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秘解》三十五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58:28

《老子秘解》三十五章    毕敦一著

原文                               译文

执大象,天下往。        道既已生即令心神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无为自无伤害安宁平静泰然。              

乐与饵,过客止。        药生即行服食道物从此不再耗损。

道之出口,                   道物经过口中时,

   淡乎其无味。            平淡得毫无滋味。

视之不足见,               观察其色什么都见不到,

听之不足闻,               审听其声什么都听不到,

用之不可既。              至于其用却浩浩永不能穷。

简解:

本章内容有二,一者为道功夫至于大药生和大药过关服食阶段与过程,一者为大药服食之时的道物性质特点。此章文字直接言道,没有人情世事,也少有喻比借代。道为一物,前已反复言之,于此则更其显然。如非是一物,那就用不着“乐与饵”了,也便不必品其味,观其色,听其声了。

        1、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大象,即是道。谓大象而不谓道者,是与道略有不同故。大道者,纯粹无杂;大象者,难免有所裹胁。大道者,自然之物;大象者,人之所为。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此即为大象,道又曰大。象者,有道物初出,模糊不清,难以认真之意。故大象,实是为道者所致之道物其初生之际的称谓。又,大象包含有初出之道与道生之境整体意。

       天下往,天,人之心神;下往,神自上向下移去。为何下往?因为大象在那里。下往就是与大象一同去那里作合。为何作合?这是因为道物一生,容易顺熟路外溢而非我有。为道的最重要环节就在这里,务必令其回返而不外去,回返则可为我所用,外去则白白耗失,耗尽则死。而令其回返之法,就是“天下往”以神合气,神在则气不失,自然与神相亲相恋,不再外去而内返了。此即谓采取,又谓盗取天机,谓天机逆转。执者,把握,逮住,义为大象先天气一生,要想捉住不让它走失,必须下往注入心神。

        往而不害,心神下往不伤害。因为心神下往可以造成伤害,也可以不造成伤害。伤害者,用火不当,执着、有为,意念紧重,则必得神驰气散之果;不伤害者,意念不紧重,为而无为,一心不散,则必有神凝气住之效。此即告诫为道者,不可以用有为有作的有害之法,有为行之如似无为才能不害。

       安平泰,即心神下往行不害之法所带来的效果,安,安宁;平,平静;泰,泰然。为道者行之得法,片刻之间,所有道物即尽归回本根,伏而不动,有物而化为无物了,一切重又变为安宁、平静,全身上下自在泰然。

       以上是道物生和生后采取的功法与大致过程。此过程与十六章基本相同,万物并作,即是道物生,紧接着即应执大象;吾以观其复,即是执大象、天下往。观必须天下往,其复则为所生之道物;归根曰静,即是安平泰。如此才能道物不失而日益积累。

         2、乐与饵,过客止。

        乐,多释为音乐,实是快乐、兴奋义;饵,多释为食物,实是食入义,即经过喉吻进入五内之过程,谓之饵。乐为功中所遇到的一种境况,是道物对感官引起的一种特殊反映;饵为功夫达到一定阶段时,道物在身中的运转过程。

       乐为得药之景,柳华阳《金仙证论》曰:“气满药灵,一静则天机发动,自然而然周身融和,苏绵快乐,痒生毫窍”,此即乐之景,乃药物当产之际。药既已产,便即适时采取,早不行,晚了也不行,此之时非为道有成者难知,故必寻访真师。采而后炼,运一周天,即后升前降,经喉管落回下丹田,所以,下文有“饵”,有“道之出口”之说,其因都在于此。

       饵为药物运转过程,李涵虚《三件河车》曰:“筑基既久,积累益深,乃有一个时候,照常静坐,忽然丹田中突出一物,是为后天中先天药,即按第一车运之,至于泥丸,始化为液,饵而服之,方得玉液丹头,此得药结丹之始也”。泥丸位在头颅,化液后落入口中,再经喉管而下,故此曰“饵”。

       过客止,过客,谓道物。因道乃是人的视听言动所不能缺少之物,有道物才有生命,才能视听言动。然而,道物一经使用便落为后天,不能再用,之后又出来新的道物做为补充,一批没有了,接着再来一批,反复不断,故曰之为“过客”。止者,是由于为道者做了上述功夫之后,道物不再像先前那样,不断被耗损掉,而是凝结为丹积累不散,即李涵虚所谓“结丹之始”,故此曰“止”。

       此乐与饵,与前不同,是药物生并行炼药之功的大致情形。

   

        3、身中道物性质特点。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口是炼药时药物必经之处,有进有出,故曰“出口”。既然经过口,必然有舌味之,然而,淡然无味;

       内视之,什么都不见;内听之,什么都不闻。同身外道物一样,无形无影,无味无声。至于此道之用,却是没有能够用完之时。“不可既”,不能竭尽,用不光。

       为何“不可既”?因为为道是道物的积累过程,很少外耗,甚至基本不外耗,所以,所谓用者,实是不用之用,故此不可既。此则意为:大药过关服食后,身中道物已到浩浩无已、常聚常凝之际,虽然无法看得到,也无法听得到,然而却永远不会穷尽。“不可既”,非形容道物数量大,而是此时道物在先天,不再化为后天而耗损。

附议:

或曰“执大象,天下往”乃是“人君掌握了大道,天下归心”之意。

   此说如为劝世,马马虎虎也还说得过去,但要认真对待之,却是大错,与理不通。其(1)为世之道与为道之道,完全是两回事,如以之为世的话,以大象为大道,恐怕在孔圣人那里找不到具体依据;其(2)往而不害,即是说往而也能有害,不然往而不害就成了一句废话。但,若往而有害,即天下人都望风而归之还有害处,却是无论如何都难以让人想得通;其(3)为世之道本是非物,即是非物便不具备物的种种性质,而本章后部分就难与为世之道对上号了。因此可见,所谓归心说,尽管其用心可佳,但在此却很难寻到一块落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