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六)林黛玉补记原作者爱新觉罗.弘皙历史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7:12:37
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六)林黛玉补记原作者爱新觉罗.弘皙历史
俩红草根儿 在 2010-7-5 下午10:16 发表于学术研究
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儿:"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竟是一语道破天机。黛玉因何来自天上呢?书中交待: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幻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因而,这绛珠仙子便幻成了林黛玉,跟随神瑛侍者幻成的宝玉到人间造历幻缘。并且明确表露,要用一生所有的眼泪作为报偿还给宝玉。"能解者,方有心酸之泪哭成此书"。此黛玉还泪而来,正对应"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说明黛玉是为了报偿宝玉用一生眼泪"哭成此书"。
正因为林黛玉有不同寻常的来历,作为著述人弘皙"替身",更有奇特的表演技能。有时表述实实在在的人物原型;有时又作为虚幻人物,只替著书人来点情说事儿,形同"画外音",更像是著书人的影子。分析著书人塑造黛玉这一人物,应该是著书人在"身心都病"的特殊境界中幻变而生的。也就是在胤礽被废黜太子和弘皙归隐两个时期。
通过解读黛玉,可以见到著书人"才情之最"聪明的一面,也可见到作者看破红尘超凡脱俗的一面,更可见主人公背负重托愧对先人的一面。黛玉所表现的正是著书人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特殊经历。在"游幻境指迷十二钗"正册第一页: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将黛玉来历结合正册首页背面隐含,更可说明这黛玉就是著书人一个幻身。判词中的"玉带",对应清朝史可视作清宗人府记载宗室档案的《玉牒》。说明著书人将自身《玉牒》补记在林黛玉身上。有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恰恰是对著书人弘皙点评。
一、恩逾常格养宫中
林黛玉作为弘皙替身,自黛玉进府开始便有两种提法:一种是"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一种是"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这两个回目都在说明什么呢?真的是大家闺秀没了母亲,便来到姥姥家寄养吗?按作者提示"看书看背面"的方法讲,这些都属表面文章,是用来遮饰真情的。著书人所要表达的真情,在于隐述弘皙早年往事。
首先,在"演说荣国府"回中,交待黛玉父亲林如海:姓林名海,字表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如此一说,便将这黛玉家世有所隐露。  清朝自太祖努尔哈赤起兵自称英明汗,国号后金,年号天命起,到圣祖玄烨是第四世。第五世为世宗胤稹。然弘皙父亲胤礽自幼册立为太子,虽两次被康熙废黜,但却与胤稹同为康熙的皇子,同在第五世上。看来这林如海是对应胤礽而写。"起初时,只封袭三世。"清朝定鼎中原,建都北京,正是第三世世祖福临。从清军入关,定都北京算起,到胤礽册立储君,亦在第三世上。作者为着重点明这林如海所隐含原型身份,故意在这有可考之处重复用笔。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文中有脂评道:"可笑近时小说中,无故极力称扬浪子淫女,临收结时,还必致感动朝廷,使君父同入其情欲之界,明遂其意。何无人心之至!不知彼作者有何好处?有何谢报到朝廷廊庙之上?直将半生淫污秽渎睿聪;又苦拉君父作一干证护身符,强媒硬保,得遂其淫欲哉!"
批书人之言,竟直指当朝,并映射乾隆为美化自己来路正派而改写历史。难怪乾隆帝将《石头记》列为禁书了。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解读此说,可见作者在有意强调胤礽为康熙唯一嫡生子。
清朝自康熙帝起,注重满汉融合。康熙效仿汉家立储制度,立储注重嫡生,即所谓嫡长制。在康熙三十五个皇子中,排序有二十四个,论嫡生只有胤礽。史料记载,康熙在位时,共册封皇后三人。第一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生子有二,次子承祐早殇,七子胤礽,出生后赫舍里死于难产,胤礽两岁便册立太子。第二位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无子女。第三位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生一女儿。孝懿皇后去世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此后的二十六年康熙未立皇后。直到康熙五十四年,应该是册立了皇后,但清史不见记载。究其缘故,应与泯灭家史相关。关于康熙帝因何在孝懿死后的二十六年间不册立皇后,有两看法:一是康熙为了确保胤礽嫡子位置;二是册了三个皇后都早亡,有妨后之说。如今分析,后一种说法站不住脚,因为孝懿封后,本来就是病重快要死了,康熙为了安慰而封其为后。可见,康熙帝是很看重嫡子传国的。
再看: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女如珍。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过去因无子,故将女儿当儿子照看,也有儿子多的,拿儿子当女儿照看的。书中作此解说,只不过是为表述黛玉进府而作的表面文章。因康熙立储注重嫡生,两废太子胤礽后,秘密立嫡孙弘皙为"以朕心为心者"的接班人,故而书中对"嫡生"多有重笔。堪堪又是一年光阴,如海妻贾氏病故。林如海对黛玉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云不往?'黛玉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
扬扬洒洒,一段"演说",可见这书中的林如海便是在映射胤礽。其中"再无续室之意",隐说胤礽继承宗室大业无望。考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黜,发生在康熙四十七年。作为胤礽嫡子弘皙替身的黛玉,在"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一回,有"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一说,更有"我长了今年十五岁"一言,并见脂批道:"黛玉才十五岁,记清。"弘皙生于康熙三十三年,到胤礽一次被废黜太子位,恰好十五岁。可见,这"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便是隐记胤礽被首次废黜太子之后,弘皙无所依靠,康熙让其到宫中寄养。因四皇子胤稹一直都视养宫中,故而弘皙宫中养育时,便与胤稹同在一处。
书中写这黛玉见外祖母处,凤姐有一言: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此一句"嫡亲孙女儿",按作者隐笔"推背图"来看,即是在隐指嫡孙弘皙。所谓"老祖宗",在清廷来看,也可看成是康熙帝。解凤姐这言外之意,似在说康熙既然对这嫡孙钟爱有加,怎么还会将太子胤礽废黜呢?在凤姐言语处有脂评:"这方是阿凤言语,若一味浮词套语,岂复为阿凤哉!'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阿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看著书人用此"丰姿"表述黛玉,用"风月宝鉴"照看,便知并非只指长相,而是"老祖宗"钟爱。
查清宫秘史,自然见不到弘皙宫中收养的记载。这缘故不说自明:一是因"弘皙逆案",清廷必将其家史泯灭;二是这一"辉煌"史,已被移花接木,修史者秉承圣意写成了乾隆皇帝弘历养育宫中。为什么这样说呢?分析一些相关史料,便可见端倪。首先,有康熙遗嘱记载:"废太子胤礽、皇长子胤褆性情不顺,依前拘囚,丰衣美食以终其身;废太子第二子朕所钟爱,其特封为亲王。"从这遗嘱的真实可信上说,有令人疑惑之处。历来不见有皇帝立遗嘱封王,若欲封王,康熙在世时即可封,又何必立遗嘱?此虽难解,但弘皙被老皇帝康熙"钟爱"理应属实。因为后来的修史者,是不可能无中生有,为这位革除宗室的"败者"添彩。如此看来,康熙"朕所钟爱"的孙子当属嫡孙弘皙。
再者,清史所记乾隆帝弘历"恩逾常格养宫中"实属自相矛盾。稍加分析,便可见是牵强附会之说。秘史记雍正传位乾隆遗诏:"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皇考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朕于乾清宫诏见诸王大臣,面谕以建储一事,亲书谕旨,加以密封,藏于乾清宫最高处,即立弘历为皇太子之旨也。其仍封亲王者,盖令备位藩封,谙习政事,以增广识见。今既遭大事,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此载疑惑之处:其一,雍正元年时,弘历仅有十二岁左右,所说立储缘故不在情理,谙习政事亦不太可能;其二,弘历于雍正十一年进军政中枢军机处,参与政事,在此之前并无特殊表现;其三,圣祖康熙帝在去世的最后一年里,弘历方得见祖父。这十一二岁并不起眼的皇孙,便一直跟随祖父,从千叟宴到避暑山庄,再到木兰秋狄,深得康熙钟爱。这也不太令人信服。
乾隆为说明自己来路正派,用得先祖康熙钟爱为由来说明康熙先传位其父,再传位自己。史称:康熙六十一年正月,年届六十九岁的老皇帝在紫禁城内的乾清宫再摆千叟宴。刚刚十二岁的弘历,第一次见到祖父康熙,并与其他皇孙一起向老臣"执爵献酬"。这一说法便令人生疑。如此盛大场面,怎么可能让一小孩儿登大雅之堂呢?又称三月间,康熙生辰之际康熙应四子胤稹之请,四天两次临幸雍亲王胤稹圆明园赏花,在镂月开云殿见到弘历。欢愉兴奋的弘历同腼腆拘束的弟弟弘昼拜见毕,康熙便考学业、问国语、讲天算。小弘历神态自若,应对得体,表现出令人惊异的智慧和胆量。眼见这个天庭饱满、身材修长、仪表堂堂、聪颖慧敏、活泼可爱(十二岁便有天相?压倒了众多皇子皇孙了?)的孙子,康熙满心欢喜,当即提出要将弘历宫中养育。一个多月后,康熙巡幸塞外,携弘历同行。到了避暑山庄,康熙指定他在万壑松风读书。这万壑松风踞冈背湖,一面是数百株枝叶茂盛的黑皮松,一面是险峻的岩壁,临湖有个晴碧亭,真是读书的好地方。祖孙二人朝夕不离,寝食与共,相互间的感情日益增进。闲暇时,祖孙俩漫步月下,凡三十六景之地,无不周览。九月底,康熙携弘历回到北京。此后一个多月,年迈的康熙便因病去世,弘历永远失去了敬爱的祖父。根据朝鲜方面史料记载,康熙病重时,曾"召阁老马齐言曰:第四子雍亲王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稹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直到康熙弥留之际,还在眷念着和他共同生活半年之久的这个可爱的孙子,并把他视作清帝国的未来和希望。
若考证康熙两立两废太子的历史,便可见老皇帝康熙在选定大清国继承人问题上简直就是伤透了脑筋,怎么可能将初次见面才十多岁的弘历确认"有英雄气象"?更不用说替雍正定下将来"必封太子"了。康熙自己传位都成为败笔,哪有闲情逸志再管隔代的事呢?足可见这是后来乾隆为美化自己的"移花接木"之笔。
通过考究,所谓"恩逾常格,宫中收养",应该是弘皙在父亲胤礽第一次被废黜太子位后宫中养育。胤礽一次被废黜太子位,翌年便复立为太子。直到康熙五十年,胤礽再次被废,便彻底失去了继位希望。那么,在这以后的弘皙,又是怎样情景了呢?所谓"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句回目便将真情隐含其中。胤礽再度被废,弘皙已经长到十八岁了,这一段历史又会记在何处呢?因著述人讳知情者(黛玉进府处避讳年龄),这一笔便幻身写成了贾芸。书中写这贾芸"容长脸,长挑身材,年纪只好十八九岁,生得着实斯文清秀",来给宝叔(雍亲王胤稹)请安,宝玉笑道:"你倒比先越发出挑了,倒像我的儿子。"书中便写贾琏在这打遮掩:"好不害臊!人家比你大四五岁呢,就替你作儿子了?"随后又故意写了"摇车里的爷爷,拄拐的孙子"等语。实际上,主要是在泄露十八岁的弘皙,在父亲胤礽再次被废时,过继在雍亲王胤稹门下。当然,这应是康熙安排的。
来看"偶结海棠社"一回,有这贾芸写给宝玉的一字帖:不肖男芸恭请——父亲大人万福金安!男思自蒙天恩,认于膝下,日夜思一孝顺,竟无可孝顺之处。前因买办花草,上托大人金福,竟认得许多花儿匠,并认得许多名园。因忽有白海棠一种,不可多得,故变尽方法,只弄得两盆。大人若是认男是亲男一般,便留下赏玩。因天气暑热,恐园中姑娘们不便,故不敢面见。奉书恭启,并叩台安!男芸跪书。解这一回真情,是弘皙王妃曹氏生下龙凤双子。所谓的两盆白海棠,映射两个"偶结"的婴儿。这是记述弘皙生得双子后向皇父报喜。此情与前贾芸认父相佐证,可见弘皙早在十八岁时,便过继给胤亲王胤稹了。
清史记载,胤稹一直都在康熙宫中,并不像大阿哥、三阿哥等视养于他处。因此便可以断定,是弘皙而非弘历"恩逾常格,养育宫中"。
二、再进荣府见真情
著书人有"《石头记》立誓:一笔不写一家文字"之批,故写"黛玉进府"实写了黛玉两次进荣国府。第二次所进之府,便是在雍正登基后,弘皙被雍正封为郡王。此时的荣国府,便是雍正帝皇宫了。书中按表: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斗大三个字"荣喜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彜,一边是玻璃海。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首书"。
从上述一番描述看,应该说就是在指皇帝宫殿。至于最后那一行小字可能另有所指的话,按作者一笔不写一家文字而言,涉及另外故事再议。来看黛玉去见贾政: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面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垒着书籍、茶具等物。有脂评道:"伤心笔!堕泪笔!"作者此批,说明什么呢?隐情有二。一是表达弘皙批书时对雍正的怀念之情;二说明这是作者弘皙"旧地重游",对应十五岁时进府之情。而此次再进,已是数十年后的雍正朝初期了。  见书所记:原来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亦不在这正室,只在这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这王夫人是谁呢?此" 不在正室"便可见端倪:这"王夫人"真身并非正宫皇后。雍正皇后为乌喇那拉氏,原步军统领费扬古之女,生长子早亡,雍正对其并不宠爱,虽为正宫,却似书中长房邢夫人一般,不怎么管事。而这位王夫人,虽为二房,却主持家政,正是对应雍正帝齐妃李氏而写。这齐妃便是苏州织造李煦之女,与胤礽侧福晋李氏为亲姊妹。
写黛玉来见王夫人: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又有脂评道:"写黛玉心到眼到。伧夫但云'为贾府叙座位',岂不可笑!"评者在这文字之前有评:"此不过略叙荣府家常之礼数,特使黛玉一识阶级座次耳,余则繁。"从这两评来看,就是在提示这个荣府,即皇宫大内,是讲究座次的所在。识"座次",正说明此时黛玉原型弘皙已不是刚进府时的年龄。进皇宫说明其已步入仕途。作者用幻笔将大小不同的黛玉,同时放在进荣府中描写。此种写作方法可谓"一声而两歌"。
在"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处,有脂评道:"此处则一色旧的,可知前正室中亦非家之用度也。可笑近之小说中,不论何处,则曰'商彜'、'周鼎'、'绣幕'、'珠帘'、'孔雀屏'、'芙蓉褥'等字眼。近闻一俗笑语云:一庄农人进京,回家众人问曰:'你进京去,可见些个世面否?'庄人曰:'连皇帝老爷都见了。'众罕然问曰:'皇帝如何景况?'庄人曰:'皇帝左手拿一金元宝,右手拿一银元宝,马上捎着一口袋人参,行动人参不离口。一时要屙屎了,连擦屁股都用的是鹅黄缎子。所以京中掏茅厕的人都富贵无比。'试思凡稗官写'富贵'字眼者,悉皆庄农进京之一流也。盖此时彼实未身经目睹,所言皆在情理之外焉。又如人嘲作诗者,也往往爱说富丽话,故有'胫骨变成金玳瑁,眼睛嵌作碧琉璃'之诮。余自评《石头记》非鄙薄前人也。"从脂评可见,此文虽未明说是皇宫,实已"此地无银三百两"了。雍正帝倡导节俭,在清代皇帝中,可说是被后人达成共识。
黛玉便向椅子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脂评道:"赦老不见,又写政老,政老又不能见。是'重不见重,犯不见犯',作者贯用此等章法。"笔者以为:作者写雍正帝,用了多个替身来描述。贾政所表现的,是其为君的一面;贾赦属虚设人物,也有隐指雍正帝一面。作者故意批注"重不见重",便是暗透将真身用多个替身来表现这种幻笔手法。
解读黛玉进府,可见弘皙在雍正朝初期便进入宫廷为官。考弘皙在雍正朝为官经历。清史料载:雍正即位,任命胤禊为总理事务四大臣之首,另有马齐、胤祥、隆科多。十二月十一日,封八阿哥为和硕廉亲王,十三阿哥为和硕怡亲王,十二阿哥为多履郡王,封弘皙为多罗郡王。八阿哥之子弘旺被封为贝勒,在众多皇侄中高人一头,其荣耀和地位仅次于弘皙。从历史来看,雍正登基前,皇族大致分三大派。即八阿哥一派,废太子一派,四阿哥一派。雍正即位后,在政治上要应对的是八阿哥这一实力强大的反对派。废太子一派,以弘皙为首。雍正即位后,对原废太子可说另眼相待。胤礽曾嘱弘皙:"我受皇上深恩,今生不能仰报。汝当竭心尽力,以继我未尽之志。"因此,在雍正时期,弘皙作为皇族中佼佼者,必有辉煌灿烂的一页。
通过考究,弘皙在雍正朝所任官职,记在老臣(两株枯木)张廷玉与鄂尔泰名下。清史记述雍正朝重用张廷玉,实际上是补记的弘皙史。这移花接木之法,是后来泯灭弘皙家史时,修史者采用的迂回之法。我们从乾隆朝查禁《石头记》,到后来《红楼梦》得以刊印流传。其中还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今很难考证。然这些文人高士用玩文字游戏的方法,巧妙地避开了文字狱的禁锢,在清朝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大兴文字狱的情况下,反而引出了大量如《红楼梦》一般的隐书,如《儒林外史》、《聊斋志异》、《长生殿》、《桃花扇》等。若是掌握了其隐笔手法,再从叙述中找出故意卖露的破绽,应可追寻到许多鲜为人知的真情。
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一回,有脂评:"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亦非常人供谈之物。此回悉借其法,为几女子数运之机,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亦无干涉政事。真奇想奇笔!"所谓"推背图",已是明确吿诉读者,看书要看背面。从正册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来分析,便可得出弘皙在朝为官那段辉煌史,必是借用两个老臣(枯木)来代为记述下来的。而十二钗正册第二页上"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一香橼",正说明张廷玉便是"枯木"之一。
见清秘史载:重用张廷玉:张廷玉是安徽桐城人,康熙朝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 年)进士。康熙帝去世时,官至吏部左侍郎。康熙帝死后,胤稹命他与翰林院学士阿克敦等一起办事,赐一品官级、荫生。当年十二月,擢升礼部尚书,并任编纂《圣祖仁皇帝实录》的副统裁。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入南书房。四月,任顺天乡试副考官,参与为朝廷选拔人才。五月,受皇上嘉奖,加太子太宝衔。八月,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并十分幸运地得到皇上赐给的一首诗:"峻望三台近,崇班八座遵。栋梁材不忝,葵藿志常存。大政资经画,讦谟待讨论。还期作霖雨,为国沛殊恩。"当年九月,担任会试正考官,担纲为皇上遵选人才。同月,调任户部尚书。雍正二年七月,署理大学士事。雍正四年,晋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官至正一品,仍兼任户部、翰林院事,位高权重。雍正五年,晋升为文华殿大学士。雍正六年三月,晋升保和殿大学士。十月,兼署吏部尚书,替皇上掌管用人之权。雍正七年,加少保衔并以大学士身份入值军机房。
军机房为准备征讨准噶尔部所设,成为后来代替内阁的军机处前身。当时,军机房只有三人,他与和硕怡亲王允祥一起担任军机大臣,办理机密要务。清朝对准噶尔用兵之际,雍正帝对他倚重之至,"晨夕内值,宣召不时,昼日三接,习以为常。"他因宠眷能干而日理万机,每天晚上秉烛办完明日应奏之事才休息,就连盛夏酷暑之夜,也必办理公务到二鼓时分。十三阿哥允祥死后到鄂尔泰入阁之前,他是满汉文武百官最受宠信的。每当雍正帝龙体欠佳时,只要遇有密旨,都交其承领。后来回想,雍正帝说:"彼时在朝中只此一人"。他的主要贡献是制定了军机处规章,使军机处成为清廷中枢,在清代发展具有很大影响。雍正帝认为,他的主要功绩在于帮助他处理了许多文字工作,"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宦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雍正帝对他信宠有加,一边委以重任,一边在生活上给予恩宠。知道他有喝茶的嗜好,雍正每月赏他好几次贡茶,还赐以品质绝顶的茶具。他爱书,雍正十一年(1733)其回原籍祭祖前一天,雍正帝在赐他玉如意等物品的同时,赐给他内府书籍五十二种。其中《古今图书集成》竟独赐两部,当时这套万卷大书总共只印六十四部。同时,还给其丰厚报酬。雍正五年(1727)赐给他一个值银三万五千两的典铺。三年后又赏他白银两万两。其辞而不受,雍正帝认为其是"大臣中第一宣力者",受之无愧,不必推辞。他生病,是雍正帝最为忧虑的一件事。一次,雍正对贴身侍卫说,"朕股肱不快,数日始愈"。大臣们得知,争相前来问安。雍正帝笑着对大臣们说:"大学士张廷玉有疾,非朕臂病而何?"大臣们这才明白,原来是皇上将其视为自身不可缺少的臂膀。  通过解读《红楼梦》真事隐含,方得知清史所谓的张廷玉,就如同小说中人物一般,只是一个替身演员。而其所代替的真实原型,却是大学士、首辅军机大臣弘皙。
三、两番雨露沐绛珠
凡读过《红楼梦》者,都会留下深刻印象:宝玉真心爱林妹妹。著书人有隐情诗:"有情原比无情苦,生死相关总在心。也是前缘天作合,何妨黛玉泪淋淋。"开篇讲述黛玉还泪而来,是还给谁呢?当然,是要还给宝玉。那么,书中的宝玉幻身颇多,倏男倏女,究竟这泪要还给谁呢?著述人将自身幻成黛玉,言称:"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我们结合"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和"能解者,方有心酸之泪哭成此书"两种说法,判断著书人是用此书为泪,来报偿"甘露之惠"。针对此说,来看弘皙究竟要将泪还给谁。
第一要偿还对弘皙"情有独钟"的雍正帝。
雍正在位期间,对弘皙赏识、恩宠与重用。大大超过其他皇子、皇侄。虽然康熙帝对弘皙"朕所钟爱"选定为继承人,但是阴差阳错,雍正继承了皇位。这绛珠草"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幻人形。"这本来是天大的好事,可结果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这就说明是在雍正突然暴死之后,弘皙便自食"密情"之果,自饮灌愁之水。因此说,弘皙在雍正暴亡后,其如日中天的情形便一去不回了。
在用眼泪哭成的谜书中,用黛玉一首《葬花吟》,将宝黛之间的情感戏推到了顶峰。"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在《葬花吟》文后,有脂评:"开生面,立新场,是书不止'红楼梦'一回。冢惟是回更生更新,且读去非阿颦断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章法行文,愧杀古今小说家也。畸笏。"又有" 余读《葬花吟》凡三阅,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加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得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这评书人畸笏,应是作者继承人。笔者见有明义《题红楼梦》词中一首:"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叙红丝。"亦是知情人对《葬花吟》的深透理解。
清史记载雍正因病而死,而传说却是五花八门。著书人弘皙在书中以贾敬为替身,在"老爷宾天了"文后,明确写明"好好的并无疾病,怎么就没了?"并且,有重笔隐记了雍正之死。有一传说雍正死后有身无头,后制一金头下葬。看这"不能超生"一说,是否与无头相关呢?脂评道:"一切颇似说辞,在玉兄口中,却是衷肠之语。己卯冬夜。'撂开手'句起至'才得托生'句止,此一段作者能替宝玉细诉受委屈后之衷肠,使黛玉竟不能回答一语。其心思为何如,真令人叹服。余曾亲历其境,境有'相逢半句无'之事,余固深悔之。阅此,恍惚将余所历之委屈细陈,心身一畅。作者如此用心,得能不叫绝乎!绮园。"理解这一评注,完全有理由相信,是弘皙将真情记于书中,并作批来提醒读者。弘皙在此故意不用脂砚斋落款,而写为"绮园",是讳世人皆知脂砚斋为著书人笔名。因而落款"绮园"莫非暗示自己当时寄住园中。试想:此评注中所称"亲历其境",若非作者,谁会有此亲历?看官不可被瞒过。著述人弘皙就是以亲身经历,在为雍正暴死申明缘故。
第二要偿还对弘皙真心相待的堂弟弘时。
看书中表述:那黛玉正自悲伤,忽听山坡上也有悲声,心下想道:"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想着,抬头一看,见是宝玉,林黛玉看见便道:"啐!我当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刚说着"短命"二字上,又把口掩住,长叹了一声,自己抽身便走了。这里宝玉悲恸了一回,见黛玉去了,便知黛玉看见他躲开了。自己也觉无味,抖抖土,起来下山,寻归旧路往怡红院来。可巧看见林黛玉在前头走,连忙赶上去说道:"你且站住。我知道你不理我,我只说一句话,从今以后撂开手。"林黛玉回头见是宝玉,待要不理他,听他说"只说一句话,从今撂开手"这话里有文章,少不得站住,说道:"有一句话,请说来。"宝玉笑道:"两句话说了你听不听?"黛玉听说,回头就走。
宝玉在身后面叹道:"既有今日,何必当初!"林黛玉听见这话,由不得站住,回头道:"当初怎么样?今日又怎么样?"宝玉叹道:"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丫头们想的到。我心里想着:姊妹们从小儿长大,亲也罢,热也罢。和气到了头,才见得比别人好。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里。倒把外四路的什么宝姐姐、凤姐姐的放在心坎上,倒把我三日不理、四日不见的。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姊妹 ——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是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谁知我是白操了这个心,弄得我有冤无处诉!"说着,不觉滴下泪来。  林黛玉耳内听了这话,眼内见了这形景,心内不觉灰了大半,也不觉滴下泪来,低头不语。宝玉见他这般形景,遂又说道:"我也知道,我如今不好了。但知凭着怎么不好,万不敢在妹妹跟前有错处。便有一二分错处,你道是或教导我戒我下次,或骂我两句打我两下,我都不灰心。谁知你总不理我,叫我摸不着头脑,少魂失魄不知怎么样才是。就便死了也是个屈死鬼,任凭高僧高道忏悔也不能超生;还得你申明了缘故,我才得托生呢!"
清史记载雍正皇子弘时"性情放纵,行为不谨",雍正帝不能容忍而"特加严惩",后竟革除宗籍,圈禁至死。事实真是如此吗?恐不尽然。书中所记"孽根祸胎"、"混世魔王"的宝玉,便是弘时替身。虽然可见这弘时行为怪异,但与弘皙二人之间却是感情深厚,互为知己。解读书中隐含,这弘时之死,竟似贾瑞被凤姐"毒设相思局"所害,留下了把柄而受制于人;又因贾环"手足耽耽小动唇舌",遭到父亲严惩;最后是"含耻辱情烈死金钏"。究竟弘时如何死法,书中用"金钏投井"作为映射,再细便无可考究了。然这也说明弘时之死另有隐情,必与储位之争脱不了干系。解读书中贾环,明显有弘历替身之处。这亲兄弟间"小动唇舌",极有可能说明弘时的死因。
第三要偿还对弘皙忠贞不渝的曹王妃。
在"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文中,借宝玉挨打之情,实写弘皙王妃曹氏生下龙凤双子之情。书中写众人来看宝玉,第一个是宝钗,实际就是弘皙。第二个便是黛玉来看望: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弘皙)。宝玉(曹王妃)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哪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哎哟一声,仍旧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热未散,走两趟(先一趟用宝钗为替身)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挨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面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利害。听宝玉这话,抽噎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解读这里的宝玉,便是弘皙王妃曹氏的替身。看这最后一句,便是曹王妃对弘皙忠贞不渝的表述。作为补记家史重要一环,书中用大篇文章隐笔记述曹王妃:曹氏出生时父曹颙已死,幼年丧母,五岁左右进宫养育在姑祖母曹贵妃处,十三岁与弘皙订婚,十六岁完婚,雍正末年五月间生下龙凤双胞子女,因雍正暴亡而遭陷害,最后蒙冤死在禁宫。
戚序本第三回末有一脂评:"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馀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从这一评述来理解,说明作者为雍正不自惜,导致暴亡而痛惜;因弘时不自惜,导致授人以柄而痛惜;因曹王妃被禁管不自惜而自尽,自己却无可奈何而痛惜。因此,黛玉之泪,至死不干。
四、石归山下著成书
"能解者,方有心酸之泪哭成此书"。解读《红楼梦》真情,作者多处提到这谜书是用"血泪"写成的。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更有"芹为泪尽而逝,余尚哭芹,泪亦待尽"。对应书中黛玉,有所谓"还泪而来,泪尽而逝"。可见黛玉便是著书人幻身。
写黛玉自仙界而来,作者笔下所写的太虚幻境又是神出鬼没,时幻时真。对黛玉的解读更要超出平常想像。既然三生石畔绛珠草是黛玉原身,黛玉又是著书人幻身,若将著书人看成是归隐在三生石畔并不牵强。如此理解"黛玉之死",便涵盖有不同的真实意境。有复还本质,石归山下;有泪尽而逝,真魂出壳。是幻笔而生,幻笔而死。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视为一种梦幻的破灭。
续文"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一回,写黛玉之死,应该是对应幻笔而生来幻笔写黛玉之死。书中写宝玉在梦幻之中所见情节。所谓"梦里幻里见真情"。越是不可思议处,往往是作者在透露天机。既然明确表露黛玉是绛珠草幻身,追随宝玉还泪而来。若说是"魂归离恨天",便可理解为石归山下,真身到了归隐地,方可用一生眼泪著书。
书中按表:宝玉时清时昏,想到林姑娘病着,要去瞧瞧,便对袭人哭道:"我要死了!我有一句心里的话,只求你回明老太太:横竖林妹妹也是要死的,我如今也不能保。两处两个病人都要死的。死了越发难张罗。不如腾一处空房子,趁早将我同林妹妹两个抬在那里,活着也好一处医治服侍,死了也好一处停放。你依我这话,不枉了几年的情分。"话里有话,此宝玉指曹王妃否?指弘皙否?指曹雪芹否?按情景分析,幻笔神妙,都有可能。我们也不必强行判断,非钻牛角不可。来看宝玉入梦说明什么。宝玉茫然问道:"借问此是何处?"那人道:"此阴司泉路。你寿未终,何故至此?"宝玉道:"适闻有一故人已死,遂寻访至此,不觉迷途。"世上果真会有寻死人的事吗?"不觉迷途" 说明什么?是否暗说藏身修书地呢?那人道:"故人是谁?"宝玉道:"姑苏林黛玉。"那人冷笑道:"林黛玉生不同人,死不同鬼,无魂无魄,何处寻访!凡人魂魄,聚而成形,散而为气,生前聚之,死则散焉。常人尚无可寻访,何况林黛玉呢。汝快回去罢。"宝玉道:"既云死者散也,又如何有这个阴司呢?"那人冷笑道:"那阴司说有便有,说无就无。皆为世俗溺于生死之说,设言以警世,便道上天深怒愚人,或不守分安常,或生禄未终自行夭折,或嗜淫欲尚气逞凶无故自陨者,特设此地狱,囚其魂魄,受无边的苦,以偿生前之罪。汝寻黛玉,是无故自陷也。且黛玉已归太虚幻境,汝若有心寻访,潜心修养,自然有时相见。如不安生,即以自行夭折之罪囚禁阴司,除父母外,欲图一见黛玉,终不能矣。"
梦中那人说"黛玉已归太虚幻境",又言若寻访,须潜心修养,自然有相见之时。说明什么呢?通篇来看,在"得通灵幻境悟仙缘"一回,宝玉入梦,来到一个荒野之地,名曰"真如福地"。又在"甄士隐详说太虚情"一回,有"太虚幻境即是真如福地"一论。可见,"苦绛珠魂归离恨天",是黛玉生魂,来到所谓的太虚幻境。而后来的宝玉,竟在这太虚幻境的荒野上,见到了林黛玉的真身。当然,这黛玉真身就是《石头记》原著书人弘皙。所谓"离恨天",也只能是著书人归隐地——石臼坨。
解读《石头记》旨义,为自譬石头所记。正所谓:"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也枉然"。著书人弘皙,"生禄未终自行夭折",金蝉脱壳诈死归隐,方著出此旷世谜书。
评论 共7条评论 |评论此文
Re: 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六)林黛玉补记原作者爱新觉罗.弘皙历史
由 丹元·博厚 评论于 2010-7-18 下午1:17
如若著书人是弘皙?
1、有谁能够倾尽毕生精力“批阅”别人的著作?您愿意?您有可能?您相信有这种事?
2、有谁能够耗尽毕生心血“增删”别人的著作,而毫无羞耻?
3、将别人的著作“攒成目录,分出章回”而据为己有,这是人么?
4、一个没有目录,没有章回的东西,算“著作”么?
写别人的事,能叫“现身说法”么?
有写别人事迹,能叫做自己“亲身经历”的么?
曹雪芹九泉之下遗恨难消啊!
Re: 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六)林黛玉补记原作者爱新觉罗.弘皙历史
由 丹元·博厚 评论于 2010-7-18 下午1:30
您有许多精辟的见解,我也赞同。
毕竟是经过独立思考的好文章。
学习。问候。祝好。
楼上先生讲得对
由 徐宁 评论于 2010-7-19 上午10:06
楼上先生所讲:写别人的事,能叫“现身说法”么?有写别人事迹,能叫做自己“亲身经历”的么?
“披阅十载”,是“披阅”自己的书 ,自己写的书,但是,不敢明说,所以,用这种隐晦的手法写出,为了防止文字狱。
“增删五次”,“增删”,既是修改,“五次”,意为多次,成书后,经过了多次反复修改。
“撰成目录,分出章回”,有目录,有章回,证明书已写完,这是作家都明白的常识,“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有头有尾,还是证明书已写完,是全璧。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个书名就告诉我们,凡是有脂评的本子就是珍本,没有脂评的本子,就是假的,不要信。
八十回书看似没有写完,其实写完了,没写完的部分,是书中表面的爱情故事,表面的爱情故事是假的,只是作为载体而存在的,所以,作者讲:“满纸荒唐言”。无论脂批还是文本,都旗帜鲜明的批判爱情故事,所谓反看,就是不要看正面,不要看表面故事情节。
楼上先生讲得对
由 徐宁 评论于 2010-7-19 上午10:06
楼上先生所讲:写别人的事,能叫“现身说法”么?有写别人事迹,能叫做自己“亲身经历”的么?
“披阅十载”,是“披阅”自己的书 ,自己写的书,但是,不敢明说,所以,用这种隐晦的手法写出,为了防止文字狱。
“增删五次”,“增删”,既是修改,“五次”,意为多次,成书后,经过了多次反复修改。
“撰成目录,分出章回”,有目录,有章回,证明书已写完,这是作家都明白的常识,“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有头有尾,还是证明书已写完,是全璧。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个书名就告诉我们,凡是有脂评的本子就是珍本,没有脂评的本子,就是假的,不要信。
八十回书看似没有写完,其实写完了,没写完的部分,是书中表面的爱情故事,表面的爱情故事是假的,只是作为载体而存在的,所以,作者讲:“满纸荒唐言”。无论脂批还是文本,都旗帜鲜明的批判爱情故事,所谓反看,就是不要看正面,不要看表面故事情节。
Re: 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六)林黛玉补记原作者爱新觉罗.弘皙历史
由 齐玉瑞 评论于 2010-7-20 上午9:27
两位都很有观点,请问对“一芹一脂”“白首双星”怎看?
回齐先生话。
由 徐宁 评论于 2010-7-23 上午6:11
“一芹一脂”,就是指作者曹雪芹和批者脂砚斋,脂批可以不必一一注上芳名,因为,书名就叫做《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其他人的批注,就必须注上芳名。
“白首双星”,指白头偕老,如果,当做爱情故事看,可以这样理解,解书就不能这样理解了,宝玉湘云是一个人,就是作者曹雪芹,宝玉是作者十二三岁时的影像,湘云是作者十二三岁时的事迹,二人相合,作者十二三岁时的情况就清楚了,此时住在江南的叔叔家中。
甄士隐(真事隐),把真事隐藏在女子身上,书中人物都是作者,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人物结合,表现出作者不同时期的事迹,此书就是这样解开的。
回齐先生话。
由 徐宁 评论于 2010-7-23 上午6:11
“一芹一脂”,就是指作者曹雪芹和批者脂砚斋,脂批可以不必一一注上芳名,因为,书名就叫做《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其他人的批注,就必须注上芳名。
“白首双星”,指白头偕老,如果,当做爱情故事看,可以这样理解,解书就不能这样理解了,宝玉湘云是一个人,就是作者曹雪芹,宝玉是作者十二三岁时的影像,湘云是作者十二三岁时的事迹,二人相合,作者十二三岁时的情况就清楚了,此时住在江南的叔叔家中。
甄士隐(真事隐),把真事隐藏在女子身上,书中人物都是作者,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人物结合,表现出作者不同时期的事迹,此书就是这样解开的。
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六)林黛玉补记原作者爱新觉罗.弘皙历史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红楼梦生活原型大揭秘(五)薛宝钗补记原作者爱新觉罗.弘皙历史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一)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生活原型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连络有亲,相互印证】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_林黛玉补记弘皙历史【1 【连络有亲,相互印证】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_林黛玉补记弘皙历史【2 【连络有亲,相互印证】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_林黛玉补记弘皙历史【3 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二)史氏太君之谜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三)为遮天大王验明正身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四)史湘云的金麒麟会说话 - 红楼艺苑 | 红楼梦 【连络有亲,相互印证】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_甄士隐贾雨村同时补记弘皙历史【1 【连络有亲,相互印证】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_甄士隐贾雨村同时补记弘皙历史【2 【连络有亲,相互印证】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_妙玉补记弘皙历史【1 【连络有亲,相互印证】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_妙玉补记弘皙历史【2 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 【连络有亲,相互印证】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_真正红楼梦中人怎样用“分身术”来补记家史【1 【连络有亲,相互印证】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_真正红楼梦中人怎样用“分身术”来补记家史【2 【连络有亲,相互印证】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_真正红楼梦中人怎样用“分身术”来补记家史【3 开启红楼迷宫:《一缄书札藏何事》-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之三 开启红楼迷宫:《一缄书札藏何事》-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之四 开启红楼迷宫:《一缄书札藏何事》-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之八 开启红楼迷宫:《一缄书札藏何事》-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之九 【连络有亲,相互印证】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 【连络有亲,相互印证】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 【连络有亲,相互印证】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_红楼一梦_史氏太君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