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33:55

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作者:李俊龙 林江辉 胡 锋


  摘要: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满足市场对人才多样化、多层次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把特色专业建设作为获得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文章围绕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结合学校实际,着重从特色专业内涵、建设原则、内容和评价办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特色专业;建设;高素质人才
  
  专业是高校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单元,专业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可以折射出一所高校的全貌,可以反映出当今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可以说,办学校就是办专业,高校的专业建设不仅决定了学校的本科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还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也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而目前高校在专业建设上尚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科专业的整体规划尚未整体到位,专业设置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论证不够,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不强,专业口径过窄,部分专业建设水平不高,有广泛社会影响和鲜明办学特色的专业不多等等。基于此,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期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质量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和落脚点。
  在高校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建成一批办学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竞争能力较强、深受社会欢迎的专业,以特色标志水平,以特色证明质量,以特色显示活力,不但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基本建设,而且有利于提高办学实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下面从特色专业建设内涵、原则与内容的讨论入手,结合我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谈谈我们的几点认识与建议。
  
  一、准确理解特色专业的建设内涵
  
  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高校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适应性和竞争性等特性与企业的经营十分类似,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专业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学上的“差异化经营战略”。企业竞争理论认为,由于市场需求存在差异性,企业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途径之一是采取差异化战略,即生产或提供与竞争对手有所差异的产品或服务,实行“错位经营”,以避免正面的竞争,即所谓“最高明的竞争是避免竞争”。
  借鉴企业差异化战略理论,特色专业应是专业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不仅与众不同,而且还要优于自身的其他方面和其他院校该专业的相同方面,如以商务策划为特色的市场营销专业,其培养的学生在策划能力上不仅要优于自身的促销管理、网络营销等方面的能力,还要优于其他院校培养的该专业学生的策划能力,才能称得上特色专业。世界著名大学也不是所有的学科专业(方向)都是一流的,如美国的MBA教育,各著名商学院都是在某一方向上有自己的特色,有的以战略管理见长,有的以营销管理闻名,还有的以财务管理等其他方向著称。
  
  二、正确把握特色专业建设的原则
  
  (1)主动适应,不断调优的原则。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紧密跟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结合既有优势及潜在优势,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及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赋予原有专业特色以新的内涵和更优的品质,并创造条件发展出一批新兴特色专业,以不断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2)突出优势,差异化发展的原则。在经费、人才和硬件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专业建设不能搞平均主义,更不能以行政命令的办法“钦定”。应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专业发展战略,理清学校专业的基本状况,把那些社会需求旺盛或公益性功能强,师资队伍结构优良和学术梯队整齐,学术研究氛围浓郁,生源与就业前景良好,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高,专业建设基础厚、发展后劲足,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作为特色专业来建设。
  学校应当把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并将保持特色、强化特色、创新特色作为学校专业建设工作的突破口,并通过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带动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扶强带弱的目的,提升学科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水平。所谓差异化发展,这里是指学校应根据专业办学历史、现有条件和发展潜能,集中力量重点发展专业的某些甚至某一特色,并和其他高校的同一专业保持一定的差异性。
  (3)立项管理,检查验收的原则。首先,要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和定位出发,加强特色专业的调研论证与立项管理工作。论证内容应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从学校的学科门类、办学定位、服务方向和实际条件出发,对专业的社会背景、产业与行业背景、就业形势等进行深入地、有针对性地调查研究,并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订科学的专业建设规划,对经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机构审查通过的特色专业采取立项管理、专项经费支持的办法。其次,应建立和完善特色专业建设检查验收制度。借助检查,对适应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办学效益好、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给予表彰,并从经费、招生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对那些未列入特色专业建设的专业,通过自我建设,成效显著,经检查合格后允许进入重点建设的层次;对那些建设成效差的专业,实行“黄牌”警告,从而建立和健全特色专业建设的竞争激励机制。
  (4)硬件改善,软件跟进的原则。进入特色专业建设点的专业一般具有较为优良的办学条件,教学管理水平也较高。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增加投入,进一步改善实验教学和实习实训的设备、图书资料配备等硬件条件。另一方面应在教学理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如学分制推进、实验室开放管理、学生学业和创业指导等)等软环境建设上投注更多的精力,以全面提高特色专业的建设与管理水平及示范效应,为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三、科学构建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1)专业建设观念的更新与特色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建设观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多方面创新和变革的教学改革活动,必须首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更新传统的专业教学观念,以适应这种教学改革的需要。专业要做优做特,还必须在保持学校人才培养总体定位的基础上,体现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特色与规格特色,形成的具体人才培养方案要有相应的特色,包括一定的课程特色和培养方法等特色。
  (2)高水平师资队伍与教学团队建设。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建设特色专业。所以,学校应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在人才引进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在人员配备上向特色专业靠拢,在人才培养上向特色专业侧重,并着力解决好目前高校不同程度存在的教学基层组织不够健全、教师“单兵作战”等问题,努力构建以课程组或学科小组等组织形式为基础,梯队结构较合理,教学与科研综合水平高的教学团队。另外,要注重从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聘任少量兼职教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改善队伍结构,增强活力。
  (3)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专业特色必定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上有相应的体现。要借助国家和省“质量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根据学校教学工作以及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建设一批具有校本特色、先进适用的精品课程,并在优化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方面下工夫。特色精品教材和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新教材建设工作也是一项重要工作,抓好相对较为薄弱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实训)教材和双语教材建设则显得更为迫切。
  (4)拓展教学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制约高校专业建设及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瓶颈。鉴于此,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并充分发掘和利用包括校外基地在内的各种现有教学资源;其次是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解决好实验实习课时以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重偏低等问题;三是加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计划以及创业实践工作的实施力度,激励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
  (5)改革教学管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当前我国不少高校的教学管理尚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专业教学管理整齐划一,缺乏弹性,不利于特色专业特殊人才的脱颖而出。特色专业教学改革要求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的配套,为特色专业建设、高素质人才培养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要凸显特色就难免有不同于一般专业教学管理之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培养,充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对特色专业要赋予院、系、专业更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自主权,使其真正有权利保持专业的特色。
  
  四、积极完善特色专业的评价与监控
  
  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专业建设机制,对于特色专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其中特色专业评价与监控制度应是一项基本制度。
  特色专业的评价由学校内部评价和校外评价两大部分构成。学校内部评价包括学校评价、学院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等;而校外评价则包括政府主管部门评价、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评价、社会公众评价等。目前高校办学的评价动力与机制存在先天不足,在上述内、外部评价主体中,学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评价、社会公众评价值得加以高度重视。
  特色专业评价和考核标准应尽可能量化,以便做到客观公正。特色专业的评价指标应和一般专业的评价标准有所差别,比如对于定位为就业导向的应用型特色专业,就不一定要用学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高低来衡量办学绩效。此外,评价指标还应考虑不同类别学校、不同性质专业的差异性,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应研究并制订特色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条件成熟时定期向社会公布特色专业点的建设情况和评价结果,以利于考生报考和督促学校努力提高特色专业办学水平。
  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等多种主客观原因,特色专业建设和运行过程可能会出现偏差。因此需要学校、社会和主管部门进行动态监控,其中学校的自我监控尤为重要。对于发现的问题,监控部门或责任单位要加以分析,找出问题根源,如属于可控制的不利变化,要督促专业建设单位尽快加以纠正,必要时可实行滚动建设和淘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