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思考(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5:26:07
作者:杨成洲 余璇 何树燕    文章来源:农业经济.2009,3:3-5    点击数: 120    更新时间:2009-4-15
三、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和制约因素
(一)信息化需求方面
1、农民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目前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有的在当地企业务工,有的外出打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人、妇女,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而且从整体上看,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农民对信息的敏感度较低。农民市场意识、信息意识相对薄弱,接受信息和技术服务的基础也较差,不适应信息技术、农业种养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许多农民仍就生产谈生产,对新形势下信息的作用认识不足或无可奈何,获取信息、交换信息的能力较差。
2、农民收入较低,对信息工具的投入比重较少。整体来看,中国农民还是比较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很低,而信息化所需的硬件设施投资很高,相当于一位农民一年收入的几倍。此外,要缴纳信息费、电话费等也非常昂贵,农民难以接受。因此,相对于传统的信息传输媒体,从网络获取信息的成本还是太高。农民收入不高,对通讯设施、信息方面的投入自然就很少,几类信息接收工具中,除电视、电话的普及率较高,有计算机的非常稀少。设备的缺乏,客观上制约了农民对于现有信息服务资源的充分利用。
3、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规模较小,信息需求散杂。在农民组织化程度较高,龙头企业、种养加大户以及专业协会带动作用明显的地区,农民普遍感觉得到信息相对容易,信息服务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取得的效益也比较明显。而更多的情况是,很多乡村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主导产品不突出,农民个体生产经营规模小,对信息的需求五花八门,小、散、乱、杂,使得信息服务陷入低层次、穷于应付的被动局面,结果就是,政府部门对农业信息服务的投入不少,而信息应用的效益却不高。
(二)信息供给方面
1、农村信息服务人才缺乏。农村信息服务人才缺乏,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还需加强。首先从数量上,信息工作人员与所需服务的农村劳动力人数相比,基本上是 1人对数千人的比例,有些地区甚至更高,显然是极度缺乏的;其次,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农村种养品种向精、细、杂方向发展,对农业技术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而现有农业技术人员知识已显陈旧、过时,难以适应新的、复杂的需求;第三,农村信息服务人员不仅要熟悉农业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懂得计算机操作、网络应用知识,掌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精通市场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等。目前,农村这类复合型的人才十分匮乏,尤其是乡镇、村更为明显,在这一层次上信息服务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兼职人员,很难保证其在信息服务上投入全部精力。
2、信息内容缺乏,信息质量不高。信息内容缺乏突出表现在市场类信息内容方面。技术类的问题一般有现成的答案和信息,比较容易回答,可以根据经验,或者直接从报、刊、互联- 4-网等渠道收集到。市场类的问题比较复杂,难以收集到较为全面、准确的信息,而且不只简单收集信息,还需要进一步加工分析,其加工分析对服务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从各种渠道得到的市场行情分析信息中,对过去、现在的形势分析的多,对未来趋势的预测信息就很少,难以引导农民进行科学地生产决策。此外,信息质量也不高,时效性差、不准确、不全面的问题。由于农民缺乏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导致上当受损的事常有发生。
3、基层信息服务能力不平衡。目前,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发展并不平衡。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网络延伸不到位的问题在有些地区还比较突出。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提供的信息服务基本上是一对多的服务,缺乏针对性,服务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进一步延伸信息服务的组织网络,扩大信息服务面,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十分必要。已经建立乡镇、村级信息服务组织的地区,也面临着进一步发挥作用、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问题。
4、资金的缺乏。各地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制约比较明显。信息服务必须依托现代通讯手段和硬件设施,但由于经费短缺,不能配备足够的先进硬件设施,信息采集、信息处理手段比较落后,信息服务工作水平仍处于低端。经费短缺的问题在乡镇级、村级信息服务站更是突出。
四、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1、把信息化费用列入公共支出。面向农村、农民的信息服务本质上是公益性的,而且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与其他建设项目相比,具有需求最迫切、基础最薄弱、覆盖面最广、受益群体最多等特点,因此,在目前中国农村发展现状下,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都应当是各级政府,而不应片面强调信息服务的创收功能。此外,为避免由于信息化发展可能带来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拉大,避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陷入“信息贫困恶性循环”,中央政府投入应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快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速度,以期尽快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实现跨越式发展。
2、开发建立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测算和分析系统。一是注重信息化水平的测算方法的选取。引用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方法比如像日本学者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模型和美国学者马克卢普、波拉特等人提出的以信息经济为测度对象的宏观计量法。二是注重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水平结果的分析和前景的预测。根据对信息化测度的结果,能够对信息化的整体态势、发展速度变化趋势以及和其他产业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对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预测。
3、建立健全信息化法规和标准。加快研究制定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推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规范化和制度化。研究制定相关软硬件技术标准、数据标准、信息采集和处理标准等,重点制定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加快制定农业信息分类和编码标准。
4、加快信息资源整合与技术研发。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信息共享平台和公共数据库,推动农业各行业和其他涉农部门资源整合。积极鼓励科研部门、院校和企业研究开发低价位、易推广、简单实用的信息技术产品,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是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支撑。要培养一支理念先进的管理队伍,推进管理方式创新,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有序推进。要打造一支善于攻关的科研队伍,加强信息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要建设一支实用高效的服务队伍,加强信息服务模式创新,提高面向农村信息服务的适用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6、加强对信息用户的培训。培训的对象既包括各级农村信息服务队伍,也包括信息用户如企业、农民等。现阶段农村信息服务人员能力普遍较低,而且大部分搞信息服务工作的还是兼职人员,既缺乏市场信息的采集、加工、分析能力,也缺乏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和应用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化工作的需要,影响了信息服务的效果。因此,必须加大各方面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信息服务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基层信息服务工作人员的信息鉴别、分析能力,帮助农民获取真实可靠、有用的信息。同时,也要对农民进行普及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其信息化意识,引导其对信息的消费。
7、提升信息服务与应用系统的级别和功能。主要包括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两个方面。信息服务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结合,与现有的信息化基础条件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合作经济、社团组织的需要相结合。应用系统必须做好顶层疏理和统筹规划,防止重复开发建设,讲求科学、实用,注重贴近基层、贴近农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