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秘解》三十七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11:00

《老子秘解》三十七章  作者 毕敦一

 

     原文                              译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本无为却无不由之生。

侯王若能守之,               心神若能致虚静守,

万物将自化。                  道物将从无中自然化出。

化而欲作,                       道化则欲作情来,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即以无为元神镇抚之,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有了元神欲情必又归无。

不欲以静,                      欲情既无则复返于静,

天下将自定。                  全身上下自会泰定安宁。

简解:

     本章在致虚守静基础上,对机现、机息的全部功法过程做了叙述,十分重要。  

        

        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何谓无为?无为者,有两层意义,即一为无意念思虑,二为不强执妄作。在道来说,意念思虑自然是没有的,因道是物,本就没有思想意识;而强执妄作,也自然是没有的,因为执作者,皆是意识支配下的产物。所以,道为无为,天经地义,一点都不希奇。然而强调道的无为目的在哪?目的显然是在下句的“无不为”上。意思是,道这种物虽然无为,可是宇宙中却没有不是由它产生(制造)出来的。用以表明道这种物,其作用意义之大,是宇宙中绝对的老大。“无为”只起辅助、衬托作用,而“无不为”才是作者所欲强调的对象。

       何谓无不为?无不为者,就是生天生地生人生物,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因它而有。也可以说,没有道物就没有整个宇宙和宇宙中的一切,所以曰“无不为”。

       宇宙、人类、万物怎么来的?因道而生出来的。这是老氏等中华古道家,对宇宙起源最明确的阐述。接着,作者又指出道的无为本质,既无观念意识,又不见什么踪迹行为,就是说道这种东西很特别,是种无言无行但可以生出一切的特殊之物,从根本上排除了任何神灵鬼怪之类创世造人的所有胡说。

       此句为本文引言,表明道本无为,所以,为道者也必以无为方可有道物之生,而一旦有了道物便能逐步实现无所不为的目标。

        2、机现之法与景

       侯王若能守,侯王,心神之代;守者,无为之守,如守中、守静、守雌、守辱等。而非有为之守,如三十二章之守。

       三十二章之守,其结果是“万物将自宾”,宾者为归附义,即是在万物已有之后的“守”,故其守为有为之守;而本章之守,其结果是“万物将自化”,化者为生出义,即是在万物未有之时的“守”,故其守为无为之守。

       万物将自化,因为“致虚极,守静笃”,所以才有万物并作,即是万物自化。此守是心神无思无虑,即真意元神的作用,待到虚之极、静之笃时,则身中生机必然活动,此动便是“万物化”之兆,即为道物生,也就是张伯端所谓的“道自虚无生一气”之一气,此一气是无中生出来的有,谓之有名时之道;而前之道是未动未化之无,谓之无名时之道。所以,为道者所用以作用的道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什么神明恩赐的,而是为道者用法在自己身中产生出来的,具体一点说是以无为之“守” 守出来的。不如此者全是邪法,没有一个能成。此为机现,又曰道物生。

       化而欲作,欲者,情性之谓。欲作即是情性在生理上有所反映与外在表现。前动是机现一景,此则是机现又一景。

       镇之以无名之朴,镇者,镇抚,有用兵动武之义,目的在于收回并化解已作之欲。因为此欲如不镇抚化解,则必将在身中作怪,迟早有丢失之险。收回此气即是为道筑基,即是为腹强骨培补后天;无名之朴,即无名时之道,喻比真意元神。意即,虽是用兵动武,即有为武火,然而却必须是真意元神,行之如似无为之文火一般。为什么?因为不如此,便落入后天,而非真意元神;后天识神夹杂妄念,没有诚信,不能使所生之气回归。而且,武火耗损神气太大,故此必须行如无为。这就是机现后所应当即刻采取的功夫,即停止前之文火,而行武火,然此之武火又要似同于文火,此功亦有无为而无不为之意。

        3、机息之法与景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此句文字似有简略,并非是“无名之朴”亦将不欲,而是因为有了无名之朴的存在,原先之欲作,其欲便消失而化无,自然作也就不作了。无名之朴本来就无欲,所以谈不到欲不欲的问题。

       不欲以静,欲消作停,复归于寂静,是为机息。

       天下将自定,天下,人身之喻;自定,自然而然安定无事,此即机息之景。

       前有无名之朴镇之,所生之物渐被收回,故而物消情灭,欲作亦停,犹如风住浪静、晴空万里一样,此时身心泰然,意息宁静,无一丝之挂碍,无一缕之游云,大有天下大定,祥和太平之象,故曰“天下将自定”。然在此际,又当知止,停此镇之无名之朴,即变武而改为文,仍如前侯王之守。此便是机息之法。

       功夫从文火守之养之始,然后才有机现之机,是为道物生;然后以无名之朴镇之,收回所生之气;然后再用文火守之养之,不断如此做下去,必有火足药满之时。这就是初功之法,道家之秘已几乎尽露于此,既简且易,何须他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