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但斌的再认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24:38

http://www.ltkdj.com/bbs/viewthread.php?tid=26817   驽钝2011

(一)
    说到但斌,不能不提他的那本书——《时间的玫瑰》,我曾在机场的候机厅浏览过这本书,其中心思想就是长期持有优质公司。从我听说但斌这个名字开始,已经有十多年了,早期的但斌平淡无奇,也就是写写每日大盘分析,预测一下市场发展趋势,一直到2007年牛市顶峰,许多人发现自己只是赚了吆喝,并没有赚到多少钱,倒是但斌的长期持有策略大赚特赚,于是开始对长期投资顶礼膜拜,但转瞬间的2008年大熊市,但斌的投资也受到重创,其市场威望也从天上跌落到了人间,其长期持有而不看估值的操作手法倍受诟病,为许多市场人士所不屑。我对但斌的态度也经历了平常、推崇、质疑这三个阶段。从2008年以后,但斌逐渐淡出我的视线,很少去看他的博客了,直到最近我看到他近5年来的投资成绩,摘录如下:
    自东方港湾成立以来,在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取得了较好的投资收益,2004年公司投资收益率为44.50%,同期上证综指下跌15.40%;2005年公司投资收益率为38.00%,同期上证综指下跌8.34%;2006年公司投资收益率为233.35%,同期上证综指上涨130.43%;2007年平安·东方港湾马拉松信托收益率是76.4%,同期上证综指上涨82.61%;但2008年平安·东方港湾马拉松信托业绩下跌了61.28%,同期上证指数下跌了65.39%。

    我分析了一下,去掉2007年和2008年极端的牛市和熊市之外,但斌的成绩还是不错的。对于20042005年的那个熊市我还是有些记忆的:每天对着市场唏嘘不已,为自己能够辗转腾挪、没有套牢而沾沾自喜,也看好40多元的茅台和苏宁,却没有勇气买入并持有,而但斌却在大发其财。
(二)
大约在一个月前,在2009年将要结束的时候,我就开始考虑我的AB股收益率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从200811月到2009年年底,B股收益率达到190%,而A股收益率不到B股的50%。其中有一些背景我必须要考虑:一是从起点上看,B股估值更便宜一些,二是B股的策略是持有不动,而A股做了多少次操作我都记不清了。我对A股投资考虑的因素较多:比如公司基本面,估值水平,整体市场状况等等,操作比较频繁;而B股只考虑公司基本面,持有不动。我隐隐的感觉:是否坚持持有不动是决定收益率的最重要因素。

经历了2008年的大熊市之后,我对估值极为看重:低估买进,高估卖出,这似乎是完美的理念。通常来说:对于成长股50倍的动态市盈率,明显高估,这没有什么争议;那么30倍的动态市盈率高不高呢?我以前认为如果出现在年初(比如现在)就算高,出现在年末就算不高。现在市场上有一些成长股2010年的动态市盈率已经在30倍动态市盈率附近了,我该怎么办呢?按照前面的理念,似乎现在应该卖出这些股票,那这部分资金干什么用呢?申购新股或许是不错的选择,上周几个新股的年化收益率为15%,假设期间的交易成本和分红派息2%,等到价值回归后再买入。这样比单纯持有策略多出13%的收益,似乎是更优的选择。

但在实际操作当中,这种策略的实施是有些困难的,最大的问题是估值,市场对公司业绩的预测往往有较大的偏差,有时候即使是公司的高层都难以判断自己公司未来几年的业绩,更何况那些研究员呢?比如我一直持有的张裕B,在2009年初预测2009年、2010年的增长率为10%,也就是EPS分别为1.9元和2.2元,而如今几家证券公司预测的EPS分别为2.1元和2.7元,可见很多时候业绩预测根本不靠谱,依靠预测进行估值,根据估值水平去决定股票买卖,是不是有些草菅股命的嫌疑呢?此外,除了估值之外,还要考虑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管理层、行业地位、最近几年的发展轨迹,等等。
从我个人的投资经历来讲,高估未卖出而受到损失的例子只有一个:2007年年底茅台股价达到230元,对应2007年市盈率超过70倍、2008年市盈率超过55倍。更多的例子则是过早卖出,或是因为市场状况不好,或是因为股价偏高,过后来看,自己当时的操作还是太草率。就那上面的例子来说,波段操作似乎能多出13%的利润,但实际上买卖点难以把握,而且如果你预计3年左右能有100%以上的收益,为了区区13%去冒险是否值得呢?所有说:绝对的高估和低估都很容易判断,但这种情况通常都比较少,大多数时间判断估值高低是有些困难的,因为公司发展是充满变数的。
(三)
长期持有会面临做电梯的尴尬和股票下跌时形成的心理压力,这要说一下价值和价格并不同步,如果你判断公司有持续增长20%-30%的潜力,那么对应20-30倍的动态市盈率是正常估值,但股价可能涨过头,也可能跌过头。对于长期持有来说,就像是果树的大年和小年,不能要求每年都丰收,但即使果树减产,你也应该知道果树在积累力量,下一年会更好,所以这一年的等待也并非没有意义。真正让你紧张的不应该是果树减产,而是果树的生长是不是出了问题。总之,把公司基本面放在首位,不要过分关注股价涨跌。

长期持有模式适用的情形:
象我这样的人:我比较胆小谨慎,对股票比较挑剔,持有过的好股不少,但多是抛得过早,过早卖出是常态。还好,这次张裕B没有犯错误:张裕B涨到40多港币的时候,我已经认为股价高了,要是换做A股的思路,早就跑掉了,但现在看40多港币还是很便宜的。
市值较大的投资者。有些股票一旦持有几万股以上,交易成本就比较高,换股就要谨慎;由于持仓量较大,应该把自己当作是公司的合伙人;此外,钱多了应该去更好的享受生活,长期持有好的公司,人活得可以更洒脱,世界上有如此之多的好地方没有去过,为什么不让别人照顾好公司,自己去潇洒走一回呢。

不适用的情形:
大牛市之后。这时候通常所有的公司都缺乏安全边际,价值回归难以避免,就像刚刚过去的2008年,减仓回避是必要的。
市场趋势把握比较好的人。总有一些人短线操作能力很强,每年的收益都有几倍乃至十倍。可惜的是:在市场上经历了十多年,我还没有发现预测市场能力超强的人,一两年不难,难得是长时间保持较高的成功率,我接触过国内市场上几个出名的人物,但发现他们并不灵光。
容易被误导的人。这种人大多是新手,或是急于赚钱,但结果往往很悲惨。我相信:每一个市场热点的背后都有一个陷阱,一将功成万骨枯。

对长期持股而言,最大的风险是非系统性风险,就是说你选择的公司本身出现了问题,我一般都不碰下列股票:
        1、市场热点,比如流行过和正在流行的奥运概念、世博概念、亚运概念、新能源概念、节能减排概念等等。
        2、存在巨大财务杠杆的公司,比如金融类公司;
        3、需要巨大资本支出的公司,比如航空业和制造业的公司;
        4、发展变化较快的公司,比如科技类的公司。
(四)
即使你选对了公司也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投资收益。比如巴菲特持有可口可乐的例子:公司股价多少年都没有创出新高,虽然公司业绩一直稳定增长。我想这方面不能苛求,能看准公司长期发展前景已是不易,还要猜测市场偏好更是难上加难。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讨论长期持有呢?其实任何一种操作模式都有其好的一面:如果震荡市场,最好的模式是高抛低吸;单边上涨,最好是持股不动;单边下跌,最好马上卖出。说的再简单些,如果要涨就买进,如果下跌就卖出。但问题是你怎么能提前知道未来的运行趋势呢?波浪理论有个笑话:就是提前你肯定数不对,过后你肯定数不错。如果算上交易成本,你的预测成功率只有达到60%以上,才能保证不会赔钱,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长期持有的逻辑在于:长时间持有优质公司,获得公司成长红利,这是大概率事件,就是所谓追求模糊的正确。

大道至简。长期持有或许是一个最简单的模式,只要股价不是过分高估,精选并持有龙头公司,减少操作频率,该吃吃,该玩玩,陪着自己的公司一起成长,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再说说但斌,我十分佩服但斌的勇气,尤其是面对下跌的时候,而我最缺乏的正是这种长期持股勇气,多年的教训是:市场只要有大的波动,我往往会轻易失掉苦心经营的仓位。从但斌2008年的教训来说:但斌是否应该对高估的股票设一个安全阀呢?比如40倍或50倍的动态市盈率?此外,我对但斌喜欢金融股也保持谨慎的态度,金融业是一个放纵一时就能毁掉一世的行业,小心才能驶得万年船。

最后说明:我写这篇文章的本意是取但斌之长,补自己之短。我认为但斌是比较优秀的私募经理,至于是否是最优秀的,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其最终结果,也超越了本文讨论的范畴。
(完)