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6:01:17
来源: 三农在线-农民日报   作者: 邓安国    发布日期:( 2010-10-11 ) 我要评论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中二元结构不协调、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许多矛盾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此问题,到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制定了新的政策、意见和要求,从改革、发展、稳定的连续过程中看,它是继联产承包制、股份合作制后又一次深刻的变革,对于形成新型的城乡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当前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作为一位长期从事农村基层工作者,凭着对农民的了解和一些情况的知情,提出一些思考意见:
实现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声音虽大,动静也不算小,但笔者觉得基层的干部,特别是群众对此思想心里准备不足,一是统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二是许多环节和措施不得力,不少地方实际上是被动地应对上级的部署、领导的指示和要求;三是拆迁补偿数额、房屋回迁的面积、时间、今后的出路等涉及到个人的切身利益等,使部分村民的工作一时不好做通,而使基层干部陷入到上级的时间、进度要执行,下面的事情却很难办的尴尬局面。
对实行农村城市化的理解不准确,有的人甚至片面地把它当成是解决城乡矛盾、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万能工具。有的地方领导甚至盲目地提出为全面实行城市化而奋斗,跑步进入城市化、大拆促大建等不切实际的号召。等着城市化带来黄金,靠着城市化奔上小康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代表性。
急于求成,工作浮躁。把推进城市化、城乡统筹发展这个分量很重、程度很深、做成很难、不会一蹴而就的大事,简单理解为盖上一片房子,农民搬住进去,交上户口簿去公安机关办理“农转居”,住上了楼房的新居,就等于城市化了。
城市无休止的盲目扩大,在名为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幌子下挤占大量的农村耕地、宅基地。这其中除国家必要的公益性事业用地外,许多是受城市空间膨胀的影响,使土地价值不断攀升,刺激和误导了不少地方“快出地、速进钱”的恶性循环。
村民住进新楼里,拿着新户口,对于城市的综合治理顺当了,但他们的就业渠道,生存的空间与前程,今后对经济社会生活如何适应,加之过去城乡不协调、不一致的政策把握等问题,不是一个号令、一个会议就能解决的。
略举了以上几个问题,笔者仍认为农村城市化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在这个重大的变革面前,要在思想上广开言路,政策上充分论证,措施上切实可行。笔者认为,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要把握以下几点:认同并遵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一切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者从来就认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那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越经济和自然规律,超越时空环境的人为的生产关系调整,一哄而起,就会受到挫折。
把长远的规划目标和近期的工作衔接适当
过急地把今后要实现的事情,非拿到今天要办成,而不去考虑发展是要有阶段的,不区别条件地搞“一刀切”,盲目地强行推进,一定会“欲速则不达”。
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要问问人民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对农民兄弟没有深厚的感情和了解,不细心倾听他们的呼声,是不可能把事做好的。这个指示,今天读来,仍意义深远,令人信服。对于农村城市化的问题,从建国到本世纪,怎样实现的问题,牵动着方方面面。要积极慎重地解决好占地拆迁之后的就业选择安排的问题
笔者认为:房子好盖,户口好改,社保也不难办,难的是如何就业,而就业问题本身就是民生之本、增长之源、稳定之基。在农民进入城市的就业安置上,我们的确想了许多办法,提出了不少措施,但进展十分有限。由一个从事多年农业生产的农民,转变成一个熟练的产业工人,或城市的服务者,有着一个很长甚至是很艰难的过程。而大量的失地农民没有了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又受着年龄、文化、技能的限制因素,往往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农民日报》2010年4月3日报道一位失地农民讲“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找到一份稳定的活干”,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困境和心愿。农民的就业安置问题,只靠国家一头不行,要多渠道想办法。
要继续学习农村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重视现实情况的调查研究
农村城市化是从农村传统经济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整体进步。同时也存在城市如何认同包容农村、转型管理等多层次、深刻、复杂艰巨的任务。对于这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下功夫大力开展调查研究。邓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