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痒看绵阳——对中国科技城建设的调查和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46:10
七年之痒看绵阳——对中国科技城建设的调查和思考

重要提示:衷心感谢您的关注!近期由于某种技术原因,本文图片可能无法正常浏览。请点击本文人民网镜像链接,即可正常浏览图文。
   在时代的大变迁下,一个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西部国防科技重镇,是否能成功地转型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下现代的科技城?绵阳的实践意义重大,绵阳的成败关系重大,绵阳的未来影响重大。7年过去了,绵阳现在发展如何,遭遇了什么困难,碰到了什么问题,是否有七年之痒?

   在美国旧金山南端,一条300平方英里的狭长谷地上,每年所创造的国民经济产值可以与韩国持平,在世界所有独立的经济体中名列第11位,它就是硅谷,被称为美国的科技城。
   在中国西部四川盆地成都平原的北端,有一个被称为“西部硅谷”的地方,这就是绵阳,是由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的科技城。
   这几天在绵阳采访,有四个没想到,没想到城市规划建设这么好,没想到市民文明素质这么高,没想到中学教育质量这么硬,没想到高级科技人才这么多。不夸张的说,绵阳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绵阳人也非常热爱这个城市。不论是公务员、科技工作者、企业家,还是教师、工人、普通市民……,几乎采访到的每一个人,都为自己所在的城市自豪。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我们这里是西部最好的中等城市”,“我不愿意离开绵阳”,“身为一个绵阳人,我很自豪”……
   这些年来,处在快速发展中的绵阳获得了一个个称号和荣誉:联合国最佳人居范例奖、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在所有称号中,绵阳人最在意的还是“中国科技城”,这也被认为是绵阳的“立城之本”。让绵阳人自豪的是,这个称号不是自己封的。绵阳是国务院唯一批准建设的“中国科技城”。
   7年前,也就是2000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考察绵阳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宣布了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决策。2001年7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绵阳科技城建设纲要》。
   《纲要》指出,绵阳科技城要发挥五大功能:一、创新功能:成为西部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成为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的综合改革试验区;二、集聚功能:成为投资者的热土,资本、技术、人才、信息与知识的集聚地;三、孵化功能:成为企业家、创业者的摇篮。成为高新技术孵化与风险投资相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创新人才的新型科技工业区;四、示范功能:成为军转民、产学研结合、信息化建设的试验示范区;成为西部对外开放、国内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示范区;五、增长功能: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绵阳人看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给绵阳描绘出了一副“西部硅谷”的美好蓝图。
   对于中国来说,这更是一个重大的举措。在时代的大变迁下,一个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西部国防科技重镇,是否能成功地转型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下现代的科技城?绵阳的实践意义重大,绵阳的成败关系重大,绵阳的未来影响重大。
7年过去了,在各方面的努力下,绵阳基本实现了快速发展:GDP由155亿元发展到358亿元,财政总收入由12.2亿元发展到2007年可望达到7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由科技城建设之初的近300家发展到目前7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100余家发展到1200余家。
   数字上的增长是一个方面,在另一个方面,在采访和调查的过程中,我也在微观层面粗浅看到了一些积累已久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现在并没有爆发,但是它们隐约存在着,如果以建设“西部硅谷”的要求来看待,它们或许会成为制约绵阳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我想,这些问题可能就是绵阳科技城发展的七年之痒。

一问:人才储备是否足够?
“我们培养出了100多个清华、北大的学生,却没有一个回来”


   从数字上看,绵阳似乎不缺人才。
   现在,这里聚集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18家国防科研院所以及西南科技大学等11所大专院校,博士后流动工作站5个、国家技术中心4个,荟萃了包括26名两院院士在内的17万余名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800多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专家,具有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的 1243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7166人。
   绵阳的中学教育也远近闻名,已经成为城市一个亮丽的名片,据说,全省来绵阳读中学的外地人就有好几万。绵阳高考已连续多年取得全省双第一,本科上线率在全省六连冠,万人比五连冠。在2006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超过50%;在刚刚结束的2007年高考中,绵阳中学的本科上线率超过90%,重点大学上线率超过 50%。在一次全国性的地区教育满意度调查中,绵阳在344个城市中名列第一。
   这些数字听上去很不错,但是恰恰在其背后,折射出绵阳的尴尬。
   尴尬之一:绵阳的创新人才存在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几乎所有的院士和绝大多数优秀科研人才都从属于几家大型企业和国防军工科研院所及其相关单位。这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人才格局,人数虽然庞大,但是其主业是国防和军工产业,和绵阳发展市场经济存在两张皮的情况。虽然这些年里,政府和国防军工科研单位采取不少措施相互磨合,在军转民领域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这并不足以支撑“西部硅谷”的发展,不足于支撑科技城的飞跃,距离还很远。
   尴尬之二:硅谷之所以能够成功,重要原因是因为那里有被称为“硅谷摇篮”的超一流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数所全美闻名的一流科研学府;北京中关村之所以能够成功,重要原因是其周围有一群中国一流的大学和科研院所。而绵阳没有这样的人才基地,“虽然有11所高等院校,但是缺乏一流大学,只有西南科技大学具有一定的科研实力,还并不是很强,其他主要是一些师范院校、独立学院、职业学院和民办高校。”教育局局长王和金说:“因此造成绵阳科研水平非常弱,对科技人才体系的支撑力量非常有限。”
   尴尬之三:绵阳市的中学教育的确很好,以2006年为例,四川上本科的学生每7个有一个是绵阳的,上重点大学的每6个有一个是绵阳的,60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每5个有一个是绵阳的,上清华、北大的人数占到四川的四分之一。“但是,这些优秀的中学生出去读了大学,回来的却很少和少”,王和金曾经在绵阳中学作过7年校长,他痛心地说:“我们培养出了100多个清华、北大的学生,却没有一个回来。”
作为西部二线城市,吸引人才不易,留住人才更不易,这是现实的困难。在绵阳科技创业园中,我看到有一个博士园,很大的面积,很好的硬件条件,一问有关负责人,真正落户并最终留在这里的人才却寥寥无几。“曾经来过一些人,但是纷纷走了,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个主要原因是在这里信息不通,难以形成激发创新的环境。”
   “如果以西部地级城市的标准看绵阳,人才储备还算不错;如果以建设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和‘西部硅谷’的标准来看绵阳,人才储备远远不够,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绵阳未来的发展。”

二问:创新行为是否活跃?
“这些年,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不算快,很难说出哪一家是标志性的公司。”

   衡量一个城市是否达到“科技城”的标准,有一条很简单的标准,就是这里的创新行为是否活跃,是否不断有创新科技产品问世,是否不断有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起来。
   以美国科技城“硅谷”为例,这里有7000多家高新技术公司的总部,世界上最大的100家高新技术公司中,有20%在硅谷安家落户。在硅谷,每周有10多家新企业诞生,平均每5天就有一家公司的股票挂牌上市。在硅谷,每隔几年,就会有一家影响世界的超级科技公司横空出世,比如微软、思科、网景、雅虎、谷歌等等。
事实上,在每一个成功科技企业的背后,是数量大得多的失败甚至死亡的中小科技企业。在硅谷有个笑话,一个风险投资商投了10家公司,如果其中有1家公司幸存下来并长大,这个风险投资就算是巨大成功,也会有巨大的利益。在北京中关村,情况和美国硅谷类似,不断有数量巨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诞生,又不断死亡,创新行为十分活跃,因为不创新就要死亡。这是一个循环,不断激发着新型具有活力的创新企业的诞生和成长。
   但是在绵阳,在采访中,我了解到情况和硅谷以及中关村却很不同。当我问一位中小企业局的负责人“过去这些年,绵阳有多少中小科技型企业被淘汰或者死亡?” 他思考了一会,告诉我:“在我的印象里,好像基本上没有。”他还告诉我,“事实上,经过认定的高科技企业,在绵阳一共也不到200家。”
事实上,据绵阳市经委负责人介绍,因为高层次的创新人才主要集中在4家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占全市工业企业创新人才的85%以上,因此自主创新的中小企业数量很少,成长起来的就更少。我专程去看了绵阳市科技创业园,没有想到的是,在面积很大的园区中,企业的数量不多,而且很多地已经变成了住宅,有开发商在这里开发了数十栋的别墅和居民楼。一位居住在这里的住户告诉我:“科创园现在主要是住宅区,企业应该没多少。”
   7年来,绵阳市也有一些中小企业成长起来,在采访中,我问中小企业局负责人“有没有成长起来的例子?有没有标志性的公司?”他想了想,说:“不能说哪一家是标志性的,有一些成长起来了,印象最深的两家是固锐砂纸和光友粉丝。”
这两家企业确实是中小企业成长的范例,都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固锐砂纸是两个农民打工仔创建的企业,他们曾南下广东打工,学会了一些技术,就回乡把镇上破产的企业租下来,搞起砂纸等产业,后来又和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合作,改进了砂纸涂附材料,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光友粉丝更加有意思,是一个政府公务员下乡的时候,发现当地盛产的红薯卖不出去,就自己钻研,发明了让红薯粉丝从黑变白的技术,后来又发明了红薯制作的方便粉丝,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并打开了销路。
   了解了这两家公司的创业细节后,我发现,他们都属于非典型创业,其创业者都不是科技工作者,这种传奇的创业例子在每个地方可能都会出现几个。对于绵阳这个建设中的科技城来说,最急需的恐怕不是这类非典型创业,而是源头科技创新型的企业。
   在《绵阳科技城建设纲要》中,可以明确看到,孵化功能对于科技城来说至关重要,要让科技城成为企业家、创业者的摇篮,成为高新技术孵化与风险投资相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创新人才的新型科技工业区。
距离这个目标,绵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问:产业结构是否合理?
“长虹打喷嚏,绵阳感冒;长虹感冒,绵阳发烧。这种状况还未彻底改善”

  1998年,绵阳市高新区多项经济指标名列全国国家级高新区前5位,到2005年却落到后10位。谈及绵阳高新区的现状,绵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健说: “我们已经落后了!绵阳高新区每一公顷的产出值只有4000多万元,而其他国家级高新区的产出多在7700万元以上,再这样下去,绵阳高新区恐怕都要被摘牌了。”
  在中国经济走高速上坡路的7年里,绵阳高新区却走起下坡路。
  1992年,国务院批准绵阳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成立后,对绵阳乃至四川工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1998年,绵阳高新区交上的答卷的确漂亮:总收入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第10位,工业总产值完成204.4亿元,排名第5位,而工业增加值、净利润、上缴税额三项指标均排名第3位。那一年,仅长虹就完成工业产值180多亿元,税收9.7亿元。一时间,各地取经者纷至沓来,包括后来居上的成都高新区。
  欢呼声犹在耳畔,但高新区在辉煌之后没有再上层楼,而是头顶“国家级”光环开始走下坡路。
  在科技部公布的2005年数据中,绵阳高新区2005年总收入排在全国第45位;工业总产值188.37亿元,排名44位;工业增加值33.41亿元,排名49位;净利润3.04亿元,排名50位;上缴税额6.84亿元,排名49位。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在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净利润、上缴税额等四项指标中,不仅排名全面下滑,而且绝对数比1998年下降一大截。
  跌跌撞撞下滑近10年,绵阳高新区到2006年才勉强站稳脚跟。
“成也长虹,败也长虹”,绵阳高新区的下滑期正好撞上长虹进入较长的战略调整期。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对此,张健说:“因为长虹长期徘徊, 高新区就陷入低迷,这本身就说明高新区产业基础过于薄弱。如果仅仅依靠一个企业,高新区本身也不会有大的发展。”
不仅仅是高新区,这句话放在绵阳市身上同样合适,高新区是绵阳市的一个缩影。过去,长虹一直是绵阳的支柱,它上缴的税收占市本级财政收入的70%,“长虹打喷嚏,绵阳感冒;长虹感冒,绵阳发烧”,这是城市状况的一个缩影。虽然很多人早就意识到,把一个城市的发展命运维系在一个企业身上确实很危险,但是这种状况不是一下能改变的。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状况有所好转,但长虹的收入依然超过绵阳市GDP的三分之一。在全市所有企业中,长虹的规模是第二名的大约10倍以上。2006年,长虹销售收入230多亿元人民币,排名第二的九洲电子为30多亿元,虽然增长很快,但是差距依然很大。
   为了从“命系长虹”这条路上走出来,绵阳市正在花大力气寻找新的增长点,提出了工业发展抓“两个拳头、四个层次”的战略思路,即一手抓长虹、攀长钢、九洲、新华等创“百亿企业”的扩张,打造工业“参天大树”;一手抓中小企业发展,培育工业“生态绿洲”。力争到2010年,打造百亿元企业4户以上、10亿元企业20户、亿元企业100户、规模企业1000户,把绵阳建成西部工业强市。
应该说,这是一个宏伟的蓝图,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不是办企业,政府应该为企业发展塑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政府不是公公婆婆,企业也不是温室里的花朵。要打造“百亿”企业,最重要的角色还是企业自身,要靠企业自身的能力和实力,要靠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要靠企业在市场的风云变幻中成长和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四问:居民科技素养如何?
绵阳市民文明素质较高,但生活远未实现“高科技”

   在一个以建设“科技城”为目标的城市,是否已经有了高科技的居民?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从硅谷、筑波的例子看,包括北京中关村,如果城市的居民没有较高的科技素养,要建设高科技的城市恐怕就失去了地基,最终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我在绵阳选取了一些市民,还有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家庭进行了采访:一个家里有孩子的中学教师,一个普通社区的居民,一个长虹公司的员工,一个政府公务员。在采访中,我感受到了很多信息。
   首先是绵阳市民的文明素养都比较高,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可以看出,从城市中市民的行为和城市风貌也可以感受到。但是,普通市民中的多数,科技素养还并不算高,他们的生活远未实现“高科技”。他们不认为科技城建设是自己的事情,他们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还不是太高。
   在四户人家里,共同的高科技消费产品是数字机顶盒,这是因为绵阳是国家试点城市,免费发放的。在其他方面,四户人家很少使用其他的高科技产品,这也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中,还没有迫切的需要。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经常使用互联网,有一个人还不会使用计算机,有两个人都不知道ipod和msn是何物,四个人都没有开设博客。
   他们对科技城的理解不尽相同。对于南山街道御营新村二社区的居民杜泽元来说,他理想中的科技城百姓能够享受便捷的生活服务。老头不出门,就能办大事,要啥有啥,全部送上门,这就是高科技。对于绵阳一中高三语文老师林国声来说,科技城建设是改变城市的面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对绵阳市某政府部门的罗剑辉来说,他理想中的科技城应该对人们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生活观念更加现代。
   在这三个人的心目中,更看重的是城市经济和自己生活的变化,对于建设科技城意,并没有明确的概念,认为与自己的关系不大,也不太需要自己的参与,这是政府和科技企业的事情。只有那位长虹公司的员工提出,科技城要有能够代表中国顶尖水平的科学技术,作为科技城的居民,也好学好科学用好科学。
   这一次对普通市民的调查和采访,也给我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来看待绵阳科技城未来的发展。如果一个城市的市民不了解、不理解、不参与,这个城市要实现建设科技城的目标,可能并不容易。
   这位长虹的员工很有见地,他的一段话很精彩,我想以此作为结尾:“绵阳要建设中国科技城、要做‘西部硅谷’,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有多长呢?首先是中国和美国的差距,这体现在中关村和硅谷的差距上;其次是绵阳和中关村的差距。绵阳需要的时间是这两段差距需要时间的总和。当然,这个过程可以缩短,不过机制需要大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