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说梦——关于建立红楼系充分性的几点论证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16:01

痴人说梦——关于建立红楼系充分性的几点论证

乐道人 在 2009-11-21 上午6:12 发表于 文章

引言

据新浪网最新调查,96.42%的人认为国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存在危机,75%以上的人认为国学修养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帮助。新浪网所做的另一项调查中,针对"哪个地区的人,在继承发扬国学传统方面做得比较好"这一问题,选择台湾地区的人最多,达到42.5%。

这些数据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96.42%是情理之中,并不意外,我们的国学确实很危,那75%就不好理解了,既然那么多人认为我们的国学是好的、有用的,国学修养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帮助,为什么还会危呢,我们应该欣欣向荣才对呀!再看42.5%,有近半数的人认为在继承发扬国学传统方面做得比较好是台湾,那我们大陆呢,我们怎么了。

某央视名嘴,不知什么为"共牢而食",某名牌大学校长,不知什么叫"七月流火",某大学的教室里公然挂着错字的励志标语,等等等,再列下去也没意思,总之我们大陆地区的国学发展到现在,可以说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不会亡国,却会灭种,我们洋装在身,满口英文,吃着麦当劳,捧着肯德基,看着好莱坞,我们的文化哪去了,四书五经不懂,四大名著没看过,连个成语也一知半解,这还不叫灭种!

文化长河历经几千年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断流。千古罪人的骂名我们担不起,列祖列宗的英灵我们对不起,我们怎么办?

大学是学者最集中的地方,也应是文化氛围最浓的所在。大学生是一个社会的希望,是一个国家未来的支柱,拯救国学,先拯救大学生。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可以看做先声,但其效果如何,我们还要试目以待。

以鄙人愚见,成立国学院,莫若成立红楼系。以红楼梦为纲,带起传统文化的目,纲举目张,以点代面,激发大学生探究中华文化的兴趣,使传统文明的精华得以延续。

上面简略介绍了拯救国学的必要性,下文主要论证红楼梦能够独立成系,能做纲,可举目的充分性。

内容摘要

1. 红楼与韵文学
2. 红楼与古代思想
3. 红楼与礼学
4. 红楼与谶纬学
5. 红楼与避讳学
6. 红楼与清史
7. 红楼与写作方法
8. 红楼与杂学
9. 红楼与传统民间娱乐

关键词:曹雪芹、红楼梦、国学

注意:下文述作品情节,慎阅之,以免败兴也。

正文

韵文是讲究格律的、大多数要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字结尾以求押韵的文体或文章。周、春秋的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汉魏晋南北朝的汉赋,古诗,乐府,唐朝的诗歌,宋诗,宋词,元曲,明清戏曲,赋等等。尤其到了清代,由于政治高压、文字狱泛滥,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过早进入总结时期,同时也使得韵文学的精华有可能全面的展现在红楼梦中。

诗、词、曲、歌、谣、谚、赞、诔、偈语、辞赋、联额、书启、灯谜、酒令、骈文、拟古文......等等,红楼梦中应有尽有。以诗而论,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有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打油诗,有限题的、限韵的、限诗体的、同题分咏的、分题和咏的,有应制体、联句体、拟古体,有拟初唐《春江花月夜》之格的,有仿中晚唐《长恨歌》、《击瓯(ou1)歌》之体的,有师楚人《离骚》、《招魂》等作而大胆创新。上述都是我们做为炎黄子孙应该继承的东西,亦是国学中的瑰宝,同样也是青年人对红楼梦感兴趣之处,据新浪网调查,有 83%的青年人,首先喜欢上红楼诗词,继而认真阅读红楼梦文本,从而成为红迷。由此可见红楼诗词魅力的不俗。

曹雪芹整合韵文学中的精华,身藉高超的传统文化素养,巧妙的布局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的好友敦敏,在自己的诗集《懋(mao4)斋诗抄》中,这样记载曹雪芹,说他"诗才忆曹植",意思是读曹雪芹的诗作,让人联想到三国时期才高八斗的曹植。张宜泉也说"谢家池塘晓露香",把曹家的池塘称为谢家池塘,也就是说曹雪芹仿佛谢灵运,对于这位谢灵运,连诗仙李白也发过"吾人咏歌,独惭康乐"的感慨,可见曹诗之高。甚至在书中,作者直接展示他的写诗心得,教授作诗的方法。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一回中有集中有表现,香菱拜黛玉为师,向她请教作诗,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这话语觉不像一个十二三岁小女孩的,分明是曹雪芹本人的倾吐,表白自己对做诗的态度。之后黛玉又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直接道出作诗的关键所在,后文甚至列出了具体的方案:"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yang2)、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这一段实在可以拿来做诗词的写作教程。曹雪芹又借薛宝钗之口道出惊世骇俗之语:"原来诗从胡说来",历来诗人谁敢这样说,不过其实这就是实话,诗文本是发于心,书于纸,根本就是信口"胡说"。那些刻意做出来的、没有真情实感支撑的所谓诗文是苍白无味的,更加根本算不上诗文。最后香菱终于吟出了"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的妙句,著名红学家、古典诗词研究家,蔡义江先生评后两句为"仿佛老杜",若将此二句混入杜诗中,恐怕是难以挑出的,雪芹诗才如此。

在这些韵文中,作者并不是简单的卖弄才华和技巧,而是集中展现了各种思想。同时小说情节的流动中也反映了各种思想,其中有小说人物的思想,也有曹雪芹本人的思想,当然也反映了清中期所谓康乾盛世时期的主流思想。

曹雪芹的青年时期,正值雍正皇帝大搞"三教合一",大倡"三教同源"。而且雍正帝公开表示,既要做人世的帝王,又要做三教的宗师,以此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并在他的执政后期亲自主持召开"当今法会",参加"当今法会"的包括他的四子弘历,大臣张廷玉,鄂尔泰,福彭等,其中福彭就是曹雪芹的姑表兄。雍正帝在法会上大肆宣扬三教合流,信佛,信道,信儒,都是一理,如不能了悟,那世间的一切尽是一场大梦,既然是梦,又何必是只许人噩梦,莫若做一场好梦,让人们接受宗教中美好的许愿,最终达到麻痹人民巩固政权的目的。而曹雪芹却写出一本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红楼梦,表达了对这一愚民政策的极度反感。

"闲取乐偶攒金庆寿,不了情暂撮土为香"一回有脂批道:近闻刚丙庙又有三教庵,以如来为尊,太上为次,先师为末,真杀有馀辜,所谓此书救"世之溺"不假。这段批语直接反映了雍正时期的社会现实,各地官员极力贯彻雍正帝的精神,热烈开展深入学习"三教合一"思想观的活动,而脂砚斋斥之为"世之溺",当时非主流文化人对"三教合一"思想的态度可见一斑。同样,曹雪芹小说中也不乏对曲意逢迎的假道学的批判。

清虚观的张道士,皇帝御口呼为"大幻仙人",掌"道录司"印,被封为"终了真人",王公藩镇都称他为"神仙",这一连串的头衔告诉我们,张道士与当政者的密切关系,这样一个在宗教界、政界,有着如此高位的人,做了什么呢,给宝玉提亲,这是出家人应为之事吗?马道婆就更不堪了,这个宝玉的寄名的干娘,竟然和赵姨娘串通魇了凤姐和宝玉,差点要了二人的命,还有一个王道士,人称王一贴,是卖假药的,亲自承认自己的膏药是假的,馒头庵的净虚老尼,是个皮条客,害死了金哥,张守备之子也殉情了而去了,想是谋财害命的营生干了不少。还有净虚的徒弟智能儿,也是个不省事的,在清虚观和秦钟搞关系,虽她也是个当政者思想专制的受害者,认为当政者所满意的庙观是个牢坑,出家的尼姑和男人乱搞关系,也是天理难容,而一味贪求功名的儒生更是被曹雪芹斥为国贼禄鬼。这里曹雪芹反对的是受到统治阶级浸染的儒释道,对于独立的,不与当政者同流合污的儒释道,他还是保持着尊重的态度的,同时也反映了曹雪芹对儒释道的某些看法,这正是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的地方。

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宝玉为林黛玉赠字"颦颦",说二字出在《古今人物考》,探春笑他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宝玉挨打后静心养伤,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宝玉遂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晴雯病了,胡庸医乱用虎狼药,后来又请来王太医,重开药方,宝玉喻女儿之贵,把自己比为杨树,麝月说宝玉太下流,宝玉笑道:"松柏不敢比。连孔子都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知这两件东西高雅,不怕羞臊的才拿他混比呢。"第二回,脂批道:如何只以释、老二号为譬,略不敢及我先师儒圣等人?余则不敢以顽劣目之。通过上述文本证据可知,曹雪芹对儒家的态度,毕竟他也是一个受到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的文人。

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袭人箴宝玉,宝玉不快,闷时读庄子,藉着酒兴提笔续庄,此处脂批为:直似庄老,奇甚怪甚!可见曹雪芹对庄子的喜爱和熟悉,后文三十一回,湘云与侍儿论阴阳,直道出:"'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的玄机来,当然可以看做作者曹雪芹对阴阳的论断,对道家经典的理解。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做一首偈子,并续了一篇《寄生草》,偈子曰:"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这首偈子,与佛教禅宗五祖弘忍首座弟子,禅宗北宗之首神秀参禅的偈子如出一辙,"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佛拭,勿使惹尘埃。"宝玉的偈子后由黛玉一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也就暗合禅宗六祖慧能的偈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批书人不禁说:已悟已觉,是好偈矣。后又有续《寄生草》曰:"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佛教出世思想显露无遗,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曾说过,"人生的解脱在于出世,而不在于自杀。"而宝玉的最后归宿也是出家了,这同样是我们当今时代可取之处。儒家的孔子也说: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天下有道,贫且贱,耻也,天下无道,富且贵,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夫子看来,帮着无道的统治阶级而荣华富贵,对于一个有良文人来说就是奇耻大辱,所以在无道的社会存在很多隐士。大学生是时代的脊梁,脊梁是弯不得。背可以驼,心不可以,眼可以近视,眼界不可以,正直的人才会把社会导上正途。

真的思想在课本中恐怕是找不到的,只能通过自己的课外阅读来获得。那么我中华民族,堂堂礼仪之邦,如今礼又何在,套用鲁迅先生常说的话:"世风日下,国将不国"。

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最初指祭神的器物和仪式。周代把礼从仪式中区别出来,发展成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认为"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春秋末期,孔子推崇周礼,主张对"民""齐之以礼",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以仁保证礼的实行。老子则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战国末,荀子提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赋礼以法的含义,主张以法辅礼。汉儒对礼作了进一步的论述,认为"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也者,理也",并对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宦学事师、班朝治军、莅官行法、祷祠祭祀、供给鬼神、婚姻丧葬等,做了具体规定。朱熹认为"礼谓之天理之节文者,盖天下皆有当然之理,今复礼便是天理。但此理无形无影,故作此礼文画出一个天理与人看,教有规矩,可以凭据,故谓之天理之节文"。明清时期,由于思想控制空前严酷,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明末清初大儒的务实民主思想死于萌芽状态,没有完成传统儒家思想向近现代民主思想的过渡,这恰恰也是中华民族落后的真正开始,其后的所谓盛世不过是专制皇权社会的回光返照而已,在礼学方面基本承袭了宋明理学。

我们五千多年形成的传统礼仪制度,轻而易举的被斥为封建桎梏加以致命打击,怎么存在了几千年,你说是毒草就是毒草啦,几千年无数先贤的智慧说毁就毁了啦,干的是有理有据,堂堂正正。"革命无罪,造反有理",革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明的命,不是造反是造孽,造的是受到无数后人咒骂和唾弃的孽,你们这些人才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不肖子孙。

当代大学生,传统礼仪这一课必学补足,然后以影响下一代,可望百年后,重塑我大中华儿女谦谦君子形象,幸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着大量活生生的表述,让现在无礼的我们,看看从前的我们是怎样的知礼,这比几节象征性的所谓礼仪课更有意义。

红楼梦历来被认为是一部反封建(封建一词有待商榷,姑且存之)的著作,其中宝玉、黛玉二人更被看成反封建的斗士,这种观点不仅不合情,而且不合理。红楼梦只是成了迎合某些臭男人自我思想并为其寻找根据的工具而已。(笔者愚见,红楼一梦,无非恨与情,恨只恨,上锡天恩,下承祖德,至于半生潦倒,一事无成,枉入红尘,无颜于九泉见列祖列宗。情不情,只看批书人曰: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作者自题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能解其味者,方有心酸之泪,与雪芹共来哭成此书。)那么我们来看看红楼梦中人是怎么"反封建"的。

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江南甄府家眷进京,甄贾宝玉首次并写,提到二人的淘气,贾母道"可知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们,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他不还行正经礼数,也断不容他刁钻去了。就是大人溺爱的,是他一则生的得人意,二则见人礼数竟比大人行出来的不错,使人见了可爱可怜,背地里所以才纵他一点子。若一味他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由贾母的话可知宝玉行"正经礼数"的孩子,如果像某些人说的是反封建的斗士,早打死了。第五十三回,宁府祭宗祠毕,荣府开夜宴,贾珍贾琏向贾母进酒,至贾母榻前,因榻矮,二人便屈膝跪了,珍奉杯,琏捧壶,虽止二人奉酒,那贾环弟兄等,却也是排班按序,一溜随着他二人进来,见他二人跪下,也都一溜跪下,宝玉也忙跪下了。旁边史湘云悄推他笑道:"你这会又帮着跪下作什么?"可见凭贾母对宝玉的喜爱,即使不跪也不会责怪的,但这就是贾宝玉。第五十二回,王子腾过生日,宝玉赴宴,觉得路过贾政的书房必须下马,周瑞侧身笑道:"老爷不在家,书房天天锁着的,爷可以不用下来罢了。"宝玉笑道:"虽锁着,也要下来的。"说明这种礼数已经渗入骨髓,连贾宝玉这么一个被认为是"反封建"斗士的人都如此,其它人可想而知。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贾妃命宝玉及众姊妹进园居住,贾政叫宝玉过来教训,宝玉进屋,只见贾政和王夫人对面坐在炕上说话,地下一溜椅子,迎春、探春、惜春、贾环四个人都坐在那里。一见他进来,惟有探春和惜春、贾环站了起来。训导毕,宝玉坐下,他姊弟三人方依旧坐下。这段文字说明以下几点,首先,迎春长于宝玉,其次,尊长坐着,做为小辈的只能站着。上文珍、琏跪下进酒,贾珍是宁府长子,且承袭着爵位,其它玉子辈儿的按礼也必须下跪。不但长辈本人,长辈身边得势的丫头比小辈的主子们还有体面,第七十二回,王熙凤恃强羞说病,来旺妇倚势霸成亲,贾母身边的大丫头鸳鸯来望侯病中的王熙凤,先见到平儿,便聊起来,这时贾琏可巧进来,笑道:"鸳鸯姐姐,今儿贵脚踏贱地。"但鸳鸯只坐着,贾琏是名义上的荣府的当家人,鸳鸯只是一个丫头,这看来好像不合乎礼的要求,但此处恰恰表明对长者的尊重,只因为鸳鸯是老太太身边的大丫头,就像林之孝家的说的"便是老太太、太太屋里的猫儿狗儿,轻易也伤他不得的。"从红楼梦的这些描写中可见,古人的规矩之大,礼节之严。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体现礼数,空喊口号,意义不不是很大。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就像,如果公司的经理是个贼,想要下边的人手脚干净是不可能的,子又曰:君子德风,小人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要想淳化民风,要从根儿上治理起,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不服怎样,腹诽心谤,直到仁者远矣,最后公司里满眼小人,成了黑社会。

红楼梦中的礼是堂皇正大,见于九天,有些东西与此正好相反,深深的隐藏在文本背后,这是很多红学家研究的对象,也是初读红楼的人很难理解的。红楼梦的特殊魅力也正在于此,正像周汝昌先生的观点,红楼梦是一部立体的著作,四通八达,八面玲珑,按笔者愚见,红楼梦中体现出的这一学问就是谶纬学。

如果您头一次听说谶(chen4)纬二字,更加证明这门学问的衰微。谶纬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现也称签)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后来民间发展在庙宇或道观裹求神问卜,渐渐地更加简化为求签。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被汉光武帝刘秀之后的人称为"内学",而原本的经典反被称为"外学",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在秦朝,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就利用谶语制造了"大楚兴,陈胜王"等等天赐的预言。汉朝是谶纬之学最兴盛的时期,例如王莽称帝就利用谶语制造舆论,制作了" 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石碑,之后的汉光武帝也利用《赤伏符》即位,之后,在中元元年宣布图谶于天下,使之合法化,建初四年,汉章帝还主持召开了一次全国经学讨论会,即白虎观会议,会议纪录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德论》,以法令形式将谶纬之学定形,和正统经书具有同等地位。

魏晋以后,随着玄学的兴起,对儒家传统经学有了全新的解释,于是宣扬宿命论的谶纬之书渐遭毁禁;至宋欧阳修《论删去九经正义中谶纬札子》后,谶纬学说更是式微,其书籍文献多散失不传。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元朝强征15万民工修筑黄河堤坝,韩山童、刘福通认为推翻大元的时机已到,编造"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四处传播;同时在河道中埋设一石人,背刻"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待石人挖出,人心浮动,韩、刘乘机在颍州颍上发动起义。

清人金圣叹序编《推背图》,据传是唐朝李淳风和袁天罡(gang1)所著,因预言一些政治性内容,被历代视为禁书,现仅存金本。又有一部《马前课》,其中有部分卦象的谶语与《推背图》等相仿,模仿痕迹很重,虽自称三国诸葛亮作,很可能也出自清人之手。还有一部《烧饼歌》,全文共一千九百一十二个字,由四十多首歌谣组成,每句答话都像一首谜语,和诺查丹玛斯{法国籍犹太裔预言家,精通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留下以四行体诗写成的预言集《百诗集》一部。有研究者从这些短诗中"看到"对不少历史事件(如法国大革命、希特勒之崛起)及重要发明(如飞机、原子弹)的预言}的"预言"一样,写得十分隐讳,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诠释这些隐语的意思,自称为明刘基所作,但并无任何史料能够证明,此歌于民国以前也未曾流行,故可知其为他人假名伪作,美国汉学家陈学霖考证,可能是清人伪托刘伯温之作。

以上三部书是中国谶纬文化的代表,也是谶纬学硕果仅存的著作,它们都大约成书于清代,可见清代谶纬学在文人圈中的盛行,这当然与清代严酷的思想舆论控制有着莫大关系,这一暗流影响到曹雪芹也不足为奇,红楼梦中到处体现着谶纬的思想,并且其叙事很多是模糊的,造成众多歧义,这也促成了红学的五彩缤纷。由于水平所限,下文仅就笔者所知简举几例说明,不做深入探讨研究。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境,随警幻到薄命司,看到贴有金陵十二钗册子封条的大橱,就开橱看了册子中的一些图和题词,即这些又副册、副册、正册及其中的十四首图咏,但不懂它究竟说些什么。这正与《推背图》和《马前课》的形式如出一辙,由图与谶语组成,共同对相应人物的命运做出预示。贾宝玉看册子的顺序(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其看重顺序的民族),也可以认为是宝玉的情不情,对下层民众的关怀,而册子中人物的排列顺序说明贾宝玉(或说作者本人)对这个人的喜爱程度,以及和他的关系的密切程度。下面试举几例,来说明谶纬学的妙处。

又副册判词之一,便是晴雯,而非大家公认的宝玉身边第一大丫头的袭人,正体现了上文的观点,不废笔多言,画:既非人物,亦非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其词曰: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要解此谶,先看何为霁月,明净开朗的境界,旧时称赞人品行高尚,胸怀洒落,而霁本义雨后新晴,寓"晴"字,再看"彩云",喻美好,云呈彩叫雯,寓"雯"字。这两句既点出晴雯的名字,又暗表晴雯的品格美好,而一个"难逢",一个"易散",又说像晴雯这样的人极为难得,而且年轻轻的就死去(由《芙蓉女儿诔》可知,晴雯死时仅十六岁)。品行如此美好的人,也就难以为阴暗、污浊的社会所容,正合上图,既非人物,亦非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后文容易理解,说明晴雯的出身低微和最后死去的原因,以及宝玉对她的不舍。

又副册判词之二是袭人,画:一簇鲜花,一床破席。其词曰: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画中有"花",有"席",而无"人",暗合花袭人名字,又预示着,后文贾府败彻底败落后,花袭人由于不得已的原因,离宝玉而去,嫁于戏子蒋玉菡(已被忠顺王抢回),"枉""空""堪"等字眼的使用,可想宝玉对袭人的怨恨还是很深的。只看前文的描写,袭人是做定宝玉第一姨娘的,谁知生出难以逆料的变故,作者也不得不感叹,"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副册判词一首,香菱,画:一枝桂花,下面有一方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其词曰: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首句暗点其名,香菱本名英莲,莲就是荷,菱与荷同生池中,所以说根在一起。书中香菱曾解自己的名字说:"不独菱花,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两地"便是两二土,合孤木便是"桂"字,与画中桂花呼应,又指后文的妒妇夏金桂,画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暗示了香菱本人命运的悲惨,在夏金桂的摧残下,香魂返故乡。再有,红楼首回,癞头僧早有预言:"菱花空对雪澌澌",言香菱从薛家得到不堪的结果,后文又有批书人曰:夏日何得有桂?又桂花时节,焉得又有雪?三事原系风马牛,今若强凑合,故终不相符。从来此败运之事,大都如此,当局者自不解耳,两家的姓名早就预示了后文的不睦。(曹雪芹的伟大正在此,红楼梦不愧为古今第一奇书)

正册判词之一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其词曰: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画中"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二木为林,既暗合林黛玉其名(玉带林),又点出其命运,最后在对贾宝玉的挂念中黯然离世(黛玉本天界仙子,为还债<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而入俗世,还债毕,离开俗世还归仙界)"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先解何为簪何为钗,簪是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为单数,钗旧时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由两股簪子合成,是双数,这里用簪而不用钗,作者另具深意,暗示薛宝钗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孤独落寞的死去。

词中"停机德",出于《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故事说:乐羊子远出寻师求学,因为想家,只过了一年就回家了。他妻子就拿刀割断了织布机上的绢,以此来比学业中断,规劝他继续求学,谋取宝名,不要半途而废。正像遗失后文,宝钗做了宝二奶奶后,对宝玉的规劝一样。堪怜咏絮才,这句说林黛玉。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咏絮才",用晋代谢道韫(yun4)的故事:有一次,天下大雪,谢道韫的叔父谢安,对雪吟句说:"白雪纷纷何所似?"道韫的哥哥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大为赞赏。以此来说明林黛玉的才华,同时用谢道韫(道韫后嫁与王凝之,其婚姻非常不幸福)比林黛玉,也表其命运之不堪。

正册判词之二是贾元春画:一张弓,弓上挂着一个香橼。

二十年来辨是非,(或作二十年来辨是谁),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弓"隐"宫",与元妃身份和元妃之死有关,"橼"隐"元",指元妃之名,香橼即枸橼(yuan2),又名"佛手柑",与贾家之败有关。

元妃判词,是红楼四大不解之谜之一,背后隐藏着红楼梦巨大的秘密,下仅就笔者所知略加说明。"二十年来辨是非",指元妃从小关心贾氏家族的命运,分辨家族策略的得失。"榴花开处照宫闱",石榴本多子,在宫廷后妃寝宫多有种植,取望多多为皇帝生子之意,普通人家亦常见,而只说开花,表明元妃已经身怀有孕。后两句,"三春"指贾家在乾隆朝初期三年中兴的美好时光,其尤胜的是第一个春天,但可悲的是,元妃最后在虎兕相逢的时候,大梦归了,"虎兕"都是凶猛的动物,喻指两股强劲的政治力量,在其角力之中,元妃做了牺牲品。

第十八回,元妃省亲,太监点了四出戏,第二出《乞巧》,批书人曰:《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长生殿是唐明皇、杨玉环的故事,安史之乱,唐明皇仓皇出逃,途径马嵬(wei2)坡,禁军要求处死杨家兄妹,否则有军队哗变的危险,唐皇不得已命杨妃上吊自杀,批书人意元妃与杨妃有着某种关联,可见元妃下场之惨烈。又有元妃所做灯谜作证,"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力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气势虽强,耐其不久。其曲《乐中悲》也说,"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销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让人不禁寒颤,经过上面分析,此也容易理解,"荡悠悠,把芳魂销耗"形象的表明元妃的死法,被吊死,或是直接被人用弓弦勒死,这里又与画中的"弓"相契合。

在第一出《豪宴》后,批书人曰:《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一捧雪》是由明朝作家李玉所著的戏剧。故事讲述明朝嘉靖年间,莫怀古家有祖传玉杯"一捧雪",严世藩得汤勤密告,向莫怀古索取此杯。莫怀古连番设计保卫祖传玉杯,却尽被识破。最后莫家仆人莫成代主人赴死,汤勤被莫妾雪艳刺死,最后莫怀古儿子莫昊冒死上书,以昭雪父亲不白之冤,一家得以团聚。由此可推知,贾家最后的彻底败落也与一件类似的玉器有关,而元妃又是决定贾家命运的关键人物,画中的佛手柑,正与后文的一件玉器相照应或者元妃与其直接相关,这件玉器就是"腊油冻佛手",腊油冻指像南方肥腊肉颜色质感的一种冻石,属浙江青田石,尤其罕见名贵,以这种冻石为材质的佛手自然极其珍贵,曹雪芹用了五百多字来描写这件玉器,下文必有大用,红楼梦是公认的惜墨如金,这腊油冻佛手就应该是贾家彻底败落的一个导火索,当然在元妃的册中也要有体现,橼即枸橼,又名"佛手柑",与腊油冻佛手暗合。

下剩的册页图画判词,比较容易理解,不必赘述,红楼梦中除了这种与《推背图》、《马前课》等类似的图加谶语的形式外,还有两种特殊的方式,就是诗谶和语谶。

诗谶最明显的体现就是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众姊妹占花名,宝钗占得牡丹花,诗曰:任是无情也动人。正切合宝钗灵魂冷漠而又能处处得人好感的性格特点,如果你认为这就是全部的意思就大错了,这里必须引出全诗,才能理解作者的意图,这一句选自唐代罗隐《牡丹花》诗:

似共东风利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浓华过此身!

后文又有对林黛玉的交待,"芙蓉何处避芳尘",芙蓉正是后文由黛玉占得,道出黛玉的命运,虽宝玉深爱黛玉,最后还是含冤离世。不过宝钗即使如愿当上宝二奶奶,也就像被韩令(即韩湘子)所弃的牡丹一样,只能"辜负秾华",寂寞地了却"此身"。

探春占得杏花,诗曰:日边红杏倚云栽。只看表面意思很难理解,还得引出全诗,选自唐代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高蟾屡试不第,作次诗后的第二年终于蟾宫折桂,如愿以偿,这里来表现探春希望有所作为的心情,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探春道:"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其中后两句,也概括了探春后文的命运,按张爱玲女士考证,原著结局,探春是被封以杏元公主的名号,远嫁番王和亲,并且一去难回,只能向着东风,怀念自己的家人,遥想故土,对境伤怀。

李纨占得梅花,诗曰:竹篱茅舍自甘心。出自宋代王琪《梅》诗: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李纨是中国古代能守节寡欲妇女的典型,虽然深处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却竹篱茅舍自甘心",后两句又说,自己就像梅花一样,本自处幽独,却被林逋诗中一赞,惹得众云纷纷。自己后半生,在贾家其它人败落后的荣耀,也是受人"牵连"的,但这种荣耀在作者看来,不过也是枉与他人做笑谈而已。

湘云占得海棠,其诗曰:只恐夜深花睡去。出自苏轼的《海棠》诗: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诗意惜春光短促、好景难留,所以他连夜里都要点蜡烛赏花。湘云后来的遭遇正是如此:虽有"洞房花烛照红妆"的新人之喜,可惜转眼就"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春光毕竟别去了。

麝月占得荼縻,诗曰:开到荼縻花事了。出自王琪《春暮游小园》诗: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縻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意思明了,荼縻开后,好事将尽,所以当麝月问何意时,宝玉皱皱眉儿,忙将签藏了,说:"咱们且喝酒吧。"这段日子里宝玉也渐渐觉得贾府好景不长,就像贾母一样,得过且过而已,并非糊涂不知,破闷之法唯及时行乐而已。据批书人透露,后文贾家败落后,留在宝玉身边的大丫头,只剩下麝月一人,袭人在被迫离开宝玉时也有"好歹留着麝月"的嘱托。"丝丝天棘出莓墙"也预示这贾家败落后宁荣二府,陋室空堂的景象。

香菱占得并蒂花,诗曰:连理枝头花正开。这句单独看来像是美好的预兆,看来下一句你就不这么认为了,出自朱淑真《落花》诗: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长为主,莫遣纷纷落萃苔。

作者真正的用意在后一句,妒花风雨便相催,在妒妇夏金桂的摧残下,香菱悲惨的死去,这在第六十二回,情解石榴裙,香菱与几个小戏子斗草是便有暗示,解释"夫妻蕙"说:"并头结花的为'夫妻蕙'。"别人就反问他:"若是两枝背面开的,就是'仇人蕙'了?"这好象是随口带出的,如果我们不是预先知道香菱的结局,怎能想到作者是在说"夫妻"将成为"仇人"呢?而且该诗作者朱淑真婚后生活也非常不幸,抑郁而终,着有《断肠集》,这一对比,也现出香菱的命运。

黛玉占得芙蓉花,诗曰:莫怨东风当自嗟。出自宋代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诗: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光,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瑞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黛玉所掣花签上的诗句,是为了引出前一句:"红颜胜人多薄命"。全诗不是句句都可比附,不过,能切合黛玉的也不是只有最后两句,上承的"明妃去时泪"四句,就与她《葬花吟》中一些诗句很象。说黛玉是"红颜薄命",正是说她象"枝上花"一样,禁不起"狂风"摧折,亦即暗示她后来受不了贾府事败,宝玉被拘那阵骤然而至的政治"狂风"的袭击,而终于泪尽而逝。作者固然同情黛玉的不幸,但也深深地惋惜她过于脆弱,没有能熬过这场灾祸而等待到宝玉回来。所以说"怨"不得别人,也该"自嗟"。

最后是袭人占得桃花,诗曰:桃红又见一年春。初见这句也许没什么感觉,看到全诗定让你触目惊心。出自宋代谢枋(fang1)得《庆全庵桃花》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桃花在《诗经》以至汉唐时代都是广为称颂的植物,但宋代以后,其形象开始改变,甚至有"妖客"之称,明朝后更是"桃价不堪与牡丹做奴",并以娼妓喻之,在文人和一般人眼中,桃花已是负面字辞了。作者以桃花予袭人,可知其意。贾家最后彻底败落,在宝玉最需要有人安慰的时候,袭人离他而去,不管是什么原因,袭人成了避祸者的形象,给贾宝玉(或者说曹雪芹)在情感上造成巨大的伤害。八支花签,嘲讽语气最明显的就是这支,表现出作者对袭人既爱又恨的复杂感情。

除诗谶外,还有就是语谶,最典型的就是晴雯经常挂嘴边的一句:××趁早撵出去。而晴雯本人的命运恰恰是,被撵出去后,委屈致死。例子还很多,不能多说,只要认真阅读文本,自然会有新得体会。

至于红楼梦中各色的谜语,隐藏着什么秘密,大部分还不能得出让人大多数人信服的说法,就像周汝昌先生说的,新红学从胡适先生开始,至今将尽百余年,只是刚刚开始而已,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去。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是我们对待红楼梦的态度,更应该是中华儿女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鄙人用红楼梦总揽中国传统文化,正是此意,让每个中国人都生成此心,中国传统文化岂不可复。

谶纬学在当今中国近乎绝迹,与此类似,还有一门学问,也是鲜有人提,那就是避讳学。请休说××是糟粕,某一事物不可能全是坏的,就像人性一样,应该是复杂的,存在便是合理,我们必须区别对待,等到某一事物彻底消失了,如何扼腕叹息也是枉然,几千年无数先贤的智慧,不能糟蹋在我们这一代手里。

某种东西,我们或许没有必要宣扬,但是我们不能不懂,不懂的结果就是,无法理解古人留下的著作,不理解的结果就是,无法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也就是最可怕的事情。还是那句话,幸而有红楼梦,使无知的我又打开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窗。

避讳是中国古代为回避君父尊亲的名字的一种要求。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长上的名字一律要回避,否则认为极不礼貌。取名时也不能取他们的名字中有的或同音的字。

避讳从周朝开始出现,但当时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不用回避,有一个字相同也不用回避。到了汉朝,这种要求变得非常严格。地名、物名、官名、人名都要回避皇帝的名字。到了唐朝,有一个字相同也必须回避了,当时著名诗人李贺就是因为其父名"晋肃",而不愿参加进士考试,最后终身不得志。陆容在《菽(shu1)园杂记》称,"民间俗讳各处有之,吴中为甚"。可见那个年代避讳学的繁盛。

古代的避讳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避君王的名字,叫做避公讳或国讳,一般适用于过去七世代以内。讳自己家族的长辈的名字,叫做避家讳。避圣人的名字,叫做避圣人讳。

陈垣(yuan2)《史讳举例》曰:"避讳常用之法有三:曰改字,曰空字,曰缺笔。"红楼梦中也有所体现,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冷子兴谈及林黛玉之母贾敏,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这里提到的就是缺笔法,也可以看出在清代,不仅书写要避讳,读音也同样需避讳。再看第五十二回,晴雯病中补裘,宝玉见他着急,只得胡乱睡下,仍睡不着。一时只听自鸣钟已敲了四下,刚刚补完。批书人曰:按"四下"乃寅正初刻,"寅"此样写法,避讳也。这一点也证明红楼梦作者就是曹雪芹无疑,此处作者讳的是祖父曹寅的名,(如果您老认为脂批古本是作伪的,算我白说),这种避讳方法不常见,是以陈垣不录。

常见的避讳还有,秦始皇名嬴政," 政"与"正"同音,所以秦代称"政月"为"正月","正"字改念平声,甚至改称"端月"。避汉高祖刘邦讳,"相邦"改"相国"。汉以后王朝复称"相邦"。避汉文帝刘恒音讳,"姮娥"改嫦娥。避汉景帝刘启讳,"启蛰"改惊蛰。避汉武帝刘彻讳,"彻侯"改通侯。避汉宣帝刘询音讳,"荀卿"改孙卿。避东汉光武帝刘秀讳,西汉孝廉"秀才"改"茂才"。避汉明帝刘庄讳,庄姓的一部分改为严姓。避汉灵帝刘志讳,东观汉记的"志"改称"意"。避晋宣帝司马懿讳,三国志将吴懿改"吴壹"。避晋文帝司马昭讳,王昭君改称王明君,蔡昭姬改称蔡文姬,韦昭改称韦曜。避西晋愍帝司马业讳,建业(今南京市)改名为建康。避唐高祖李渊讳,陶渊明改称陶泉明或陶深明。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世"、"民"常改为"代"、"人","世"写作"卅"。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句子"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的"人风"实际上是指"民风",是为此而改。避唐高宗李治讳,文章内"治"字改为"理"。孔子之名丘曾经是金朝的圣人讳,所以丘姓的一部分改为邱姓。避宋真宗赵恒讳,"恒"字作"恒"。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而"玄孙"改"元孙"皇。避清雍正帝胤禛即皇位起之讳,同辈排行用字"胤"改"允"。王士禛改称王士正或王士祯。避清乾隆帝弘历讳,历常改为历,而大清历法时宪历改时宪书。嘉纳治五郎的弘文馆改为宏文馆。避清道光帝旻(min2)宁讳,北京外城广宁门改名广安门。以上为国讳和圣人讳。家讳也是比较常见的,包括上文提到的曹雪芹对祖父的讳,林黛玉对母亲贾敏的讳,还有苏轼的祖父名序,苏洵(苏轼父)的文章中改"序"作" 引",苏轼为人作序又改用"叙"。

一定有人要问,如果我不避讳怎样,历史上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人,一般情况下,结果都很惨,因为在古代,避讳被明文写进了法律的。唐朝的法律规定,直呼皇帝的名字犯"大不敬"罪,不能赦免。清乾隆二十二年,退休浙江布政使彭家屏在族谱《大彭统记》刊登河南生员段昌绪家存吴三桂文告时,乾隆帝之名讳弘历不缺笔,导致令彭家屛自杀及斩段昌绪。清乾隆四十二年,江西书生王锡侯在他删简康熙字典写的字典《字贯》凡例写入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之名讳(玄烨、胤禛、弘历),没有缺笔避讳,也有批评康熙字典"然而穿贯之难"的内容,被认为非常不敬,而被处斩灭族。当然这些是避讳带来的弊端,成了统治者大兴文字狱,从而党同伐异、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是当今所不可取的,在一个法制社会,还会出现以言致罪的事情,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和不幸。学习避讳学不是让我们去避讳,而是用它来更好地理解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这也是笔者做此文的目的所在。

如果从来没听说过避讳学为何物,极易引起误解。例如,为避汉文帝刘恒讳,恒山被改名为"常山";为避汉武帝刘彻讳,秦汉之际的蒯彻被改名为"蒯(kuai3)通";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一本叫做《世本》的书被改名为《系本》。清代刻印前代古书特别多,对这些书中凡是触犯本朝避讳的字,清人皆一一追改,数量较大。如清圣祖(康熙皇帝)名玄烨,"玄"讳改为"元","烨"讳改为"煜"。由此可知避讳学可以帮助推断版本的时代,对我们理解古籍有着莫大作用,同时也是各人水平的体现,如果你认为从"观世音"到"观音"是古人徒省事,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正是为避李世民而空掉"世"的。多说无意,这种东西只能自己慢慢体会。

回到红楼梦中,在康雍干三朝所谓盛世,前所未有的思想言论控制下,作者不得不近乎"此地无银三百两"地表白自己的创作与政治无干,这自然不属于上文叙述的什么避讳学,而是政治高压的一种体现。凡例中说:"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借空空道人之口说出:"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批书人亦在旁连忙说是"要紧句"" 要紧句",并且重复出现三次,并故弄玄虚地说,"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反失落无考",后文又让石头自圆其说,生怕与当时实事政治有所牵连,不过又有批书人说"据余说,却大有考证",这也表现出作者既想说又不敢说的矛盾心情。也就是说在红楼梦背后隐藏着,大量实事,一些清代史官不好记载或是不敢记载的东西,甚至被统治者直接和谐掉的东西。当你了解了作者曹雪芹家族与清朝宗室的密切关系后,你会认同我的上述观点。笔者认为通过某个时代的艺术作品分析当时历史和人物,才会得出一个比较接近客观事实的结论,死盯着正史,只能被专政独裁者牵着鼻子走,古今一理。

曹雪芹,祖籍辽阳汉人,远祖曹俊后归降满洲,被编入正白旗后世成为满族。明朝天启元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统兵伐明,攻占沈阳、辽阳,曹家先祖被满军所虏,归依旗人正白旗"包衣"(满语意为奴仆)。曹雪芹的太高祖曹世选、高祖曹振彦沦为多尔衮的家奴。曹振彦颇受多尔衮赏识,封为佐领(清代八旗组织基本单位名称,是满语"牛彔(lu4)"的汉译。掌管所属户口、田宅、兵籍、诉讼等。初时一佐领统辖三百人,后改定为二百人。其长亦称佐领,世袭者称为世管佐领,选任者称为公中佐领)。入关后,改任文官,历任山西吉州知州、大同府知府、两浙都转运盐使等三品官职。顺治八年,顺治将多尔衮的正白旗收为己管,曹家成为御前内务府包衣,负责打理宫廷杂务。这时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也由王府护卫升任为内廷二等侍卫。

根据胡适先生与周汝昌先生的考察,曹雪芹的家族和满清皇室渊源很大。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之妻孙氏是康熙帝的奶妈,满人有尊敬褓母、乳母的习俗(满清入关后,凡后宫出生的孩子必须由乳母抚养,限制与其生母的接触,造成皇子、格格们亲乳母而疏生母的现象,顺治十六年,南明的郑成功围攻南京的消息传到北京,福临扬言要御驾亲征,面对百官劝阻,他竟用剑把御座劈成碎块,再没有人敢站出来谏止,其母孝庄太后则转身退去,另遣福临的乳母出面劝阻,福临才决定不出征),康熙为太子时,曹寅也曾入宫担任康熙的侍读,日后又成为侍卫,也因此备受康熙宠信。康熙 2年,其父曹玺出任江宁织造(驻地江苏省江宁府,今南京市),织造是专门为宫廷准备所需衣料与织物的官职。而曹玺是织造官由三年一任改为专差久任的第一人。曹玺一直做到康熙23年病死于任所为止,卒后赠官工部尚书。曹玺死后五个月康熙南巡,曾亲至织造府抚慰家属。而曹寅在康熙29年,担任苏州织造(驻地江苏省省会苏州府,今苏州市),31年,又转任其父曾经担任的江宁织造,兼苏州织造(康熙32年由李煦接任)。康熙曾经六次南巡,除第一次驻跸(bi4)将军府以外,其余五次均把织造署当行宫。而在这五次中,就有四次是曹寅接待的,也因此曹家一共办了四次接驾大典。康熙38年康熙第三次南巡,驻跸江宁织造署,曹寅领其母孙氏(即康熙乳母,也就是红楼梦中贾母的原型)上堂朝拜,康熙很高兴,说"此吾家老人也",并为孙氏书"萱瑞堂"三字(古称母亲居室为萱堂,后因以萱为母亲或母亲居处的代称),康熙42年康熙四次南巡,给已经是三品郎中加五级的曹寅再加一级。44年五次南巡,再加曹寅通政使司通政使衔,曹寅俨然成为朝廷大员了。曹寅有两女,均为王妃(正室),长女嫁多罗平郡王讷尔苏(清初世袭罔替铁帽子王之一),其长子福彭(即曹雪芹的表哥,此人为乾隆帝儿时伴读,俗称发小儿,是曹家乾隆朝中兴的关键人物)日后担任朝廷与八旗要职。曹家本世代为皇帝家奴,至此正式成为皇亲国戚。曹寅晚年负债累累,亏空公家白银数余万两,但几次弹劾都不被康熙批准。曹寅于康熙51年染疟疾,康熙得知后,特命快马从宫中送外国药品金鸡纳(奎宁)至江南,不过药还没到,曹寅就过世了。曹寅死后,其子曹颙(yong2)继任江宁织造,可是三年后,曹颙竟突然过世。康熙考虑到曹家定居江南已久,家产不便迁移,又命曹宣之子曹俯(fu3)过继给曹寅,并继任江宁织造。曹俯这一做就做到雍正5年,江宁织造成为曹家的家业,直到曹家被抄家为止。

如今研究曹雪芹的一手资料,少的可怜,其中有曹雪芹身前好友,敦敏、敦诚传世的《懋(mao4)斋诗钞》和《四松堂集》,据周汝昌先生考证,敦敏、敦诚兄弟就是英亲王阿济格的后代,而阿济格就是努尔哈赤之子,多尔衮同母的哥哥,另一部与曹雪芹有关的书《枣窗闲笔》的作者裕瑞,就是豫亲王多铎的后人,多铎即多尔衮的同母弟弟。

可见从努尔哈赤统兵伐明,到多尔衮入关,进而大清统一天下,定鼎中原,直至康雍干盛世,曹家与满清皇室都保持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即使后来曹家败落,但这种交往并没有停止。这样一来,曹雪芹有意无意,把许多清朝的秘史点点滴滴的撒在红楼梦文本中,像拼图一样,需要耐心,最后一定让你吃惊不小。这一点仅就笔者所知并参考刘心武先生的研究成果,谈几件反映在红楼梦中的满清秘史。

首先,第八回,通过对焦大的交待,隐隐写出,贾家祖宗的出身,"只因他从小儿跟着太爷们出过三四回兵,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了出来,得了命,自己挨着饿,却偷了东西来给主子吃。两日没得水,得了半碗水给主子喝,他自己喝马溺。",焦大也骂道:"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家业",曹雪芹在第七十五回,贾珍射鹄子时,提到贾家(即原型曹家)是武荫之家,这也就坐实了前文的叙述,把曹家因武功发迹而得到提升的背景渗透到小说中。第五十八回,芳官和干娘吵架,晴雯在旁因说道:"都是芳官不省事,不知狂的什么。也不是会两出戏,倒像杀了贼王、擒了反叛来的。"可知,"杀了贼王、擒了反叛"在贾府是常说常闻的,连丫头也是挂在嘴边,这也就模模糊糊的写出曹家曾经"杀贼王,擒反叛"的故事。根据而现存的史料,以及众多红学家的考证成果,曹家的这一故事主要就是曹雪芹高祖曹振彦曾参与的平定姜瓖叛乱。

姜瓖叛乱在清史稿中记载极其简单,寥寥数笔而已,不明就里的人以为只是很小的一个事件,其实不然,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诚先生的《南明史》载,姜瓖,陕西延川县人,原是明朝挂镇朔将军印大同总兵官,此人惯于见风使舵,1644年三月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克太原后,他主动派人联络,投降了大顺政权。同年五月,传来了大顺军在山海关战败、放弃北京的消息,姜瓖又发动叛乱,杀害大顺军守将张天琳,归附了清朝。后他奉命抽调大同地区的精锐兵马跟随英亲王阿济格西征,在镇压陕北大顺军高一功等部时颇为卖力,但班师回朝,不仅功高无赏,反而备受猜疑,并被迫把儿送到北京做人质。1648年(顺治五年)十一月在江西金声桓、广东李成栋反清之后,清廷对手握军权的汉族将领猜忌甚深,清摄政王多尔衮召集诸王、大臣会议,决定派英亲王阿济格、端重亲王博洛、承泽郡王硕塞、多罗郡王瓦克达等领兵戍守大同,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务,姜瓖判断满洲大军云集大同将对自己不利,大同地区的清朝官员又奉命征集粮草,急如星火,百姓怨声载道,再加上崇满歧汉政策,姜瓖举起了反清的大旗。大同举义后,山西各地的汉族官绅纷纷响应。在很短的时间里,山西全省除了省会太原和少数城池外,差不多都被义师占领。而山西的反清复明运动又迅速波及陕西等西北地区。

从地理位置来看,山西紧靠畿辅,形势的风云突变对满洲贵族的统治中心威胁极大。姜瓖起事后立即"易冠服",各地闻风响应的军民都以割辫为标志,军队"以明旗号"相号召,发布文告遵用永历正朔,同南明永历朝联络,大有南北共进恢复中原之势,当此之时,南明名义上拥有云南、四川、广东、广西、贵州、湖南、江西,江南七省,永历的部将郑成功也尽占厦门,收复福建把江南八省全部占据以指日可待,满清贵族陷入入关以来最大的挑战。当时已自称皇父摄政王的多尔衮不得不孤注一掷,把精兵猛将(英亲王阿济格、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承泽亲王硕塞、多罗亲王满达海、多罗郡王瓦克达、平西王吴三桂、裨将鳌拜、固山额真(清代八旗组织的最大编制单位,称为固山,汉语译为旗。其长官称为固山额真,管理一旗的户口、生产、教养、训练等事。顺治十七年定汉名为都统,雍正元年又改满名为固山昂邦)李国翰、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派到山西平乱,留守北京的却只是谭泰、何洛会两名固山额真,并且于1649年二月御驾亲征,在攻克浑源州、招降应州和山阴县后,闻得他的同母弟辅政德豫亲王多铎染上天花,病情危在旦夕,不得返回北京,到1649年(顺治六年)六月,清军虽然攻克了山西部分州县,形势有所好转,多尔衮耽心在山西被牵制的兵力太多,旷日持久必将影响全国,于是他决定再次亲征大同。山西、陕西等地的大规模反清复明运动坚持了一年之久,终于被占压倒优势的清军扑灭。清军入城下令除杨振威(此人在关键时刻变节,向清军投降,背叛姜瓖)的官兵家属外,大同城内的"官吏兵民尽行诛之"。由于围攻八月之久始终攻不下这座坚城,多尔衮传谕把城墙高度拆除五尺,借以泄愤。同时多尔衮也因劳累过度,及在"松锦大战"的旧疾,而元气大伤,加上爱弟多铎去世的打击,于1650年末死去,年仅38岁。

作为多尔衮家奴的曹振彦参与这次平叛战争,并且立下功勋,"杀了贼王、擒了反叛",这一点由其后所任官职(山西吉州知州、大同府知府)可知,这一点红楼梦中处理的欲盖弥彰,第五十二回,贾赦把迎春许给孙家,介绍孙家时提到,孙家乃大同人氏,后有批书人曰:设云"大概相同"也,若必云真大同府则呆。试想就算孙家真是大同人氏,也不会怎样,批书人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正是设法回避曹家曾在大同做官,曾参与平定姜瓖叛乱的史实,从而免于触及满清贵族处于最危险阶段窘境的隐痛,就像如今"89"、"学潮"等词汇很少有人敢提起同理。这一事件在红楼梦残存的80回文本中,几乎没有提及,后28回,不能确定。不过如果不是因为研究红楼梦,也很少有人去关注这段历史,这也正是红楼梦的价值,从红楼发端,揭开众多被专政独裁者涂抹过的历史真相。

姜瓖叛乱或许离曹雪芹太遥远,了解不清,在残存80回,难见蛛丝马迹,不过另一个满清贵族不愿提起的丑事,在红楼梦中,却时隐时现,那就是康熙朝,"两立两废太子"的事件。

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去,贾珍要寻好板做棺材,薛蟠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叫做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现今还封在店里,也没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罢了。"这段话可当红楼梦中最耐人寻味的叙述,"义忠亲王老千岁",大清立国268年,公认的"千岁"只有一人,就是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reng2),爵位和硕理密亲王。现实中的太子被废,曹雪芹隐晦为" 坏了事","没人出价敢买",可见胤礽虽被废,势力犹在,两立两废,谁敢保证不会东山再起,"樯木",也根本没有这种材料,看来作者只是取"樯"的意思,即桅杆,古人文章有"商旅不行,樯倾楫摧"之句,将太子胤礽喻为"樯",太子的"坏了事",导致太子党利益集团这座大船最终沉没,当然曹家也在船上,康熙朝,赫赫扬扬的曹家,在雍正朝,却沦为阶下囚。再看"潢海"一词,出自明刘基《感兴》诗之一:"谁言潢海操兵衅,却产宫庭制礼时",后"潢海"一词引申为造反之意,铁网,即用铁丝编成的网,古代渔人用以搜取珊瑚。"潢海铁网山"合起来,意思即是,抓住或干掉皇帝造反而自立,这也是胤礽两次被废的主要原因,所以在这么一座山上,出了"义忠亲王老千岁"的棺材板,"万年不坏"隐喻"万岁"之意。以上为笔者暂时妄纂,下文简单对太子胤礽的两立两废做简单介绍,以说明笔者观点。

太子胤礽出生于康熙十三年五月三日,是皇次子。母亲是康熙嫡后孝诚仁皇后。他是康熙皇帝的嫡长子,也是唯一的嫡子,在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圣祖以太皇太后(孝庄皇太后)、皇太后之命立为大清帝国皇太子,颁诏中外,加恩肆赦。皇帝公开册立皇储,在清朝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太子胤礽在出生当天,其母孝诚仁皇后不幸崩于坤宁宫。因圣祖宠爱孝诚仁皇后,就把全部的爱妻之情移情到儿子身上,于是便对她这个遗孤十分宠爱,比对其它皇子之间的情分特为不同,倾注更多心血。圣祖是位学识渊博之人,对于自己未来的接班人寄予了很高期望,从小太子胤礽就被圣祖向优秀继承人的目标重点培养,幼年时就亲自教他四书五经,六岁时,圣祖令名儒张英、李光地为太子胤礽之师并令熊赐履授以性理诸书,康熙二十五年,特召江宁巡抚、著名理学家汤斌以礼部尚书之位为詹事府詹事,直隶大名府兵备道耿介为少詹事,太子胤礽能熟练使用满、汉、蒙三种语言,马上功夫出众,能左右开弓,儒家基本经典亦能粗通,并且时常被圣祖教他治国之道,在其它兄弟面前身为"君",圣祖面前身为"臣"的太子胤礽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不但渐渐被其它皇子孤立,这也成为胤礽以后种种行为的出发点。

胤礽14岁时,开始了与皇长子胤禔的高压关系。胤禔(shi2)号称武力强壮,而胤礽在文学方面有些成果。形成习惯后,胤礽在每方面都要与胤禔交手与比较。到了20岁左右,因为"君臣名分"的关系,成年皇子里面几乎都没有与胤礽交友;事实上,其它成年皇子已经在背后开始搞废除胤礽太子名分的运动,这又与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褚英曾被努尔哈赤作为汗位继承人,但遭到开国五大将以及其兄弟们的不断诋毁和告状,努尔哈赤不得不废除其太子之位,最终处死)的命运何其相似。

康熙二十九年七月,圣祖亲征噶尔丹,在乌兰布通之战前夕,驻古鲁富尔坚嘉浑噶山,圣祖遘疾,召太子及皇三子允祉至行宫。太子侍疾无忧色至使圣祖伤心,遣太子先返回北京,这件事是父子情份产生裂痕的起因。康熙三十三年,礼部向圣祖上奏祭祀奉先殿时的仪注,要将太子胤礽的拜褥置于槛内,皇帝下令尚书沙穆哈将太子的拜褥设于槛外。沙穆哈请求康熙帝下旨在档案中记录此事,康熙帝却下令夺了沙穆哈的官职。康熙三十四年,册立石氏(瓜尔佳氏)为太子妃。这时候具有优秀继承人之资的太子身体健壮,眉清目秀,一表人才,虽然有前述事件,但这个时期,皇太子已经进入青年时期,圣祖开始在实践中锻炼他,依旧对他充分信任,寄予莫大厚望。康熙三十五年二月,圣祖再次亲征噶尔丹,命时年二十二岁的太子代行郊祀礼,同时坐镇京师监国处理朝政,各部院奏章听从太子指示处理,如发生重要之事,大臣议定后,奏启太子。六月,战胜噶尔丹,圣祖回京,太子在诺海河朔亲迎,圣祖命太子先还。康熙三十六年圣祖出兵宁夏,仍命太子留守。但此时已有对太子不利的流言传至圣祖,权利与亲情之间的矛盾开始生冲突,自此圣祖对太子的眷爱渐渐产生了变化。

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康熙帝分别册封成年诸皇子爵位,受封诸子参与国家政务,相对削弱了皇太子的力量,加剧了诸年长皇子与皇太子的矛盾,诸皇子及其党羽此时的共同打击目标是太子身边的"太子党"。于是,在皇帝与储君、诸皇子与皇太子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日益加剧。自圣祖立胤礽为皇太子后,朝中就因自身利益的需要出现了拥护皇太子与反皇太子的两大政治势力。皇太子党首脑人物索额图,是康熙幼年首席辅政大臣索尼之子、孝诚仁皇后叔父,曾经是圣祖最信任的大臣之一,但是他后来因为自身权利需求陷入了皇帝与皇太子矛盾的旋涡。康熙四十二年五月,圣祖以索额图"议论国事,结党妄行"之罪,令宗人府将其拘禁,不久死于幽所。圣祖又命逮捕索额图诸子,交其弟弟心裕、法保拘禁,并命:"若别生事端,心裕、法保当族诛!"大臣麻尔图、邵甘、佟宝等,也以党附之罪,被禁锢,"诸臣同祖子孙在部院者,皆夺官。江潢以家有索额图私书,下刑部论死"。只要与太子党稍有牵连者,都受到株连。

经过一系列的政治对抗后,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圣祖在巡视塞外返回途中,在布尔哈苏台行宫,召诸王、大臣、侍卫,文武官员等齐集行宫前,命皇太子胤礽跪。太子胤礽被圣祖以"不法祖德、不仁不孝"等罪名为由被废黜太子身份,并且痛哭扑地,又谕曰:太祖,太宗,世祖之缔造勤劳与朕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以付此人矣。回京昭告于天地、宗庙,将胤礽废斥。从此开始了其它皇子为争夺太子之位而爆发的一场"政治内战"。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不提人民大事,而每天只讨论谁应该被立为新太子。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辛巳,又以"虽被镇魇,已渐痊可"为托词,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妃复为皇太子妃,暂时解决了皇子争位的难题,但"父子君臣"之间却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裂痕。

康熙五十年十月,皇上南巡过程中奏闻胤礽与不正当人士接触,要不顾一切强行让康熙离位,自己即位。圣祖听说后大怒,立刻回京并且先谴责时任步军统领的托合齐、尚书耿额、齐世武、都统鄂缮、迓(ya4)图等,这就是著名的"沈天生案"。又将托合齐以沈天生案中贿罪判绞死 (最后死于狱中,剉(cuo4)尸焚之),齐世武等人被判绞死,鄂缮夺官幽禁,迓图入辛者库守安亲王墓。皇帝与储君之间的矛盾,终于又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圣祖决定再废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圣祖巡视塞外回京当天,即向诸皇子宣布:"皇太子胤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朕已奏闻皇太后,着将允礽拘执看守。",将胤礽废黜幽禁于咸安宫。十一月十六日,将废皇太子事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并将胤礽移幽郑家庄的王府。最后胤礽看着自己的弟弟,胤禛大爆冷门做了皇帝,两年后落寞的死去。

胤礽为太子时,曾数次随康熙帝南巡,与曹家关系甚密,红楼梦中" 义忠亲王老千岁"的原型就是这位太子,"忠"表明曹家对太子的支持,这也是曹家在雍正朝失势的主要原因,"义"表明曹家对太子两废命运的同情。太子第一次被废后,就有皇子向康熙报告,太子之所以出现"不法祖德、不仁不孝"的行为,是太子被魇了,主谋就是皇长子胤禔。这一嫡庶之争也映射到红楼梦文本中,表现为贾环赵姨娘一伙和宝玉的矛盾冲突,集中体现在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先出手的是贾环,企图用灯油烫瞎宝玉的眼睛,结果宝玉左边脸上烫了一溜燎泡出来,单单眼睛完好无损,不但阴谋没有得逞,还连带赵姨娘遭王夫人痛骂,后来赵姨娘恨不过,在马道婆的挑唆下,魇了宝玉和凤姐,两日后,那凤姐和宝玉躺在床上,亦发连气都将没了。要不是僧道出手相救,二人必死无疑,康熙朝嫡庶争位(康熙帝先后立三位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为胤礽之母,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并未生子,而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即雍正之母,乃其继承帝位后追封,康熙帝虽有24个儿子长至成年,但嫡子仅胤礽一人)的惨烈可见一斑。

雍正继位后对曾与他争位皇子的打击自不消说,同样雍正一朝也是曹家最悲惨的时期,而在红楼梦中,也少有触及,不过把曹家抄没,带回北京治罪的雍正朝实事安在甄家身上,而曹家基本上是康熙朝加上乾隆朝早期的美好时光(指前80回)。曹家被抄后,所有家产奴仆都赏给新任江宁织造隋赫德,新织造将北京房产17间和三对家仆给了曹寅之妻度日,再加上曹家身为旗人,到了规定年龄就有稳定工作(在清人续的红楼梦中,出现过宝玉在曹家败落后当看街兵的情节),按月领取钱粮,如果不是在乾隆朝发生了更加致命的事件,曹雪芹绝不会移居北京西郊,致使生活更加潦倒,常"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芹圃》)靠着卖画和亲友的接济过日子。这一事件便是发生在乾隆初年的"弘晰逆案"。然而正史中关于"弘皙逆案"的资料不多,只得蛛丝马迹。据后人分析,可能是皇帝认为这是家丑,雍正朝享有权位或乾隆初年享有富贵的皇亲国戚多有涉案,此外又牵扯到康熙末年诸皇子竞争太子位的旧事,因此为避免后世一再议论,主要的刑事案卷皆于事后一一销毁,而曹家与除雍正外的诸皇子特别是太子胤礽、八阿哥胤禩(si4)、九阿哥胤禟(tang2)密切的关系,使得曹家半不得已半情愿的与这一事件扯上关系,最后导致曹家彻底瓦解,曹雪芹也难抑心中苦痛,把这一事件通过红楼梦逗漏给读者。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薛蟠请宝玉吃饭,席上出现冯紫英这一人物,言其父名冯唐,古语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生不逢时,不受重用,立有大功,而无封赏"的代名词。薛蟠见他面上有些青伤,便笑道:"这脸上又和谁挥拳的?挂了幌子了。"冯紫英笑道:"从那一遭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伤了,我就记了再不怄气,如何又挥拳?这个脸上,是前日打围,在铁网山教兔鹘捎一翅膀。"此处又提到铁网山,史料记载并无次山,看来作者只取铁网之意,古代渔人用铁网捞取珊瑚等宝物,这所谓的宝物应该就是大清的皇位,兔鹘(hu2)指的是一种白鹰,打猎时用,意谓鹰犬爪牙,这段黑话就可以翻译为:前日打猎,图谋杀死皇帝,奈何不成,反被皇帝身边的爪牙所伤,幸得逃脱并未暴露,所以后文又说:"这一次,大不幸之中又大幸"。同时后文也表现出这股势力中某些分子的无可奈何,宝玉道:"怪道前儿初三四儿,我在沈世兄家赴席不见你呢。我要问,不知怎么就忘了。单你去了,还是老世伯也去了?"紫英道:"可不是家父去,我没法儿,去罢了。难道我闲疯了,咱们几个人吃酒听唱不乐,寻那个苦恼去?"前文第十回,张太医论病细穷源,秦可卿病中,请过很多太医都不见效,后来经冯紫英介绍,张友士出场,据冯紫英说"学问最渊博的,更兼医理极深,且能断人的生死。今年是上京给他儿子来捐官,现在他家住着呢。"通过这段描述可知,这个张名友根本连个医生都不是,更不是太医了,但曹雪芹为什么在回目中称其为太医呢,下文介绍下弘晰逆案的大致经过,一切疑问自然明了。

弘晳乃清圣祖康熙的嫡长孙,废太子、理密亲王胤礽的嫡子(原为胤礽第二子,长子与弘晳同母,长弘晰三岁,十一岁殇晋为嫡子),幼年深得圣祖赏识,雍正元年晋理郡王,雍正六年袭理亲王。原赐王府于京郊郑家庄,曾仿照宫中私设"内务七司"。乾隆早年曾评论其堂兄弘晰"自以为旧日东宫之嫡子,居心甚不可问",而弘晰本人亦认为自己的血统比高宗更为高贵(雍正,乾隆两帝皆为庶出),因而成为其聚众叛乱的借口。在世宗死后纠结皇亲国戚,阴谋趁高宗春狩时夺取帝位。乾隆四年,三春过后爆发著名的弘晰逆案。事发遭夺爵,着胤礽第十子袭多罗理郡王,除宗籍,改名为四十六,圈禁景山东果园内。乾隆七年九月,过世,终年四十九岁。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帝令将参与逆案的胤禩、胤禟等人复其原名,本人及其子孙复入宗室的同时,已去世三十六年的弘晰也被恢复原名,收入宗籍。了解了这些,上文洞然,张友士这个人来自弘晳私设"内务七司"的太医院,而非乾隆皇帝的太医院,所以他既是太医又不是太医。上面的冯紫英打猎铁网山受伤,也可以明白其义。

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的几句诗词曲赋、成语、熟话也反映了乾隆初年,曾受到雍正打压的皇族及朝廷势力的反扑。贾母,左边是张"天" ——一头上有青天。当中是个五合六——一六桥梅花香彻骨。剩了一张六合幺——一轮红日出云霄。凑成却是个"蓬头鬼"——这鬼抱住钟馗腿。"头上有青天"即指乾隆帝,后面接着说"六桥梅花香彻骨",表明冬天,环境不妙,又道"一轮红日出云霄",意味乾隆势头之强。"这鬼抱住钟馗腿",钟馗打鬼,反被鬼抱住腿,两股势力胜负难定。薛姨妈,左边是个"大长五"——梅花朵朵风前舞。右边是个"大五长"—— 十月梅花岭上香。 当中"二五"是杂七。 ——识女牛郎会七夕。凑成"二郎游五岳"——世人不及神仙乐。"梅花朵朵风前舞,十月梅花岭上香"喻指乾隆朝反对势力之盛,取得了一定胜利,"识女牛郎会七夕,二郎游五岳,世人不及神仙乐"表明皇族及朝廷中,存在一些中间分子,乐得作壁上观的态度。史湘云,左边"长幺"两点明——双悬日月照乾坤。右边"长幺"两点明——闲花落地听无声。中间还得"幺四"来 ——日边红杏倚云栽。凑成一个"樱桃九熟"——御园却被鸟衔出。"双悬日月照乾坤"惊险之至,用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原句:"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安史叛兵攻破潼关,唐玄宗西逃蜀地,太子李亨自己在灵武称帝,即肃宗(诗中少帝),称玄宗为"上皇",隐喻两派力量势均力敌,甚至弘晳一度占据上风。"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边红杏倚云栽",指乾隆在新提升力量的帮助下,势力默默增长,"御园却被鸟衔出",这里说成熟的樱桃被鸟衔去,是终于落空的意思,言弘晳最后的失败。在宗法制度胜极的皇权社会,本属嫡系的皇位被庶系夺取,就像御园里成熟的樱桃被鸟衔出。再有第七十六回,黛玉湘云二人中秋联句,其中有这样两句"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在乾隆朝谁以帝孙自居,不是别人,就是弘晳,表明在乾隆一朝,期待弘晳成功取得帝位的呼声很高。第五回,贾元春判词,虎兕相逢大梦归,虎兕相逢生动的反映了当时,两派力量的角力。曹雪芹的用心良苦令人叹服。

不是因为红楼梦,我相信很少有人像这样抽丝剥茧的研究清史,不经意中翻出很多《清史稿》中没有的史实,通过红楼梦能够带动整个清史的研究,不仅局限至曹雪芹去世,红楼梦在此后的命运更加受人关注,为什么红楼梦成了残书,后几十回究竟在何处,红楼梦的结局本来面目到底怎样,曹雪芹本人还有没有其它作品传世,等等,无数的疑问,吸引着众多人,查阅无数史料,来试着解决这些问题,使得我们对清史看得越来越清楚,推而广之,研究其它历史也要参考同时期的非历史资料,从而不至于被胜利者的谎言所迷惑。

的确我们通过红楼梦了解了很多满清秘史,不过笔者认为更令人称道的是其堪称奇妙的写作方法,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其高妙的命名艺术,书中很多名字都有特殊的含义,通过命名揭示人物命运或特点,透露某种事物或词汇的真实含义。批书人直接指明了部分的隐意:青埂峰,谐音情根峰,谓自坠情根,十里街即势利街,仁清巷即人情巷,胡州即胡诌,甄士隐就是真事隐去之意,甄英莲概真应怜,封肃意风俗,世情如此,霍启谓祸起/火起,严先生,"炎"也,炎既来,火将至矣,贾雨村,姓贾名化:即假话;表字时飞:实非;别号雨村:假语村/假语存,姣杏意侥幸,冯渊即逢冤,秦可卿即是情可轻,秦钟谓情种,秦业意情孽,戴权就是大权,詹光谐沾光,卜固修即不顾羞,卜世仁意不是人,单聘人即是善骗人,石呆子意实为呆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元""迎""探""惜"谐音为"原应叹息",靛儿,垫儿,概垫背之意,张友士即将有事,卫若兰即味若兰,言其性若兰,群芳髓谐群芳碎,千红一窟意千红一哭,万艳同杯即万艳同悲,潇湘馆谓消香馆,贾王薛史意家亡血史,葫芦僧即糊涂僧,抱琴、司棋、待书、入画暗指"琴棋书画",善姐,反讽,名为"善",但其人不善,王善保家的,既不"善",也没有善报,等等。

另外,通过批书人还透露出另一个写作的妙法——化用诗句,中国的古典诗歌是以意境胜的,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曹雪芹正是化用诗词,借其意境来完满自己的小说情节,第二十五回,宝玉打算把小红叫到身边使唤,又怕袭人等寒心,便靸了鞋晃出了房门,只装着看花儿,这里瞧瞧,那里望望,一抬头,只见西南角上游廊底下栏杆上似有一个人倚在那里,却恨面前有一株海棠花遮着,看不真切。此处批书人曰:余所谓此书之妙皆从诗词句中翻出者,皆系此等笔墨也。试问观者,此非"隔花人远天涯近"乎?第十三回,林如海病重,贾琏送黛玉回家看侍,话说凤姐自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去后,心中实在无趣,每到晚间,不过和平儿说笑一回,就胡乱睡了。这日夜间,正和平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熏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批书人曰:所谓"计程今日到梁州"是也。第六十二回,湘云醉眠芍药裀,大家都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黛玉道:"云丫头这一睡,倒活化出一联唐诗来,醉眼芳树下,半被落花埋。"这就使得作品诗情画意,充满灵动之美。

除了诗意的语言和叙事外,红楼梦的结构方面,作者同样用心良苦,据周汝昌先生考证,红楼梦全书108回,前后两部分大对照、大呼应,用现在的回目分割说,从第一回至五十四回,写大家族"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富贵生活,主要刻画公子小姐。第五十五回开始,整个小说情节呈现明显下滑趋势,先是宫中一位太妃欠安,独不能省亲,亦且将宴乐俱免。后凤姐(荣国府当家人)小月,一直服药调养到八九月间,才渐渐的起复过来,下红也渐渐止了。第五十八回,干脆那位老太妃死了,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后半部主要描写对象是以丫头为代表的下层人物,主要记叙的是家庭琐事,及家族没落的凄凉景象。这一结构又与风月鉴相契合,正面是虚浮的繁华表象,背面是残酷的社会本质,就像批书人说的:"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值得深思之。

批书人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要算"草蛇灰线,伏延千里",伏线例子之多,不胜枚举,只挑几个伏线长得说一说,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提到自己体弱,"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的话,贾母道:"这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批书人曰:为后菖菱伏脉。但究竟伏的是什么,一定是与为黛玉配药相关,而贾菖贾菱二人在80回书中着墨不多,第二十三回,元妃幸大观园回宫去后,命把所以题咏大观园勒石,贾珍率领蓉、萍等监工因贾蔷又管理着文官等十二个女戏并行头等事,不大得便,因此贾珍又将贾菖、贾菱唤来监工。可见二人的本职工作不在大观园中,据其"为后菖菱伏脉"的批语可以肯定,二人的本职就是配药,前80回未见,有内容与此照应,据探佚,黛玉之死与菖菱二人难脱干系,二人为他人收买,致使黛玉慢性中毒,至此才与前文照应。第八回,宝玉看视宝钗,晚饭毕回来,因要喝茶,接着茜雪捧上茶来,宝玉吃了半碗茶,忽又想起早起的茶来。因问茜雪道:"早起潗(ji2)了一碗枫露茶,我说过,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的,这会子怎么又潗了这个来?"茜雪道:"我原是留着的,那会子李奶奶来了,他要尝尝,就给他吃了。"宝玉听了,将手中的茶杯只顺手往地下一掷,豁啷一声,打个齑粉,泼了茜雪一裙子的茶。又跳起来问着茜雪道:"他是你那一门子的奶奶,你们这么孝敬他?不过是仗着我小时候吃过他几日奶罢了。如今逞的他比祖宗还大了。如今我又吃不着奶了,白白的养着祖宗作什么!撵了出去,大家干净!"说着立刻便要去回贾母,撵他乳母。此后茜雪这一人物就消失了,由后文得知,她被撵出去了,由上文可知,茜雪在枫露茶事件并没有过错,笔者愚见这也是红楼梦的败笔之一,茜雪去的毫无道理,幸而批书人在第二十回,道出玄机,"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可知茜雪在80回后,方成为回主角。真真可谓"草蛇灰线,伏延千里",雪芹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正像批书人所说:非具龙象力者,其孰能哉?

以人物写人物,通过其它人物的命运来预示某个人物的命运,先叙出二人之间的共同之处,其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一树千枝,一脉数源,四通八达,互有联系,主要批书人脂砚斋称之为间色法,这也是红楼梦中常见的刻画人物方法。先就金麒麟与金锁说起,金麒麟的最后拥有者,一方是史湘云,一方是卫若兰,二人最后好事得圆,恨其不久,最终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里高唐云雨的故事,传说楚襄王游高唐,梦见巫山神女,幸之而去,好事虽成,但终为一梦。这是史湘云的命运,同时也预示了,"金玉姻缘"的结局,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薛),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后文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然今日之玉已不可箴,结果导致宝玉的第一次出家,薛宝钗一人独了此生。再回到金麒麟,如果你认为只是预示了,史湘云与卫若兰的故事,那就又流于肤浅了,标题曰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而二人并未白首,并不是曹雪芹错了,是他另有深意,宝玉也是这麒麟的临时拥有者,这伏白首双星,正是预示着宝湘二人的最后遇合,完满了潇湘二妃与舜帝的故事,林黛玉,诗号,潇湘妃子,史湘云直指其名,这二位才是宝玉一生中,最重要的女性,谁说不是一树千枝,一脉数源,四通八达,石头记的伟大正在于此。

与此相近的我们还可再举一例,那就是花袭人与蒋玉菡的故事,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一条汗巾子由北静王到蒋玉菡,到宝玉,最后到了花袭人腰上,宝玉只是传递者的身份(这也说明宝玉与袭人本无缘),一条汗巾子联系起了花蒋二人的姻缘,脂批指出,袭为钗副,何二人命运如此不同呢,这也表现了曹雪芹的一个思想,对下层人的深切关怀,可以说正十二钗的命运大都不及副十二钗,袭人一向争强,本以为稳做宝玉第一姨娘,谁知最后迫不得已嫁给戏子蒋玉菡,这较宝钗的抑郁而亡,已是幸运的多了,这正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叹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一个枉,一个空,写尽了曹雪芹对这个人物的不喜欢,这又指向薛宝钗,袭为钗副。还有偶因一招错,便为人上人的娇杏,命运两济,而其主却有运无命。再有晴雯虽抱屈而死,尚得宝玉一顾,黛玉呢,最后玉带林(林黛玉)中挂,在对宝玉的无尽的挂念中离开人世,这又怎么和晴雯相比呢,只要是在石头记中,某几个人相似,其中一个命运不好,其它人谁都跑不掉。周瑞家的一句,香菱有点像东府里小蓉大奶奶的模样,既描出长大了的香菱的外貌,更重要的是预示了香菱最后悲惨的命运,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遇见了妒妇夏金桂,香魂归根,父母团圆了,谁能不扼腕叹息呢,正向宝玉见到二丫头抱着小弟弟,迎面走来的时候,恨不得跟了他去,笔者何尝不想。笔者曾说过,看石头记不哭者,麻木不仁,哭者尚存人性中的一丝恻隐。提到晴黛二人,不得不说,晴为林影,同样王夫人抄检大观园,对晴雯的讨厌,也预示了八十回后,贾母死后,王夫人对黛玉的厌弃,在晴雯死后,宝玉做"芙蓉女儿诔",这篇诔文应该是石头记中诗词曲赋中,最长,用情最多,最为感人的一篇,读来不免使人黯然泪下,正是诔晴雯,更是诔林黛玉。其一,当诔文结束后,林黛玉飘然而至,其二,宝玉在黛玉的建议下把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明显预示了黛玉在后文的命运。晴雯这个角色,也是笔者在石头记中最喜欢的角色,他有黛玉之姿,却无黛玉之性,素来使力不使心,可以说是林黛玉的提纯版,去掉了争强好胜,保存了聪明睿智,去掉了书生意气,多了几分劳动妇女的精明强干,可谓良偶,耐命不长,可惜,可叹。

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的写作方法,这里不能赘述。在红楼梦的叙述中,还有一些东西,让众多红迷痴心研究,那就是穿插于小说情节中的杂学。服饰、饮食、饮茶、绘画、奇花异草等等,可称五彩斑斓,眩人耳目,主角贾宝玉更是"杂学庞收"。究其来源,还要说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其人工诗词,这可以从他晚年编撰的诗集《栋亭诗钞》与过世后门人编成的《栋亭诗别集》、《栋亭词钞》等书可以看出。栋亭诗钞还有当时的文学大家朱彝尊,姜宸英等为之作序,对他的诗十分推崇。据说他的诗"诗集千首,自删存什之六",可见其成诗之多。不过曹寅的文学成就主要还在戏曲上。现今所知,他所做的剧本有《北红拂记》、《续琵琶记》、《太平乐事》、《虎口余生》四种。他还有自家组织的小戏班,与当时知名剧作家洪升也有交往。康熙43年,曹寅邀请洪升至江宁,集南北名流演《长生殿》,一时传为盛事。曹寅也是当时知名的藏书家与刻书家。根据他编的《栋亭书目》,他家中所藏精本书就有三千两百八十七种,其中尤其以说部(小说)占最大宗,其中有许多至今已经失传的小说。康熙44年,曹寅又奉旨刊刻全唐诗,全唐诗共九百卷,收集了两千两百余家诗人的作品四万八千多首,是雕版史上的杰作。他自己也有出版二十几种精刻的书。曹寅藏书中最多的属于"说部类",达到四百六十九种,藏书中也有"杂学类",其中医卜、星象、历算、花谱、膳食、饮茶等无所不包,曹寅本身更编有《居常饮馔录》,是古今饮食集大成的书籍。

曹雪芹家学如此深厚,作出红楼梦也不足为奇,虽然没历过多少繁荣富贵生活,通过阅读祖父藏书,再加上家人的讲述,到没有败落的亲戚家做客,描摹出当年曹家盛时情景也是可以理解的,下面试举例说明小说中杂学之盛。

红楼梦中最让人头痛的应该是,作者三句话不离本行的服饰描写,笔者常苦于此,很难一口气读下来,也想象不出是件什么样的衣服。书中集中体现在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众姊妹齐聚芦雪广(yan3),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二人一齐踏雪行来。只见众姊妹都在那边,都是一色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斗篷,独李纨穿一件青哆啰呢对襟褂子,薛宝钗穿一件莲青斗纹锦上添花洋线番羓丝的鹤氅;邢岫烟仍是家常旧衣,并无避雪之衣。一时史湘云来了,穿着贾母与他的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头上戴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猩猩毡昭君套,又围着大貂鼠风领。黛玉先笑道:"你们瞧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也拿着雪褂子,故意装出个小骚达子来。" 湘云笑道:"你们瞧我里头打扮的。"一面说,一面脱了褂子。只见他里头穿着一件半新的靠色三镶领袖秋香色盘金五色绣龙窄褃小袖掩衿银鼠短袄,里面短短的一件水红妆缎狐肷褶子,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麀皮小靴,越显的蜂腰猿背,鹤势螂形。其中描写一件衣服的名称最长达25个字,不能说不复杂。在其它会目中也提到过一些稀奇的材料和衣服,蝉翼纱、软烟罗、霞影纱、凫靥裘、雀金呢等。这一切当然与曹家三代四人,先后担任江宁织造一职,近半个世纪为皇家做衣服有关,这一点也说明曹雪芹的著作权不容置疑。书中服饰描写的地方实在太多,俯拾即是,读者可慢慢体会。

红楼梦中描写的服饰蔚为大观,其饮食的记录同样令人垂涎,全国各地出现的红楼菜馆也生动的说明了其饮食的叙述之到位,第四十一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得贾母留饭,贾母笑道:"你把茄鲞(xiang3)搛(jian1)些喂他。"凤姐儿听说,依言搛些茄鲞送入刘姥姥口中,因笑道:"你们天天吃茄子,也尝尝我们的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刘姥姥笑道:"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众人笑道:"真是茄子,我们再不哄你。"刘姥姥诧异道:"真是茄子?我白吃了半日。姑奶奶再喂我些,这一口细嚼嚼。"凤姐果又搛了些放入口内。刘姥姥细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是茄子。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都切成钉子,拿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这段对"茄鲞"的描写,比菜谱还要明白些,依样画葫芦,不是问题,可见作者的杂学庞收。

文中接下来就是对饮茶的介绍,本回的回目就是栊翠庵茶品梅花雪,贾母一行人嬉游大观园,至栊翠庵,妙玉捧茶,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只有会喝茶的人,才会对沏茶的水讲究,泡不同的茶,用不同的水,例如泡铁观音宜用溪涧水等,山水最上,江水为中,井水次之,若用井水,则宜取深井之水,在无大气污染的情况下,雨水和雪水本身就是洁净的天然蒸馏水。下文妙玉单独请宝钗黛玉二人喝茶用的就是雪水,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来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再有茶是要品的,宝玉因嫌绿玉斗小,妙玉道:"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品茶的器具也很重要,妙玉给贾母等人用的是"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贾母年迈之人故用此盘,"成窑五彩小盖钟",据明沈德符《敝帚轩剩语?瓷器》:"本朝(万历)窑器,用白地青花,简装五色,为今古之冠,如宣窑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时至今日价值连城,清时亦为珍玩。其它人用的是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北宋大观、政和间官府在汴京设窑,称为官窑,是中国古时五大名窑之一,民间极其难见真品,一千年来,官窑至高无上,大部分走进了世界级博物馆。后给宝黛钗用得器物更是稀释奇珍(其深层含义此文暂不讨论),宝钗的,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 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黛玉的是,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 "。宝玉用的是绿玉斗,宝玉因嫌小,妙玉欲换为"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 "。作者在第八回还提到一种枫露茶,据宝玉说:"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的",其特性不似"枫露点茶",更像是白茶,一般要10分钟后茶汤泛黄方可饮用,按照泡茶的时间推算,白茶四泡之后刚好10分钟,恰好是小说中枫露茶出色的时候。{"枫露"之名,以深秋景象,喻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白茶之实,谓徒然空空,(满语白意为"徒然","空")}

作者的杂学功力在绘画方面也有惊人表现,第四十二回,因刘姥姥之言,贾母让惜春照着大观园画一张画,作者借宝钗之口道出作画秘法,先是选纸,宝玉说用雪浪纸,宝钗冷笑道:"我说你不中用!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搜。拿了画这个,又不托色,又难滃,画也不好,纸也可惜。",再是构图,"原先盖这园子,就有一张细致图样,虽是匠人描的,那地步方向是不错的。你和太太要了出来,也比着那纸大小,和凤丫头要一块重绢,叫相公矾了,叫他照着这图样删补着立了稿子,添了人物就是了。",最后是画器,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宝钗列出一个长长的单子:"头号排笔四支,二号排笔四支,三号排笔四支,大染四支,中染四支,小染四支,大南蟹爪十支,小蟹爪十支,须眉十支,大着色二十支,小着色二十支,开面十支,柳条二十支,箭头朱四两,南赭四两,石黄四两,石青四两,石绿四两,管黄四两,广花八两,蛤粉四匣,胭脂十片,大赤飞金二百帖,青金二百帖,广匀胶四两,净矾四两。矾绢的胶矾在外,别管他们,你只把绢交出去叫他们矾去。这些颜色,咱们淘澄飞跌着,又顽了,又使了,包你一辈子都够使了。再要顶细绢箩四个,粗绢箩四个,担笔四支,大小乳钵四个,大粗碗二十个,五寸粗碟十个,三寸粗白碟二十个,风炉两个,沙锅大小四个,新瓷罐二口,新水桶四只,一尺长白布口袋四条,浮炭二十斤,柳木炭一斤,三屉木箱一个,实地纱一丈,生姜二两,酱半斤。"这简直太专业,当今美术系毕业的研究生恐怕也道不出来,能不令人汗颜?

曹雪芹对奇花异草也是情有独钟,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众人游至蘅芜院,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fu4),非花香之可比。贾政不禁笑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有的说:"是薜荔藤萝。"贾政道:"薜荔藤萝不得如此异香。"宝玉道:"果然不是。这些之中也有藤萝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茝兰,这一种大约是清葛,那一种是金簦(deng1)草,这一种是玉蕗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想来《离骚》《文选》等书上所有的那些异草,也有叫作什么藿蒳(na4)姜荨(qian2)的,也有叫什么纶组紫绛的,还有石帆、水松、扶留等样,又有叫作什么绿荑(ti2)的,还有什么丹椒、蘼芜、风连。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象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其中大部花草的名字,我们当代人都不敢读,一读准错,更谈不上了解。照现在的势头发展下去,不但国学没人懂得,越发来汉字也没人认得了。

现代人还有几个杂学庞收的,二十几年教育出的不过是个半成品,甚至残次品、废品。这样的人,娱乐起来很简单,聊天、韩剧、游戏、电影而已。有天赶上停电,知道戒毒所吗,宿舍就那样,只不过没人向你挥拳罢了。看过红楼梦才知道,古人比我们快乐的多,以前一直同情他们,没有电的世界,他们该怎么活,现在只悲哀自己,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为什么如此空虚。只能在故纸堆中找寻觅诗情画意,只能在浑浊的空气中面对干枯的河床吟唱"大江东去"。要想知道古人娱乐的乐趣,幸而我们还有红楼梦,曹雪芹会告诉你。

在红楼梦文本中,最郑重其事描绘的就是诗社,诗社就是指诗人定期聚会做诗吟咏而结成的社团,前有海棠社,中有菊花诗、螃蟹咏,后有桃花社,又杂以芦雪广联句,凹晶馆中秋联句,错落有致,摇曳生姿,诗情画意,满纸溢香,正如批书人所说,作者"诗复诗、词复词、札又札,总不相犯。""口齿噙香对月吟","清冷香中抱膝吟","冷吟不尽兴悠悠","吟成豆蔻才犹艳",众人又名以别号,潇湘妃子、蘅芜君、蕉下客、怡红公子、稻香老农、菱洲、藕榭、枕霞旧友,美人用别号,亦新奇花样,且韵且雅,呼去觉满口生香,岂不有趣,岂不快乐,是谓娱乐。

还有一种常见的游戏——牙牌,别称骨牌、牌九、天九,古时一种娱乐工具,各种成套点色都有名称。牙牌于宋代开始流存,现在叫推牌九,打天九,古称顶牛。牙牌有三十二扇牌,牌面点子排列分布依照天上辰星次序数目推编制成次序数目,如天牌,二扇,二十四点,象征天上二十四节气。地牌,二扇,四点,象征东南西北四方位。人牌,二扇,十六点,象征人性心理的仁、义、忠、信、礼、廉、耻、智、是、非、羞、恶、恻、隐、辞、让,十六字。和牌即鹅牌,二扇,八点,象征大和元气流通八节之间,表示四海升平,国泰民安。梅牌,二扇,二十点,紫梅斗数占卜问卦预测未来国运前程,不愧为最富中华韵味的游戏,可惜以后牌的图案编制也失考证。牙牌初时用位卜筮之用,后被人用作赌具,清未民初最为流行。红楼梦中,第七回,"一时吃过饭,尤氏、凤姐、秦氏等抹骨牌,不在话下。"第二十回,"独见麝月一个人在外间房里灯下抹骨牌",可知,数人玩得,单人亦可,第七十五回,贾珍聚众赌博夜饮,尤氏透过窗见:"里间又一起斯文些的,抹骨牌打天九。",牙牌在这里已经成了赌博工具,第四十七回,贾母因贾赦逼娶鸳鸯为妾十分着恼,不分青红皂白,把邢夫人大骂一顿,王夫人也受牵连,(借机弹压,也未可知),后贾母方借抹骨牌缓解紧张的气氛。

红楼梦中写到的娱乐方式当代人最熟悉而又一知半解的恐怕要算酒令了,今人坊间称宴席为喝酒,多为应酬之事,不得已而为之,娱乐放松的分子消了很多,"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的观念深入人心,喝酒的多少成了情感的标杆,致使部分喝酒赴宴,成了人们的痛苦,根本无快乐可言,更少有人知古人席间的快乐,晋逸少序曰:"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唐人李义山诗云:"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宋欧阳文忠公文道:"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其中的"射覆"" 射"" 弈"均指酒令,可见酒令是筵宴上助兴取乐不可或缺的游戏。

酒令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饮酒行令在士大夫中特别风行,他们还常常赋诗撰文予以赞颂。白居易诗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后汉贾逵并撰写《酒令》一书。清代俞效培辑成《酒令丛钞》四卷。通令的行令方法主要掷骰、抽签、划拳、猜数等。通令很容易造成酒宴中热闹的气氛,因此较流行。但通令掳拳奋臂,叫号喧争,有失风度,显得粗俗、单调、嘈杂。饮酒行令,不光要以酒助兴,有下酒物,而且往往伴之以赋诗填词、猜迷行拳之举,它需要行酒令者敏捷机智,有文彩和才华。因此,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酒令由来己久,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鸳鸯吃了一钟酒,笑着说:"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象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就活跃起来。.

红楼梦中包含的中华传统文化还有很多,称得上国学发展几千年的集大成之作,不是几万字的论文可以容纳的,也不是笔者所能尽道的,笔者只是抛砖引玉,希冀更多人喜爱红楼梦,喜爱国学,方不负我炎黄子孙之名。

最后送大家一首小诗,聊以抒志:

红楼万层无尽头
也拟散发弄扁舟
国学千载哪可弃
古文观止任畅游
观罢百家掇唐诗
为赋新词强说愁
大学生员天下法
任重道远是吾忧
当年东周恢复日
泰山登顶慰孔丘

结论

综上三万大文所述,不得不承认"曹雪芹是惊人的天才,他是古今罕见的奇妙的"复合体"——大思想家,大诗人,大词曲家,大文豪,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他的学识极广博,他的素质极高深,他是一个奇才、绝才。",红楼堪为千古第一奇书,它深承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无所不包,无所不备,无所不有,无所不至其极。是谓中国文化的万宝全书,得其一点,受益匪浅。

红楼成系,做纲,举目,当仁自古有不让。

致谢

曹雪芹
周汝昌
刘心武
蔡义江

参考文献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曹雪芹,脂砚斋等)
《红楼梦新证》(周汝昌)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刘心武)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蔡义江)
《清史稿》(赵尔巽等)
《南明史》(顾诚)
           评论 共2条评论 | 评论此文

矛盾

由 邵向东 评论于 2009-11-23 下午8:24细细读了你的文章
有矛盾的地方
主旨思想不明
红楼梦系统论:
1.中国小说发展史
2.文学思潮
3.以作品为核心,以作者立意作为出发点的创作论
4.文学评论
以上四点是中西方文学研究的几种方法

答童力群

由 邵向东 评论于 2009-11-23 下午8:33答童力群
邵向东

开始这篇文字之前,我想给我自己先罚酒三杯,向红学界的前辈们认个错!因为我是读着你们的红学评论在红楼梦的世界里漫步的。在这个意义上讲,我应该是你们的弟子啦!尽管这有些一厢情愿,但出于对前辈的尊敬,我还是愿意这么做的。三杯酒已经下肚,那咱就开始今天的正题吧!头两天儿,我在中国文学网看了冯其庸先生写的一篇名为《《红楼梦》六十三回与中国西部的平定》后,对冯其庸先生有些意见,就在中国文学网发了篇《与冯其庸先生商榷》的帖子。由于刚发了不几天儿,可能先生还未看到。但令我意外的是,童力群同志在看了我的帖子后,也在中国文学网发了篇《为冯其庸辩护》的文章,文中开头还说了“望邵先生赐教”的话。既然童力群同志愿意与我交流,那么我也很乐意与童力群同志探讨探讨。至于说是赐教,晚辈实不敢当!{童力群同志以下简称先生}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篇曰:“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当我看到先生的这篇文章后,真是令我大失所望啊。先生的这篇文章晚辈实在是不敢恭维。曹操曰:鸡肋!鸡肋!-----扔了吧可惜,吃了吧没东西!哎,一时间我也是不知所以啊。沉思片刻我想,就算是出于礼貌我也得发个帖子回应一下吧!于是乎,我敲响了键盘。我想在这里,先和先生打个赌,那打什么赌呢?这个赌就是、要是冯其庸前辈看了你的帖子后,他肯定会骂你!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写的太不堪了。你那是给冯其庸辩护吗?怎么我个人感觉的不大像呢。先生的这篇文章“情、文”是谈不上了,但是确实有高人之处,那就是“意思”到了。先生通过此文表达了什么意思呢?我读后勉勉强强总结了两点。其一,为冯其庸辩护;其二,表达了先生与冯其庸先生不同的学术观点。既然你提出来了,我也是来者不拒,说说就说说,谁怕谁啊。先生请看苏仲乐同志在《文学经典发生学初探》中这样写道:“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的作出反应的环节,它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没有接受者能动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5]虽然专业的文学研究者首先也是作为读者出现的,但是他们绝对不是普通的读者,绝不能把专业的文学研究者和普通的读者相提并论。文学研究者由于其专业眼光和权威地位对文学经典的形成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文学研究者由于其专业素养和巨大的学术影响力,使一些原本被排除在经典之外的作品经由他们的发现、修订和阐释,而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普遍认同,进而跻身经典之列。在文学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他们的影响力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不仅可以影响到某一部作品的命运,甚至对某一种文体的兴衰都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冯其庸先生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在中国乃至世界具有“专业素养和巨大的学术影响力”的人物。而先生在本文中却说“冯其庸先生已经声明《〈红楼梦〉六十三回与中国西部的平定》不是严密考证的论文,我们就没有必要苛求了。”这是多么的不负责任啊!难道这样就能称之为理由吗?冯其庸本人又是否考虑过后果呢?欧阳修《醉翁亭记》有:“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那么我想告诉先生你,这句话中的“人”就是先生;这句话中的“太守”就是冯其庸!因为先生根本不明白冯其庸本人的意思。退一万步讲,就是真如冯其庸先生说的:“我认为这是因为平准之役,实在是人人称颂,是安邦定国之役,对国家和人民都是有大利的,所以曹雪芹自然会一反常态加以热烈歌颂了。”这个观点符合不符合红楼梦作者的主旨思想咱姑且不论,我还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这是一个歌功颂德的好事啊,作者有没有必要写的这么隐晦。直接写就是了,哪怕不添缀时间、地点、人物,也总得写个大略吧,例如姽婳词中描写的故事。而事实恰恰相反,这不能不说是冯其庸本人的主观臆断!赖我吗,昂?我们红学研究是要在红楼梦中的一些偶然中找出必然,而不是一个偶然加一个偶然得出另一个偶然!在更深层次上分析,这反映出冯其庸先生对红楼梦主旨思想是不明确的,是含糊的!现在我再重复一下红楼梦的主旨思想。红楼梦是以《易经》作为叙事基础,是一个阴阳五行的传统哲学结构。正面是以神瑛侍者入世为主线,这是言情;反面是以顽石无才代表儒家入世为主线,这是喻政。儒家思想的发展伴随着封建社会前进的脚步,在二者经过相互的不断碰撞后,封建社会形成了一种“政教合一”的体制。这种体制发展到清朝,特别是在雍正帝的推动下,走向了极致。因为雍正帝不仅想做一个皇帝,而且他要做儒释道三教的总教主。红楼梦作者就是敏锐的观察到了这样一种现象,才设计顽石无才代表儒家入世化作通灵宝玉,而通灵宝玉代表的是传国玉玺-----顽石无才与通灵宝玉二者,一个是儒家,一个是政体,它们那种相互承继、相互依赖的关系正是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政教合一”体制的完美表达。我们看到当“被异化了的儒家”与封建政体合一后,形成了所谓的“礼制”,它们对于“人性”的关爱越来越少,对于“情”的态度明显的带有双重标准,因为封建社会是个男权社会。红楼梦里的女儿们无疑就成了这种体制下的牺牲品!红楼梦作者正是抓住了这样一个切入点,深刻的揭露了“礼制”对于“人性”的迫害,同时预言了这种体制的必然灭亡!绛珠仙子分身化作林黛玉、薛宝钗,这是为贾宝玉而服务的,一个是入世引领,一个是出世惊梦!真假两宝玉是为通灵宝玉而设计的,目的是让通灵宝玉在“一阴一阳”的“道”的层面上重生。红楼梦作者用《易经》之理安排他们,就是在阐述一个横贯古今的普遍真理。


看了我这个帖子后,也不知先生意下如何?但是可以肯定先生得气闷闷的,不过那也别怨我,要是真想找个撒气桶,那你就找你自己吧,因为你在红楼梦主旨思想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也是不明确的,也是含糊的。谢谢了啊,童力群先生,晚辈这厢有礼了,说了一大车不相干的话,还请先生宽恕晚辈的无知。晚安!

相关文章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红楼梦》
《红楼梦》里的丫头们
以作者的眼光看红楼
六足龟,纠周汝昌之谬
新解《冷香丸》
抱琴与待书
红楼梦阴阳五行的结构
纠周汝昌之谬二
司棋和入画
谈‘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三元论之贾家第六代应该是什么辈?
纠马瑞芳之谬一
与冯其庸先生商榷
新新红学
与陈林同志商榷
痴人说梦——关于建立红楼系充分性的几点论证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兼美可卿,一个若隐若见的至美意象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对元春判词的重新考察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葬花吟》与《桃花扇》的关系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四十年华"与"年未五旬"——重新审视曹雪芹生年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高鹗其人二三事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四)史湘云的金麒麟会说话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红楼梦笔谈》第二部分:曹雪芹的卒年(1)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红楼梦笔谈》第二部分:曹雪芹的卒年(2)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红楼梦笔谈》第二部分:曹雪芹的卒年(3)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桃花扇?赚将》在《红楼梦》中的反映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试分析妙玉的身份和结局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红楼梦笔谈》第五部分:大观园的原型旧址在扬州的宝塔湾(一)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对刘心武先生《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的几点不同看法-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蒙本、戚本》女批书人的身份鉴别(四)[戚夹、蒙夹]的来源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一)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生活原型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二)史氏太君之谜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三)为遮天大王验明正身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崇祯皇帝禅隐夹山寺 明玉和尚演说荣国府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红楼梦生活原型大揭秘(五)薛宝钗补记原作者爱新觉罗.弘皙历史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六)林黛玉补记原作者爱新觉罗.弘皙历史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红楼梦寻之——水做的骨肉-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说不完的《红楼梦》 人人都能有“红楼” 红楼眼神_《红楼梦》里的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