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欧模式”的再认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30:23
对“北欧模式”的再认识
甄言
【该文章阅读量:651次】【字号:大中小】
一、关于“北欧”的概念
二、关于北欧模式的制度特征
近年来,关于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的发展模式问题成为理论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众所周知,在当代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北欧模式是其中一类,并为一些人所热捧,但大多是只知其一,不识就里,并不深入。这种社会发展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它有什么样的特征?为什么独有北欧国家形成了这种社会发展模式?通过对芬兰、瑞典实际的考察和了解,联系北欧各国的历史文化及现状,谈谈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一、关于“北欧”的概念
北欧,顾名思义是指地处欧洲北部的一些国家,一般包括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和冰岛五国。北欧不同于西欧、东欧和南欧,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特点。
从地理位置和环境来看,北欧国家大多地处北极圈附近,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瑞典在北欧国家中国土面积最大,约44.9万平方公里,人口902万。芬兰国土面积近34万平方公里,人口仅有530万,近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处在北极圈内,三分之二的国土为森林覆盖。其它如挪威、丹麦人口也仅数百万人,冰岛仅有30多万人口。因此,北欧国家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小国寡民”。从国家地理上看,北欧国家一边是俄罗斯,一边是欧洲大陆,国家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发挥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创造性。“既然我们被上帝放到东西方交界的夹缝中,我们就得学会在夹缝中生存的艺术。”北欧国家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使北欧人形成了颇富北欧特色的民族性格和文化。这一点在芬兰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性格内敛、自律,行事低调,富有政治智慧,内心充满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在历史上,北欧国家没有西欧和东欧国家那样悠久的历史,也没有南欧一些国家那样灿烂的古代文明。芬兰在12世纪还处在原始公社阶段,尚未形成国家形态。从12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一直处在异族统治之下,一开始为瑞典统治, 1808年又被沙俄占领,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才成为独立的国家。芬兰独立后,为维护国家独立曾于1939年与前苏联发生“苏芬战争”,1941年再次交战。二战使芬兰损失惨重,战后全国人口不足四百万,芬兰人民在战后承受着医治战争创伤、进行经济建设和支付巨额赔偿的重负,在东西方的夹缝中,小心翼翼地处理着与大国之间的关系。长期受异族统治的历史使得芬兰的独立思想深入人心,自立、自强对这个国家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瑞典保存至今的书面记载最早是在中世纪晚期。九世纪时,瑞典进入维京时期,主要是海上贸易和掠夺。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瑞典工业开始起步,成为西欧一些国家铁矿石、木材的供应国。一战时宣布中立,但英国的经济封锁造成食物短缺和国内动荡,因此,国内纷争不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给瑞典以沉重打击,失业率飙升,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二战后,瑞典政府对经济采取干预政策,逐步建立社会福利体系,全民就业、全民养老金、全民医疗保险、全民免费教育逐渐落实,成为典型的高福利国家。
在文化上,北欧国家不同于西欧、南欧甚至东欧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宗教意识相对淡化。北欧国家基本未经过政教合一的历史时期,与欧洲大陆相比,天主教在北欧几乎少有踪迹,影响北欧的教派主要是欧洲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教路德宗,旧教的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对北欧国家的影响相对较小。没有政教合一的传统,更没有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这种文化氛围使得北欧国家的等级观念不强,而平等意识、社会平民意识则较为浓厚。芬兰虽然有东正教教堂和路德教教堂,但有调查显示,芬兰人参加教堂活动的比例是全欧洲最低的,不到4%。在瑞典也是如此,虽然大部分人信奉基督教路德宗,但仅有10%左右的人经常参加教堂礼拜活动,出席教会崇拜仪式和积极参加教会事务者更是少之又少。
我们知道,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早期发展,大多是靠掠夺和殖民,靠进行血与泪的资本原始积累起家的,而北欧没有经历过西欧、南欧一些国家那样大规模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他们实际上是边缘化的,主要是通过海上贸易,甚至是靠海盗式的掠夺生存。经过爆发在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北欧各国逐渐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弊端。二战后到两大阵营冷战时期,北欧国家开始探索新的道路,以图同时实现经济上的发展和社会上的公正,避免资本主义的缺陷。就这样,他们在东西方制度的影响下,根据自己的特点,经过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所以,从整体上看,北欧的制度特色是与北欧国家的具体国情分不开的,如历史上受战争破坏较少,地处欧洲边缘、国小人少,资源相对丰富以及平民社会思想传播较为广泛,等等。特殊的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使北欧国家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欧、南欧甚至东欧等其他欧洲国家的发展道路。
二、关于北欧模式的制度特征
北欧模式,很多人称之为“福利国家模式”,其突出特征是国家通过各种法定的福利保障计划形成一种体制,建立一种社会保障网,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高度社会福利,涵盖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和社会补助等方面,使个人不因生、老、病、残等原因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在芬兰,只要是芬兰公民,一出生就享受政府的各种补贴,人人都有接受终身教育的平等机会,从幼儿园到大学都享受免费教育。
北欧的社会保障虽比较健全,但经费并不是完全由国家负担。长期以来,瑞典、芬兰等国的社会保障所需资金筹措一直是采取多元渠道,即由政府、雇主、个人和保险市场共同负担。当然,政府在社会保障资金上是大头,约占40%以上。在北欧国家中,社会保障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比较高,瑞典为35%左右,在芬兰达到38%。相比较而言,美国为18%、日本为11%都相对较低。
北欧国家的这种高福利制度的运转是以高税收为基础的,即高福利要通过高税收来实现,高税收目的在于通过税收杠杆调节社会分配,保障国民的福利。“羊毛出在羊身上”,没有了高税收,也就没有了高福利。芬兰、瑞典等北欧国家均实行高额税收和大幅度的累进收入税,以保证社会福利的开支。从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看,芬兰最高所得税超过50%,2004年芬兰的税收占GDP的比例达到43%,与丹麦、瑞典等其他北欧国家一道在世界的排名都是高的。瑞典对现金福利也要征税,瑞典人平均要拿出60%以上的收入交纳各种税费,2005年瑞典税收总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52.1%。高税收、高福利带来的结果是收入差距较小、社会平等感强,芬兰、瑞典均属于世界上收入差距较小的国家。
高福利有赖于公平的分配体制。经济的发展并不会自动地带来社会公平,社会公平的实现不是一个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自然而然实现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一定的制度基础、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要建构一个公平的分配体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相对于财富积累而言,一个较为公平的分配体制对于保持社会公平可能更为重要。因此,北欧国家都非常重视建立一个促进社会公平的分配制度。
近年来,北欧一些国家屡被评为诸如“最具竞争力的国家”、“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最廉洁的国家”等称号,但客观地说,这些国家从综合国力上看,仍显薄弱,他们中大多国家都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比如,冰岛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国家濒临破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所以,对北欧这些国家的制度特点和发展模式,应当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既要看到其相对稳定的制度特征,又要看到其特殊性。
三、北欧模式的优劣
北欧模式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复兴时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既有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面,也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其优势和缺陷都十分明显,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全面地看待北欧模式的优劣。“北欧模式”积极的一面是:政府服务社会的职能作用突出。在北欧国家,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在于提供公共产品,它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为公众提供有意义的福利保障。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北欧国家的做法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除了在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方面发挥作用外,更应该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中发挥作用,为社会成员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这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另一个表现是由政府主导二次分配。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里都是一个难题,北欧国家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在分配中,一次分配,要注重效率;二次分配,要注重公平。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北欧国家相对来说有可借鉴之处,对它们的做法,我们既要根据我们的国情,借鉴其合理的一面,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同时对其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要有足够的警惕。过去,我们过分地讲公平,结果造成了“吃大锅饭”,效率低下。但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地追求效率也会伤及公平。
另外,北欧国家社会较为稳定。由于文化传统的关系,北欧人不崇尚暴力,不主张搞激进式的社会变革,社会纷争较小。芬兰国内的社会治安较好,犯罪率低。而且,北欧国家一般能较好地处理对外关系,行事审慎、低调,不像西欧一些国家,喜欢唱高调,到处推销自己的价值观。但个别北欧国家近年在加入欧盟以后沾染了一些不好的倾向,通过不同方式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
同时也要看到,北欧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解决,将使国家竞争力下降,难以确保这种模式的持续发展。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在社会层面,北欧模式的高福利导致社会效率不高、活力缺乏。在北欧一些国家,高福利造成了一些人的劳动积极性不高,劳动效率低下,养了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使很多人陷入了对福利制度的依赖。有统计显示,瑞典仅在2003年,就有400万雇员没有上班,而是休“病假”或靠领取各种社会福利生活,病假补贴占到其公共总支出的16%,大量长期请病假的事情在瑞典司空见惯。“30%的人养活了70%的人”,正是对这种情况的形象概括。
目前,北欧国家普遍存在失业率高、劳动力年龄老化等突出问题。瑞典2003年失业人口达到100万人,目前其失业率在欧盟国家中最高,有关方面预计今年的失业率将升至6%,2010年将达6.6%。而从2002年欧盟国家老龄就业率的数据看,瑞典则高达68%,芬兰为48%。大量失业人口加重了国家的开支,而老龄化不仅使社会福利需求增大,而且使从事财富创造的人口比例减少,这些都非常不利于社会再生产。
在企业层面,由于高福利要靠高税收来维持,有的企业收入的一半要交给国家。瑞典政府对收入最高阶层的征税率达到84%,以致很多人抽走资本侨居国外。高税收增加了企业成本,降低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导致一些大企业迁至国外、资本向国外转移、人才流失等现象。目前,过高的税收成了北欧企业的沉重包袱,压制了企业活力,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欧盟的统计数据显示,芬兰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只有2.2%,2004年为3.5%,2005年又降至2.1%,即使这样,这在北欧国家中表现还是不错的。瑞典自1970到2001年,经济增长率一直都在下降,2004年仅为2.9%。今年9月份,瑞典政府在2009年预算法案中下调了经济增长率。其中,将2008年瑞典经济增长率由2.1%下调为1.5%,预计2009年增长进一步放缓,仅为1.3%。可以说,效率不高,经济缺少活力是当今北欧国家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在国家层面,北欧模式的高福利导致国家不堪重负。据有关方面估计,像北欧这样的高福利国家,只有经济增长保持在4.5%以上,才能实现充分就业,并且必须把财政蛋糕做得足够大,否则难以为继。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北欧国家过高的福利和保障体系,在经济增长减速以后,有的已陷入窘境,国家不堪重负,发展成本加大,活力日益减弱。过高的福利保障导致的开支过大,成了北欧国家的沉重负担。有统计显示,芬兰各项福利开支加在一起,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仅2003年芬兰保障局的福利开支就高达99亿欧元。
近年来,北欧一些国家的执政党开始对其福利制度进行逐步的改革。如减少向失业人员发放福利金,下调所得税税率等。这些改革措施的出台意味着北欧国家正逐步放开对经济的控制,并渐渐远离以高税收高福利为特征的社会制度。这些措施尽管单独看并不具有多大意义,但累积起来,却清晰地释放出一个信号,问题和挑战使得北欧模式的基本政策正在调整中。
四、打破僵化的发展模式论
1、北欧模式仍然是一种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现在理论学术界关于北欧模式有一种模糊的认识,认为北欧模式是一种社会主义。这是一种只看表象不见实质的误解,必须予以澄清。不可否认,北欧国家的制度模式在价值理念中追求公平、平等、合作,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但国家的性质是由经济基础、国家职能以及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等因素综合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其内在的特殊规定性的。从其经济基础、经济结构来看,北欧国家实行的是资本的私有制。在北欧国家里,主要经济活动均掌握在私人企业手中,其生产和流通几乎完全依靠于市场机制,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薄弱。北欧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是进行社会管理,但在对经济的调控和社会资源的整合方面,其政府效能、组织力弱化,不具有社会主义的特征。现在理论界仍有一种从国家职能来看制度属性的倾向,似乎国家采取了一些计划的手段就是社会主义,甚至有人把美国近来接管“两房”、巨额注资AIG、施援三大汽车公司也作为社会主义来看待。其实还是小平同志说得好,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不能因为资本主义的计划因素就把它等同于社会主义,这是一种只看表象不见本质的反映。观察北欧国家也应如此。北欧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它所决定的社会形态仍是资本主义的,不能因为有较好的社会福利,就认其为社会主义。他们所谓的“共同富裕”只是在小国范围内实现了收入差距相对较小而已。从本质上讲, 北欧模式仍是一种资本主义模式,是北欧国家根据其自己的国情和历史文化特点探索出的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资本主义模式。
2、北欧模式具有特殊性,难以推广,更不可复制。在当代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主要有美国模式、西欧的德国模式、北欧模式以及东亚的日本模式等。这些模式,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各自国家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虽然很难脱离其具体国情,简单地评论哪一种模式的优劣,但客观地讲,北欧模式在推动北欧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尤其是在实现社会公正方面应当说还是相对成功的。
但为什么北欧模式这样一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高税收、高福利的制度模式,未能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推广?原因很简单,非不想学,实在是学不了,因为其他国家不具备北欧诸国的条件和制度特点,北欧模式与美、日、德等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制度相比,有许多难以推广、不可复制的特殊性。北欧模式的高福利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一定的效率为代价的,这种高福利对地多人少的国家负担尚可,对人口大国是难以承受的。在瑞典,有学者针对本国模式出现的一些问题和面临的一些挑战,曾建议瑞典学习美国模式的一些做法,但执政党非常慎重,因为美国的情况与瑞典的情况有着很大的不同,对美国有效的方式,对瑞典未必有效。由此看,在发展道路上,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普遍适用的,一种模式在一个国家是成功的,简单地搬到另一个国家很可能就会失败,一个国家必须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出发,自主设计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主的发展道路,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和道路。
3、思想上应当突破僵化的发展模式论,不断进行制度创新。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这说明,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到了一个没有固定发展模式的阶段。所以,在认识论上,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将某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绝对化、固定化,否则就会陷入思想上的僵化和教条。
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任何模式都是相对的、具体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是指时间上的相对性,即任何一种模式都是根据一定的历史阶段和一定的历史条件所进行的探索,都需要不断地调整、完善,没有一个一劳永逸适用于所有社会制度和国家的制度模式。另一方面,这种相对性还指空间上的相对性,即任何一种模式都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探索出来的,具有不可复制性。在北欧国家发展的初期,他们没有把西欧走过的发展道路奉为圭臬,也没有照搬美国的模式,而是根据自己国情探索出了自己的道路。现如今,美国没有也不会去模仿北欧诸国的发展模式,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没有模仿北欧的发展模式。这说明,在发展模式选择上,应打破僵化的模式论。对他国模式,合理的该借鉴的借鉴,当汲取的汲取,不应横竖挑错,更不能照搬照抄;对本国模式,该坚持的坚持,当调整的调整,不能把任何一种模式当成普遍适用的模式,到处推销,更不能将之强加于人。这是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上应有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来源:北京日报      来源日期:2008-12-29       本站发布时间:2008-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