粉电街开始日渐衰落。刘国标说,那时,还有很多北京的大学生因不愿做亡国奴,一路乞讨来到白石教书。解放后,因打击投机倒把,就没有人再来这里做生意了。
粉电街的坚守者
粉电街的商铺都是用木头和泥土搭建起来的,由于缺乏应有的保护和维修,如今有些已经破旧不堪了。也许,这些才是古迹吧。值得欣慰的是,粉电街现村的店铺的铺面全都没被改装过,虽然陈旧破损得比较严重,但依然保有其原来的风韵。
现在,昔日居住在粉电街的人们的后代大部分已出外发展,住进了建在外面的新房。而粉电街的祖屋,或废弃在那让人堆放杂物,或养鸡、养猪,环境显得非常脏、乱、差。如今,仅有几户人家住在这里。
84岁的张婆婆,从小就在粉电街长大,她父亲是做烟草生意的,14岁的时候,她就开始带外地的烟客下乡收烟叶,赚中介费。她经历了粉电街兴衰的过程。如今,她和儿子、儿媳依然住在这里,生活在宁静与平和之中,远离尘嚣。
何姓人家已经在粉电街住了四代人。因不愿意离开这里,同时也为了改善居住的条件,他家将祖屋临江的后半部分拆掉重建,但商铺部分按原貌保留。今年79岁的何婆婆21岁时从罗定嫁到这里,她的太老爷原来在这里开铺做药材生意,很有钱。没落后,家里就没人在这里做生意了。她说,她们的祖屋建在河边,冬暖夏凉,觉得很好,所以不愿意离开这里。
在这里住了几乎一辈子的刘国标老人对粉电街有着深厚的感情。看到这条原来繁华热闹的粉电街,如今变得如此残破、荒凉,他觉得很可惜。如今,他的儿子和孙子都已在外面居住,不愿意再回到这个地方,可他却依然住在粉电街旁边,执着地坚守着这条由繁华走向没落的旧街。
后记:
如果不是一个传说,也许粉电街就在人们的记忆中被淹没,永远地被人们所遗忘。2006年,云安县文联主席麦柏森从一位东圳村的村民口中,听到了一个乾隆皇帝曾经微服出巡来过粉电街的传说。于是,便到粉电街考察了一番,觉得这个曾经车水马龙、货如轮转的商贸集散地,虽然已如一位耄耋老者,脸上刻满了饱经沧桑的岁月痕迹,但残存下来的只砖片瓦和被历史沉淀下来的历历往事,仿佛向后人诉说着它盛年时的强壮与骄傲。它的历史值得被挖掘出来,它的遗址也应该被保护起来。如今,粉电街已被我市列为新发现的文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