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课程发展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0:21:54

您当前的位置:HomePage >>中国教育 >>教育研究 >>基础教育 >>专题研究 >>探究性学习 >>
研究型课程发展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上海市市西中学 林勤
研究型课程的构建实施,和研究性学习推进,是上海市二期课程教材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研究型课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在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特性化的发展,融合"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两种学习方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研究型课程的构建和实施,还积极促进了学校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
但是,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深入,研究型课程的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我们更多关注、加以认真研讨的问题。如研究型课程的实施途径及有效性问题,学生课题研究的质量问题,网络背景下的学习、指导问题,等等。因此,以研究性学习、二期课改的课程建设为背景,开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研究型课程的发展,一定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研究型课程的实施途径问题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思维、科学方法、研究能力的课程,我校的研究型课程集中了六个板块的内容(思维科学、科技知识、科研方法的学习和课题发现、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的总结)。应该说,从研究型课程的培养目标看,这些内容确实是需要和应该开设的。但是从现有的1-2节课的教时安排看,课时的紧张又给课程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习的时间几乎需要近一个学期,而学生的课题研究,基本上只能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时间。
如何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争取多渠道、多途径实施研究型课程的教学,不仅是对学生的减负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课程的有效性所需要的。
为此,我们提出了在科技教育活动中、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和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型课程有关内容的方案。将思维方法、科技知识、研究方法的内容,渗入到上述的活动中。特别是将课题研究的内容,融合到这些活动中,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实践,提供更多的时空和载体,保证课题研究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当然,研究型课程的专用课和科技教育、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的多重融合,必然会对选修课、拓展型课程、社会实践甚至基础型课程的内容、安排、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产生相应的影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值得我们认真研讨的内容之一。
二、网络背景下研究型课程施教的有关问题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网络背景下的研究型课程的实施,也使得研究型课程更具有了时代特色和科技特色。但是几年来,研究型课程中的网络应用,主要是对于网络资源的开发,和信息资料的查询、收集、整理。应该说,这个方向是非常正确的,培养学生对于信息资源的处理能力,确实是我们研究型课程培养目标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但是,利用网络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开展学生课题研究的交流,定期进行课题研究信息和成果的发布,开展师生间的网上交流、即时指导,形成真实意义上的跨学校、跨地区甚至跨国域的多方的研究交流活动,仍然处于不甚理想的状况。一方面,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交流,缺乏较好的网络平台支撑,由于软硬件条件所至;另一方面,则是未能形成良好的网络交流氛围,缺乏网上合作学习的习惯,缺乏网上学习、指导的意识和应有的规范。
网络背景下研究型课程的实施,特别是学生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合作、交流、相互指导,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对指导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的促进;还是提高学生课题研究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还是远程教育实施的实践和范例。
近年来,上海市的有关网站(如优异网)已经先后建立了一批研究性学习同站。我校和许多兄弟学校也都建立了类似的网站。充分发挥这些网站的功能,提高师生网络学习交流的意识,建立学生课题研究的讨论制度、发布制度,建立指导教师网络联系和指导制度,明确师生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信息交流的要求,是我们在研究型课程施教中,应该着力加强的一个内容。
《上海教育》
相关文章: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色及构成要素
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性反思
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探究性学习
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
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
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量规表”进行评价
研究型课程的比较研究
相关专题:
探究性学习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业务问题与建议请联络
Copyright(c) 1994- 2010CERNIC,CERNET京ICP备020072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